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中青年一輩的琴人中,王風先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他師從京城耆宿鄭瑉中先生,深得管派操縵真傳,鑒琴之學更屬當今佼佼;而王世襄老先生贈琴的那段佳話,也早已成為當代琴史上膾炙人口的典故。
《琴學存稿——王風古琴論說雜集》為現代琴學叢刊中一冊,是王風先生二十餘年來從事古琴演奏和教學工作的一些經驗體會。包含瞭琴史、琴器、琴話等內容。該書涵蓋學術論文、雜談、琴譜等內容均為首次麵世,真實生動地反映瞭作者多年來的琴壇活動、琴學之見、新麯創作等。對考察研究琴史、撰寫古琴大事記、深入瞭解琴傢們的思想、生活、品格,都是極其寶貴的史料。
王風,福建福州人,現任教北京大學中文係,主要從事文學史、文化史、學術史的研究工作,學術工作在行內頗得好評。費時12年編的《廢名集》獲第二屆國傢圖書奬。古琴方麵,習琴二十餘載。九十年代中期,因王世襄先生之介,拜師故宮博物院鄭瑉中先生,學琴之餘,於鑒定方麵多所問教,乃得以入門。後成為鄭瑉中先生主編《故宮古琴》的主要助手,負責所有琴器的文字說明寫作。近年成為嘉德、保利等大拍賣公司古琴方麵的首要鑒定顧問。又感於琴學研究的水平孱弱,多年來亦抽暇用力於琴史。
自敘
琴史
故宮藏琴麯《鞦鴻》圖譜冊因及元明徐門琴考證………………2
南宋浙派古琴源流並及琴麯《鞦鴻》作者考辨………………31
王世襄鄭瑉中先生交辦三遊洞琴事銘刻考據…………………57
琴器
儷鬆居舊藏唐至德丙申“大聖遺音”伏羲式琴………………64
北宋晚期“官琴”典型器“鬆石間意”宣和式琴……………80
古琴國手管平湖常所用“猿嘯青蘿”變體霹靂式琴…………92
琴言
入話………………………………………………………………106
源流………………………………………………………………130
琴派………………………………………………………150
譜本………………………………………………………………172
解題………………………………………………………………196
斲器………………………………………………………………216
鑒賞………………………………………………………………238
亂彈………………………………………………………………260
序跋
《閩派琴宗李禹賢》跋代序……………………………………288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懷揣著對古琴藝術的濃厚興趣,而它並沒有辜負我的期望。作者在書中展現瞭對古琴深厚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古色古香的琴室,指尖流淌齣的不僅僅是音符,更是曆史的沉澱和文化的韻味。書中對於古琴演奏技法的探討,細緻入微,從最基礎的指法到復雜的技巧,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一些關於古琴“意境”的論述,更是讓我對彈奏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一直認為,彈奏古琴不僅僅是手指的運動,更是心緒的抒發,而作者恰恰捕捉到瞭這一點,並用精煉的語言將其錶達齣來。他對於不同流派古琴風格的對比分析,也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讓我瞭解到古琴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對話,他將自己畢生的學問傾囊相授,讓我感受到古琴藝術的博大精深。我會被書中那些充滿哲思的語句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關於音樂的討論,更是對人生、對自然的感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琴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它讓我更加熱愛古琴,也更加熱愛這片孕育瞭如此美妙藝術的土地。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衝擊,是它顛覆瞭我之前對古琴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古琴是那種非常陽春白雪、離我們普通人很遙遠的樂器,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琴的另一麵——它也可以是充滿生活氣息的,也可以與現代人的情感産生共鳴。作者在書中對於古琴的現代意義和發展前景的探討,讓我覺得非常振奮。他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束縛,而是積極地思考如何讓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在當下煥發新的生命力。他的一些創新性的觀點,雖然一開始會讓人覺得有些“大膽”,但細細品味,卻又充滿瞭智慧和前瞻性。書中一些關於古琴與其他藝術形式跨界融閤的設想,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開始想象古琴在現代音樂、戲劇、電影等領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琴藝術的無限可能性,也讓我對古琴的未來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是一本充滿活力和啓發性的著作。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救星。在學習古琴的過程中,我曾經遇到過很多睏惑,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該從哪裏開始。而這本書,就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讓我逐漸剋服瞭學習上的障礙。書中對於如何正確識譜、如何練習指法、如何選擇適閤初學者的麯目,都有非常具體的指導。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初學者容易犯錯的地方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提醒和糾正。他沒有將我們當成是完全不懂的白癡,而是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和領悟。書中還提供瞭一些練習方法和心得,這些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讓我能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交流,他能夠準確地抓住我的問題所在,並給齣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我感到非常慶幸,能夠遇到這樣一本如此有益的書,它讓我對學習古琴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發現瞭一個被塵封的寶藏。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他用一種詩意的語言來描繪古琴的美,讓人讀來心生嚮往。書中對於古琴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以及各個時期代錶性的琴傢和琴麯的介紹,都做得非常詳盡,仿佛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琴與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描述,那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境,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時代。作者對於古琴在哲學、文學等領域的關聯性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原來古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它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書中有很多引用的古籍和詩詞,作者信手拈來,卻又運用得恰到好處,增添瞭書的文化底蘊。我一直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能夠觸及人的靈魂,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精神的啓迪,讓我對古琴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實”。書中沒有空洞的理論,也沒有浮誇的辭藻,而是充滿瞭作者在長年纍月演奏和研究中積纍的寶貴經驗。他對於古琴的構造、音色特點的分析,讓我對我的愛琴有瞭更深的認識。他講解的如何鑒賞一把古琴,如何去感受一把琴的“靈魂”,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實用。我曾經也嘗試過自己去挑選古琴,但總覺得不得要領,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製的指南。作者對於古琴保養的建議,也同樣細緻周到,讓我知道如何纔能讓我的琴保持最佳的狀態。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包含瞭許多關於古琴麯的解讀,這些解讀不僅是對樂譜的文字說明,更是對麯子背後故事和情感的挖掘,讓我在演奏時能夠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作麯傢的意圖。我曾一度覺得古琴麯是高深莫測的,但通過這本書,我發現它們原來也可以如此貼近我的生活,如此富有感染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變得更加平易近人,更加容易被現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評分很好的一套書推薦推薦!!
評分裝幀精美,形式勝過內容;王風先生是鄭瑉中的弟子,深得管派操縵真傳。
評分裝幀精美,形式勝過內容;王風先生是鄭瑉中的弟子,深得管派操縵真傳。
評分這套書還可以,但是明顯缺乏係統性
評分好書,值得看,包裝很好,快遞很好
評分包裝。你們永遠不用心嗎?
評分王風先生的本職是北京大學近現代文學專業的教授,關注轉型易代之際的社會文化,其學術文字精醇古雅,清通可誦,士林青衿仰慕其人其學者甚眾。以這樣的專業背景,從事琴學研究,可以想見其識見之高,文辭之美。然而此書於作者,絕非簡單的外行玩票。作者琴學師承故宮鄭瑉中先生,而鄭先生是管平湖先生的重要弟子,再上推管先生的老師楊時百,則民國琴壇盟主九嶷山人之學脈於此三傳矣。在演奏上,作者操琴有年,從鄭瑉中先生上溯管先生,頗得清峻灑脫之風。因此,作者的琴學研究也足稱當行本色,不僅具備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也蘊含瞭人文學者獨特的個人色彩。
評分中國古代雖無“文獻學”一詞,但許多學者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進行瞭大量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曆代文獻收藏傢也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從中國古代文獻研究的情況來看,其內涵比較廣泛,除研究一般的文獻發展史外,還涉及文字的校訂,版本的鑒彆,對內容得失的評品及目錄的編製等。如漢代劉嚮、劉歆父子校理群書,編製《彆錄》、《七略》是整理文獻;鄭玄為群經作注,也屬整理文獻。最早以專著形式係統討論文獻學的是南宋的鄭樵。他在《通誌·校讎略》中從理論上闡述瞭文獻工作中的文獻收集、鑒彆真僞、分類編目、流通利用等問題。鄭樵以後,係統研究文獻學理論的是清代的章學誠,其著名觀點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即要求在文獻整理過程中要明確反映並細緻剖析各種學術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相互關係等。但他和鄭樵一樣,都把這些工作稱為“校讎學”。最早以“文獻學”作為書名的著作是鄭鶴聲、鄭鶴春閤著的《中國文獻學概要》(1933),書中認為:文獻學的基本內容是文獻的結集、審訂、講習、翻譯、編纂和刻印。張舜徽在《中國文獻學》(1982)和王欣夫的《文獻學講義》(1986)則是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專著,二書認為文獻學就是版本學、校勘學(見校讎學)和
評分琴學存稿—王風古琴論說雜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