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

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超 著
图书标签:
  • 元大都
  • 北京历史
  • 城市规划
  • 都城研究
  • 历史建筑
  • 考古
  • 元朝
  • 历史地理
  • 文化遗产
  • 复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1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043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7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首部对元大都规划进行系统研究和复原的学术著作,是一部体现学术理论和学术精神,具有独到见解和质疑固有观点的难得的学术成果,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和北京城变迁史、元史和元大都城市史,乃至世界都会史,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业内学者均给予了高度赞誉。

  主要成就有:

  一、首次论证并揭示了元大都宫城空间及规划被明北京宫城所沿用和改造的史实,即首次论证并揭示了元大都宫城与明北京宫城同址的史实。

  二、论证了元大都皇城的空间规划及西南内凹角的形成是对金大宁宫空间规划的继承与改造的结果。

  三、复原了元大都中轴线序列和千步廊与棋盘街的构图,以及钟楼市的空间位置在中轴线的北端,首次揭示了元大都中轴线沿用金大宁宫中轴线的史实。

  四、首次复原了元大都50坊名称与空间位置的变迁。

  五、诠释了元大都衖通的定义与空间分布。

  六、诠释和复原了元大都大城城墙的建筑模数、建筑结构以及建筑高度与宽度的比例。

  七、首次揭示了元大都民居宅院的规划模数以及复原了元大都8亩大宅院的平面规划。

  八、首次论证了元大都宫城夹垣与大内夹垣的空间位置,进而揭示了元大都城市规划为帝京规制的准五重城结构。

  

  本书内容翔实,图片丰富。其中有很多图为作者手绘,全方位地展现了元大都和明都城规划的原貌,从而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元大都的规划和布局。

内容简介

  《元大都规划复原研究》是元史和元大都研究领域里首部系统论证元大都帝京规制“准五重城”规划的专著。本书对元大都规划的传统主流观点进行剖析和质疑,首次指出元大都规划主流观点基本属于没有进行过实证研究,即没有学术支撑的推测观点;本书运用“六重证据法”对元大都宫城、皇城、大城及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主要建筑进行实证研究,就元里制里长和尺长、宫城与大内御苑的空间位置、双重夹垣规制、帝京规制重城规划、中轴线序列、大城城墙和居民宅院的规划及其模数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得到元史、建筑史、城市史、地图史、北京史、元大都等学科研究专家和考古、古建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本书提出和论证的一系列新观点,是对传统主流观点的修正和补充,确有独到之处;是元大都规划研究领域里的一部观点创新、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的力作;是对元史和元大都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和北京城变迁史研究做出学术贡献的难得的研究成果;认为本书运用的“六重证据法”是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独创,对研究其它古都、古城规划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认为本书在论证过程中体现出的“求真辨误”的学术精神,在当今学术界是十分难得的。

作者简介

  郭超,字文若,北京人。人文学者,文化创意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0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古都古城规划与古建筑的复原研究,特别是在北京城变迁史的研究方面有许多新的观点和论证,首创“六重证据法”和“尺度法”,为古城规划和古建筑复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为“北京中轴线申遗”首倡者和元大都准“五重城”观点的论证者。学术著作多部,论文数十篇,绘制北京城变迁及古建筑变迁等的历史地图上百幅。《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工程原创学术著作。

目录

序一

序二

时空随想(代前言)


绪论 元大都研究综述

第一节 元大都研究介绍

第二节 元大都规划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 尺度法:古都规划研究方法之探讨


第一编 元大都大城规划复原研究


第一章 元大都城的选址

第一节 元大都城选址与营建的历史地理条件

第二节 历史地理条件对元大都大城城墙规划的制约

第二章 元大都大城城墙的规划与修筑

第一节 元大都大城城墙的空间走向与规划步骤

第二节 元大都大城城墙的规划长度与实际修筑的长度

第三节 元大都大城城墙的修筑

第三章 元大都大城的城门、瓮城及附郭

第一节 元大都大城的城门与城楼

第二节 元大都大城城门之瓮城

第三节 元大都大城之城关附郭

第四章 元大都大城的水关

第一节 元大都大城的漕运水关

第二节 元大都大城的排水水关

第五章 元大都中轴线规划复原研究

第一节 元大都对金大宁宫泛中轴线的继承与改造

第二节 元大都中轴线的长度与区域空间的规划

第三节 元大都中轴线的空间序列

第六章 元大都的街巷与居民宅院

第一节 元大都的街制与街巷

第二节 元大都的居民宅院及规划模数

第七章 元大都的坊与官署

第一节 元大都城内的坊制度

第二节 元大都官署的布局

第八章 元大都之礼制建筑与报时、观象建筑的布局

第一节 元大都之礼制建筑

第二节 元大都之报时、观象建筑

第九章 元大都的商市

第一节 元大都的钟楼市

第二节 元大都的羊角市

第三节 元大都的东角市

第四节 元大都的街市

第五节 元大都的城关市

第十章 元大都水系及水利工程与给排水系统

第一节 元大都的水系及水利工程

第二节 元大都的给排水系统

第三节 元大都的主要桥梁


第二编 元大都皇城规划复原研究


第十一章 元大都皇城规划

第一节 元大都皇城之城垣

第二节 元大都皇城之城门

第三节 元大都皇城各空间区域规划

第十二章 元大都太液池禁苑

第一节 对金大宁宫西园的继承与改造

第二节 万寿山

第三节 瀛洲

第四节 犀山台

第十三章 皇太子宫——隆福宫

第一节 隆福宫的四至与平面规划

第二节 隆福宫的规制与主要建筑

第十四章 皇太后宫——兴圣宫

第一节 兴圣宫的四至与平面规划

第二节 兴圣宫的规制与主要建筑

第十五章 元大都皇城内的皇室服务机构与库场

第一节 元大都皇城内的皇室服务机构

第二节 元大都皇城内的库场


第三编 元大都宫城规划复原研究


第十六章 元大都宫城的筑建

第一节 元大都宫城修筑的时间、条件及城墙尺度

第二节 元大都宫城与金大宁宫宫城的空间关系

第三节 元大都宫城之城门

第四节 对金大宁宫宫殿基址的继承与经营

第十七章 元大都宫城空间位置考证

第一节 史料记载的元大都宫城的空间位置

第二节 元大都皇城诸建筑与宫城的空间关系

第三节 明北京宫城遗存的若干元代遗构

第四节 元大都、明北京之宫城及皇城若干规划尺度的比较

第五节 考古资料数据的间接佐证

第十八章 元大都宫城规划的复原研究

第一节 元大都宫城外朝内廷的规划布局

第二节 元大都宫城的宫殿布局

第三节 元大都宫城金水河与“三桥”规划的复原研究

第十九章 元大都大内御苑规划复原研究

第一节 元大都大内御苑的空间位置

第二节 元大都大内御苑的重垣规划

第三节 元世祖的大内“籍田”之所

第四节 元大都的“绿山”

第二十章 元大都的宫城夹垣和大内夹垣

第一节 元大都的宫城夹垣

第二节 元大都的大内夹垣


总论 元大都规划复原研究概说

第一节 元大都的规划原则

第二节 元大都的规划依据

第三节 元大都的规划成果——准“五重城”

第四节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第五节 元大都的规划沿革

第六节 元大都规划的历史地位


附表一 元大都中轴线城门建筑空间变迁纪事表

附表二 元大都中轴线宫殿建筑空间变迁纪事表

附表三 元大都中轴线广场建筑空间变迁纪事表

附表四 元大都中轴线其他建筑空间变迁纪事表

附录 元大都大事年表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四节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元大都,作为中国古都规划的一个里程碑,是在象天设都、因地制宜、尊崇《周易》《周礼》等规划原则指导下,规划设计建成的新都城。因此,元大都的规划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元大都中轴线贯穿准“五重城”

  元大都虽然是蒙元帝国营建的国都,但忽必烈汗在统治术上汉化得比较彻底,命精通儒释道的刘秉忠和赵秉温相址和规划帝都。刘秉忠、赵秉温依据帝京规制又结合历史规划空间,将元大都规为准“五重城”。

  1.以前代宫、苑泛中轴线作为元大都中轴线。元大都中轴线是对金大宁宫中轴线规划的继承。所以元大都中轴线的北端点仅位于大城之中部,即纵贯元大都城的中南部,而不像金中都中轴线那样纵贯全城南北。

  2.对前代宫、苑空间规划的继承与改进。刘秉忠、赵秉温沿用金大宁宫三重城的空间规划,又新规划了大城城垣和宫城夹垣,使元大都形成了宫城(又称“内皇城”)、卫城(即大内夹垣,又称“皇城”)、禁城(宫、苑禁垣,又称“内禁垣”)、皇城(称“拦马墙”,又称“禁垣”)、大城准“五重城”的帝京规制的规划格局。

  二、以漕渠为据规划城、濠、街、坊

  元大都的规划,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前代漕渠为据,规划大城之东城墙及护城河、文明门大街、皇城之半边街,以及若干坊界。元大都大城之东、西城墙内距中轴线的距离相差约半里的原因,主要是规划东城墙走向形成的。如果按照大城之东、西城墙内距中轴线的距离相等的原则,元大都大城之东城墙应该规划在实际修筑的东城墙以东约半里南北一线上。但是,刘秉忠、赵秉温因地制宜地利用前代的漕运渠道作为大城之东城墙的护城河,故将大城之东城墙规划在前代漕运渠道以西。

  笔者结合对北京历史上的水系、地形、地势、地名和若干粮仓、库场的考察,发现:

  1.元大都大城之东护城河,乃为元代以前就存在的若干条南北流向的漕运渠道中的一条,其北端与坝河连通;在其东、西两侧,分布着若干粮仓、库场等空间,后为元明清三代沿用或改用。

  2.文明门大街,亦为元代以前就存在的若干条南北流向的漕运渠道中的一条,其北端与古濠(即车箱渠,后为明北京北城墙护城河)相通;在其东、西两侧,也分布着若干粮仓、库场等空间,后为元明清三代沿用或改用。因这条古漕渠流过若干条东西向的粮道,故在粮道上建有若干座桥梁,从位于东直门大街的“北新桥”的历史地名得知:在这条南北流向的古漕渠上还应该建有“北桥”和相对的“南桥”。时至今日,在北新桥以南的东四北大街两侧,分布有白米仓、王府等多个面积较大的空间,即为古代粮仓、库场空间的遗存。且看大街两侧的胡同,地势要比大街高出1米多!由地名、地势、粮仓等空间可推知:元大都文明门大街的前身应为古代漕运渠道。

  3.刘秉忠、赵秉温还利用古漕渠作为元大都大城若干坊的分界线。在大城中轴线以东,以皇城东玉河及东漕渠(改为文明门大街)为坊界;在皇城以西,以皇城西玉河及西漕渠(今赵登禹路)为坊界。

  三、以中轴线、海子和古濠为界规划城区

  刘秉忠、赵秉温根据“大衍之数”将元大都大城空间规划为50坊,分布在以中轴线和海子及古濠为界的东、西、北三个城区内。在大城中轴线以西、海子和古濠以南的西城区的街巷基本为金代所规划,元代沿用并作局部改造,先规划有12坊,后规划有13坊。在大城中轴线以东、古濠以南的东城区的街巷部分为元代所规划,部分为元代沿用并改造前代的规划,先规划有18坊,后规划有17坊。在大城海子和古濠以北的北城区为元代所规划,有20坊。

  四、以历史遗存空间规划官署、坛庙、仓库

  刘秉忠、赵秉温因地制宜地规划元大都的特点还体现在对若干官署、坛庙、仓库的规划上,即以历史遗存的若干较大面积的平面空间,规划元大都的众多官署、太庙、社稷坛、仓库等。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以金代左丞相金兀术府邸——“北相庄”作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官署,后称“北省”;以位于金大宁宫宫城东南的“南相庄”作为最高财政机构尚书省官署(曾三度成立,又三度并入中书省),后又作为中书省官署,又称“南省”;以前代粮仓改建太庙和社稷坛;沿用前代的粮仓库场等。

  五、元大都大城四垣十一门之大街无一相直、相接

  元大都大城城门,并未完全按照《周礼》“营国规制”的“方九里,旁三门”进行规划,而是将元大都大城规划为11座城门。关于元大都大城规划为11座城门,有传说是刘秉忠仿照三头六臂两足的哪咤神而为之,即为“哪吒城”。也有人认为是刘秉忠根据阴阳学说将大城北城墙规划为两座城门的。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一定根据,但结合元大都大内御苑北内垣正中不设门,以及明中都大城北城墙正中亦不设城门,以及忽必烈与刘秉忠的关系等因素分析,认为元大都大城北城墙和明中都大城北城墙正中均不设城门,与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不无关系。元代五行属金,明代五行属火,金代五行属水。而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故刘秉忠在规划大城北城墙时,在北城墙正中“水”的位置不设城门,即防“金生水”,而以“土克水”;明中都大城北城墙正中“水”的位置不设城门,亦由以“土克水”和防止“水克火”的规划思想所致。

  刘秉忠精通儒、释、道理论,是忽必烈朝廷的高级汉族幕僚。刘秉忠在辅佐忽必烈统治时,更多的是以儒家言行来影响忽必烈汉化。但忽必烈却“为我所用”地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以儒教为国策,而不独尊儒术,并以此来限制、牵制刘秉忠等汉族臣僚。虽然刘秉忠的大多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但也有一些为忽必烈所修正,特别是在元大都的规划方面,作为首席规划师的刘秉忠则完全听命于总规划师忽必烈。为了让忽必烈能够接受元大都城的规划方案,刘秉忠有意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理论与藏传佛教信仰相结合,将元大都大城城门规划为11座。

  元大都大城11座城门中有6座城门的空间定位,受到历史道路的影响。这6座城门分别是:大城南城墙中门—“国门”丽正门定位在金大宁宫中轴线上,南城墙西门顺承门定位在金中都光泰门外大街上;西城墙中门和义门定位在金中都北郭之北纬路上,西城墙南门平则门定位在金中都北郭之南纬路,亦即金大宁宫之西横街上;东城墙中门崇仁门定位在金大宁宫北中轴线之北纬路上,东城墙南门齐化门定位在金大宁宫之东横街上。

  元大都大城11座城门中有5座城门的空间定位为刘秉忠、赵秉温的新规划。这5座城门分别是:西城墙之北门肃清门,定位在高梁河入城口以北、南距和义门约4元里的空间位置上;东城墙之北门光熙门,定位在坝河与车箱渠汇合处,即位于漕运河道坝河之西坝千斯坝西侧;北城墙之东门安贞门、西门健德门定位在北城墙之三等分段的衔接处;南城墙之东门文明门,则是定位在古漕渠上,并将古漕渠改为文明门大街。

  因此规划,所以元大都大城之11座城门及其大街,无一相直、相接。这恐怕是中国古都规划中极其罕见的现象。

  六、元大都城区之火巷、民居的规划模数不尽相同

  《析津志》记载:周长“六十里二百四十步”的元大都城中,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而容纳几十万人口的民居,就分布在这些火巷和衖通里。街道、火巷、民居,就好像是若干棵茂盛的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有序地分布在元大都城内。

  1.元大都火巷的规划模数

  考古发现元大都大城内的火巷与火巷之间的距离,西城约为78米,东城约为79米,由此可知当时的规划模数为50步。笔者认为,之所以西城的火巷与火巷之间的距离小于东城,是因为西城的火巷地处金中都之北郭,很可能是金代规划的;而东城的火巷则是元代规划的。虽然金、元两代同以50步为模数规划火巷,但元尺大于金尺,致使东城火巷的间距大于西城火巷的间距。

  2.元大都民居的规划模数

  《元史》记载:元大都的民居以8亩为1分。但根据考古发现和元大都的人口总数分析,元大都的民居面积有10亩以上、8亩、6亩、4亩、3亩、2亩、1亩7种。元代240平方步为1亩,结合火巷50步的规划模数和火巷宽约6步得知:两条火巷之间的建筑面积的南北长度约为44元步(约69.19米)。8亩之宅,约为44元步×44元步。1亩的面积约为11元步×22元步。故1亩的面积应该为元大都民居的基本规划模数。

  七、元大都集东西方多种风格的建筑于一城

  元大都是中国古都规划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既沿袭了中国帝都的规划思想和皇权礼制,又首次在中国古都中规划修建了众多非中国风格的建筑。而这些中国式的和非中国式的诸多建筑同时出现在元大都,是多种宗教思想相互包容和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最好见证。在元大都规划和修建有道教宫观、佛教寺庙、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教堂等各种风格的建筑。元大都可谓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座集东西方多种风格的建筑于一城的“世界建筑博物馆”。

  元大都城里规划修建的多种风格的建筑有:中国传统礼制宫殿建筑,以大明殿、延春阁、崇天门城楼、广寒殿、仪天殿、光天殿、玉德殿、宸庆殿、太庙大殿、鼓楼为代表,建筑屋脊为庑殿顶、歇山顶。蒙古建筑,以兴圣殿、延华阁、清宁宫为代表,建筑屋脊为盔顶、盝顶。佛教建筑,以白塔、过街塔为代表。伊斯兰建筑,以清真寺、土耳其浴室为代表。基督教建筑,以教堂为代表。

  八、元大都: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生态之城

  刘秉忠、赵秉温充分利用了金中都东北郊河湖密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来规划元大都城——

  1.将永定河故道海子规划在元大都城的中西部,使之成为大运河北段之通惠河北端的漕运码头和元大都城生活的氧吧。

  2.将隋代开挖的永济渠北端主、支渠道作为元大都城的水系和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元大都城日常生活的依靠。

  3.对前代规划的皇家山水园林加以继承和改造,使之成为元大都城的皇城区域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承有序的人文建筑。

  4.对前代寺庙、府邸、民居、仓库、草场的继承与保护,使历史遗存的古迹成为元大都城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

  5.刘秉忠规划的元大都城,湖泊连缀、河渠纵横、桥梁处处、碧波漫城,又层林荫樾、庙宇恢宏、市肆临次、楼塔高耸,不单是丝绸之路的东方威尼斯,更是真正人文与自然相浑一的世界大都会。

  6.元大都城的规划,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蓟城——燕京的继承与改造,使之成为位于燕山环抱、河海相通的风水宝地上的古代都城,是一座享誉世界的生态文明之城。

前言/序言

序二

  元大都是中国历史上继封建社会盛期的隋朝平地起家按照当时理想建造起来的都城“大兴”之后,第二个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元朝平地建起的帝国都城。它是建筑史上的重要范例,是中国自原始酋邦至封建社会后期,五千年都城规划思想与建造技巧的继承与发展,为最后成果——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元大都遵照儒家“法先王”的指导思想,以《考工记》所记载的周王都城规划为蓝本,采取近方形的平面、方格网道路和中轴对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对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元大都,进行城市规划复原研究,不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元大都作为当今我国首都北京的前身,对其历史状况的研究,还有助于当代搞好作为文化遗产的北京古都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

  已故的清华大学建筑学系赵正之教授,终生致力于元大都研究,集累了大量文献资料卡片。但是他的研究成果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没有著作发表。1962年他罹患癌症,我出差回京看到他从医院寄给我的信,方知他已住院治疗。我急忙去探视时,他已失音,只能用气声说话。他告诉我徐苹芳同志来看他,说可以帮他完成元大都研究的文稿,代他发表。赵先生遂将其珍惜的一生积累的元大都文献资料卡片几匣以及研究心得笔记和文稿“托孤”给苹芳同志。

  关于元大都规划的研究,历来着重文献记载的想象推测,实质性的规划考证方面,科学性或有不足,赵先生的文章也是如此。夏鼐所长鉴于元大都研究系建筑考古学问题,曾多次嘱苹芳同志与我合作开题,进行元大都研究,但是此事一再拖延而未能落实。苹芳同志曾单独率工作组,配合北京地铁施工,清理元大都后英房等几处居住遗址,因为没有建筑考古学研究课题的学术思想,始终未能针对元大都规划问题的考证进行有效的考古探查和发掘工作。只是凭现在地面街道的情况做出了一些臆测,也与史实相违背。

  近年来,郭超同志对元大都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一书。此书是一本在学术上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其贡献在于:打破了对专家的迷信,纠正了几乎成为定论的元大都中轴线变迁、宫城位置、三重城规划布局等一系列误解,真正做到了元大都规划复原研究。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辨误;尺度与古都城规划研究方法;金中都城及大宁宫对元大都城规划的影响;元大都城垣的规划走向与实际走向;元大都城垣规划长度与实际修筑的长度;元大都城垣规划模数与城垣宽、高比例;元大都城垣的修筑顺序与修筑时间;对金大宁宫泛中轴线的继承与改造;元大都中轴线的空间序列;元大都水系——水利工程与给排水系统;帝京规制准“五重城”规划布局;以及元朝以后,明宫城遗存的若干元代遗构——外朝、内廷宫殿的“工”字型台基等。这就使他首次回答了元大都规划的程序和制约条件的问题:即元大都宫城是位置既定的隋临朔宫宫城——金大宁宫宫城,它的中轴线就是元大都城的中轴线;既定的宫城至南城墙的距离,是受到金中都阻隔而造成局促的情况。

  郭超同志在《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一书中,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新观点,确有超越前辈学者的独到之处。这一难得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元大都规划复原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系统纠正了前辈学者的若干推测观点,真实再现了元大都规划的原貌,而且也是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和北京城变迁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郭超同志在“元大都规划复原研究”这一课题中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关键在于方法论的突破。他运用“六重证据法”和以规划空间验证规划时间的“尺度法”,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这体现了科学研究不仅要做定性分析,重要的是进行定量分析。

  郭超同志的《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这一成果,体现了他踏实钻研的治学精神。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下,我们要大力提倡这种踏实钻研的治学精神。我祝贺这一研究成果的问世!


                                           杨鸿勋

                                           癸巳季春


沧桑百年:近世北京城垣变迁与都市肌理重构 ——一部关于北京城市空间、行政权力与市民生活的空间史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北方都城——北京——所经历的剧烈社会转型时期,对其城市空间结构、城墙体系的演变、以及行政权力中心与民间生活区域之间复杂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剖析。本书摒弃对宏大叙事的一般性描述,而是通过对清末民初行政区划调整、军事设施迁移、近代工商业的引入以及新式交通网络的铺设等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重构出一部北京“近世”的城市空间切片。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辅以大量的历史地图、城市规划文件以及私人回忆录中的空间描述,力求展现一个在传统形制与现代思潮激烈碰撞下的动态北京城。 --- 第一部分:帝都的黄昏与城垣的凝固(1840-1890)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基点:晚清时期,尽管中央权力面临内忧外患,但北京城的物理形态仍基本维持着明代“棋盘式”的严格规划。重点分析了内城与外城九门的行政与社会功能分异。 一、皇权中枢的物理边界: 详细考察了紫禁城和皇城作为权力核心的封闭性与神圣性空间构成。通过对《京城全图》等测绘资料的比对,量化了内城核心区在总面积中的占比,并探讨了这一物理结构如何服务于礼制与统治。 二、九门之制与城市交通: 深入研究了九门在日常物资调配、社会阶层流动中的枢纽作用。城门关闭与开启的时间表,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市民日常时间感的构建要素。本部分尤其关注城墙内侧和外侧的商业活动,如“厂”和“郊”的界限模糊化现象,揭示了传统空间秩序在人口压力下的细微裂痕。 三、防卫体系的衰落与功能置换: 探讨了八旗驻防区在清代中后期的实际功能,其军事职能的消退,以及原驻地被民间商业或居住活动逐步侵蚀的过程。城墙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意义,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已更多地转变为一种象征性的空间符号。 --- 第二部分:冲击与裂变:列强进入与城市边缘的侵蚀(1860-1905) 这一部分聚焦于外部冲击如何首先在城市的物理边缘地带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一、使馆区的诞生与“租界化”的萌芽: 分析了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建立,并非简单的建筑占有,而是一种超越传统“四至界限”的法律与空间主权的出让。研究了使馆区内自成体系的道路网络、安全缓冲区及其与周边中国官府管辖区域的紧张关系。 二、防御体系的首次结构性损伤: 重点剖析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对城墙和城门进行的破坏与“改造”。例如,部分城墙被用于架设临时炮位,以及为方便军队进出而临时开设的缺口,这些行为预示着城墙作为不可逾越屏障的终结。 三、铁路的穿刺与新的轴线: 研究了津通铁路的修建,特别是其站点的选址对既有城市空间格局的颠覆性影响。火车站作为现代性的“入口”,其选址(如前门外)如何带动了新商业中心的形成,并对传统内城商业造成了分流。 --- 第三部分:帝制崩塌后的空间重塑与政治符号的更迭(1912-1928)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虽一度动摇,但其空间形态的现代化改造却加速了。 一、城墙的“去政治化”工程: 详细考察了拆除城墙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过程。这不仅是出于交通疏导的实用主义考虑,更是一种政治符号的清除——打破帝制时代的封闭性象征。分析了拆墙工程中,城砖、城土的再利用(如修建环城马路),以及“城根儿”居民的安置问题。 二、从“京师”到“北平”的行政区划调整: 考察了内城、外城、郊区在民国初年行政管辖上的模糊化。公安系统的改革如何试图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在旧有空间惯性面前的挣扎。 三、公园、广场与新式公共空间: 探讨了中山公园(原社稷坛)的改造、天坛的开放,以及在城市中开辟的广场空间(如天安门广场的早期雏形)如何尝试塑造“公民”而非“臣民”的公共参与感。 --- 第四部分:工商的扩张与市井生活的垂直化(20年代-30年代) 本部分关注资本、技术与人口涌入对城市肌理的重塑,尤其体现在建筑形态和商业布局上。 一、内城商业的“垂直化”趋势: 考察了以西单、前门大栅栏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区如何吸收西方建筑风格(如“洋行”风格)并发展出多层楼房的百货公司。分析了商业空间从沿街铺面到集中式购物空间的转变对人流组织的影响。 二、新兴居住区与郊区化: 关注了受过西方教育的中产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在城墙外(如西郊、东郊)建立的“新式里弄”或独栋别墅区。这些社区在道路规划、用水用电标准上,与内城拥挤的四合院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社会分层的空间化。 三、基础设施的革命: 电力、自来水和有轨电车的引入,对城市空间的重塑是隐形的,但却是决定性的。研究了电线杆、水塔等“新景观”如何打破了旧有的天际线,以及有轨电车轨道如何引导了新的城市带状发展方向。 --- 第五部分:权力更迭中的“新首都”构想(1928-1949)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的地位下降,但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性,使其空间改造依然充满张力。 一、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利用: 考察了1930年代对于故宫、坛庙等重要历史遗迹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以及这些工作在空间管理上的复杂性——既要保护古制,又要适度开放以满足现代观光需求。 二、战火下的空间韧性: 重点分析抗日战争期间,城市空间在轰炸、封锁和物资短缺下的应激反应。城内的空置与拥挤、物价的飞涨如何影响了不同阶层对城市空间的占有率。 三、未竟的规划蓝图: 梳理了国民政府时期提出的几套针对“北平”的都市规划方案,这些方案大多受制于财政困难和政治动荡而未能实施。然而,这些方案中蕴含的现代城市思想,为后续城市的重建提供了潜在的理论资源。 --- 结语:空间记忆与物理遗存的辩证 本书最后总结了从帝制晚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空间演变的核心逻辑:从以礼制和防御为核心的刚性封闭结构,逐渐向以交通和商业效率为导向的流动性开放结构过渡。 城市空间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社会权力、经济力量和文化观念相互博弈的场域。本书通过对城墙、街道、建筑的细致考察,旨在为理解现代北京的城市基因提供坚实的、基于历史空间实践的论据。 本书特色: 1. 图谱导向研究: 首次系统性地将同一历史时期(1840-1949)的五张以上关键城市地图进行叠加分析,直观展示空间位移。 2. 微观案例聚焦: 避免空泛论述,深入剖析了如“东交民巷的围墙”、“前门火车站广场的交通组织”、“什刹海酒吧街的雏形”等具体空间单元的演变史。 3. 权力与日常生活交织: 强调行政命令如何塑造空间,以及市民生活习惯如何在既有空间中“迂回前进”,最终影响规划的实际效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绝非那种堆砌资料的工具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当谈及元大都的营建过程时,他仿佛变成了现场的记录者,详细描绘了征调民力、材料运输的艰辛,这种对“人”在宏大工程中作用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代入感。更难得的是,书中对规划的“失败”之处也有着非常坦诚的探讨,例如对当时城市功能区之间联系效率的质疑,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原初规划如何在实际使用中被“腐蚀”和“扭曲”的过程。这种辩证的视角,避免了对历史遗迹的过度美化,使得结论更加真实可信。我感觉作者不仅是在“描述”一座城,更是在“解读”一个时代对空间秩序的终极想象与实践的博弈。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元代都城建设的刻板印象,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大”的莽撞形象,而是一个充满几何美学和政治智慧的典范。作者对于规划理念的探讨,尤其精彩。他深入剖析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如何体现在都城布局中的,以及蒙古贵族独特的游牧文化背景对城市形态产生的微妙影响——这种文化的张力在规划语言中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书中有一章专门比较了元大都和后来的北京城在城市格局上的继承与变异,这个对比分析极其犀利,指出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北京特色”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元代规划哲学。我个人尤其关注其中对“风水”理论在官方规划中应用程度的界定,作者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堪舆文献,试图量化这种非科学因素对最终设计方案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让历史研究变得富有张力和层次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历史地理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细节考证的精确性上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作者在对残留遗址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的部分,简直是现代考古学与历史文献研究的完美结合范例。他利用精确的坐标和地貌数据,重构了当年的水系和地势,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城门和街道会呈现出略微偏离理想几何中心的设置——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比纯粹美学更重要的工程学或环境适应性考量。这种“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工程细节”的切换,让读者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消失的”建筑遗存的复原推测,他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以及每种可能性的证据链条,既展现了研究的严谨性,又留下了供后人继续探索的余地,非常尊重读者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元大都”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厚重的历史感,怕是枯燥的学术堆砌。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给抓住了。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向导,带着你走过那片曾经的宏伟蓝图。比如,他对城市轴线那种近乎迷恋的描述,那种对中轴线两侧功能区划的精妙分析,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停留在“元大都很大”这种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坊市布局、街道尺度,甚至是对当时居民日常活动流线的推测。特别是书中对漕运系统和城市给排水的论述,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古代超大型都市如何在地理限制下实现高效运转的逻辑。我特别喜欢他引用元代文献中那些细微的批注,结合现代考古发现进行交叉印证,这种严谨又不失生动的写作手法,让冰冷的砖石仿佛都有了呼吸。读到这里,我开始理解,规划并不仅仅是画图,它是一门关于权力、资源分配和人类生活哲学的综合艺术,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相对于同类学术著作来说,显得尤为清新且富有画面感。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来描绘那些如今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比如,他描述元大都的城墙如同大地之上展开的巨大几何屏风,将帝国的威仪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读到其中关于城市对外交通和信息传递网络的分析时,突然间理解了为什么在古代,都城的选址会如此关键——它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更是一个信息与物流的枢纽。书中对城市活力和人口构成的侧写,虽然是基于有限的材料推断,却极富感染力,仿佛能看到当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这座规划严整的城市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将严谨的历史考据与优美的文字叙事成功融合的力作,读起来既长知识,又是一种享受。

评分

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

评分

学术资料,可作学习参考。

评分

非常非常不错的书,郭老厉害

评分

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

评分

正版图书

评分

印刷装订质量极差,书脊开裂,第七章内页全部脱落。

评分

非常不错的图书,活动的时候买的

评分

印刷装订质量极差,书脊开裂,第七章内页全部脱落。

评分

非常非常不错的书,郭老厉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