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应对自然灾害卷丛书”之一,由丁一汇院士主编。通过阅读本书,您会对整个地球气候的演变历史、变化趋势、变化原因、相关影响以及其间的有关重大争论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正确认识全球气候的规律与未来变化。
由于现代全球气候的观测资料只有百年左右,要想正确认识现代气候的特征和本质,必须从整个地球气候的演变历史中来审视和分析,要把地质年代与历史时期和现代气候的变化贯穿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深入和正确认识全球气候的规律与未来变化。《地球气候的演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试图把一些艰深的气候变化理论用浅显而科学的道理表达出来,并且辅以生动和直观的插图,为读者了解地球气候的变化尽绵薄之力。
作为《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的组成部分,本系列《应对自然灾害卷》包含了《当大地发怒的时候》《地球大气中的涡旋》《山崩地裂》《水多水少话祸福》和《地球气候的演变—过去、现在和未来》5册,分别讲述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热带气旋(如台风)、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涝与干旱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学内容。编者希望通过这些小册子向读者传递相关的知识,增强读者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丁一汇,出生于安徽,原籍山东省曹县,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一些高校兼职教授,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各国政府和公众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包括三个方面: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影响与适应问题、减缓问题,其中科学问题是后两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气候变化科学是典型的发展中学科,这是因为所研究的气候系统极其复杂。目前人们的认知水平十分有限,还不足以回答涉及气候变化的所有重要科学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化还不断出现新的现象和变化,这是科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例如近10~15年全球气候变暖趋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只有继续加大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改进和提高认知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认识气候变化的规律,从复杂的现象中理解其本质。
从科学上讲,要回答气候变化的问题至少应包括下面四个层面的问题:①过去、现在和将来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什么?②在此趋势下,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率是什么?其变幅有多大?③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除了自然的原因外,有什么事实和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或主要原因?④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多大,会不会超过阈值或危险水平,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会不会加剧?有没有急剧变化的突变点,将导致人类社会的重大风险或危机?
由于气候资料长度和研究能力所限,目前要回答上述四个问题是十分前言PREFACE
困难的。本书希望为读者了解地球气候的变化尽绵薄之力。由于现代全球气候的观测资料只有百年左右,要想正确认识现代气候的特征和本质,必须从整个地球气候的演变历史中来审视和分析,要把地质年代与历史时期和现代气候的变化贯穿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深入和正确认识全球气候的规律与未来变化。这也是本书编写的初衷。
另一个问题是,要想把如此复杂和深刻的气候变化事实与理论以及发生的重大争论用通俗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实属不易,但我们尽力而为。为此本书在编写中经多次讨论,试图把一些艰深的气候变化理论用浅显而科学的道理表达出来,并且辅以生动和直观的插图,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此,要感谢丁毅和黎晨协助编写组改绘或重绘了不少彩图,使本书更为生动和增色,从而更易于读者理解。
参加本书编写的大部分同志是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工作和研究多年的科技人员。没有他们的积极努力和奉献是不可能完成此书的。我们也感谢徐祥德院士积极推动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参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和图表。由于本书是一本科普著作,除插图标示了出处外,其他皆略去了相关引文,敬请读者理解和见谅。
丁一汇
2015年3月
这本书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史诗,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笔触,将我们带回了地球遥远的过去,从滚烫的原始星球到冰河时代的严酷,再到生命诞生与繁衍的奇迹。读到那些关于早期大气成分、火山活动如何塑造地貌、以及微生物如何悄悄改变世界的故事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亿万年前的气息,那些看似遥远而模糊的年代,在作者的描绘下变得鲜活起来。特别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不同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图表,而是融入了对那个时代生命形态演化的思考。比如,当读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作者巧妙地将其与当时特定的气候条件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新物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涌现,这让我对生命的韧性和环境的驱动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相对稳定的气候环境。我可以想象,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热茶,捧着这本书,在书页间穿梭,与远古的地球对话,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
评分我一直对地球未来的走向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视角。在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时,作者展示了多种可能的场景,从相对乐观的低排放情景,到令人担忧的高排放情景,每一种都基于科学的预测和模型。他不仅描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物理变化,比如气温升高、降雨模式改变,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及地缘政治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描绘可能出现的危机,而是积极地探讨了应对策略和适应措施,包括能源转型、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这种既有警示又不乏希望的基调,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科学报告,更是一份行动指南。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去选择,去塑造我们想要的未来。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对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太多关于地球自身运作机制的奇妙之处。作者对于那些驱动气候变化的自然力量的讲解,简直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指挥家,将地球这支庞大的乐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演奏出不同的旋律。无论是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还是洋流系统的复杂互动,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球系统”概念的阐述,它让我明白,气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海洋、大气、陆地、冰雪圈以及生物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读到关于冰期-间冰期循环的章节时,我被其中精妙的反馈机制所震撼,例如,冰盖的扩大如何反射更多太阳光,从而进一步加剧寒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反之亦然。这种对系统性思考的强调,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看待气候问题,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一的因素。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地球“自我调节”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个星球的智慧和力量充满了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被《地球气候的演变》中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所深深打动。作者在讲述地球早期气候历史时,没有使用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古老而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比如,他将早期地球大气描述成一个“炼狱”,充满了有毒气体和炙热的岩浆,这种强烈的画面感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而在描绘冰河时代时,书中关于冰川如何缓慢而坚定地塑造地貌的段落,更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这种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性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是对于那些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科学概念,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科学知识,也可以如此有趣和富有启发性。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一同踏上这场关于地球生命与气候的奇妙旅程。
评分《地球气候的演变》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份深邃的哲学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人类在地球漫长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在描述当代气候变化的章节时,语气变得更加凝重,充满了警示意味。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谨的逻辑,剖析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造成的深远影响,从温室气体排放到土地利用变化,每一个细节都触及了我们生存的根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未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变化背后的复杂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以及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作者并没有把读者当成旁观者,而是邀请我们一同审视,一同承担责任。读到关于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章节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方式来思考和应对眼前的挑战。它不仅仅是关于气候,更是关于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如何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评分名家大作,学习一下。物流很给力,美中不足的是书的印刷纸张有点灰暗。
评分感觉像在地摊上买的旧书,封皮像在地上磨过
评分不错的科普图书
评分印刷清楚,发货快,满意!
评分正品
评分名家大作,学习一下。物流很给力,美中不足的是书的印刷纸张有点灰暗。
评分印刷清楚,发货快,满意!
评分印刷清楚,发货快,满意!
评分印刷清楚,发货快,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