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汉昇 著,叶龙 整理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社会经济史
  • 通史
  • 中国社会
  • 经济发展
  • 历史研究
  • 古代史
  • 近现代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42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80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史全汉昇先生讲授,一部系统、深入而简明的经济通史。在会通古今、中西比较的宏大视野下,运用丰富的史料、数据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展开分析。一代学术名家深入浅出、生动易读的讲解,了解和概观中国经济社会古今演变的读物。

内容简介

  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与“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作者简介

  全汉昇(1912—2001),广东顺德人,历史学家、教育家、著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潜心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及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新亚书院院长、新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主要著作有《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国行会制度史》《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明清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等。

  叶龙,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长。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教育文凭,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著有《桐城派文学史》《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王安石诗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学研究》及《中国、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目录


导论 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方法
一、什么是“经济史” 2
二、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史 4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 6
1. 材料的收集 6
2. 材料的别择取舍和审定 9
第一章 古代社会经济概况
一、传说中的古代社会经济 12
二、从考古学所见的古代社会经济 15
三、殷商社会经济概况 18
1. 殷商为农业社会而非畜牧社会 18
2. 殷商工业生产情形 21
3. 殷商的财产继承制 22
四、周代社会经济概况 23
1. 周人的农业生产 23
2. 周代的井田制度 25
3. 周代的商业与货币 27
4. 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社会 29
五、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概况 31
1. 春秋时齐国发展之情形 31
2. 秦国的兴起与强盛 33
3.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情形 35
4. 春秋战国时代工业情形 39
5. 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与货币 40
6. 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思想 44
7. 春秋战国时代的家族制度 46
结 论 48
第二章 秦汉社会经济概况
一、秦代社会经济概况 50
二、汉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动 53
1. 曹参“ 无为而治” 53
2. 武帝的经济政策 54
三、汉代农业情形 56
四、汉代工业情形 59
五、汉代的商业与货币 61
1. 汉代的商业与对外贸易 61
2. 汉代货币情形 63
六、汉代的财政与租税 66
1. 汉代财政情形 66
2. 汉代租税情形 67
七、汉代的社会阶级 69
八、王莽的改革 72
九、东汉的地主阶级政权与大家族制度 74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转变
一、豪家大族 77
二、佛教寺院 78
三、屯田与均田 79
第四章 隋唐宋社会经济概况
一、户口情形 82
二、隋代社会经济概况 84
三、经济中心之南移 85
四、唐宋运河情形 86
1. 唐代运河 86
2. 宋代运河 90
五、唐宋商业与国际贸易情形 92
1. 唐宋时商业之发展 92
2. 唐宋国际贸易情形 93
六、唐宋时的城市 96
1. 扬州 96
2. 汴京 98
3. 杭州 100
七、唐宋工业情形 102
八、唐宋货币情形 106
1. 唐宋时铜钱使用情形 106
2. 唐宋时的纸币 108
九、唐宋的田制与农业 111
1. 均田制与唐宋农业生产情形 111
2.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12
3. 盐、 酒、 茶的专卖 113
4. 王安石的新法 114
结 论 116
第五章 元代社会经济概况
一、元代之海运 121
二、元代之货币 122
第六章 明代社会经济概况
一、明代人口情形 127
二、明代农业情形 132
1. 土地与农业生产情形 132
2. 外来作物与经济作物 135
3. 明代的军屯 137
三、明代工业情形 139
四、明代商业与国际贸易情形 142
1. 明代商业情形 142
2. 朝贡与国际贸易情形 143
五、明代货币与财政情形 147
第七章 清鸦片战争前的经济概况(1644—1840 年)
一、清代人口情形 152
二、清代农业情形 154
三、清代国内外贸易情形 157
1. 国内贸易情形 157
2. 国际贸易情形 158
3. 物价情形 162
四、清代财政情形 166
结 论 168
第八章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历史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三个阶段 174
1. 第一阶段:军事工业建设时期( 1865—1894 年) 174
2. 第二阶段:商办民生日用工业发展时期( 1895—1913 年) 178
3. 第三阶段: 民族工业资本兴起及发展时期( 1914—1937 年)179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成绩不如理想的原因 182
出版后记 187

精彩书摘

  导论
  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方法
  一、什么是“经济史”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史教授汉考克(W.K.Hancock)在其《经济理论》(EconomicHistoryatOxford)一书中,提到一“经济史”的定义曰“thehistoricalstudyofmanasgettersandspenders”,意即研究人类赚钱(获取财物)和花钱(消费财物)的历史。“财物”者,
  包括各种货物(goods)与劳务(services)。人类要生存,必须满足各种基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等),故须设法去取得“财物”,而人类谋生的能力历来是不断变化的。
  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厄谢尔(A.P.Usher)在其著作AnEconomicHistoryofEuropeSince1750中说,经济史的任务主要在于研究“天然资源”“技术”与“制度”三因素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
  天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中最主要的是土地,而地理条件的不同对人类经济影响极大。例如在沙漠中从事农业,即便成功,亦必产生报酬递减的现象,必不便利与合算,故只好从事游牧。近代欧洲西部及北美洲之所以能发展成富有的工业国家,乃因其天然资源
  特丰,煤铁等矿藏丰富,利用大规模的机器来生产,故其生产能力特强。机器的主要原料为铁,炼铁要用煤,故一国的机器工业能否发展要看其煤铁矿产是否丰富,即推动机器的动力来源是否充足。故上述因素与人类谋生的能力及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技术(technology)为帮助人类开采及利用天然资源的一种手段。如世界上第一口石油井于1869年在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开始开采,石油早有,但过去印第安人居住时代因技术落后而不能利用,即使偶然发现,也只是疑为有魔术性的药品而已,此即“货弃于地”之谓也。又如台湾日月潭,在高山族居住时代只知潭水可饮可渔,因技术落后故也,近几十年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开一大隧道直通山下,其水力便可发动一个水力发电厂。
  此外,人类的社会制度(institution)对经济生活亦有重要影响。如奴隶社会中,奴隶劳动所得大部分须送给主人,自己只能取得活命所需,是不自由的劳动者。欧洲中古时代的庄园领主下有农奴,为半自由劳动者。到了近代社会,劳动者与雇主间则是一种自由契约
  的关系,是为自由劳动者。故制度不同,生产情形不同,生产所得的分配便不同,生产效率也不同。又如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财产私有,可自己投资,而共产主义社会下的财产为国有,一切支配权力在国家。故制度不同,其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各不相同,资本的筹集方式
  也不同。
  二、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史
  汉考克教授提到,19世纪时殖民者在南美洲开矿,当时有流行谚语曰:“白人每日一英镑工资,黑人每周一英镑工资。”由此可知工人因种族不同而有不同待遇。此只知其后果,而不知其起因,欲知起因,则必须研究“经济史”才能知也。
  研究中国经济史之意义有二:
  首先,可对世界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贡献,世界经济史上有许多问题的答案可在中国经济史里找寻。
  例如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是世界性的,而并不限于欧洲。美洲新的农作物,以前欧亚均没有,如马铃薯(potato)自美洲传入欧亚后,对欧亚农业产生重大影响。以爱尔兰言,原先因土壤不良而常有饥荒,自马铃薯传入,因其能在不甚好的土壤中生长,
  故当地人民可靠此为粮,不致挨饿。又如甘薯,在中国叫“番薯”,是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吕宋,再由吕宋传到中国的福建。番薯传入中国,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又如,美洲最重要的银矿产地在玻多西(Potosi,今属玻利维亚,前属秘鲁),美洲当时为西班牙属地,故有大量的银运入西班牙。当时银为货币,货币多即贬值,而物价上涨,17世纪初之物价达到16世纪初的三四倍之多,有些经济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
  中国此时也受到美洲银矿开采的影响。因西班牙受到上述影响,外国便运物资去卖,以致贸易入超,银子外流。而欧洲多国均与中国通商,如葡人入澳门,荷人入台湾,因太远不便带货,便把这些银子带来中国,买去丝、茶,以致中国银子增加。另一方面,菲律宾在16世纪时为西班牙殖民地(后为美国殖民地),西人将银子带入菲律宾,而中国人在该地供应物资,赚回银子。于是银子大量流入中国,其影响有二:一是货币变为银本位,二是物价上涨。故美洲银矿开采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其次,欲解答中国近年来主要经济问题发生的原因,亦须研究中国近代之经济史。如中国的贫穷现状,经济落后是主因,故生产力低,收入少。据联合国1947年的统计,中国的平均国民所得为每人每年27美元,而美国为1543美元。又如中国自清末以来,多少次想要工业化而皆不成,其原因即可自详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而得答案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介绍一部与《中国社会经济通史》主题不完全重叠的著作,避免直接提及或描述《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的内容。 --- 《东亚文明的千年演变:区域互动与制度变迁研究》 一部跨越千年,聚焦东亚核心地带复杂互动与制度深层演变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断代史或单一国家发展叙事,而是以广阔的东亚地缘为舞台,聚焦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00年间,中国核心区域与其他周边文明体(如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之间持续不断的物质、思想与权力互动,及其如何塑造了各自的内部制度与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早期互动与文明的奠基(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秦汉帝国建立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初步影响。我们不侧重于描述中国内部的经济结构转型,而是着重分析“华夷之辨”观念的形成与早期边疆治理模式的初步探索。 核心议题: 1. 技术与物质的扩散路径: 重点分析铁器、灌溉技术及丝绸贸易网络在早期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碍,对朝鲜半岛的早期国家形态(如三韩地区)及日本列岛的弥生文化产生的影响。我们采用考古学、早期文献比对和环境人类学的方法,重构了这些技术扩散中的“中介者”角色。 2. 思想与信仰的渗透: 探讨儒家思想在汉代如何超越单纯的政治教化,以“礼”的形式渗透到周边社会,并在传播过程中与地方信仰发生复杂的融合与抵抗。例如,对早期佛教传入的准备条件的研究,即放在东亚权力结构变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3. 早期边疆治理的“弹性”: 考察汉代在郡县制和羁縻政策之间的摇摆。重点分析了边疆地带的地方精英是如何利用中央的权力真空或支持,来巩固自身地位的,这为后世王朝处理“内”与“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第二部分:制度的重塑与东亚世界的成型(公元200年—公元1000年) 这一阶段是东亚文明体系最终定型的关键时期。本书着重分析了隋唐盛世在制度输出和文化辐射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周边国家如何有选择性地、批判性地吸纳这些影响,构建独特的国家形态。 核心议题: 1. “东亚制度模型”的构建与变异: 详细比较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与同期新罗和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制度设计。我们强调,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本土化改造”。例如,新罗的骨品制如何与儒家伦理进行兼容,以及日本律令制中对“天皇中心”神权色彩的保留。 2. 佛教的“在地化”: 深入研究了禅宗思想在不同区域的传播差异。在中国,禅宗如何与士大夫阶层结合,形成新的审美趣味;而在日本,禅宗如何与武士阶层结合,催生出独特的军事伦理。这揭示了宗教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性动力。 3. 水利工程与区域认同: 研究了隋唐大运河体系对周边漕运网络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运河系统以外的海洋贸易和非官方的文化交流网络(如海商的活动),这些网络如何挑战了以陆权为中心的传统认知,并促进了沿海区域认同的形成。 第三部分:区域分化与权力结构的再平衡(公元1000年—公元1800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宋元明清时期,探讨随着区域内部力量的增强,东亚权力格局发生的微妙变化。核心关注点在于“内卷化”的压力与区域间竞争的加剧。 核心议题: 1. 军事技术与边防政策的互动: 研究了宋代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重文抑武”政策(及其后果),如何反向促使周边政权(如辽、金、元)在技术引进和制度整合上采取更激进的策略。重点分析了火器技术和城防工事在东亚范围内的扩散链条。 2. 士绅阶层与知识精英的跨国影响: 考察了宋代以后,儒家理学思想在朝鲜半岛(李朝)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以及这种思想体系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朝鲜精英对本土政治的批判和改革方向。分析了明清时期,东亚知识分子在面临西方冲击时,其思想资源库的共同性与分歧点。 3. 白银流动与区域物产交换: 引入全球史视角,分析16世纪后,美洲白银流入东亚贸易体系后,对中国南方沿海、日本(如萨摩藩)和东南亚贸易枢纽的非均衡影响。研究了特定商品(如瓷器、茶叶、铜钱)在不同区域价格体系中的波动,以及这些波动如何影响了地方社会的资源分配和阶层流动。 结语:历史的“互文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二元对立,构建一个“互文性”的东亚历史理解框架。东亚文明不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太阳系,而是一个由多重权力、物质和思想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通过对制度变迁的深度剖析,本书试图揭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周边区域并非仅仅是中心的“镜像”或“附庸”,而是积极的塑造者,共同定义了“东亚”这一文明区域的边界与内涵。 本书适合历史学、区域研究、政治人类学及全球史方向的研究者与爱好者深入研读。书中配有大量罕见的区域性地图、制度对比图表及多语种文献的详细注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我想了解,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古人是如何组织生产、如何进行贸易、又是如何维持社会的运转的。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极其详尽和客观的态度,为我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的技术演进,到手工业的工艺进步,再到商业网络的构建和金融工具的萌芽,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期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何影响农民的负担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流动。这些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王朝的稳定与兴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学会从经济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去理解那些政治事件背后的驱动力,去洞察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隐藏的必然性。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解,无疑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类“通史”题材的作品有些畏惧,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枯燥的年代记述,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堪称一绝,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流水账式的讲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征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异常清晰具体。作者的分析角度也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或衰退,更深入地探讨了经济活动如何塑造了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乃至人际关系。例如,在描述商业经济的繁荣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商品种类和交易额,而是详细分析了商人群体的形成、他们的社会地位变化,以及商业活动对传统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带来的冲击。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经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本书的逻辑性极强,线索清晰,即使跨越千年,读者也能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演变规律。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让你读完后感觉信息量很大,却不知所云,而是能让你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评分

初次阅读这本书,就被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内涵所吸引。作者以极其宏大的视野,将中国数千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并非简单地记录经济数据,而是着力于梳理经济活动背后的逻辑,探究经济发展如何与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政治格局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影响深远的合力。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模式的分析,例如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初步兴起,再到官营手工业的兴盛与衰落,都展现出了作者对历史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展现出的严谨与生动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抽象的经济概念,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具体的人物命运巧妙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沉浸于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观点而产生共鸣,或者因为作者的某个分析而产生新的疑问,这种良性的互动,让我觉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在翻开它之前,我并没有抱有特别的期待,毕竟“通史”二字往往意味着宏大叙事和相对枯燥的论述,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它没有局限于王朝更迭的政治史,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社会交往,都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某个时期粮食的产量如何影响了家庭的规模,某个地区特产的兴起如何带动了人口流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平实易懂,即使是没有深厚历史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数字和事件堆砌,而是无数鲜活生命共同谱写的乐章。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生活智慧。对于那些渴望了解真实中国历史,而非仅仅是政治事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教会我如何从宏观的经济格局中洞察微观的生活细节,又如何从微观的生活细节中窥见宏观的历史变迁,这种视角转换的训练,对我理解当下社会也大有裨益。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史领域比较感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作者在驾驭如此宏大的历史题材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功力。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罗列事实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思想作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从细微之处捕捉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例如,在谈到某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时,作者不仅仅关注了城市的规模和建筑,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人口的构成、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及城市经济活动对周边乡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这种全方位的考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立体而生动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和批判的态度,他不会因为某种经济现象的繁荣而盲目赞扬,也不会因为某种制度的弊端而简单否定,而是力求在复杂性中寻找历史的真相。这本书的每一处论述,都充满了作者的思考和判断,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识的提升。

评分

物美价廉,活动的力度不错,物流也很快,下次有活动还会买的

评分

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与“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搞活动买的很实惠,不错

评分

不错,京东就是方便快捷

评分

很不错的书,屯着慢慢看,慢慢学~!!!

评分

纵论古代经济发展大势与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型,是一部系统、深入而简明的经济通史。

评分

物美价廉,活动的力度不错,物流也很快,下次有活动还会买的

评分

全汉昇先生授课笔记,虽非自著但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全先生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和整理者的另外两部听课笔记《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均为钱穆先生讲述)配合阅读效果更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