内容简介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书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中与佛教关系颇为密切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书从苏轼与佛教的因缘、苏轼书画观与佛教、苏轼书画创作理论与佛教、苏轼书画作品受佛教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苏轼的书画与佛教这个个案,对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展开实证性与科学性的讨论。
作者简介
陈中浙,别名陈南璋,1969年12月5日生于浙江永嘉。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曾出版多部专著,如《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等;发表论文如《关于奉献的境界与层次》(《人民日报》2003年6月2日)、《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人民日报》2008年11月4日)、《荀子的“明分”之道》(《光明日报》2008年11月3日)等几十余篇;并主持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董其昌书画美学与禅宗思想》、2009年度中央党校哲学部研究基金项目:《先秦儒家政治理想研究》、第二届中央党校人才强校基金优秀教研人才项目:《中国当代社会与儒家思想》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
目录
新版自序
原序
绪论
第一章“我在壮岁,屡亲法筵”——苏轼与佛教的因缘
第一节苏轼的家庭佛缘
第二节苏轼与佛僧的交往
一与云门宗佛僧的交往
二与临济宗佛僧的交往
三与其他宗派佛僧的交往
第三节苏轼对佛教的理解
一对佛教的理性追求
二对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汲取
第四节苏轼的佛教受益
一诗词文受佛教的影响
二处身行事受佛教的影响
第二章“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书画观与佛教
第一节书画的欣赏品评观
一诗书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
二“包容无碍”的“圆融”之美
三重“常理”的品评标准
四“形神”论的“中观”之美
五“不留意于物”的“无住”观
第二节对书画功用的认识
一“游戏三昧”的功用
二“悦人”功用的随意性
三“参禅悟道”的功用
第三章“无意于佳乃佳”——苏轼书画创作理论与佛教
第一节创作方法
一“通融无碍”的创作观
二“无法之法”的创新观
三“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心态
第二节创作构思
一“空故纳万境”与虚静之心
二“身与竹化”与禅定精神
三“成竹于胸”与“顿悟”特色
第三节创作表达
一“急起从之”与“当下”精神
二“尽意”与“直指本心”
三饮酒创作与“分别之心”
第四章“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苏轼书画作品受佛教的影响
第一节准备期的作品
一刻意锻炼的“执着”相
二“抒情写意”的前兆
第二节突变期的作品
一大胆的反叛精神
二“放心而为”
三萧散随意
第三节成熟期的作品
一“于相而离相”
二“平淡自然”
三“圆满”境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苏轼与佛僧交往系年
附录二苏轼书画艺术活动系年
附注
图画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
可以说“文人画”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因素是受惠于书法与诗歌,即绘画借用书法的线条以及某些与诗歌相通之处,同时倚重书法与诗歌在文人士大夫心中的地位,使自己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有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角度出发,认为苏轼才是开“文人画”之先的人物。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促使苏轼真正从事绘画艺术的原因与他受到“乌台诗案”的迫害也有一定的关系。“乌台诗案”纯粹是因诗歌具有让人易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功能而引起的文字狱。上述王充、欧阳修等人认为诗歌长于绘画之处的原因也就是在这个层面说的。苏轼可能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转而寻求另外一种更加隐秘的、或者说是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想。
以上是苏轼之前的书法、诗歌与绘画三者发生关系的概况,以及苏轼由诗歌转入绘画的契机。可以看出,苏轼对绘画产生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并从书法角度规定了绘画的形式以及又从诗歌角度抬高了绘画的地位,并进一步促使他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绘画做出了统一的解释。而苏轼诗书画“本一律”审美趣味的形成与佛教华严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
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