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城市管理者,建筑文化爱好者 《中国X美的古城》系列图书意在从城市保护、文化留存、艺术传播的角度,为古城古建古文明的传承留下一份真实而有价值的纪录。
《中国X美的古城3》重点推介的是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建水古城、巍山古城、石屏古城、会泽古城六个西南经典古城。从古城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到居住形态、古建筑巡礼,以及古城维护、推广等角度进行梳理,将古城的相对完整性、有代表性地古建筑,以及古城的文化与艺术展示出来,对古城的保护、规划与市场运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内容简介
《中国X美的古城》系列图书所要展示的是该古城X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以及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古城文化。希望通过图书的出版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新型的城镇化定位、规划、建造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缘优势,适应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作者简介
黄滢,欧朋文化主编,专注于空间环境设计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热爱东方文化,大力推崇将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成果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优秀的设计师、设计作品推向国际,构架起国际国内设计交流的桥梁。策划出版了《禅意东方》、《万有引力》、《宴遇东方》、《宴遇》、《简美》、《浪漫新古典》等系列畅销书,在设计界、地产界、设计院校赢得良好口碑。
内页插图
目录
丽江古城
古城概况
古城选址
古城格局
古城特色
建筑布局与风格特点
主要建筑
四方街
万古楼
木府
黑龙潭公园
福国寺五凤楼
文化古韵
引导指示系统
保护规划
宣传推广
古城商业形态
大理古城
历史变迁
古城风水与格局
景观风貌
特色建筑
武庙会
五华楼
杜文秀总统兵马大元帅府
洋人街
崇圣寺三塔
南门清真寺
大理文化园
人文风俗
引导指示系统
古城灯光照明设计规划
保护规划
品牌商家推荐
建水古城
历史变迁
代表性建筑
建水文庙
指林寺
朝阳楼
朱家花园
建水古桥
建水古井
保护与开发
品牌商家推荐
巍山古城
历史变迁
规划格局
主要建筑
南诏古街
拱辰楼
刘家大院
民俗博物馆
蒙舍驿站
玄龙寺
龙华寺
古城古民居的建筑特点
巍宝山古建筑群
南诏土主庙
老君殿(青霞宫)
文昌宫
灵官殿(主君阁)
玉皇阁
太子殿
石屏古城
历史变迁
城市格局
市场定位
代表性建筑
焕文公园
文庙
袁嘉谷故居(状元府)
郑营村太子殿
会泽古城
历史变迁
选址布局
市场定位
文化特色
代表性建筑
江西会馆
湖广会馆
福建会馆
江南会馆(吕祖阁)
西来寺
唐继尧故居
保护规划
建筑特色与景观细节
景观风貌
精彩书摘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因其居于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得此名。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评价其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合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作用。2011年7月6日,云南省丽江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丽江古城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若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因而古城未筑城墙。丽江古城包容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的兴旺和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丽江古城已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它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都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古城建设崇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整个古城可用水、街、市、风四个字来概括。
……
前言/序言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珍惜文化传承,为小而美的城市喝彩
城市是一个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住中心,在古代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中国历经数千年的更替变迁,各地的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建筑形制、经济结构与文化习俗等,极具个性魅力。而近三十年来,我国为快速发展经济,许多地区大规模、无规范、无节制的迁改建,忽视了对古城镇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尊重,不经意间拆除了许多历史建筑,毁损了无以计数的文物,同时建起了无数面貌单一,贫乏单调的居住区及新城镇。当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此前破坏的严重后果时,大地上已经消逝了数量惊人的古村、古镇及古城。近十几年来,一些地方又陆续做起了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区、古建筑的修复、重建及遗址保护等工作,并且着手抢救各地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正的古建筑、古文明、古迹消逝了就消逝了,不可被取代,也很难再追得回来。
我们推出《中国最美的古城》一书的初衷,是从城市保护,文化留存,艺术传播的角度,为古城古建古文明的传承留下一份真实而有价值的纪录。在各地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景区管理公司、高校研究部门和设计公司的大力支持。也亲眼见证了许多古城开始进行有意识的保护,有计划的修护和有目标的修复和开发。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只要是科学、合理、有序地保护好传统的古城格局、古建筑、古文化,并改善当地的城市面貌、城市环境,我们都认为这是大大的好事,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些城区在改造完成之后,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环境面貌都有明显的改善,旅游人数上升,地块价值升值,居民生活条件都比从前更好,可以说是一举多赢的。
对此,我们一面赞赏一面加紧我们的工作,因为还有很多地区的古建筑亟待有效的保护,很多地方的古城修复、保护和复兴都需要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而且我们还需要记录下真实的古城原貌,而不全是经过现代加工处理过的古城形态。原始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真实地反映出那个年代地理历史条件下自然演变的成果,而不是受现代科技工艺强力干涉和变形加工过的效果。
《中国最美的古城》从古城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到居住形态、古建筑巡礼,以及古城维护、推广等角度进行梳理。我们优先选择报导的古城不一定是现代定义上的大都市,我们更看重古城保存的相对完整性,古建筑留存的代表性,以及历史风貌在一定区域内的延续和完好。古代的城池往往要修筑城墙、护城河(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是特例),所以古城规模不可能建得很大,他们在一个既定的区域内实现防御、行政、商贸、教育、居住、宗教、服务等多重功能。所以古城的规划是非常讲究的,大多是方形城池(依据地形变化而不规则的也有,方形是主流),城内以街道进行划分,多为十字形、井字形或多个十字形叠加,另外不论城池大小,一般在城池的中心部位都要设一座标志性楼阁,如钟楼、鼓楼、更楼、牌坊等,它不只是交通中心标志和景观,在战时也会成为指挥中心。每一个规制完整的古城里,一般都会有以下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衙署、军营、民居、府第、商业街、集市、书院、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如何进行布局,分布在什么位置,各占多少比例,采用哪种级别的规制都非常严格的规定。
研究每一座古城就是研读一个区域的历史故事、行政意志和居民需求,这是一项非常有趣而庞大的工程。最大的遗憾是许多古建筑都已经烟消云散,除了少数几个古城还算完整外,大多数古城只留下残缺的城墙,零落的街道和寥寥几座分散的古建筑,那些消散在历史尘烟中的古建筑带走了多少我们所不知的历史谜团。
古城古建筑的修复或复建在很多地方已经结束或正在展开中,尊重历史风貌和建筑本身形态进行的修复和改造我们真心点赞,大力颂扬。我们真正担心的却是那些不顾古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原貌特质,做出的不切实际和急功近利的、毁真造假的改造或扩建。有的地方为一座古寺建一条长达一千米的所谓景观大道,与建筑本身根本就不匹配;有的地方在山上的一座小庙下建一个超万平方米的大广场,浮躁而迫切的挤压古建筑的价值;更不要说那些简陋的仿古建筑占据原址充当景观的打肿脸充胖子行为;为了造景区搞商业开发,把古城原住民一股脑地迁出去……种种破坏性的建设,留下一堆文化垃圾的行为不一而足。尊重历史,珍惜古建,重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士介入其中,小心翼翼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商业开发不只是盯在眼前的短期行为,要有长远的眼光为子孙后代保存下真正的文化遗产。
“城市的古建筑就是城市的记忆,在这些古建筑身上,刻满了城市的沧桑变化、绘就了城市的行走轨迹、记录了城市的人文风貌。城市的古建筑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她有着鲜活的生命,可以从她身上听到岁月流逝的‘滴答’声、城市前行的脚步声、历史画册的翻阅声。”将静态建筑注入人文内涵,正是保护老城的意义所在。《中国最美的古城》一书所要展示的是该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以及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古城文化。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新型的城镇化定位、规划、建造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缘优势,适应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青石小巷,岁月如歌——探寻遗落的时光碎片 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时光仿佛凝固在了那些斑驳的城墙、蜿蜒的石板路、以及檐角下低语的风中。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们民族记忆深处最温柔的呼唤。《青石小巷,岁月如歌》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最美的古城”的简单罗列,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一次与古人精神世界的温情碰撞。这本书,将带您深入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灵魂深处,去感受生命的脉络,去聆听那些被遗忘的歌谣,去品味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下来的醇厚韵味。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并非大众熟知,却同样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古镇。它们或许没有宏大的城池,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但它们以其宁静、质朴、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姿态,诉说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书中,我们并非仅仅描绘它们的建筑之美,而是试图剥离华丽的表象,去探究隐藏在每一块砖石、每一扇窗棂背后的生活哲学。 第一章:江南水乡的温柔低语——以水为魂的生命脉络 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水是古镇的血脉,是生活的温床,更是情感的寄托。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古老村落。这里,没有喧嚣的市集,只有摇橹船的吱呀声,和着水波荡漾的轻吟。我们走进临水的民居,看那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阶,感受那渗透进骨髓的湿润气息。 探访“石桥遗梦”: 我们将详细描绘那些横跨在小溪之上的古老石桥,它们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路,更是古镇的灵魂象征。桥上的雕刻,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桥下的流水,映照着世代的生活。我们将通过细致的笔触,描绘桥梁的建筑工艺,分析其在聚落发展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去捕捉那些在桥上发生的,关于离别、重逢、以及日常琐事的温情瞬间。 “水巷人家”的日常: 在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访依水而居的普通人家,聆听他们的故事。从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水面上,到夜晚灯火阑珊,水巷中的生活是如此的宁静而富有诗意。我们将记录下妇女们在河边浣洗衣裳的忙碌身影,孩童们在水中嬉戏的欢声笑语,以及渔民们在清晨划桨出行的劳作场景。这些细微的生活片段,构成了古镇最真实、最动人的画卷。 “桨声灯影”里的文化传承: 水乡的夜,是另一番景致。当灯笼亮起,倒影在水中摇曳,一叶扁舟划过,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我们将描绘这种独特的夜景,并探讨水乡的民间艺术,如评弹、戏曲等,如何与水乡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如何在代代相传中保留着古老的韵味。 第二章:晋陕腹地的黄土风骨——与土地对话的坚韧力量 当目光转向黄土高原,我们看见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这里的古城,不似江南那般婉约,却带着北方大地的厚重与苍凉。它们根植于黄土地,吸收着大山的养分,孕育出一种坚韧而质朴的精神。 “窑洞人家”的世外桃源: 在晋陕交界处,我们探寻那些依山而建的窑洞村落。这些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居所,不仅是防寒避暑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辛勤耕耘和朴素情感。我们将描绘窑洞内部的陈设,感受那冬暖夏凉的舒适,更重要的是,去讲述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他们如何与土地和谐共处,如何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属于自己的生活。 “古街古巷”的岁月留痕: 晋陕古镇的街道,往往宽阔而笔直,两旁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雕梁画栋,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我们将详细描绘这些古街古巷的建筑特色,例如那些曾经辉煌的商号遗址,那些承载着家族荣耀的古老宅院。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通过采访当地的老人,挖掘那些关于古街上发生的传说故事,关于曾经繁华的集市,以及那些关于人情冷暖的往事。 “农耕文明”的根深蒂固: 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明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将深入了解当地的农耕方式,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感受土地的馈赠与劳动的价值。书中,我们将描绘各种农具的演变,介绍当地特色的农作物,以及与农事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祭祀、丰收节等。这些都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 第三章:西南边陲的民族风情——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绽放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镇风貌。这里没有单一的建筑风格,而是融合了各民族的智慧与审美,色彩斑斓,充满异域风情。 “吊脚楼”的空中舞步: 在云贵川一带,我们看见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吊脚楼。这些悬空而建的房屋,巧妙地适应了山地地形,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我们将详细介绍吊脚楼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中的演变和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描绘生活在吊脚楼中的人们,他们的日常起居,他们的歌谣舞蹈,以及他们如何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到建筑之中。 “民族集市”的万花筒: 在这些古镇的集市上,仿佛打开了一个万花筒。各民族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我们将记录下集市上最生动的场景,描绘那些精美的民族服饰,采访那些手工艺人,品尝那些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如何在这里和谐共存,如何通过集市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与融合。 “节日庆典”的生命活力: 西南边陲的古镇,节日庆典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从泼水节的欢乐,到芦笙会的欢腾,再到各种祭祀活动的庄严,每一个节日都充满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将选取几个代表性的节日,详细描绘其庆祝方式,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民族信仰。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去感受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第四章:古镇的“非遗”传承——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本书并非止步于对古镇风貌的静态描绘,而是更深入地去探寻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看不见”的宝藏,才是古镇最珍贵的灵魂。 “传统技艺”的匠心独运: 从木工、石雕、刺绣,到酿酒、制茶、造纸,古镇中蕴藏着无数的传统技艺。我们将走访那些坚守岗位的匠人,记录他们的创作过程,感受他们对技艺的专注与热爱。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以及它们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民间故事”的口耳相传: 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都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或歌颂英雄,或讲述爱情,或传递智慧,是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精心挑选一些代表性的民间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将其呈现给读者,让这些古老的传说,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 “古老习俗”的时代印记: 许多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古镇中流传。从婚丧嫁娶的礼仪,到节令时日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将对这些习俗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含义。 《青石小巷,岁月如歌》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带领您看见古镇的建筑之美,更看见隐藏在其中的人文之光;看见岁月的痕迹,更看见生活的热度与温度。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旅游指南,而是一本充满温度的文化笔记,一本关于历史、关于生活、关于我们自身根源的探索之旅。 在这里,没有快节奏的打卡,只有慢下来的脚步,和一颗感受美、体味真的心。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您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能在心中勾勒出一幅幅属于自己的古镇画面,感受到那份遗落的时光碎片,和那永不褪色的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