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她曾是夏侯府的掌上明珠,可这一生,她换上了别人的脸皮,扮演着泰府不受宠的四小姐秦碧落,为找出夏侯府灭门的真相,从此踏上复仇之路。然而命运却让她与他们相遇,运筹帷幄的天之骄子与霸道凶残的大漠苍鹰,从此情陷两难。当终报得大仇,一切水落石出时,她没料想到真相竟然是如此……
作者简介
夏日紫,天津市作家协会成员,喜欢音乐和旅行的御姐,热衷动漫和电影的女王。性格飘忽不定,思想古灵精怪,创作中一直追求新鲜感,愿意冒险,喜欢挑战。集写文+吃货于一身。代表作品《星星不是发光体》《海盗猎人爱神号》《一刹花火》《浮华惊梦》等。
目录
曾是惊鸿照影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不是冤家不聚头
无情不似多情苦
我似清风无际绕
以牙还牙终了恨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一入宫门深似海
春情只到梨花薄
此恨绵绵无绝期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不畏浮云遮望眼
纵然相逢不相识
倾城一舞相思碎
物是人非事事休
心中纵有千千结
后记
精彩书摘
《浮华惊梦》:
第一章 曾是惊鸿照影来 “驾!驾!” 碧落狠狠扬着马鞭,疾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
“四小姐,他们要追上了!” 青儿焦急地大喊,碧落掉转马车朝路边的山林驶去。
马车在茂密的山林中穿梭,却不幸撞上一块石头,车轴突然断裂,再也不能前进。碧落和青儿只好跳下马车,逃向山林。她们来到河边,本想跳进河里躲过追兵,可湍急的河流却让碧落迟疑了。
前两天下了场大雨,正好涨大水,面前的河水像千万匹脱缰的野马在宽阔的河道内飞奔,溅起巨大的水花。
“青儿,你水性没有我好,跳下去之后你要紧紧抓住我,千万不要松手!” 当碧落牵着青儿的手正要跳下去时,一支箭却朝碧落飞射而来。
“四小姐,小心——” 箭刺进青儿的后背,她抱着碧落,两人同时坠人河中。
血腥的气味涌进碧落的鼻腔,湍急的河水让她根本无法抓住青儿。
碧落痛苦不已,想大叫青儿的名字,可一张嘴就被翻滚的河水呛住,头痛欲裂,那疼痛就像有一条毒蛇钻进她的脑袋里。
最后,碧落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控制住,被河水向下游急速地冲走。河水咆哮着、怒吼着、嘶鸣着朝碧落呼啸而来,铺天盖地的河水将浮上水面的碧落又一次用力地打下去。
黑暗来临前,碧落仿佛看见青儿朝她伸出了手,无助地喊了一声:“小姐救我……” “青儿——” 碧落痛苦地从梦中惊醒,又是一样的梦魇。
一个月前她和青儿为筹米而离开京城,半路遭到大太太姚氏派出的人劫杀。青儿为保护碧落而中箭坠河,碧落每每想到那日的情景就会心痛如绞。
“平安,我们该出发了。”碧落叫醒睡在地上的平安。
坠河后的碧落被一戏班子所救,但黑心的班主想强纳碧落为妾,碧落以死相抵,是平安不顾一切将她从班主手中救出。他们两人反遭戏班追捕,一路逃亡至今。
想来,她心里仍对平安有愧,是她害他失去了戏班这个容身之所。
“姑娘,你总算来了。” 船家远远迎上来,将碧落昨日交下的订钱退给她,说:“这是姑娘的订钱。” “船家,你这是?”碧落不解地看向他。
“我的船被一位公子用五十两黄金包下,不能载姑娘南下了。姑娘还是去找其他的船家问问看吧。”船家一脸为难,毕竟他家上有老下有小要养,总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吧。
“可做生意要讲究信誉的,你既已收下我的订钱,又怎能出尔反尔?劳烦船家再去跟那位公子商量一下,如若他只是游山玩水,不如暂且等两天。我去泉卅I的事情实在刻不容缓。” 碧落昨日就已经在码头上打听清楚了,最近恰逢菊花盛开的时节,很多船只都被人包下沿河赏花游玩,而且北上的船只增多,南下去泉州的船就更少了。
“那位公子也是南下去泉州,不如姑娘去跟那位公子商量商量,让他顺路载你们一程?”船家帮碧落出着主意。
“那就有劳船家引见。”碧落也只能试试看了。
听船家说那位公子姓风,是从京城来的。
京城来的风公子?碧落心中似有一丝惊觉。
数月以前—— 大祁国每年的七月七日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七夕节,而这一天大家都有戴面具上街的习俗。听闻花灯展热闹非凡,若能在花灯展上猜中灯谜赢得头筹,不但有银两奖赏,还可获得京城最负盛名的御香楼免餐金牌,一整年白吃白喝。
同时,这一天也是才子佳人相知相识的大好日子。
……
《星火燎原: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群像》 书籍简介 《星火燎原》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即清末民初至新文化运动兴起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作品。本书摒弃了传统历史著作的宏观罗列,转而采取一种微观切入、群像勾勒的叙事策略,旨在通过描绘特定地域、特定阶层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与现实困境,折射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重塑个体命运与国家面貌的。全书以详实的历史细节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构建了一幅复杂、多维且充满张力的社会变迁画卷。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知识的焦虑(约1900-1911年)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核心议题围绕着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在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所经历的认知危机与身份重塑。作者并未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落后的守旧者,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内部的思想光谱——从坚定的保皇派到温和的改良主义者,再到暗流涌动的革命志士。 在对江南某书院和北方某学堂的个案研究中,本书详细记录了新式学堂的建立、课程内容的更迭,以及新旧师生之间的摩擦与融合。例如,书中细致描绘了一位科举中第的旧式学者,如何在被新政裁撤职位后,挣扎于“著书立说以明心性”的传统抱负与“投身实业以救国”的时代呼唤之间的矛盾。他的日记片段揭示了,即便是最精英的知识分子,也感到前所未有的知识失重感——旧有的价值体系无法解释眼前的动荡,而新的知识体系又显得遥远而晦涩。 这一部分着重表现了“知识的焦虑”。留学生归国浪潮初期,知识分子们带着西方哲学的火种归来,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改造方案,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书中通过对早期革命团体和地方自治运动的考察,展现了知识分子们在政治实践中的摸索与挫折,他们试图在地方士绅、官僚和新兴商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却往往发现自己成为了两不相容力量夹缝中的“局外人”。 第二部分:共和的迷梦与理想的流散(约1912-1919年)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知识分子带来了短暂的狂喜,但也迅速导向了幻灭。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置于民国初建时期,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和精神转向。这一阶段,政局的动荡和袁世凯的专权,使得那些曾为“共和”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文人,不得不面对“空有其名,不见其实”的窘境。 本书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深入刻画: 1. “幕僚群体”的挣扎: 一批接受了西方法政教育的青年才俊,进入各省都督府或中央政府任职。书中通过描绘他们如何在军阀的威权下坚持有限的改革、起草看似精妙却难以执行的法规,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权力场中的无力感。他们的信件和私人信札显示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已从最初的“如何建设”转变为“如何自保”。 2. 文学社团的兴起与内部分歧: 随着政治空间的收缩,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文化领域。本书详细考察了早期文学团体(如南社、以及后来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先声)的活动。这些团体内部,关于“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争论,实际上是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望后,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书中对几位重要作家的早期创作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形式,隐晦地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3. 教育领域的开拓与困境: 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尝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本书记录了少数精英学者如何响应“教育救国”的号召,深入乡村创办平民学校,试图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素质。然而,资金的匮乏、地方势力的阻挠以及自身教育理念的西方化与本土现实的脱节,使得这些“星火”般的尝试时常因为缺乏持续的支持而迅速熄灭。 第三部分:新潮的涌动与思想的碰撞(约1915-1920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笔触转向了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早期酝酿与爆发。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前二十年知识分子在政治、教育领域受挫后的必然反弹,是从“救政治”向“救文化”的深层回归。 重点分析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观念如何被引入并被不同群体接收和误读。书中通过对比两位留学归国知识分子——一位专注于引进西方社会学理论,另一位则醉心于白话文的推广——的学术路径,展示了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多元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白话文运动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它不仅是语言工具的革新,更是知识传播速度与广度的革命。通过对几份早期白话报刊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看到,知识的“下沉”是如何冲击了旧有的文化权力结构,以及这种冲击是如何引发了传统文化卫道士的强烈反弹。 最后,本书以五四运动前夕的社会氛围作为阶段性总结。它描绘了知识分子们从前期的自我反思、文化批判,到最后以更激进、更面向民众的方式介入国家命运的转变过程。他们逐渐意识到,仅仅通过精英内部的“启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星火”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真正燎原。 总结 《星火燎原》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去理解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如何进行痛苦的自我更新、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坚守或妥协。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而是一部关于“精神史”的编年体,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知识与良知交织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全书通过对个体命运的聚焦,最终呈现出那个孕育着巨大变革的年代的磅礴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