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鳖与经济蛙类高效养殖与利用

龟鳖与经济蛙类高效养殖与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典友,高本刚 著
图书标签:
  • 龟鳖养殖
  • 经济蛙养殖
  • 水产养殖
  • 特种养殖
  • 养殖技术
  • 生态养殖
  • 农业科技
  • 养殖效益
  • 水产经济
  • 养殖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8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6736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养殖技术人员、养殖企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养殖专业户阅读和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学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精选了生产中各种常见的经济价值高、养殖效益好的龟鳖和蛙类养殖技术,使读者很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养殖项目,并快速掌握养殖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主要龟鳖与经济蛙类养殖的主要品种、生物特征、生活习性、养殖场所选择与建造、食性与饵料配制、饲养管理和综合生态养殖、繁殖、疾病防治、捕捉与装运方法、药材加工与利用等。全书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养殖技术人员、养殖企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养殖专业户阅读和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学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高本刚,安徽省皖西学院大别山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教授,多年来从事多种经济动物养殖研究和生产,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龟类饲养与繁殖
第一节 乌龟饲养与繁殖 1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1
二、幼龟的饲养管理 2
三、果园养旱龟 3
四、繁殖技术 5
五、龟病害防治 8
第二节 黄喉水龟饲养与繁殖 12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12
二、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13
三、饲养技术 14
四、繁殖技术 16
第三节 黄缘盒龟饲养与繁殖 18
一、形态特征 18
二、生活习性 18
三、饲养池的建造 19
四、饲养管理 20
五、繁殖技术 21
第四节 三线闭壳龟饲养与繁殖 22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22
二、养殖池的准备及消毒 23
三、幼龟放养 23
四、饲料选择及投喂 23
五、日常管理 24
六、疾病防治 24
第五节 平胸龟饲养与繁殖 25
一、形态特征 25
二、生态习性 25
三、饲养管理 26
四、繁殖 28
第六节 眼斑水龟饲养与繁殖 28
一、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28
二、龟池建造 29
三、引种与亲龟选择 30
四、饲养管理 31
五、繁殖技术 32
六、疾病防治 33
第七节 地龟饲养与繁殖 34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34
二、饲养管理 35
三、人工孵化 35
第八节 红耳龟饲养与繁殖 36
一、形态特征 36
二、生态习性 36
三、龟池的建造 37
四、引种的选择 38
五、饲养管理 38
六、繁殖技术 41
第九节 鳄龟饲养与繁殖 42
一、形态特征 42
二、生态习性 44
三、龟场建造 45
第十节 绿毛龟培育与饲养管理 50
一、培养绿毛龟的优良龟种形态特征 50
二、黄喉水龟的生态习性 53
三、基枝藻的形态结构和采集 53
四、养殖场地及容器的选择 54
五、绿毛龟的接种培育 55
六、绿毛龟的饲养管理 58
七、绿毛龟的装运 62
第二章 鳖类饲养与繁殖
第一节 鳖的饲养与繁殖 64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64
二、鳖苗的选择与饲养 66
三、稻田养鳖 71
四、繁殖技术 73
五、病害防治 78
六、鳖的捕捉 84
第二节 山瑞鳖饲养与繁殖 86
一、形态特征 86
二、生态习性 88
三、饲养池建造 88
四、饲养管理 89
五、繁殖技术 91
第三章 经济蛙的饲养与繁殖
第一节 牛蛙的饲养与繁殖 93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前言/序言


《锦绣山河:中国古建筑的千年风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中国古代建筑辉煌成就的百科式巨著。从远古洪荒的夯土民居,到秦汉雄浑的宫阙城池,再到唐宋的恢弘气度,明清的精雕细琢,直至晚清民国的风格演变,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漫步于中华大地上散落的无数瑰宝之间。本书不仅仅是建筑构件的堆砌,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社会结构、审美情趣、技术工艺乃至民族精神的深度探索。 第一篇:源起与奠基——远古回响与秦汉雄风 远古的先民如何应对自然,创造了最早的生存空间?本书将从史前遗址的发掘成果出发,解析仰韶、龙山等文化中的建筑遗迹,追溯中国建筑的萌芽。在“ estaba”的氛围中,我们看见了先民们对土地的敬畏,对集体的凝聚,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朴素追求。 随后的秦汉时期,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拔地而起。本书将聚焦于咸阳宫、阿房宫(虽已湮灭,但其想象中的宏伟仍是文化符号)、未央宫等帝王宫殿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考证。深入剖析其“上承天意,下抚万民”的政治理念如何体现在恢弘的尺度、严谨的布局和对称的轴线上。长城的修筑,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华民族意志的象征,本书将探讨其不同朝代的修建特点、材料运用与战术考量。汉代的阙楼、陵墓、桥梁,无不展现着帝国气象。从斗拱的雏形到木构架的初步成熟,从夯土技术的精进到瓦当的艺术化,秦汉建筑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盛世华章——唐宋气象与多元融合 唐朝,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繁荣的时代之一。本书将深入探究长安城、洛阳城等都城的规划艺术,分析其棋盘式布局、坊市制度的演变。重点介绍唐代寺庙建筑的雄伟壮丽,如大慈恩寺、佛光寺等,解析其建筑风格的多元融合,如何吸收了印度、中亚的佛教建筑元素,又如何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唐代的宫殿建筑,如大明宫,其庞大的体量、层叠的屋顶、精美的彩绘,无不体现着盛唐的自信与开放。书中还将探讨唐代的佛塔,从木塔到砖塔,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进步。 宋朝,虽然在政治上相对保守,但在文化、经济和建筑艺术上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书将细致描绘宋代建筑的精巧与细腻。从《营造法式》的问世,我们得以窥见宋代建筑师对木构架体系的精确计算与规范化。城市规划上,宋代城市更加注重商业的繁荣,突破了坊市界限,本书将通过对开封、杭州等都城的描绘,展现宋代城市生活的生动画面。在园林建筑方面,宋代的叠山理水、亭台楼阁,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向极致,营造出“步移景异”的艺术境界。本书将重点分析宋代园林大师的造园理念与实践。同时,宋代出现的更为成熟的砖石建筑,如赵州桥等,也将在书中得到详尽的解读。 第三篇:精工与传承——明清雕琢与地域特色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集大成时期。本书将重点梳理明清建筑的规范化、程式化以及日益精美的装饰风格。北京的紫禁城,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从午门到太和殿,从乾清宫到御花园,本书将逐一解析其功能布局、建筑形制、色彩运用、雕梁画栋的精湛工艺。故宫的建筑,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和技术的高度凝结。 本书还将深入探究明清时期各地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例如,江南的园林住宅,如苏州园林,如何通过精巧的空间布局、水石的巧妙运用,营造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诗意空间。徽州民居,以其白墙黛瓦、马头墙的独特造型,展现了徽商的富裕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山西的古民居和会馆,则以其厚重的历史感、精美的砖雕木刻,诉说着晋商的辉煌与家族的荣耀。南方建筑的精巧雅致、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地域文化的差异如何在建筑中得以体现,本书将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明清时期宗教建筑的演变,如寺庙、道观、清真寺等的建筑风格与宗教思想的结合。佛塔的进一步发展,如喇嘛塔的出现,也将在书中得到介绍。明清建筑在材料运用、工艺技术上的进步,如琉璃瓦的普及、彩绘技艺的成熟,也将一一呈现。 第四篇:时代的印记——近代转型与文化传承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把目光投向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建筑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本书将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在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出现的折衷主义、中西合璧等现象。如上海、天津等地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以及一些近代公共建筑的兴起,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 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并未完全消失。本书将强调,尽管建筑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书的结尾,将呼唤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认识到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本书的特色: 宏观与微观并重: 既有宏大的历史脉络梳理,又有对具体建筑实例的细致解读,包括其结构、材料、工艺、功能、文化内涵等。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建筑史、考古学、社会史、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力求展现中国古建筑的丰富面向。 图文并茂: 大量精美的图片、示意图、平面图、剖面图等,直观展现建筑之美,帮助读者理解建筑结构与空间关系。 人文关怀: 在介绍建筑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文故事、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生命力。 通俗易懂: 语言生动流畅,避免过度学术化,力求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锦绣山河:中国古建筑的千年风华》 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它将带您走进一座座古老的殿堂,感受千年历史的回响,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发现那些隐藏在砖瓦木石间的,永恒的东方美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封面上那只大眼瞪圆的青蛙占据了视觉的中心,背景则是几只神态各异的乌龟,色彩搭配上选用了一种偏向自然泥土和水塘的色调,给人一种非常专业且贴近实际的印象。我翻开内页,首先被吸引的是其详尽的图表和数据分析,作者似乎对不同养殖环境下的生长周期和饲料转化率有着深入的观测和记录。特别是关于水体净化和病害预防的章节,描述得极为细致,不仅仅是罗列了常用的消毒剂和药物,更深入探讨了生态平衡在规模化养殖中的关键作用。比如,书中详细比较了传统土池养殖与现代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初期投入、长期维护成本以及产出效率上的差异,这对于我这种正在考虑扩大规模的养殖户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书中对不同品种的习性差异分析也很有见地,例如对于特定气候带下特定龟类的越冬管理,给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步骤指南。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手把手的操作手册,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老一辈养殖专家特有的沉稳和经验的厚重感。它不像许多技术书籍那样干巴巴地堆砌公式和术语,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作者早年在基层实践中遇到的“坑”和“绝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市场对接和产品深加工的探讨。在许多养殖技术书籍止步于“养出来”的时候,这本书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如何“卖出去”和“卖出高价”。书中列举了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分级和特定的加工工艺(比如烟熏、腌制等),将原本价值一般的养殖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礼品或药膳原料。这种前瞻性的市场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个技术专家,更是一个成功的市场运营者,他传授的不仅仅是如何养殖,更是一种如何将养殖业做成可持续事业的商业智慧,这对于当前的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从基础的选址、设备选型开始,逐步过渡到日常管理、疫病防控,最后聚焦于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层层递进,几乎没有阅读上的阻滞感。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对“经济效益”的衡量维度进行了拓宽。传统上我们只看投入产出比,但这本书引入了“环境负荷指数”的概念,强调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对水体污染和生态影响进行量化评估。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生物过滤、人工湿地等技术手段,将养殖废水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从而显著降低环保罚款的风险和运营成本。这种将生态责任与经济目标深度融合的理念,在当前环保高压态势下,显得极其必要和前卫。它真正体现了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内涵,而非仅仅是传统粗放式养殖的修补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排版和图文搭配处理得相当人性化。在讲解复杂操作流程时,经常穿插着清晰的流程图和实景照片,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例如,在描述一个复杂的换水和消毒循环系统时,配上的透视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各个阀门和水泵的作用,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清晰了数倍。另外,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物种的敬畏之心也令人动容。在讨论一些稀有或保护物种的养殖时,书中反复强调了“不伤害野生资源,以人工繁育替代野外捕捞”的伦理底线,并在技术细节中体现了如何模拟自然环境以保证动物福利。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人文关怀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它告诉我们,高效养殖不等于牺牲动物的健康与尊严,而是通过科学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尤其是在技术集成和创新应用方面展现出了领先水平。其中关于“智能化监控”的那一章,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是具体介绍了如何利用现有的物联网技术,搭建低成本的温湿度、溶氧度实时监测系统,并通过手机端实现远程报警和参数微调。书中甚至给出了几款开源硬件的推荐和基础搭建教程,这对于那些希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农场的年轻从业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贵的“数字转型秘籍”。这种将传统农技与前沿科技无缝嫁接的能力,是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解决了眼下的生产问题,更指明了未来十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和战略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