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年谱新编

唐弢年谱新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伟 著
图书标签:
  • 唐弢
  • 谱系
  • 家谱
  • 地方史
  • 人物
  • 清史
  • 历史
  • 族谱
  • 文献
  • genealogy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7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104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学界一本研究唐弢先生生平的年谱型著作。唐弢(1913年3月3日—1992年),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现在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后为纪念唐弢先生将甬江镇中心小学改名为唐弢学校。唐弢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推背集》、《海天集》、《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等。

目录

第一编(1911―1929)
诞生以前
1911年(辛亥,宣统三年)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
1913年(癸丑,民国2年),1岁
1914年(甲寅,民国3年),2岁
1915年(乙卯,民国4年),3岁
1916年(丙辰,民国5年),4岁
1917年(丁巳,民国6年),5岁
1918年(戊午,民国7年),6岁
1919年(己未,民国8年),7岁
1920年(庚申,民国9年),8岁
1921年(辛酉,民国10年),9岁
1922年(壬戌,民国11年),10岁
1923年(癸亥,民国12年),11岁
1924年(甲子,民国13年),12岁
1925年(乙丑,民国14年),13岁
1926年(丙寅,民国15年),14岁
1927年(丁卯,民国16年),15岁
1928年(戊辰,民国17年),16岁
1929年(己巳,民国18年),17岁

第二编(1930―1948)
1930年(庚午,民国19年),18岁
1931年(辛未,民国20年),19岁
1932年(壬申,民国21年),20岁
1933年(癸酉,民国22年),21岁
1934年(甲戌,民国23年),22岁
1935年(乙亥,民国24年),23岁
1936年(丙子,民国25年),24岁
1937年(丁丑,民国26年),25岁
1938年(戊寅,民国27年),26岁
1939年(己卯,民国28年),27岁
1940年(庚辰,民国29年),28岁
1941年(辛巳,民国30年),29岁
1942年(壬午,民国31年),30岁
1943年(癸未,民国32年),31岁
1944年(甲申,民国33年),32岁
1945年(乙酉,民国34年),33岁
1946年(丙戌,民国35年),34岁
1947年(丁亥,民国36年),35岁
1948年(戊子,民国37年),36岁

第三编(1949―1976)
1949年(己丑,民国38年),37岁
1950年(庚寅),38岁
1951年(辛卯),39岁
1952年(壬辰),40岁
1953年(癸巳),41岁
1954年(甲午),42岁
1955年(乙未),43岁
1956年(丙中),44岁
1957年(丁酉),45岁
1958年(戊戌),46岁
1959年(己亥),47岁
1960年(庚子),48岁
1961年(辛丑),49岁
1962年(壬寅),50岁
1963年(癸卯),51岁
1964年(甲辰),52岁
1965年(乙巳),53岁
1966年(丙午),54岁
1967年(丁未),55岁
1968年(戊申),56岁
1969年(己酉),57岁
1970年(庚戌),58岁
1971年(辛亥),59岁
1972年(壬子),60岁
1973年(癸丑),61岁
1974年(甲寅),62岁
1975年(乙卯),63岁
1976年(丙辰),64岁

第四编(1977―1992)
1977年(丁巳),65岁
1978年(戊午),66岁
1979年(己未),67岁
1980年(庚申),68岁
1981年(辛酉),69岁
1982年(壬戌),70岁
1983年(癸亥),71岁
1984年(甲子),72岁
1985年(乙丑),73岁
1986年(丙寅),74岁
1987年(丁卯),75岁
1988年(戊辰),76岁
1989年(己巳),77岁
1990年(庚午),78岁
1991年(辛未),79岁
1992年(壬申),80岁
附录:唐弢祖父小传,见《蛟西唐氏宗谱》卷首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唐弢年谱新编》:
  4月25日,写作散文《独处》,文章抒发了自己独处的人生滋味,描述了自己独处的生活。
  5月13日,致许广平信,信中除问及由黄源转交的鲁迅写给唐瞍的信是否已送到许广平处外,还表示鲁迅先生写给自己的四封信可以暂时保存在许先生处,待影印后归还。
  5月18日,写作杂文《反天才说》。文章对上海报载的所谓天才儿童邓平生的事进行评价,认为早慧的孩子的确有。但一般的认为,文人武士都是靠着他们的天才而成功的,则持这种观点的人们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弱点,一方面是想借天才说来使别人放弃对所谓成功的非分之想。唐弢认为,世界并不是天才们的世界,天才是人造出来的。一种合理的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多数人的文化程度,并不是一两个特出的天才。对于天才,也应以普通人视之。此文后发表在5月29日的《自修大学》第一卷第二辑第十号,署名唐弢。收入新版《短长书》、《唐弢杂文集》。
  ……

前言/序言


《清代小说研究:从文人趣味到世俗变迁》 作者:张怀瑾 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年 字数:约50万字 --- 内容提要: 本书是张怀瑾教授历经二十余年潜心研究的学术力作,深入剖析了中国清代小说这一文学母题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下的复杂面貌与演变轨迹。全书不仅聚焦于《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经典文本的细微之处,更将目光投向了大量被主流学术界长期忽视的通俗小说、地方戏文底本以及民间说唱文学的文本残留。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密的文本分析方法,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清代小说生态图景,探讨小说如何作为一种敏感的社会媒介,反映并参与了清代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文化心理、伦理重塑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第一部分:士林情结与文本自觉——“文人小说”的转型与困境 本部分着重探讨清代前期文人小说(如李渔、吴敬梓等人的作品)在继承与反思前代文学遗产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张教授认为,清代文人作家在面对日益成熟的商品经济和“奇情”叙事的冲击时,其创作心态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小说达到“载道”与“言情”的完美统一,试图重塑传统知识分子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小说题材的世俗化趋势又迫使他们不断调整创作策略,以应对新兴读者的口味变化。 研究细致考察了“才子佳人小说”从早期带有讽刺意味的叙事,如何逐渐演变为一种高度模式化、程式化的文本类型。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底本的细微增删,揭示了在出版资本的介入下,情节套路如何被固化,以及这种固化对小说艺术深度的挤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研究,超越了以往的志怪、寓言解读,将其置于科举制度的边缘性、知识分子的失意感这一社会结构性矛盾中进行考察,强调了“狐鬼”叙事背后隐藏的对现实政治生态的隐晦批判。 第二部分:市民文化与“人情”的勃兴——小说向大众媒介的渗透 清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商业的发达和印刷术的普及,小说不再是纯粹的文人雅好,而是成为市民阶层重要的娱乐和信息载体。本部分是全书论述的重点之一,它关注的是那些在坊间广泛流传,却鲜有学院派青睐的“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 张教授首次系统梳理了以《金瓶梅》、《红楼梦》后续模仿者(如“续书”)为代表的文本,如何细致描摹了不同阶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消费习惯和道德弹性。他提出“世俗伦理的浮动”这一概念,认为清代小说中的家庭关系、婚姻观念和金钱逻辑,比任何官方史料都更直接地反映了传统儒家伦理在面对物质欲望时的松动与重构。例如,在对“富贵闲人”形象的刻画中,小说展现的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一种复杂的、带有艳羡色彩的审视。 此外,本书对早期白话章回小说(如“三言二拍”的后续影响)在清代中叶的流变进行了深入追踪,考察了这些文本如何被地方性的说书艺人吸收、改编,并融入到地方戏曲的剧本创作中。通过这种跨媒介的分析,张怀瑾教授揭示了知识分子精英叙事与民间口头传统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滋养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边缘的呐喊——“异端”叙事与社会情绪的投射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那些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边缘小说”。这包括了对早期秘密会党文学(虽然数量稀少,但其文本残留具有极高的价值)、带有反清复明色彩的民间传说整理,以及描写少数族群生活的文本。 作者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了清代小说中对“叛逆者”、“侠义之士”以及“怪诞人物”的描绘。他认为,这些叙事并非简单的娱乐,而是特定社会群体在压抑状态下,对权力结构进行心理抵抗和文化投射的产物。特别是对一些描绘宦官政治、宫闱秘闻的小说的分析,揭示了普通民众对中央集权运作机制的普遍不信任感和窥私欲。张教授强调,理解清代小说的丰富性,必须正视其作为一种“地下”或“半合法”出版物的特殊地位,它们承载了许多官方话语无法触及的社会情绪和民间怨怼。 结论:清代小说作为“社会心电图” 张怀瑾教授在结语中总结道,清代小说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张力的文化场域。它既是儒家文人对自身地位焦虑的回音壁,也是新兴市民阶层自我确认的镜子,更是广阔底层民众面对时代变迁时情绪宣泄的出口。全书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剖”,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是文学史的线性进步图景,而是一张详尽的、记录了清代社会文化心理波动的“心电图”。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扎实的文本功底以及对文学史料的重估和发掘,为未来清代文学及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全新的视角。 --- 作者简介: 张怀瑾,当代著名文学史家、民俗学家,长期任教于国内顶尖学府,在清代小说、民间文学及清代社会文化史领域有深厚造诣,著有《明清之际文人笔记研究》、《白话文的生成与流变》等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其研究风格以严谨著称,注重将文学文本与社会经济结构相结合进行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意,以及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极其审慎,每一处引述都力求准确,每一个论断都基于扎实的证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对唐弢先生的认识,从一个模糊的文学史上的名字,变得立体而丰满。我看到了他早年参加革命的坚定,中年在文学战线上挥斥方遒的激昂,以及晚年退居幕后,依然心系国家命运的深沉。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他对某部作品的评价,对某位作家作品的解读,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见解。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唐弢年谱新编》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唐弢先生个人生平的记录,更是一部展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史的百科全书。作者的考证功夫令人惊叹,对于一些史料的挖掘和解读,堪称精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唐弢先生与当时其他重要文化人物的交往片段,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充满了人情味。读到他与鲁迅先生的通信,感受到了两位巨匠之间那种既有学术上的切磋,又有人生上的相知。书中的年谱体例,清晰地勾勒出了唐弢先生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而是对每一个事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分析,赋予了年谱以思想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及其中的文化巨匠充满兴趣,而《唐弢年谱新编》无疑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最深切的好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剔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唐弢。他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唐弢先生参与的社会运动、学术争论的记述所深深吸引,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使得阅读过程既能获取知识,又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书,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更是那个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波澜壮阔的历史剪影。初次翻阅,就被其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梳理所折服。作者仿佛化身为一名孜孜不倦的侦探,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蛛丝马迹,将唐弢先生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从童年启蒙到晚年回眸,都一一还原得鲜活生动。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泛黄的信件、零散的笔记,在作者的笔下化作了串联起唐弢先生思想演进的线索。特别是对于唐弢先生在不同时期参与的文学运动、思想论争,以及他与鲁迅、茅盾等文化巨匠的交往,都做了极其详尽的阐释。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硝烟与激情的年代,与先生一同经历那些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拷问。这种全景式的展现,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唐弢这位伟大的学者、革命家,更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精神担当。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年谱。然而,当我翻开它,才发现我的想法完全错了。这完全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而且是以一种极为严谨和客观的方式来呈现。作者对唐弢先生一生各个阶段的考察都极为详尽,从他的出生、求学,到他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发表的著作,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都得到了细致的记录和考证。我特别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处理能力,他能够将分散的、零碎的史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出唐弢先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阅读这本书,我仿佛在跟随唐弢先生一起经历了他的人生起伏,感受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思考与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