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陈云生平业绩为线索,选取他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手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手迹背后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解读他的思想主张,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生动反映陈云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卓著功勋和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品格风范。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手迹主要反映陈云在1949年以前的革命生涯包括他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走上革命道路、领导农民暴动等内容;第二部分的手迹主要反映了陈云在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之前关心和参加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包括领导经济战线的工作、关心国家基本建设、关注军队建设等内容;第三部的手迹主要反映了陈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关心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包括关心文化、农业等工作,呼吁提拔青年干部,怀念毛泽东、刘少奇等老战友,提倡保护环境等内容;第四部分的手迹带有总结性质,所反映内容贯穿了陈云的一生,包括重视调查研究、面对逆境不妥协、提倡不断学习等内容。此外,每幅手迹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再加上很多手迹书写的时间并不是与所反映的事件一一对应,因此,经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商定,本书的隔页不取标题,也不用时间段加以注明。书稿篇章的排列顺序,以手迹所反映事件的时间为序。
孙东升,1965年生,山西临汾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编审。长期从事党的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和中共领袖人物的生平思想研究工作,着重于毛泽东、邓小平和陈云生平思想研究。参加撰写《陈云传》,长期担任《党的文献》杂志常务副主编,主编和协助主编了《红书简》、《见证抗日》、《博览群书的毛泽东》、《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史林智慧琐谈》等书。
蒋永清,1966年生,陕西合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处长,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邓小平、陈云生平思想研究以及新时期党的文献的编研工作。担任3卷本《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一书副主编,参与撰写《邓小平传(1975—1997)》,参加编辑《陈云文集》、《邓小平思想年编》等。发表的主要学术文章有:《略论邓小平与中国对外开放大格局的初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陈云、邓小平生平思想对比研究》、《探析1978年底1979年初邓小平决策实现对台方针政策的历史性转变》、《邓小平主持起草〈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决策建立中国博士后制度》等。
前言
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 / 3
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 11
领导小蒸、枫泾农民暴动 / 17
金沙江畔渡江壮举 / 24
弥足珍贵的遵义会议手稿 / 29
延安时期七年中组部部长 / 36
抓住南满敌人的“牛尾巴” / 43
关心革命后代成长 / 48
领导打赢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 59
抗美援朝后的财经工作方针 / 65
两担“炸药”中选一个 / 70
奠定千秋大业之基 / 75
粮食定,天下定 / 79
对国家基本建设的思考和期望 / 85
向毛泽东汇报基本建设工作 / 90
调整落实钢铁指标 / 96
国难思良将 / 101
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 / 107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 112
在江西“蹲点”的日子里 / 116
应当怎样读书? / 120
调研秋季广交会 / 126
同邓小平在历史转折的关头 / 135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 140
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 / 146
大声疾呼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 152
特区第一位的问题是总结经验 / 157
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 / 163
批示要求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 169
纪委干部必须有一股正气 / 176
终生萦怀教育事业 / 183
环境保护是一项大国策 / 192
支持文化出版事业 / 196
继承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 200
了解世界大势的窗口 / 206
关心曲艺事业 / 210
寄情评弹艺术 / 217
喜爱杭州的山山水水 / 222
同毛泽东的深厚感情 / 228
和刘少奇相知甚深 / 236
高瞻远瞩的战略家 / 243
心系人民群众 / 246
善于学习的榜样 / 250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利器” / 255
逆境中坚忍不拔 / 259
提倡做不怕吃亏的老实人 / 263
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老臣” / 268
学习哲学的要言妙道 / 273
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陈云这样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长期担任中央重要领导工作,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是凤毛麟角的。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贡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一生是伟大的、光辉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陈云同志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功勋,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陈云思想深邃,人格高尚,作风朴实,情趣雅致,是一位冷静、理性的革命家、战略家、实干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珍贵手迹,包括题词题字、书信短笺、讲话提纲、批示批注、文电手稿、书法赠言等等,内容精粹,资料珍贵,含蓄蕴藉,意味无穷。这些手泽,或关涉重大事件,或蕴含深刻思想,或饱含丰富感情,或寄寓深厚期望,可以说这些文字活动几乎陪伴了他的一生。在纪念他诞辰110周年之际,将这些珍贵手迹串联成有趣的故事,讲述手迹背后反映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不平凡业绩和伟大贡献,我们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陈云自幼喜欢写毛笔字,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功底。他晚年重操笔墨,从80岁开始,每天悬腕习字,一直写到90岁,十年如一日,去世时留下的书法墨宝有两万多张。他的书法清秀隽永,结构严谨庄重,行笔流畅自然。他不仅把练习书法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怀。他经常书写一些书法作品赠送给同志、亲友,大部分则是应邀题字题词,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陈云都始终善于用哲学的思辨方法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他一生学习哲学最精辟的总结,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在许多同志手里,都珍藏着陈云的书法作品,而这十五字条幅,是陈云最爱写的内容之一,也是很多同志珍藏的陈云手泽。
陈云常说:“一个人最愉快的事,就是参加革命,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他始终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党员,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常书写“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并把它赠送给有关同志,反映出他始终具有的“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不能骄傲”的崇高品格。
在党内,陈云以敢于坚持真理、党性原则坚定著称。他经常教育子女:对敌人,要横眉冷对、毫不屈服;对人民,要甘心俯首、尽心服务。他多次书写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赠送子女、党内同志,给予勉励、激励。
字如其人。欣赏、品味陈云的书法作品,可以窥见其敦厚朴实的人品,稳重内敛的性格,坚如磐石的精神,柔中寓刚的风格。这既是了解陈云、走进陈云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也是学习陈云精神风范的一种方法。
《陈云手迹故事》这本书,正是这样以陈云生平业绩为线索,选取他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手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手迹背后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解读他的思想主张,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生动反映陈云的品格风范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卓越功勋。
本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孙东升、蒋永清担任主编,参加撰稿的青年学者有刘贵军、王达阳、孔昕、王桢。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借鉴、吸收了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致以谢意。由于水平所限,书稿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云手迹故事》给了我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我一直对历史事件的细节充满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那些手写的稿件、批示和信件,每一份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陈云同志当年工作的真实场景。我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深度解读,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曾经不甚明了的政治经济决策是如何形成的。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我感受到了陈云同志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那种审慎的态度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超前和具有颠覆性。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战略引导和坚定的执行力。它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史书,也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奋斗篇章。
评分翻开《陈云手迹故事》,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但读下去才发现,它是一部充满温度的故事集。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遒劲的笔迹,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伟人的传奇。我被陈云同志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非凡魄力所深深吸引。他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直面挑战,他的每一项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让我对“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陈云同志的手迹中,充斥着对具体问题的细致分析和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他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读到那些关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论述时,我更加体会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更加敬佩陈云同志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史料,更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评分拿到《陈云手迹故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决策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陈云同志亲手撰写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我被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书中很多关于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阐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尤其感动的是,书中也展现了陈云同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他并非神话,而是一个有着丰富经历和深刻思考的领导者。通过这些手迹,我看到了他如何克服重重阻碍,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更让我感受到了他身上那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感。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之源。
评分《陈云手迹故事》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书写方式很好奇,而这本书直接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陈云同志的原稿,那种亲切感和真实感是任何转述都无法比拟的。我仔细辨认着那些字迹,想象着他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景。很多手迹背后都附有详细的背景介绍,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作出这些重要决策的原因。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云同志不仅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有独到见解,他对具体问题的关注也丝毫不减。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市场规律的运用,再到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的思考都非常全面和深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官之道、为政之德的书。
评分这本《陈云手迹故事》拿到手的时候,我真的是惊喜万分。一直以来,陈云同志在我心中就是一位德高望重、运筹帷幄的经济改革大师,但对于他更具体的工作方式,尤其是那些幕后细节,了解得并不深入。拿到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陈云。每一页的手迹,都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记录着决策的艰难与智慧。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处理复杂经济问题的论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沉着和远见。读着这些亲笔的文字,我仿佛能听到他当年在会议上发出的那些振聋发聩的指示,感受到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和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思考、讨论和实践。它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教科书,让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