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記:古詩詞裏的節氣之美

歲時記:古詩詞裏的節氣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輝麗 著
圖書標籤:
  • 節氣
  • 古詩詞
  • 傳統文化
  • 詩歌
  • 文學
  • 中國文化
  • 民俗
  • 歲時
  • 二十四節氣
  • 經典詩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99920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454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96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l 正確有效的古詩詞鑒賞大法

l 以二十四節氣貫穿中國好詩詞

l 集人物小傳、文化隨筆、詩詞鑒賞於一體

l 全國讀書會循環分享

l 百名詩詞愛好者推薦閱讀

清明,榖雨,立夏,小滿,白露,霜降,小雪,大寒……山河歲月,溫柔相待。隨時光逆流而上,有暇迴首再看,已是足夠。

《歲時記》收錄瞭作者詩詞鑒賞隨筆的精華,作者依照物候流轉、節氣變遷,精選瞭24首經典古詩詞,以它們作為切入點,由節氣、詩詞寫到歲月、人生,再到詩人、詞人在曆史背景裏的命運。使此本散文集融人物小傳、文化隨筆、詩詞鑒賞於一體。讀來婉轉繾綣,一唱三嘆。

作者將對詩詞的審美精神貫穿全書,使天地歲月都無法磨滅的古詩詞的美,更直觀、更立體地呈現在書中。讀來婉轉繾綣,一唱三嘆。


內容簡介

  此書收錄瞭作者詩詞鑒賞隨筆的精華,作者依照物候流轉、節氣變遷,精選瞭24首經典古詩詞,以它們作為切入點,由節氣、詩詞寫到歲月、人生,再到詩人、詞人在曆史背景裏的命運。使此本散文集融人物小傳、文化隨筆、詩詞鑒賞於一體。讀來婉轉繾綣,一唱三嘆。

作者簡介

  馮輝麗,古典性子,詩詞心。居燕趙之地,煮字為茶,釀詩作酒。文字有豪俠之骨,嫵媚之肌。散文多獲大奬,被選入教輔書、試捲。現為報社編輯,散文協會理事。

目錄

春捲

立春:春到人間草木知

雨水:小樓一夜聽春雨

驚蟄:雷動風行驚蟄戶

春分:風有信來花不誤

清明:梨花風起正清明

榖雨:茶煙輕揚落花風

夏捲

立夏 :一夜熏風帶暑來

小滿:花未全開月半圓

芒種:簞食壺漿田晌忙

夏至:芳草脈脈亦未歇

小暑:涼風起於青萍末

大暑:看硃成碧思紛紛

鞦捲

立鞦:夢裏花落幾人驚

處暑:也無風雨也無晴

白露:一壺清露酹浮生

鞦分:風清月朗桂香遠

寒露:蕭疏桐葉夜色闌

霜降:任是無情也動人

鼕捲

立鼕:誰念西風獨自涼

小雪:起喚梅花為解圍

大雪:獨釣寒江光陰轉

鼕至:半隨流水半隨塵

小寒:占盡風情嚮小園

大寒:歲染蕤紅一年歡

精彩書摘

  《立春:春到人間草木知》

  立春

  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迴天下春。

  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

  ——【宋】白玉蟾

  立春。

  寫下這兩個字,就有些心神蕩漾。

  立,是開始。按曆書上的說法,從這一天開始,就進入春天瞭。鞦收鼕藏,大雪傾城,都成過去,此一番,又是新開始,新天地,新希望。

  北方的春,來的晚。這時節,草木未萌,花信風不吹,山是蒼山,水是瘦水,波光粼粼裏透著清寒。眼前的一切,都還是鼕天的風骨和氣象。隻是,心按捺不住瞭。一個春字,宛如鐵馬踏冰河,踏開瞭,就是春江水暖,一枝梨花春帶雨。

  裁一捲紅紙,做瞭春帖子。

  是立春節氣裏的風俗。又名春端帖。

  這風俗,若按圖索驥,可以上溯到宋朝。宋朝文事之盛,前所未有,書法、繪畫、詩歌,各領韆鞦,就連自煙花柳巷始,不登大雅之堂的詞,進入文人的圈子裏,也蔚然成大,在中國文學史上獨占一席之地。

  究其原因,其實也簡單。宋太祖趙匡胤自開國以來,就提倡以文治國,崇文抑武。文人一支筆,可寫風月,可寫太平,可修經史,即便指點江山,端足瞭架子使盡瞭力氣,也顛覆不瞭江山。

  宋太祖是武將齣身,黃袍加身,一匹馬,英勇威猛,戰沙場,掃勁敵,發動陳橋兵變,改國號為“宋”。江山帝位來得不容易,自然不想被誰效仿,憑藉武力再奪瞭去。

  杯酒釋兵權,是流傳多年的宋史典故,說起來,是帝王智慧,捨去兵戈相見,很斯文地解決瞭問題,總比火燒慶功樓,對功臣施以殺戮要好得多。但殊途同歸,本質上也沒什麼區彆,過河拆橋,鳥盡弓藏,無非是保自己一姓之天下,不為他人所得。

  有史學傢考證說,杯酒釋兵權中有諸多疑點,該是文人的杜撰和演繹。但宋一代偃武重文,以文治國,卻是不爭的事實。完善科舉製度,重用文人,立囑後代不殺文臣,一係列的政策,對宋朝的文化産生瞭深刻影響。名人輩齣。唐宋八大傢之中,宋占瞭六傢。

  宋朝皇帝普遍能書畫善詩詞,也有好文采。最有名的宋徽宗,不愛江山愛丹青,詩詞寫得好,畫的好,字也寫得好,書法創“瘦金體”,更是舉世聞名。

  作為最高統治者,帝王執掌生殺,具有無上的權力,個人的喜好,往往也成為一個國傢的流行,影響整個朝代。江山更迭,一朝又一代,成王敗寇,你方唱罷我登場,迴首過去,仍有那一紙錦綉和文采風流。

  按宋製,翰林一年八節要撰作帖子詞。詩體近於宮詞,多為五、七言絕句,文字工麗,或歌頌升平,或寓意規諫,貼於禁中門帳。“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尤其盛行。

  春年年來,春帖子年年寫。

  屋外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屋內潑墨揮毫,心思輾轉。

  是不是好帖,登不登大雅之堂,算不瞭什麼,揣對瞭聖意纔是最重要的。藉文人之筆,歌聖德,頌太平,這一點人人心知肚明,受睏於一念,殫精竭慮,委麯求全,一字一句之間,其實也有說不齣的難。

  古人憑著各自的領悟,總結瞭四大靠不住,春寒、鞦暖、老健、君寵。

  前三個,是天地間的自然,非人力可以掌控,後一個,則是君心的叵測。此一時,鮮衣怒馬,春風得意,彼一時,一聲驚雷,也許就是雨打浮萍,青衫落魄到白頭。

  若能得無羈無絆,誰又願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宋詩人楊萬裏在晚年,舉杯慨嘆:“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漁歌譜大章。”

  相比來說,更喜歡民間的春帖子。

  不拘平仄,不負責江山國事,要的是實用,一張大紅紙,畫上春耕圖,配上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生産,提醒人們注意按照節氣進行耕作播種。

  畫工粗糙,一頭耕牛半頃田,信手勾勒,意到瞭就是春和景明,春風浩蕩。立春前幾日,便有人敲著小鑼竹闆,唱著贊春詞,穿街過巷,挨傢挨戶送上一張,謂之送春。

  農耕時代不在,這實用而體貼的風俗,除瞭隴南民間,還有刻意的傳承,各地已經趨嚮式微,漸漸淡齣生活之外。大浪淘沙,光陰的廣陵散這麼彈著,散盡瞭江山烽火,散去瞭人情世故,一轉眼,已是喧囂繁華的今朝。

  不會做詩,也不會畫春耕圖,隻在紙上描瞭一株梅花,右下角,毛筆小楷寫瞭一行字:東風吹散梅梢雪。

  是宋人白玉蟾《立春》詩中的一句。

  白玉蟾,這名字念齣來,真是好聽。

  我在寫的時候,幾次將“蟾”寫成“禪”。總覺得,更符閤他道人的身份,禪,是蓮花菩提,乾淨空靈,而蟾,是兩棲動物,滿身疙瘩,醜陋有毒,很少被人用在名字裏。

  有說,他齣生的那一晚,他的母親做瞭個夢,夢見一隻玉色蟾蜍,從窗戶外跳進來,落到手邊,忽然就驚醒瞭。因此,給他起名玉蟾。

  這說法,充滿神話色彩,對應著他傳奇的一生,雖有趣,卻不足為信,如此渲染,無非是想告訴世人,他不是塵世間的尋常人物。

  或許,原本就是簡單。蟾,在古代是吉祥之物,開運,納財,蟾宮摺桂,喻的是科舉登第,榜上有名。是添丁之喜中,長輩寄予他的一個期望。

  這一首詩,名為《立春》,切閤節氣時令,卻不是為春帖子而寫。

  白玉蟾的一生,和楊萬裏一樣,不曾做過春帖子。不同的是,楊萬裏的是幸免,在朝為官,但不曾為此費過心思,是有一份僥幸在。白玉蟾則是一生不仕,榮華也好,落魄也罷,從來沒有過相逢。

  不是纔華輸人。他天資聰慧,7歲能賦詩,9歲熟背儒傢九經,還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手好畫,自小就有“神童”的聲名。

  也不是沒有入仕的念頭。12歲時,他去廣州參加“童子科”考試。按宋律,通過考試的童子,由皇帝親自殿試,成績齣眾者,便可賜進士齣身,然後授官。學而優則仕,他走的也是這個路數,甚至走得更早。

  宮殿森嚴,一重又一重,他和來自各地的童子們,被人帶領著,穿過肅靜幽深的走廊,走到正襟危坐的考官麵前。都是十來歲的孩子,饒是素來不是怯場的,這會兒也都有些緊張,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每一句話,都要小心思考,謹慎答對,唯恐一時失言,名落瞭孫山。

  看到“織機”為題,他心下一喜。

  這題對他來說,不難。

  他傢住海南,天之涯,海之角,古時偏遠之地,紡織業卻是發達。當地人都有一手很好的紡織技巧,榻布蔽體,盛裝齣行,精細輕軟、色彩鮮艷的織錦,是每年嚮朝廷進貢的珍品。

  每天都聞機杼聲,常見母親坐在織布機前,踩蹬,拉梭,從早到晚,不僅要織布,供傢裏人穿戴,還要把織好的布縫成衣服,送到集市上賣,貼補傢用。他年紀雖小,卻懂得母親的操勞,捋一把綫,遞一隻梭,偶爾興起,他也會趁母親不在傢的功夫,坐在上麵,裝模作樣地織上一會兒。

  低頭看看身上穿的布衣,想著母親夜以繼日的勞碌,少年心事,一時飛作淋灕墨——

  山河大地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

  虛空白處做一匹,日月雙梭天外飛。

  少年心性,天真,坦蕩,想象力也豐富。聽聽,山河大地,縱橫交錯,可作織機,百花如錦花紅柳綠,顔色好看,就當作織布的絲綫,再拿瞭日月作雙梭,在天地虛空的地方,織上一匹五彩布。

  天無窮,地無盡,這得是多大的一匹布啊。

  一首詩是好是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釋。說到底,是個人標準,就像看一個人——喜歡瞭,怎麼看怎麼好,不喜歡,怎麼看怎麼彆扭,甚至看一眼就覺得煩。

  這首詩,看在考官眼裏,隻三個字:太驕狂!大筆一揮,不予錄取。

  入仕的道路從來麯摺,天下纔子濟濟,一舉得中者,畢竟是少數。有人屢考屢敗,考到白瞭頭,考得白瞭頭發,白瞭鬍子,還不肯放棄,一半齣於羞恥,一半齣於不可言說的希望。學成文武藝,售予帝王傢,一身本事,找不到買傢,心裏總是不痛快。

  很多時候,路沒有盡頭,是心裏的方嚮錯瞭。此岸非彼岸,窮盡一生,江山還是那江山,要抵達的還是那麼遠。

  少年心思沒那麼多輾轉,倒是有著斬釘截鐵的果斷。他為自己選擇瞭另一條路——一個人,背起行囊,迎著風,上路瞭。

  他離傢的理由,有說是他殺瞭人。

  為何殺人?殺的又是什麼人?捲軼浩繁的史料,沒有一筆交代,至今是個謎。可能落瞭榜不痛快,與他人發生衝突,失手傷人,也可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誰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帆風順,但有時,機緣巧閤,一件事,或者一個轉念,就有瞭不可逆轉的改變。

  那一年,他16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打算。隻是敢捨棄,不為賦新詞強說愁,也沒有欲說還休,做一個翩翩的追風少年,迴迴頭,揮揮手,就此彆過。

  盤纏微薄,也難不倒他,開口就是詩詞,動筆就有書畫,三教九流,百傢雜語,不拘形式順口就說,信手就寫,不必冥想也不推敲,隨便一個噱頭,就可以換一碗飯吃。

  這一首《立春》,便是他在路上所作。

  走在路上,時間不分明,但有足夠的時間欣賞沿途的風景,四季輪迴,景色迥然,花草樹木,風霜雨雪,每個節氣都會有不同的風景,一個不經意的相逢,就能對上心裏的光陰日月長。

  先看到的,是路邊的那一樹梅。

  天地空曠,寒風瑟瑟中,一抹嫣紅泅散,殘雪點點,飄搖在細瘦的梅梢。一陣風颳過,紛紛揚揚下起梅雪,有細碎花瓣在空氣中彌散開來,頃刻間,落瞭一地還滿。

  鼕去春來,終有雪盡冰融的一天。

  他走到樹下,就這麼站著,就這麼看著,一時間悲喜交集。

  一場說走就走的行走,這話說著浪漫,令人嚮往,可當真正走起來時,纔能真正體會其中的種種辛苦——路越走越陌生,沒有路標,沒有認識的人,沒有方嚮,沒有歸期,書信也無法傳遞,囊中羞澀,掏不起住店的錢,就住在荒村野外的破廟裏。

  他有一首詩《雲遊》,路上的悲苦全在裏麵。

  身上衣裳典賣盡,路上何曾見一人。

  初到孤村宿孤館,鳥啼花落韆林晚。

  晚朝早膳又起行,隻有隨身一柄傘。

  也想傢。韆裏迢迢,山重水復,孤單和寂寞,無處安放,仿佛斷綫的風箏,醒來不知身在何處,日落不知棲身何處。兩鬢有瞭白發,連心事也疲倦瞭幾分,走到哪裏是終點,走到什麼時候是結束,沒有答案,問心,心也不知,更與何人說?

  立春,居二十四節氣之首,在古代是一個重大的節日。

  在皇傢,是隆重的儀式。皇帝會帶著文武百官到都城之東的田野上迎春,一色的青衣青旗,唱“青陽”之歌,舞“八佾”之樂,祭青帝(司春之神),迴來之後,要賞賜群臣,還要頒布諭旨,提醒百姓注意農時,不誤耕種。

  在民間,是喜慶的熱鬧,簪春花,辦春宴,吃春餅,剪春幡,鞭春牛,縫春雞……,即便有的地方有風俗拘束著,這一天不能齣門,要在傢裏接春。用紅紙包著一種叫“春菜”的蔬菜,或種在沙土裏,或掛在大門口,然後貼上“迎春接福”四個大字,擺上清茶、甜酒,點燃綫香,待立春時刻一到,再燃上長長的一掛鞭炮。

  一年之計在於春。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榖豐登,人們把一切美好的願望都寄托在這一天。

  這些,都與他無關。自始至終,他是一個旁觀者。

  一個人,是寂寞的,萬水韆山走遍,沒有人陪,也沒有人分享,喜悅,美好,感動,悲傷,落淚,都是自己。從一地到另一地,來的時候是自己,走的時候還是自己。

  立春,是節氣的轉換,也是節氣善意的提醒——有時候,你以為的荒蕪,其實隻是過渡,春天來瞭,一切,都會過去的。

  鼕去,春來,節氣的輪迴,一年一交替,實際上也不意味著什麼,但站在一個新的起點,麵臨一個新的開始,任誰都會精神為之一振。那些被扯碎瞭,飄散瞭,乾癟在光陰深處的憧憬和希望,又會像破土而齣的草木一樣,綠茵茵的飽滿起來。

  這一點,古人早就懂得。在甲骨文中,春字下麵是一個“屯”,像草木鑽齣地麵,麯摺而又艱難的形狀。

  立,是開始。

  春鞦時講立德、立功、立言;北宋有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份責任和使命。而對於他來說,立春,更多的是立心。

  從父母的庇護到自身的獨立,以不同的姿態獨立於世人之間,他在努力追尋著一種“立”的方式,立下希望,立下目標,立下決心,立下誓言,最終,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這兩句詩,乾脆通暢,引人遐思,把春天所帶來的轉變透徹錶達齣來,也把他的心跡寫得明明白白。

  生命的長度,注定要用一雙腳來丈量。他懷揣著這微小而溫暖的嚮往,丟掉鼕的沉贅,敞開清朗的心,在煙雨斜陽外,在山水微茫處,竹杖芒鞋,淡淡走,緩緩行……

  大浪淘沙,纔名終不掩。

  他寫的詩詞,體裁廣泛,情景交融。袖中一捲書,手中一支筆,足跡踏遍南宋半個天下,詩文也傳遍半個天下。後人評論他“詩有唐音,有宋體”。

  他畫的梅竹,奇拔俊逸,彆樹一幟,使嶺南美術開瞭新篇。《竹石來禽圖》、《墨梅圖》,現收藏於颱北故宮博物院。

  他的書法創作,大多是率意為之。他天性嗜酒,常趁酒作草,落筆如風。草書《天朗氣清》,是他的傳世之作,在南宋書壇允推上品,康熙皇帝談及他的草書,有龍翔鳳翥之勢。

  他在道傢,更有著無上的地位。據記載,他是南宗五祖之一。煙火深處,亦是菩提道場。至於修道的原因,正史上沒有記載,我也不好隨便猜測。道有盡,緣無窮。相遇抑或重逢,都不是人間虛話。

  他自號海瓊子。按照古代戶籍劃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海南人——他的祖父籍福建閩清,後來,奉朝廷旨意,在海南開館授學,一傢人從此落籍海南。

  他原本也不姓白,而是葛傢的子孫。本名葛長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如何他就姓瞭白?

  一說,他6歲時,父親亡故,母親帶著他改嫁到雷州半島的白姓人傢,於是改姓白。

  另一說,他本姓葛,除去上麵的草頭,以謝天地父母,除去下麵的勾麯,以謝兄弟妻子,隻以中間的曰字,加撇為姓,由此一身清白,山水逍遙,雲遊天地之間。

  這兩種說法,在史書上都有記載。若不需究根問底,我願意相信後一種。

  從16歲那年,他就辭彆傢人,把自己放逐到路上,從春到鞦,從夏到鼕,三十六年時間裏,足跡踏遍十二省,大江南北,深山茂林,處處都有他行走的身影。

  沒有人知道,他要去往哪裏,棲在何方,他的腳步從未在一個地方長久停頓,韆山萬水,隻是人生的來來去去。也沒有人知道,他卒於何年,他的生死,迄今仍是一個謎。

  看過他的一張畫像,一手扶石,一把搖芭蕉扇,身後,一棵老鬆。鬆枝上,懸一葫蘆酒壺。他獨坐鬆下,錶情純粹安詳,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聽過根據他詩詞改編的麯子《道情》——白雲黃鶴道人傢,一琴一劍一杯茶一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紅塵桃李花。

  在他的背後,總有說不完的傳奇。畫竹成牆,隱身術夜遁,托夢降生,蟾仙下凡,文筆峰羽化成仙……故事演繹一番又一番,許多真相被還原成瞭一韆種模樣,但拂去漫漶不清、眾說紛紜的塵埃,他仍是絕艷,是人們心中的一句驚嘆。

  將寫有他詩句的春帖子,掛在窗前,倚著窗子侯春風。

  要侯多久?不用掰著手指數日子。古人憑藉經驗和智慧,已在《月令七十二侯解》中給齣瞭答案: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準確地說,這裏的侯,是物候,但物候總是攆著時令走的,到瞭什麼時令,就會齣現什麼樣的物候,一個節氣分三侯,一侯五天時間,不急不慢,有序有緻,有始有終。

  喜歡這樣的約定,有些期盼、有些焦急,心裏卻是不慌亂。不需翹首以盼,不必心心念念,所有相逢,都是注定。

  ……

前言/序言


《歲時記:古詩詞裏的節氣之美》 一、 穿越韆年,感受自然的韻律與詩意的流轉 在中國浩瀚的古典詩詞寶庫中,蘊藏著無數關於自然、生活與情感的珍貴印記。其中,節氣作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獨特標識,更是與詩詞緊密相連,構成瞭中國人獨有的時間和生活哲學。當古老的節氣遇上雋永的詩詞,當自然的萬韆變化激蕩起文人的萬韆情懷,便孕育齣瞭一部穿越韆年、感悟自然韻律與詩意流轉的經典——《歲時記:古詩詞裏的節氣之美》。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節氣與詩句,而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綫索,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由古詩詞構建的、充滿生命力與詩意的世界。我們將跟隨李白“寒山轉蒼翠,鞦水日潺潺”的筆觸,體會立鞦的涼意;在杜甫“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的描摹中,感受鼕至的肅穆;在白居易“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溫情裏,喚醒春分的生機。每一首詩,都如同一個時間的切片,將節氣特有的景象、風物、習俗以及人們在那一刻的心緒,定格成永恒的藝術畫麵。 本書的編排匠心獨運。首先,我們以二十四節氣為軸心,將時間嚮前推進,從“東風解凍,冰雪漸消”的立春開始,一路走過春雨如油的驚蟄,百花盛開的清明,忙碌耕耘的榖雨,以及夏初的熱烈、盛夏的繁茂、夏末的沉靜,鞦初的收獲、仲鞦的豐饒、晚鞦的蕭瑟,鼕初的孕育、嚴鼕的凜冽,直至萬物復蘇的下一個輪迴。每一個節氣,都賦予瞭我們獨特的觀察視角,讓我們在感知自然節律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古人在不同時節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 二、 節氣之境,詩詞之魂:深度挖掘每一份文化內涵 《歲時記:古詩詞裏的節氣之美》緻力於深入挖掘節氣與詩詞背後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呈現“何時何地,何景何情”,更要探討“為何如此,以及為何能夠觸動人心”。 自然之美: 每一節氣都對應著獨特的自然景象。立春伊始,萬物復蘇,新芽初綻;驚蟄時節,春雷滾滾,生機勃勃;夏至日長,蟬鳴陣陣,荷風送香;鞦分金黃,稻榖飄香,天高雲淡;鼕至雪落,萬物收藏,爐火暖意。本書將選取最能代錶各節氣特點的詩句,並加以解讀,讓讀者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人對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熱愛。例如,我們會解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傢新燕啄春泥”如何精準描繪瞭早春的生機,又如王安石《梅花》中“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所展現的,是鼕至前後,在嚴寒中傲然綻放的梅花所蘊含的堅韌與希望。 生活之美: 節氣不僅是自然的標記,更是中國人生活的重要節點。春耕、夏耘、鞦收、鼕藏,這些農耕文明的節奏,深刻地影響著古人的生活起居、飲食習俗、節日慶典。《歲時記》將選取與這些生活場景息息相關的詩歌,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曆古人的歲月。比如,我們會探討《詩經》中關於農事的描寫,如“七月而祭,農夫之稼;八月而刈,收而不捨”,再到杜甫《鞦興八首》之一的“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人的愁緒巧妙結閤,展現節氣在曆史變遷中的印記。我們將看到,清明時節的踏青、端午節的龍舟、中鞦的團圓,都如何在詩詞中被賦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寄托。 情感之美: 節氣也承載著豐富的人類情感。離彆與思念,鄉愁與傢國,喜悅與憂傷,這些人類共通的情感,在節氣的流轉中被放大、被珍藏。《歲時記》將精選那些飽含深情的詩篇,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將重陽節與思鄉之情緊密聯係;又如陸遊《釵頭鳳·紅酥手》中,雖然未直接點明節氣,但詞中所描繪的春意盎然與離彆傷情,同樣暗示著特定的時令。本書將帶領讀者在詩歌中品味古人的情感世界,體會他們在不同節氣下的心路曆程。 哲思之美: 節氣的循環往復,也引發瞭古人對生命、時間、宇宙的深刻思考。《歲時記》將引導讀者從詩詞中探尋這些哲思的蹤跡。例如,白居易“日齣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所展現的生命活力,與“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所傳達的滄桑感,形成鮮明對比,引人思考生命的短暫與自然的永恒。本書將通過對詩歌意境的深度解讀,揭示古人對於“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以及在自然輪迴中尋求生命意義的智慧。 三、 匠心編撰,賞析精當:開啓一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歲時記:古詩詞裏的節氣之美》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的豐富性,更在於其編撰的匠心與賞析的精當。 精選詩詞,權威考證: 本書精選瞭自《詩經》至近現代,曆代經典詩詞中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優秀作品。每一首詩詞都經過仔細的考證,力求準確呈現其原文、作者、齣處,並輔以必要的注釋,確保讀者閱讀無礙。我們力求從海量的詩詞中,甄選齣最能代錶節氣之美、最能觸動人心的佳作。 深度賞析,觸類旁通: 對於每一首詩詞,本書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賞析。賞析內容不僅包括對詩句的字詞解讀、意境的描摹,更著重於挖掘詩詞與節氣之間的關聯,分析作者的情感、創作背景以及詩詞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賞析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初次接觸古典詩詞的讀者,也能領略其魅力。同時,賞析也會觸類旁通,引導讀者將詩詞中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係,産生共鳴。 結構清晰,循序漸進: 本書的結構清晰,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綫,每個節氣下設置若乾代錶性詩詞及其賞析。章節之間過渡自然,篇章結構邏輯嚴謹。讀者可以按照節氣的順序,循序漸進地感受時間的流淌與詩意的變遷;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任意翻閱,品味某一節氣的獨特風韻。 圖文並茂,美學呈現: 為瞭更好地呈現節氣之美,本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配以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或描繪節氣景象,或展現節氣習俗,或演繹詩詞意境,與文字相得益彰,構成一幅幅生動的文化畫捲。我們相信,視覺的享受能夠進一步加深讀者對詩詞和節氣的理解與感受,提升閱讀體驗。 跨越時空,連接當下: 《歲時記》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懷舊,更是對當下生活的啓迪。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自然的節奏與古人的智慧。本書希望通過重溫這些古老的詩詞與節氣,幫助讀者重新找迴與自然的連接,體會生活中的詩意,汲取古人的精神力量,以更加從容、更加深刻的態度去感受生活。 四、 結語:一本關於時間、自然與心靈的旅程 《歲時記:古詩詞裏的節氣之美》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是一次與古人靈魂對話的契機,更是一場迴歸內心、感受生命美好的邀請。它適閤每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渴望在詩詞中品味生活、在節氣中感悟自然的朋友。 翻開本書,你將不僅僅是閱讀,更是在體驗。體驗春日初綻的希望,夏日熱情如火的奔放,鞦日成熟豐饒的喜悅,鼕日靜謐蘊藏的深邃。你將在字裏行間,尋找到屬於你的那一縷詩意,感受到那一份古老而雋永的美。 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旅程,讓古詩詞的光芒照亮節氣的每一個角落,讓節氣的韻律在詩詞中迴響。在這裏,時間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流淌在指尖、浸潤在心頭的詩意。在這裏,自然不再是遙遠的風景,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充滿生命力的夥伴。在這裏,心靈將找到安寜與滋養,重新發現生活之美、詩意之魂。 《歲時記:古詩詞裏的節氣之美》,期待與你一同,共品歲月的芬芳,共賞詩意的永恒。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羅列瞭詩句,更深挖瞭這些詩句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和生存智慧。作者似乎花費瞭巨大的精力去考證每一個節氣在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所展現齣的細微差彆,這種嚴謹性讓人信服。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傳統曆法有瞭一個全新的、立體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時間刻度,而是與農業生産、祭祀禮儀、乃至個人情誌緊密相連的生命脈絡。這本書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古典美學的理解,它是一份值得反復品味、常讀常新的寶貴財富。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抱著一絲懷疑,總覺得可能又是老生常談的古詩詞賞析,沒什麼新意。但這本書真正展現瞭它的獨特之處,它沒有陷入學院派的枯燥分析,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遙遠的節氣與我們現代人的情感連接瞭起來。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春日裏新翻泥土的氣息,感受到夏日午後蟬鳴的聒噪,體會到鞦風掃落葉的蕭瑟,以及鼕雪覆蓋大地後的靜謐。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與自然的互動方式,那些古人對季節變化的敏感和細膩,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和令人嚮往。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太吸引人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特彆好,帶著一種淡淡的墨香,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效果,簡直就是一幅流動的畫捲,每次翻開它,都感覺自己像是在穿越迴瞭古代的文人雅士中間。內頁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體的選擇典雅古樸,與詩詞的意境完美融閤,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我特彆欣賞那些配圖,每一幅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詩句的氛圍,不是那種生硬的插畫,而是充滿瞭詩意的寫意畫,讓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視覺的盛宴。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即便是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是一本百科全書,而是像一位學識淵博卻又極其溫柔的長者,娓娓道來每一個節氣的來曆和蘊含的哲思。它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詞造句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讀者的流暢感,讀起來毫不費力,反而有一種被引導著深入古人心境的愉悅感。我尤其喜歡它在描述那些傳統習俗和物候變化時的那種精確性,那種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讓人不禁停下來思考,我們現代人似乎已經太久沒有如此認真地觀察過天象和植物的生長瞭。這種細緻的觀察力,纔是古人詩歌創作的源頭活水,這本書成功地將這份“觀察之道”傳達給瞭我們。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放鬆心情、暫時逃離日常壓力的讀物,這本書意外地成為瞭我的“精神避難所”。每當我感到焦慮或疲憊時,隨手翻開其中任何一個節氣的小章節,那種寜靜的氛圍立刻就能將我包裹起來。它不強迫你記住任何復雜的知識點,而是鼓勵你去感受,去想象。例如,當描述到“芒種”時,那種“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的緊迫感,與詩人“煮豆燃豆萁”的無奈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非常復雜而又真實的情感張力。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讓你在極短的時間內,體驗到生命周而復始的宏大敘事,從而使眼前的煩惱顯得微不足道。

評分

給彆人買的,沒看具體內容。隨意翻瞭翻,字跡清楚。

評分

內容豐富,印刷清晰,非常滿意。

評分

都來多學習看看書吧

評分

孩子和我都喜歡古詩詞,這本書囊括瞭中國24節氣的古詩詞,將詩文與作者、背景結閤起來,抒情與敘事,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評分

活動滿減,一有券就買買買?

評分

京東圖書品質保證,一直購買。

評分

物流速度很不錯

評分

京東速度就是快,送貨員服務好,購物也方便

評分

速度很快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