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银川平原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银川平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百科》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银川平原
  • 地理
  • 中国地理
  • 百科全书
  • 宁夏
  • 地形地貌
  • 自然地理
  • 区域地理
  • 地图
  • 人文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8513
版次:2
商品编码:118868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套装数量:1
字数:30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银川平原的地理范围,划分本书区域。
  揭秘“塞上江南”的形成——西屏贺兰山遏制风沙侵扰,东临黄河造就平原绿洲。
  重温西夏国都、边关重镇的历史风云。
  呈现中国非常大回族聚居地的独特风貌:听小曲,吃油香,品刮碗子茶……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银川平原》即围绕坐落于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凹”字形地带展开,这片地跨宁夏石嘴山、银川、吴忠的平原由两大地貌单元——黄河冲积平原与贺兰山洪积扇组成,并有峡谷、湿地、黄土丘陵、沙漠等多种地貌形态。凭借着贺兰山对风沙的遏制、黄河的灌溉滋润,再加上历代人民的辛勤开凿,地处半荒漠地带的银川平原逐渐形成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景观。除此之外,本书还着重介绍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地处农牧交错带,屡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争夺;曾经的西夏国都,遗留的王陵与西夏文字成为历史见证;中国首大的回族聚居地,矗立着南关清真寺、纳家户清真寺等众多阿拉伯风格的宗教建筑……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塞上江南 2
一 自然地理
"凹"字形地貌 9
贺兰山东坡 9
银川平原 10
贺兰山洪积裙 11
黄河冲积平原 11
黄河三级阶地 12
芦草洼沙窝 14
河东沙地 14
鱼湖沙地 14
贺兰山垂直地貌 15
鄂尔多斯高原西缘 16
外流流域与内陆流域分水岭 16
古银川湖 17
银川断陷盆地 17
银川―平罗断裂带 20
黄河活动断裂带 21
贺兰山东麓断裂带 21
灵武断裂 22
红果子长城错动遗迹 23
黄河(宁夏北段) 23
苦水河 25
爱伊河 25
七十二连湖 26
宁北多雨中心 27
" 亚日光城" 27
新积土 28
灰钙土 28
河岸崩塌 29
" 二月雨" 29
" 贺兰晴雪" 30
贺兰山山洪 30
塔什克梁 31
大山头 31
石嘴子 32
白虎洞 32
大川盆地 33
雁窝池 33
柳条沟 34
王泉沟 34
红果子沟 34
红果子瀑布 36
旗疙山 36
白虎山 36
灵沙沙窝 38
朔方湖湿地 38
九泉 38
暖泉 38
西峰沟 39
大峰沟 39
大水沟 39
沙湖 40
庙庙湖 42
沙苇湖 42
泉子湾 42
天河湾 43
白石尖 43
黑石峁 44
贺兰山归德沟地质公园 44
韭菜沟 45
大武口沟 45
星海湖 46
敖包疙瘩 47
灵光顶 48
于祥湿地 48
樱桃谷 48
贺兰口沟 50
插旗口沟 50
三丁湖湿地 50
滚钟口 51
黄旗口花岗岩体 52
小口子泉 53
小西湖 53
马兰花大草原 54
通贵湿地 54
兵沟大峡谷 54
清水湖 55
月牙湖 55
花布山 56
永宁阶地 57
金塔泉 57
三关口峡谷 57
榆树沟 58
鹤泉湖 59
海子湖 59
盛家墩梁 59
鸽子山 60
庙山湖泉 60
卧牛泉 61
马莲沟 61
滑石沟 62
三道湖 62
庙山湖 62
吴忠滨河湿地 63
乃光湖 63
猪头岭 64
面子山 64
马鞍山 65
魔鬼城 65
红山堡大峡谷 65
梧桐湖湿地 67
大河子沟 67
边沟 68
鸳鸯湖 68
灵武西湖 69
西北植物资源库 71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 71
白芨滩自然保护区 72
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73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 74
宝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75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 75
银河红柳林 79
黄河滩沙枣林 79
古树化石群 80
永宁"四棵树" 80
青海云杉 81
油松 81
四合木 82
贺兰山丁香 83
沙冬青 83
蒙古扁桃 84
野大豆 85
乌拉特黄耆 85
高山地榆 86
蓝翠雀 86
沙葱 87
蒙疆苓菊 87
花花柴 87
猫头刺 88
发菜 89
西河桥古动物化石 89
苏峪口古动物遗迹化石 90
鹅喉羚 91
马鹿 91
贺兰山岩羊 92
石貂 93
荒漠猫 94
兔狲 94
子午沙鼠 95
蓝马鸡 95
贺兰山红尾鸲 96
大鸨 96
中华秋沙鸭 97
黑鹳 98
斑嘴鹈鹕 98
草原雕 99
胡兀鹫 99
二 经济地理
宁北农牧交错带 103
狩猎经济 103
畜牧业 104
秦汉开渠灌田 105
元代屯田 105
宁夏引黄灌区 106
秦汉渠 107
唐徕渠 108
鸭子荡水库 109
西北淡水鱼生产基地 109
"中国的波尔多" 110
西夏陶瓷业 111
" 互市" 111
清水营马市 112
" 宁夏八大家" 113
石嘴山洋行 114
银巴古道 115
黄沙古渡 116
" 浑脱" 116
太西煤 118
灵武砟子炭 118
硅石 118
黏土矿 119
贺兰石 119
宁夏滩羊 120
宁夏黑猪 121
黄河鲤鱼 121
珍珠粳米 121
宁夏枸杞 122
银柴胡 122
紫蘑菇 123
螺丝菜 123
灵武长枣 123
金冠苹果 124
红瓜子 124
南梁瓜 125
大观桥桃 125
宁夏地毯 126
青铜峡柳编 126
" 张芝麻"镰刀 127
石嘴山瓷器 127
灵武羊羔酒 127
黄渠桥羊羔肉 128
吴忠白水鸡 129
炒糊饽 129
羊肉水饺粉汤 129
三 历史地理
水洞沟遗址 133
鸽子山遗址 133
暖泉细石器文化 134
汉武帝移民实边 135
匈奴铁弗 136
江东移民 136
党项 137
唐太宗灵州勒石 138
李亨灵州登基 138
西夏建国 139
蒙古灭西夏 139
" 废府空城" 140
宁夏革命军政府成立 140
廉县 141
灵州 142
兴庆府 142
宁夏镇 143
贺兰山岩画 143
浑怀障遗址 144
冰沟汉墓群 145
哨马营遗址 145
丽子园 146
吴忠西郊唐墓 146
西夏王陵 147
镇木关西夏避暑宫 149
省嵬城遗址 150
明长城 150
镇远关 152
藏兵洞 152
红山堡 153
平罗钟鼓楼 153
银川钟鼓楼 154
南薰楼 154
鎏金铜牛 155
洪广营古城 155
吴忠堡 156
黄渠桥古镇 156
纳家户古村 157
四 文化地理
回族 161
满族 161
董府 162
画汤瓶壶 163
刮碗子 163
宁夏清真菜 164
油香 164
回族姓氏地名 165
格迪目派 165
西夏佛经 166
南关清真大寺 166
鸿乐府道堂 167
银川天主堂 167
苏峪口摩崖石刻 168
甘露寺 168
承天寺 168
海宝塔 169
镇河塔 170
白草谷 170
田州塔 171
宏佛塔 172
李俊塔 172
高庙 173
平罗玉皇阁 173
银川玉皇阁 174
城隍出府 174
北塔庙会 175
耍红火 175
银川皮影 176
石嘴山宣卷 176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 177
渣渣子 177
宁夏小曲 178
宁夏坐唱 178
永宁民歌 179
马氏口弦 179
泥哇呜 179
平罗民间绘画 179
何家棍 180
南营武术杂技 180
栲栳 181
张氏回医正骨 181
兴平书院 181
西夏文字 182
西夏箴言 183
刁雍 183
李元昊 184
野利任荣 184
郭守敬 185
朱栴 186
马化龙 186
" 宁夏三马" 187
吉鸿昌 187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黄河之畔的锦绣之地:宁夏平原风物志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片土地,自古以来便因黄河的滋养而生机勃勃,孕育出独特的地理风貌与灿烂文明。这里,是宁夏平原。它如同一颗镶嵌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人文风情,吸引着无数目光。本卷《宁夏平原风物志》并非以百科全书式的详尽列举为目的,而是试图通过描绘宁夏平原的立体画卷,展现这片土地的精髓与魅力,带领读者走进它悠久的历史,感受它生动的现在,品味它蕴藏的未来。 一、地理脉络:黄河之魂,绿洲之城 宁夏平原,顾名思义,是以黄河为母亲河滋养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它横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部,狭长而肥沃,南北长约200余公里,东西平均宽约30至50公里。这片土地的地理格局,深刻地烙印着黄河的痕迹。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从青藏高原一路蜿蜒而来,在宁夏境内如同被收束的缰绳,放缓了急促的脚步,将来自远方的泥沙在这里慷慨播撒,造就了这片在中国西北堪称奇迹的富饶之地。 平原的形成,是大自然亿万年造化的杰作。黄河的规律性泛滥,以及历代先民们不懈的治水工程,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宁夏平原。从远古的“塞上江南”,到如今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区,黄河的水流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孕育文明、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极易耕种,为农业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宁夏平原的地理特征并非只有平坦。它在宏观上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但其微观地形却呈现出独特的坡度变化,这使得黄河水能够通过精密的灌溉系统,泽被更广阔的农田。平原的东部和西部,逐渐被黄土丘陵和贺兰山、香山等山脉所环绕,这种“平原夹山”的地貌,既保护了平原的相对封闭性,又提供了丰富的矿产和生态屏障。特别是巍峨的贺兰山,它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风,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腾格里沙漠的风沙,为宁夏平原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增添了一份稳定与温和。 二、历史印记:塞上古道,文明交融 宁夏平原的历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史诗,充满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王朝兴衰的篇章。这片土地曾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前沿阵地,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遗迹。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战国时期,匈奴、月氏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存,如战国时期的墓葬和青铜器。秦朝统一中国后,在宁夏平原修筑长城,设置郡县,将其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开启了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和农耕文明的推广。 西汉时期,李广曾在此屯田,霍去病更是深入草原,拓展了汉朝的疆域。唐朝时,宁夏平原更是战略重地,安史之乱后,吐蕃一度占据此地,后又被回纥收复。宋朝时,西夏王国以兴庆府(今银川)为都城,在此建立了辉煌的王朝,其独特的党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得到了深刻的融合,留下了举世闻名的西夏碑林、西夏王陵等文化遗产,让宁夏平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朝时期,宁夏平原更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曾提及此地。明朝时期,宁夏平原继续成为抵御北方民族的重要屏障,修筑了更为坚固的城池和军事设施。清朝时期,宁夏平原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业区,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文化也日趋繁荣。 近代以来,宁夏平原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历史变迁,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曾成为重要的后方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更是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三、人文画卷:多元文化,塞上风情 宁夏平原的人文景观,是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共同孕育的独特产物。这里居住着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回族人民是宁夏平原的重要居民。他们独特的伊斯兰文化,体现在建筑(如清真寺)、饮食(如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烩面)、服饰(如白帽、盖头)和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各个方面。他们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为宁夏平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族文化也在宁夏平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自古以来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以黄河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节日庆典等。同时,汉族与回族的长期共处,也使得双方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宁夏特色的文化融合体。 除了主要的两个民族,宁夏平原也居住着其他一些民族,他们的到来和离去,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不同的色彩。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宁夏平原的人文画卷更加丰富和立体。 这里的民间艺术同样别具特色。如花儿(一种民歌)、宁夏秦腔、剪纸、泥塑等,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尤其是在黄河岸边,流传着许多关于黄河、关于土地、关于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构成了宁夏平原独特的文化基因。 四、自然之韵:塞上风光,绿洲奇迹 宁夏平原的自然风光,在黄土高原的背景下,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这里并非只有黄沙漫漫,更有生机盎然的绿洲,以及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横贯平原的黄河。黄河水在这里不仅是农业灌溉的生命线,也孕育了独特的河道景观。两岸的柳树依依,芦苇摇曳,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而黄河水利工程,如引黄灌溉渠系,更是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神奇力量,将干旱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贺兰山,作为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其山体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和生态资源。贺兰山岩画,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代先民留下的珍贵艺术遗产,它们用粗犷的线条和朴实的造型,记录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宗教信仰和审美意识,堪称一部“石刻史书”。 平原西部,便是广袤的腾格里沙漠。虽然被称为沙漠,但其边缘地带却分布着一些湖泊和绿洲,如沙湖,以其独特的湖泊、沙山、湿地景观而闻名,吸引着众多游客。而沙漠腹地,则展现出原始、神秘而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香山,作为宁夏平原东部的另一道风景线,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而著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不同于黄土高原的苍凉,而是一种更具灵性的山林之美。 五、现代新生:开放活力,未来可期 如今的宁夏平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它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的重要节点。 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枸杞、葡萄、硒砂瓜等特色农产品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葡萄酒产业更是异军突起,凭借独特的产地优势,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工业发展也为宁夏平原注入了新的动力,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兴起,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而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将宁夏平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宁夏平原,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在黄河的滋养下,在历史的沉淀中,在民族的交融里,在现代的活力中,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它不仅仅是一片地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卷《宁夏平原风物志》,旨在抛砖引玉,邀请您亲自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去发现它更多的故事,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从宏观的政治军事角度切入,而是聚焦于“江汉平原的烟火气:寻常百姓的千年生活图景”。作者似乎是带着一架时光机,潜入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富饶土地上的普通人家。从东汉时期的简牍记载到明清时期的乡规民约,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迭代、婚丧嫁娶的习俗变迁,甚至连彼时的日常饮食习惯都有详细的考据。我特别被其中关于“稻作文化”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耕种技术的介绍,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对丰收的敬畏与珍惜。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炊烟的味道。这种“微观史学”的写法,极大地补充了我们对传统社会结构的认知,让我们意识到,大历史是由无数个细微的、充满人情味的瞬间汇聚而成的。对于那些热衷于民俗研究和地方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等待被挖掘的宝藏,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最柔软、最真实的一面。

评分

这本书《岭南文化的奇特脉络:从百越到海上丝绸之路前哨》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传统地理叙事的固有印象。作者大胆地将焦点放在了中国南部的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区域,其论述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称赞。书中对于“百越”民族早期社会结构和图腾崇拜的考据,非常具有挑战性,作者不仅参考了大量汉文史料,还融入了人类学、民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岭南社会群像。特别是关于海洋贸易的论述,清晰地展示了广州、泉州等地如何作为早期海上贸易的枢纽,连接了东南亚乃至更远的文明。语言上,这本书的特点是严谨的学术性与对地方风俗的生动记录相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不失地域文化的鲜活气息。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化版图是多么多元和复杂,绝非单一中原文化可以概括。这是一本有助于拓宽历史视野、理解区域文化差异的优秀作品。

评分

《穿越历史的丝路明珠:探秘古城西安的辉煌与变迁》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气象的大门。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安这座古城从周秦汉唐至今的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兴衰荣辱与文化沉淀。我尤其喜欢他对丝绸之路起点意义的深入剖析,文字中充满了对那个黄金时代的无限憧憬。书中对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发现的介绍,那种抽丝剥茧般的推理过程,让人仿佛置身于发掘现场,亲手触摸历史的脉络。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将西安描绘成一个仅存古迹的博物馆,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都市的活力并置,探讨了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焕发生机。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和对文化精神的追寻,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精神的对话。读完后,我立刻计划了一次西安之旅,迫不及待地想去亲眼看看那些书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象,感受那份独有的历史厚度。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不乏生动的人物侧写,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丝毫没有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

我完全沉浸在了《江南水乡的精致生活与园林艺术探秘》这本书所构建的那个诗意世界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典雅、细腻,充满了文人的情趣和对美的极致追求。作者仿佛是位精通音律、擅长诗词的士大夫,用最富有韵律感和画面感的语言,为我们徐徐展开了苏州、杭州等地水乡的精妙布局。对于园林艺术的讲解,更是达到了专业与审美的完美统一。他不仅分析了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的技巧,更深入探讨了“借景”和“移步换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观。书中对室内陈设、茶道礼仪的描述,也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精致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读起来感觉每一个毛孔都被打开了,对那种慢节奏、重细节的生活方式油然而生向往。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热爱古典美学、对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和园林艺术有深度兴趣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它让我们明白,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件可以被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评分

《大漠孤烟直:河西走廊的生态变迁与人文坚韧》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堂关于地理决定论和人类适应性的精彩课程。作者的文笔凝练而富有画面感,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幅精心构图的沙漠油画,笔力苍劲,气势磅礴。书中对河西走廊独特地理环境的描述令人震撼,从雅丹地貌的鬼斧神工到戈壁滩上顽强生长的植被,无不体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残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水资源争夺史”的章节,作者将历史上的冲突、商队的贸易路线选择,都归因于那有限的生命之源——泉眼和绿洲。这种将气候、地貌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论述方式,非常有说服力。它揭示了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人们,是如何发展出异于中原的坚韧性格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环境”在塑造一个地区文化和历史走向中的决定性作用。虽然阅读过程体验到了一种苍凉壮美的史诗感,但最终留下的却是对生命力的由衷敬佩。

评分

做工具书,非常实用就是了。可快速查阅,但寻求深度内容的就不要买了。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值得收藏?

评分

非常好 很想把300本全收全了。太恐怖的数字

评分

印刷清晰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值得收藏?

评分

这套书值得一读。可以收藏!读完这套书,是另一种方式的深度游!

评分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贺兰山东坡、银川平原、西北植物资源库、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宁北农牧交错带、狩猎经济、水洞沟文化、回族、满族等。

评分

最近对京东非常无语 先是下的订单无怨无故被取消了 没有接到任何电话通知 傻等了好几天才发现 居然被取消了 无奈只能从新下订单 继续等 然后 退货的图书长时间无人处理 先是卡在拆包检测环节卡了好久 打了无数个电话也不处理 终于过了一个多星期处理了 然后又在财务退款环节开始卡 又是还几天 打客服也不管用 我就想问京东是没钱了吗 处理个退款磨磨唧唧 我都不着急退款 可是发票您倒是赶紧开啊 公司报销流程一直走不了 损失谁来承当啊 我每年在京东采购几十万的东西 结果就这服务 而且京东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做大了 对钻石VIP的福利越来越差 现在干脆没有了 我也真是呵呵了 原来的优势现在等同于无了 看看你以后还能怎么搞

评分

不错,挺好的,内容篇少了一点,有点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