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家*名老中医陈彤云现年96岁,从医70余年,得其公公哈锐川与师叔赵炳南得亲授真传,在皮肤病诊治方面有独到的经验。本书将陈老一生在皮肤科诊疗损美性皮肤病的经验梳理、总结,内容十分丰富,临床价值极高,又经精心编排,旨在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七章,包括陈彤云学术思想、养生保健、常用方剂、常用中药、中医特色技法、中药膳食和临床经验。其中,第七章临床经验部分重点介绍了常见损美性皮肤病的病因病机、陈彤云对该病的认识、临床辨证及典型病例,可供临床医生和专业人员参考,亦可供有识之士自学。
作者简介
陈彤云,生于1921年,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陈彤云出生于中医世家,受其父陈树人的影响,自幼背诵中医经典;与中医名家哈玉民结为伉俪,婚后得其公公哈锐川和师叔赵炳南的亲授真传;先后师从名医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赵绍琴、宗维新等。陈彤云继承发扬了哈氏父子和赵炳南在中医皮外科领域的专长,形成了以治疗损美性皮肤病为主的临床特色。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医家小传
一、从医经历
二、曾任职务及主要社会兼职
三、主要学术著作
四、主要成就
第二节学术思想
一、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二、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师古而要创新”
三、四诊合参,尤重舌诊
四、中焦为枢,重视胃气
五、坚持以中医理论指导养生、护肤
六、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七、辨证辨病,互为补充
八、以脏腑辨证治疗颜面损美性皮肤病
第二章
养生保健
第一节概述
一、颜面皮肤保养的原理
二、颜面皮肤保养的基本方法
三、颜面皮肤养护经验
第二节颜面皮肤养护
一、面色晦暗
二、面色萎黄
三、面部色白
第三节驻颜
一、皮肤老化
二、皱纹产生
三、眼袋
第四节形体保养
一、脂肪堆积
二、手足养护
第三章
常用方剂
第一节病毒性皮肤病
一、病毒疹
二、蛇串疮
三、疣目
四、扁瘊
第二节球菌及杆菌性皮肤病
一、黄水疮
二、丹毒(腿游风抱头火丹)
三、颜面雀啄
第三节真菌病
脚湿气
第四节物理性皮肤病
日晒疮
第五节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一、湿疮
二、四弯风
三、瘾疹
第六节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一、牛皮癣
二、风瘙痒
三、马疥
第七节红斑及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一、红皮
二、白疕
三、登豆疮
第八节大疱及疱疹性皮肤病
天疱疮
第九节皮肤血管及脉管性皮肤病
一、葡萄疫
二、瓜藤缠
第十节结缔组织病
红蝴蝶疮
第十一节附属器及皮肤黏膜病
一、粉刺
二、面游风
三、酒渣鼻
四、油风
第十二节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一、黧黑斑
二、面尘
三、白驳风
第十三节皮肤肿瘤
蟹足肿
第十四节其他
一、风湿疡
二、汗疱疮
第四章
常用中药
第一节补虚类
第二节清热类
第三节泻下类
第四节祛风解表类
第五节祛湿类
第六节行气活血类
第七节安神类
第八节温里类
第五章
中医特色技法
第一节湿敷疗法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证
四、禁忌证
五、注意事项
六、常用药物
附:热罨包
第二节倒膜疗法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证
四、注意事项
五、常用药物
第三节熏蒸疗法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证
四、禁忌证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药浴疗法
一、药浴概述
二、中药全身浸浴疗法
第五节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特色疗法
一、邮票贴敷法
二、引血疗法
三、中药穴位贴敷法
四、拔膏疗法
五、黑布药膏疗法
附:临床常用外洗方药
第六章
中药膳食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二、渊源与发展
三、对药膳的认识
第二节专病膳食
一、粉刺(痤疮)
二、黧黑斑(黄褐斑)
三、酒渣鼻(玫瑰痤疮)
四、面游风(脂溢性皮炎)
五、激素依赖性皮炎
六、发蛀脱发(脂溢性脱发)
七、油风(斑秃)
八、蛇串疮(带状疱疹)
九、扁瘊(扁平疣)
十、发际疮(项后部毛囊炎)
十一、漆疮(接触性皮炎)
十二、白驳风(白癜风)
十三、瘾疹(荨麻疹)
十四、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十五、湿疮(湿疹)
十六、四弯风(特应性皮炎)
十七、白疕(银屑病)
十八、蟹足肿(瘢痕疙瘩)
十九、马疥(结节性痒疹)
二十、日晒疮(日光性皮炎)
二十一、热疮(单纯疱疹)
二十二、唇风(唇炎)
二十三、疣目(寻常疣)
二十四、蛇身(鱼鳞病)
二十五、皲裂疮(手足皲裂)
二十六、冻疮
二十七、水火烫伤 第七章
临床经验
第一节粉刺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二节黧黑斑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三节酒渣鼻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四节面游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五节激素依赖性皮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六节发蛀脱发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七节油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八节蛇串疮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九节扁瘊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节发际疮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一节漆疮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二节白驳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三节瘾疹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四节牛皮癣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五节湿疮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六节四弯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七节白疕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八节蟹足肿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十九节马疥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二十节热疮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第二十一节唇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陈彤云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四、辨证论治
五、典型病例
前言/序言
今年是北京中医医院建院60周年,作为老职工,我以崇高的敬意表示祝贺,愿我院与日月齐辉,造福人类。
60年为一甲子,在这60年中,北京中医医院历任党政领导,在中医政策的扶植下,历经艰苦奋斗,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今日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同时也是国际针灸培训基地。多年来北京中医医院先后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单位、人民满意医院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取得了数不胜数的科研成果。医院里高级专业人才、名医辈出。医院当前拥有500多张病床,4个研究中心,70种专业平台,每日门诊量超过一万人。每天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患者涌入北京中医医院,使得宽阔清净的宽街变得熙熙攘攘。
我原本是一位普外科的医生,继承了哈氏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内治与外治法,但对皮肤病接触较少,治疗经验亦不足。1966年我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在赵炳南老师的指导下工作了近20年,这期间,随赵炳南老师接诊并救治了大量来自祖国各地患有疑难症、罕见症的皮肤病患者,大大增进了我对皮肤病的了解和认识。赵炳南先生的医德、医术令我受益匪浅。
在党号召“西学中”时期,许多医院的皮肤科名医来北京中医医院进修。在与这些皮肤科专家共同工作的过程中,我从西医学角度对各种皮肤病的病理、诊断、治疗、预后进行了深入学习,辨病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
在医院期间,我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意识地学习医学专著,复习中医经典理论,并时时学习、吸取中西医医生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我的医术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些年来,我为众多患者减轻了病痛,并使其恢复了健康。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北京中医医院为我创建的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饮水思源,今后我会更加认真地做好医院交给我的工作,做好皮肤科的传承工作,并将几十年的治疗经验汇集成册作以回报。
本书分七章,包括学术思想、养生保健、常用方剂、常用中药、中医特色技法、中药膳食和临床经验。其中,第七章临床经验部分重点介绍了常见损美性皮肤病的病因病机、我对该病的认识、临床辨证及典型病例,可供临床医生和专业人员参考,亦可供有识之士自学。由于编写时间紧迫,不妥、遗漏及错误之处,请读者、同道们批评指正。同时,参与编写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对本书进行汇集、整理、订正,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帝内经》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书中不仅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养生保健、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其内容博大精深,至今仍是中医学习者和实践者研读的经典。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集汉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之大成。它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根据病邪侵犯人体的不同阶段和部位,将病症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类,创立了多个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对后世方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病条辨》由清代名医叶天士所著,是温病学说的重要著作。该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分型,并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对于辨治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耗时数十年编纂而成的药物学巨著。全书共五十二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附方一千一百余个。它不仅对历代本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辨伪,还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附方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阐述,对中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脉经》是西晋王叔和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脉学专著。全书分为十卷,详细阐述了脉象的形态、主病、辨证方法以及各种疾病的脉象变化,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它确立了中医诊断学以脉诊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针灸甲乙经》是晋代皇甫谧所著,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十卷,系统地总结了古代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详细记载了人体经络、穴位、刺灸法以及各种病症的针灸治疗,对针灸学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经穴的定位和名称,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遵循。 《傅青主女科》是清代名医傅山(字青主)所著,是妇科医学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详细论述了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以及妊娠、分娩、产后护理等内容。其遣方用药精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历代妇科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医家叶天士的医案集,由其弟子整理而成。书中收录了叶天士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医案,详细记载了病症的辨证思路、用药处方及疗效。这些医案不仅展现了叶天士高超的临床医技,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学习范本。 《医学源流论》是元代医家滑寿(又名滑伯仁)所著,系统地阐述了医学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以及各家学说。该书梳理了历代医学名家的贡献,对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理解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素问刺节真や》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的注疏本,由唐代医家杨上善撰写。该书对《素问》的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和阐发,补充了许多临床应用和理论探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思想,对于理解和研究《素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难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它以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辨析和解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观点,如“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节”等,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外台秘要方》是唐代太医令孙思邈所编的方书,汇集了唐代及以前的医学方剂,内容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其中记载了许多在当时已失传或罕见的方药。它不仅是研究唐代医学的重要史料,也为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倾其一生心血编纂的医学巨著,分为二十卷,共收方三千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养生、食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救等各个方面。孙思邈在书中强调“医者,非也博学,不能识此;非也精习,不能济人”,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 《医林改错》是清代王清任所著,该书以“血府逐瘀汤”等方剂为代表,提出了“瘀血”致病的理论,认为许多疾病的根源在于气滞血瘀。王清任通过对人体解剖的观察,纠正了一些古代医籍中关于人体构造的错误认识,并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瘀血的方剂,为活血化瘀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平圣惠方》是中国宋代政府组织编纂的一部大型方书,共一百卷,收录了当时朝野流传的各类方剂,对后世方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宋代医学的重要文献,也为民间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医疗方药。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专论杂病。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种杂病的辨证施治,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如栝蒌薤白汤、薯蓣丸等,是研究中医杂病辨治的重要经典。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收录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奠基之作。 《灵枢经》是《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之一,专论针灸。它详细记载了人体的经络、穴位、刺灸法以及各种病症的针灸治疗,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诸病源候论》是隋代巢元方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该书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机制,并进行了分类,对后世病因学和病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