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爱好者 ★汉语世界首部《里尔克诗全集》
★首次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
★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
★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收录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
内容简介
《里尔克诗全集》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共分四卷:1。生前正式出版诗集;2。原初与未刊诗集;3。逸诗与遗稿;4。法文诗全集(附意大利语和俄语诗歌)。年表、注释一应俱全,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作者简介
里尔克,奥地利人,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在德语文学史上堪与荷尔德林比肩的诗哲。对中国白话诗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陈宁,里尔克爱好者与翻译者,已过世。
目录
我坐着,读一位诗人
——德语诗译者序陈宁 1
生前正式出版诗集
宅神祭品 3
梦中加冕(1897年) 81
降临节(1898年) 119
为我庆祝(1899年) 173
白衣侯爵夫人 245
短歌行咏掌旗官基道霍·里尔克之爱与死
(写作于1899年) 281
时辰祈祷书 295
修士生活之书 299
朝圣之书 365
贫穷与死亡之书 413
图画之书(1902与1906年) 447
第一卷·第一部 449
第一卷·第二部 475
第二卷·第一部 497
第二卷·第二部 541
新诗(1907年) 583
新诗别集(1908年) 681
安魂曲(1908年) 793
祭一位女友 797
祭沃尔夫·封·卡尔克罗伊德伯爵 811
马利亚生平(1912年) 821
杜伊诺哀歌(1912-1922年) 845
第一哀歌 849
第二哀歌 855
第三哀歌 859
第四哀歌 863
第五哀歌 867
第六哀歌 873
第七哀歌 877
第八哀歌 883
第九哀歌 887
第十哀歌 891
商籁致俄耳甫斯(1922年) 897
第一部 901
第二部 927
注释 955
诗篇索引 1067
诗篇细目 1081
......
精彩书摘
1
此刻升起一棵树。啊纯粹的超升!
啊俄耳甫斯在歌唱!啊高树在耳中!
而一切都在沉默。但即使静默里,
新的开端、暗示和化变已然先行。
动物们涌出寂静,涌出它们
巢穴所在的清澈、无拘的森林;
此刻显然,它们如此轻悄,
不是出于狡诈,不是出于恐惧,
而是出于闻听。咆哮、啼叫、呦鸣,
在它们心中显得微小。就在几乎
还没有一个茅舍将这一切接纳之际,
一个庇护所,出自最幽暗的
企盼,入口赫然、门柱震颤,——
你就为它们创造出听觉中的神殿。
2
而它几乎是一位少女,出自
这歌与琴合一的幸运,
她透过春纱清澈地闪光,
为自己在我耳中铺开眠床。
睡在我身内。一切都是她的睡眠。
我曾经惊叹过的树,可感觉到的
远方,曾感觉到的草地,
还有我所遭遇的每一次惊异。
她睡了世界。行歌的神啊,你是
怎样将她完成的,让她并不渴求
有朝醒转?看呐,她起身又睡去。
何处是她的死?啊,你可还会创作出
这个母题,在你的歌曲耗尽之前?——
她离开我正沉入何处?……一位少女几乎……
3
一位神能够。但如何,告诉我,一个人
当如何追随他穿过狭窄的诗琴?
他的思分裂为二。两条心路的
十字路口,没有为阿波罗而立的神殿。
歌唱,如你所教授,不是渴求,
不是对最终尚能企及之物的鸣求;
歌唱是此在。是神的一件轻易的事。
但何时我们在?何时他会
将大地与星辰用于我们的存在?
少年人啊,这并不是你在爱,即使
声音从你的口中冲出,——学会
忘记你在放歌吧。流逝着。
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气息。
是无所求的气息。是神里面的吹拂。是风。
……
前言/序言
坐着,读一位诗人
——德语诗译者序
陈宁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死于永久中立国瑞士蒙特勒的瓦尔蒙疗养院,是20世纪德语世界的巅峰诗人。译者作为这位诗人的一个原始读者,不欲、也无力对他的生平与作品加以臧否(谨附上《年表》,见第三卷)。对于汉语读者而言,里尔克并不陌生。尽管汉语世界对他的生平、他的作品的译介迄今尚称不上丰富、完整,有心的读者自会主动寻索相关文本。译者在此,谨就阅读里尔克文本时也许应该留意的若干方面,不揣弇陋,尝试加以扼要陈述。
德语世界的研究者谈论里尔克文本时,喜欢使用“rilkesch”一词,“rilkesch”意为“里尔克(式)的”。这种里尔克式的文本指称了里尔克的方言布拉格德语1、里尔克继承德语前辈作家将两个毫不相干的德语单词硬性合并成一个新的德语单词的手段2、里尔克在其特殊文化圈里所惯用的习语3、里尔克在研读《格林词典》的基础上对德语单词本义或者某一含义的强调4……甚至可能包括里尔克为了诗歌的音韵而对外语单词比如法语、意大利语的德语化运用,以及里尔克用“不太法语的”法语写作的诗歌。这些,既不被当代通行的词典比如《杜登词典》所解释,也不能够被普通母语读者轻易理解5,因此,如何将这些印有里尔克指纹的词语用汉语再现,既是译者的一个梦魇,也是对译者的一个挑战,这需要译者的孜孜矻矻,更需要读者的慧眼洞察。
里尔克曾经说:“我所有的书中只有少数的几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两部甚至无论我在何处都在我的物品中。此刻它们也在我的身边:《圣经》和丹麦伟大诗人茵斯·彼得·雅各布森的书籍。”6至少在20世纪前,《圣经》还是西方人血脉里的东西。也许里尔克究竟是“敌基督”还是“寻基督”在学术领域内尚有争论的可能。但里尔克在写作中对《圣经》的大规模使用却是不争的事实:以圣母马利亚为题材的诗集《马利亚生平》7、众多以《圣经》人物为主题的诗歌、《我的灵魂是你面前的一个女人》8对《圣经》原文的整体引用、诗文中大量对《圣经》文本的隐喻与化用9……资料显示,里尔克读过多种《圣经》德语译本10,但最终,规范了新高地德语(Neuhochdeutsch,汉语也称“现代高地德语”)的马丁·路德的译本对于里尔克来说是“无论我在何处都在我的物品中”。基于此,译者在涉及《圣经》“正典”时,采用和合本上帝版11,《次经》(Apokryph)则采用思高本12,《伪经》(Pseudepigraph)则根据里尔克阅读的德译本13。
与《圣经》一同构成西方文化根源的神话,在里尔克的文本里同样也闪烁着奇异的光芒。里尔克的诗文中,有对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的歌唱,有对《圣经》人物与圣徒传说的吟咏,北欧神话、布拉格民间传说、犹太人的故事、波希米亚的传奇……乃至不属于西方文化的埃及神话、穆斯林的传说,都在里尔克的文本里留下了诗性的形影。1920年,女画家芭拉蒂娜·克洛索夫斯卡曾经送给里尔克一本拉丁语-法语对照的奥维德《变形记》作为圣诞礼物,研究者研究后得出结论,《商籁致俄耳甫斯》的许多动机均源于《变形记》,甚至某些字词都取意自《变形记》。14
里尔克甫入大学时选择了三门功课:艺术史、文学史和哲学。这个选择,既是他既往的审美趣味,也是贯穿了他一生的审美趣味。
艺术方面。他写作了大量的美术评论。他的诗,或动机于艺术作品,或诗性抒写艺术作品,或直接歌咏艺术大师……他一生中结交了众多的艺术家。艺术大师罗丹是他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在罗丹的影响下,他亲近艺术、利用艺术,将“物化”(Dingwerdung)引入文字创作,成就了他被后人关注的“物诗”(Dinggedicht)15。年轻时在德国当时的“画家村”沃普斯韦德相遇的一群年岁相仿的前卫艺术家,甚至融入了他的生命。比如:海因里希·福格勒是他至交一生的好友16,褒拉·贝克尔是他的红颜知己17,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是他的发妻18……里尔克是一个足迹遍及欧洲、北非的浪游者,每到一处,必定要看画廊、画展、博物馆、建筑、古迹19……尤其爱在墓地里流连,细细揣摩碑铭上的画面、文字。他说:“在博洛尼亚,在威尼斯,在罗马,处处,我作为死者的学生,站着,面对他们无限的知识,我得到了教育。”20墓地,也是里尔克爱情开始的地方。“坟墓之间是我感受到/永志不忘的甜蜜初吻的地方。”21这是他1895年1-2月间写给他曾经的未婚妻瓦勒丽·封·大卫-龙菲尔德的情书里的诗句。正是这位生下来名中就带有“封”字的贵家少女资助里尔克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生活与谣歌》。22
文学方面。23早期对里尔克影响至深的是德国诗人李利恩克龙、丹麦文学家茵斯·彼得·雅各布森,惜迄今汉语对他们译介极少。雅各布森的小说《马利亚·格鲁伯夫人》(FruMarieGrubbe)临近结尾有一句话:“我相信,每个人都生着他自己的生,死着他自己的死,我相信。”(Jegtror,hverMenneskeleversitegetLivogd?rsinegenD?d,dettrorjeg.)这个“自己的死”,出现在《时辰祈祷书》中,出现在小说《布里格手记》24里,出现在《安魂曲——祭沃尔夫·封·卡尔克罗伊德伯爵》内。另一个对里尔克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里尔克模仿荷尔德林风格写作过《五歌》,写作过《致荷尔德林》,而许多研究者更发现荷尔德林影响了他包括《杜伊诺哀歌》在内的诗歌写作。25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安德烈·纪德,既是他的好友又对他晚年的艺术创作推波助澜,其中瓦莱里的“纯诗”(poésiepure)理论,作用尤为巨大。26斯特凡·格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则是他相交一生的好友,艺术创作之中更是相互砥砺27。
哲学方面。1892年,里尔克的父亲把叔本华的著作当作礼物送给了他。他在大学期间开始阅读尼采,他与尼采的女弟子莎乐美的令人惊艳的友谊,使他更加深得尼采思想的神髓。丹麦哲学家、作家凯尔克高28也是他十分喜欢的哲人,青年时期的北欧之旅中,他甚至研读了凯尔克高的著作原文29。约从1910年起,里尔克就对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情有独钟,后来,他通过莎乐美结识了弗洛伊德。里尔克后期摆脱罗丹的艺术创作“工作”论30,醉心于诗歌写作的“通灵”(okkult)31,无疑,弗洛伊德理论是一副催化剂32。
里尔克的文本,在不同译者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象,究竟哪种更切近本真,却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行文至此,译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强调,一切译本皆镜像,读者诸君若有可能,当学习德语、法语,亲自阅读那些可能震撼心灵的原文。
第一卷的翻译,均据德语国家研究者目前通行的底本。第二卷、第三卷,主要依据岛屿出版社七卷本《里尔克全集》(RainerMariaRilke,S?mtlicheWerke,7Bde,hrsg.vomRilke-ArchivinVerbindungmitRuthSieber-Rilke,besorgtdurchErnstZinn(Bd.7:WalterSimon,KarinWais,ErnstZinn),InselVerlagFrankfurtamMainundLeipzig,1997),但是,凡能找到《全集》所称其所据底本/手稿者,以后者为准;凡有非据《全集》而另行刊行的,稽核后取其善者;《全集》未存而别本收存的散逸诗歌,另据别本加以辑录。全部底本情况,详见第一、二、三卷各篇章页后的“翻译底本”以及第三卷的相关注释。
“译义求达不敢藻饰”(伍遵契,《归真要道·凡例》)、“不增己见不减原文”(马士章,《归真要道·马叙》)是译者从古人那里学来的翻译准则,于是,战战兢兢,不敢僭越。
译诗得以付梓,首先得感谢老友何家炜兄,没有他的催促,译者可能依旧“懒在文化里不愿起床”。其次,要感谢现居德国苏尔茨贝格的德国友人BarbaraMaagTempelmeier女士的劬劳襄助,她不辞劳苦地替译者购买大量德文书籍、不厌其烦地给译者解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语句……点点滴滴,没齿难忘。最后,要感谢广外的德语教授林笳。林教授对译者这个素昧平生的后学末进的认可,在精神上给予译者巨大的前进动力。林教授百忙之中耐心细致地解答译者零星的、不着边际的德语语法上的疑问,成为译者翻译活动中的坚强后盾。
此外,还要感谢现实生活中交遇的许多人,还要感谢诗生活·翻译论坛(http://bbs.poemlife.com)、www.rilke.de、超星读书社区(http://www.chaoxing.com,主要是当年的http://bbs.ssreader.com)、天涯论坛·闲闲书话(http://www.tianya.cn)、网上读书园地(http://www.readfree.net)、豆瓣(http://www.douban.com)等网站上的众多网友,他们对译者的译文进行讨论、做出斧正、提出建议……以各种方式替译者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译者的感激之情已经无以言表。可惜,因为要感谢的人为数众多,又怕挂一漏万,是以不一一胪列姓名或者ID,还望众网友海涵。
但是,译文未能尽善尽美之处,责任全在乎译者,是译者本人的艺业不精。为完善里尔克的汉译文本,敬乞读者诸君不吝赐教,无论是在网上(http://www.rilke.cn,rmrilke@126.com)还是在网下。
注释:
1.比如里尔克《新诗别集》第一首诗《远古的阿波罗躯干像》中有“Sturz”一词,《杜登词典》此词的最后一项释义明确注明(在南德、奥地利、瑞士德语中)为“Glassturz”的简写。学者HansBerendt早在1957年出版的研究专著中就不厌其烦地阐述此处的“Sturz”即“Glassturz”(HansBerendt,RainerMariaRilkesNeueGedichte:VersucheinerDeutung,BouvierVerlagBonn,1957,S.47f.)。此后,学者HermannJ.Weigand也有类似论述〔HermannJ.Weigand,?RilkesArcha?scherTorsoApollos“,Monatshefte,Bd.51,Nr.2(Feb.,1959),S.53〕……但是,译者迄今所见众多英、日、汉语的译本,均将此“Sturz”理解为“坠落”之类的意思,而非“Glassturz”(玻璃罩)。
2.如诗集的标题《宅神祭品》、《梦中加冕》。
3.比如一些当时美术圈里流行的习语。
4.《格林词典》即以《格林童话》蜚声世界的格林兄弟所编纂的《德语词典》(DeutschesW?rterbuch)。里尔克“对《格林词典》大量而获益匪浅的阅读”(RainerMariaRilke,Werke:KommentierteAusgabeinvierB?ndenmiteinemSupplementband,Bd.2,hrsg.vonManfredEngelundUlrichFülleborn,InselVerlagFrankfurtamMainundLeipzig,1996,S.781)可从里尔克的若干书信里找到根据,比如1904年3月12日写给莎乐美的信。
5.类似汉语语境中当年因老诗人说新诗人的诗太“朦胧”、看不懂而形成了“朦胧诗”这一诗歌流派。
6.原文:VonallenmeinenBüchernsindmirnurwenigeunentbehrlich,undzweisindsogarimmeruntermeinenDingen,woichauchbin.Siesindauchhierummich:dieBibel,unddieBücherdesgro?end?nischenDichtersJensPeterJacobsen。参见《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二封信。
7.父母的任性使里尔克的名字中出现了“马利亚”(Maria)这个女名。这个名字,注定了里尔克与圣母马利亚的不解之缘,也可能是里尔克形成女性化性格的一个诱因(另一个诱因是母亲把他打扮成女孩一直到六岁),也还可能导致了里尔克具有广泛的女人缘。
8.参见注释330。
9.译者的一位网友,在德国研究阐释学,曾经在与译者讨论里尔克与《圣经》的关系时,顺手对看似与《圣经》毫不相干的《商籁致俄耳甫斯》的最后一首诗进行了语义分析,从中发现许多神学术语、宗教隐喻……最终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基督复活”仪式图。
10.简要说明见注释583,详细论述参见MarianneSievers,DiebiblischenMotiveinderDichtungRainerMariaRilkes,Berlin:VerlagDr.EmilEbering,1938。
11.基督宗教在西方分为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正教)与东正教三种,但对于德语的基督徒与天主徒而言,马丁·路德《圣经》译本是通用的,不像在汉语世界,基督教与天主教的译本迥然不同。在汉语世界里,基督徒的人数远远超过天主徒,且在教外的学术研究中,和合本是通行的版本。因此,译者采用和合本。
12.和合本不含《次经》,思高本不含《伪经》。
13.具体内容见《马利亚生平》相关注释。
14.参见注释794。
15.有研究者指出:“图画变成了里尔克的一个动因,促使他重新考虑将词语像绘画艺术的材料一样加以选择,组织成诗性的语句画面。”(DieBilderwerdenfürRilkezumAnlass,dieeigeneSprachezuüberprüfen,dieW?rterwieeinMaterialderbildendenKunstsorgsamzuw?hlenundzudichtenSatzgebildenzufügen.)参见StefanLüddemann,MitKunstkommunizieren:Theorien,Strategien,Fallbeispiele,Wiesbaden:VSVerlag,2007,S.40。
16.参见注释324。
17.参见注释691。
18.参见注释463。
19.所到之处,里尔克往往要学习语言、欣赏艺术品、阅读相关历史资料……里尔克时常在诗中很私人化地用只言片语表达他在行走中的感受,只有阅读他相关的书信(或日记),才有可能对他的表达有些许直观理解。
20.参见注释745。
21.参见第三卷注释197。
22.参见第二卷注释1。
23.作为作家一分子,里尔克师法过、提到过的各国作家名字数不胜数,此处仅泛泛提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24.全名《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汉语也有根据日译本的译名简称为《马尔特手记》的。
25.尤其参见HerbertSinger,RilkeundH?lderlin,K?ln,Graz:B?hlauVerlag,1957。
26.相关论述参见SandraPott,Poetiken:PoetologischeLyrik,PoetikundAsthetikvonNovalisbisRilke,WalterdeGruyter,2004中?ImAusgangausder,poésiepure‘:RilkeslebensreformerischerNeuentwurf“一节。
27.参见SiegfriedKawerau,StefanGeorgeundRainerMariaRilke,Berlin:K.Curtius,1914;HugovonHofmannsthal,RainerMariaRilke,Briefwechsel,hrsg.vonRudolfHirschundIngeborgSchnack,InselVerlagFrankfurtamMain,1978。
28.参见序言注释29。
29.参见WernerKohlschmidt,RilkeundKierkegaard,Kohlhammer,1950。丹麦哲学家、作家凯尔克高(S?renKierk
里尔克诗全集(珍藏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