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系列丛书

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系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基础件
  • 紧固件
  • 机械工程
  • 标准
  • 汇编
  • 产品
  • 制造工艺
  • 材料
  • 工业设计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83296
版次:2
商品编码:119911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1
字数:13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系列丛书》收集的标准发布年代不尽相同,汇编时对标准中所用计量单位、符号未做改动。本汇编收集的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JB或JB/T),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标准是在清理整顿前出版的,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标准作为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是制造产品的依据,是产品质量的保障,因此标准的正确贯彻实施,对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至关重要。为很好地配合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中国标准出版社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及各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作,陆续出版了机械基础件。

目录

螺栓
GB/T 8-1988* 方头螺栓 C级
GB/T 10-2013 沉头方颈螺栓
GB/T ll一2013 沉头带榫螺栓
GB/T 12-2013 圆头方颈螺栓
GB/T 13-2013 圆头带榫螺栓
GB/T 14-2013 扁圆头方颈螺栓
GB/T 15-2013 扁圆头带榫螺栓
GB/T 27-2013 六角头加强杆螺栓
GB/T 28-2013 六角头螺杆带孔加强杆螺栓
GB/T 29.1-2013 六角头带槽螺栓
GB/T 29.2-2013 六角头带十字槽螺栓
GB/T 31.1-2013 六角头螺杆带孔螺栓
GB/T 31.2-1988 六角头螺杆带孔螺栓 细杆 B级
GB/T 31.3-1988 六角头螺杆带孔螺栓 细牙 A和B级
GB/T 32.1-1988 六角头头部带孔螺栓 A和B级
GB/T 32.2-1988 六角头头部带孔螺栓 细杆 B级
GB/T 32.3-1988 六角头头部带孔螺栓 细牙 A和B级
GB/T 35-2013 小方头螺栓
GB/T 37-1988 T形槽用螺栓
GB/T 794-1993* 加强半圆头方颈螺栓
GB/T 798-1988* 活节螺栓
GB/T 799-1988* 地脚螺栓
GB/T 800-1988 沉头双榫螺栓
GB/T 801-1998 小半圆头低方颈螺栓 B级
GB/T 5'780-2016 六角头螺栓 C级
GB/T 5781-2016 六角头螺栓全螺纹 C级
GB/T 5782-2016 六角头螺栓
GB/T 5783-2016 六角头螺栓 全螺纹
GB/T 5784-1986* 六角头螺栓-细杆-B级
GB/T 5785-2016 六角头螺栓 细牙
GB/T 5786-2016 六角头螺栓 细牙 全螺纹
GB/T 5789-1986* 六角法兰面螺栓-加大系列-B级
GB/T 5790-1986* 六角法兰面螺栓-加大系列-细杆-B级
GB/T 16674.1-2016 六角法兰面螺栓小系列
GB/T 16674.2-2016 六角法兰面螺栓 细牙 小系列
GB/T 16939-2016钢网架螺栓球节点用高强度螺栓

螺柱
GB/T 897-1988 双头螺柱 bm=1d
GB/T 898 1988* 双头螺柱 bm=1.25d
GB/T 899-1988 双头螺柱 bm=1.5d
GB/T 900 1988 双头螺柱 bm=2d
GB/T 901-1988* 等长双头螺柱B级
GB/T 902.1-2008 手工焊用焊接螺柱
GB/T 902.2 2010 电弧螺柱焊用焊接螺柱
GB/T 902.3 2008 储能焊用焊接螺柱
GB/T 902.4 2010 短周期电弧螺柱焊用焊接螺柱
GB/T 953-1988 等长双头螺柱 C级
GB/T 15389-1994* 螺杆

螺母
GB/T 39-1988 方螺母 C级
GB/T 41 2016 1型六角螺母 C级
GB/T 56-1988 六角厚螺母
GB/T 62.1-2004 蝶形螺母 圆翼
GB/T 62.2-2004 蝶形螺母 方翼
GB/T 62.3-2004 蝶形螺母 冲压
GB/T 62.4-2004 蝶形螺母压铸
GB/T 63-1988 环形螺母
GB/T 802.1 2008 组合式盖形螺母
GB/T 802.3-2009 六角法兰面盖形螺母焊接型
GB/T 802.4-2009 六角低球面盖形螺母焊接型
GB/T 802.5-2009 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盖形螺母焊接型
GB/T 804-1988 球面六角螺母
GB/T 805-1988* 扣紧螺母
GB/T 806-1988 滚花高螺母
GB/T 807-1988 滚花薄螺母
GB/T 808-1988 小六角特扁细牙螺母
GB/T 809-1988 嵌装圆螺母
GB/T 810-1988 小圆螺母
GB/T 812-1988* 圆螺母
GB/T 815-1988 端面带孔圆螺母
GB/T 816-1988 侧面带孑L圆螺母
GB/T 817-1988 带槽圆螺母
GB/T 889.1-2015 1型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
GB/T 889.2-2016 1型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细牙
GB/T 923-2009 六角盖形螺母
GB/T 6170-2015 1型六角螺母
GB/T 6171-2016 1型六角螺母 细牙
GB/T 6172.1-2016 六角薄螺母
GB/T 6172.2-2016 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薄螺母
GB/T 6173-2015 六角薄螺母细牙
GB/T 6174-2016 六角薄螺母无倒角
GB/T 6175-2016 2型六角螺母
GB/T 6176-2016 2型六角螺母 细牙
GB/T 6177.1-2016 2型六角法兰面螺母
GB/T 6177.2-2016 2型六角法兰面螺母 细牙
GB/T 6178-1986* 1型六角开槽螺母一A和B级
GB/T 6179-1986* 1型六角开槽螺母一C级
GB/T 6180一1986* 2型六角开槽螺母一A和B级
GB/T 6181-1986* 六角开槽薄螺母一A和B级
GB/T 6182-2016 2型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
GB/T 6183.1-2016 2型非金属嵌件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
GB/T 6183.2-2016 2型非金属嵌件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 细牙
GB/T 6184-2000 1型全金属六角锁紧螺母
GB/T 6185.1-2016 2型全金属六角锁紧螺母
GB/T 6185.2-2016 2型全金属六角锁紧螺母 细牙
GB/T 6186-2000 2型全金属六角锁紧螺母9级
GB/T 6187.1-2016 2型全金属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
GB/T 6187.2-2016 2型全金属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细牙
GB/T 9457-1988 1型六角开槽螺母细牙A和B级
GB/T 9458-1988 2型六角开槽螺母 细牙 A和B级
GB/T 9459-1988 六角开槽薄螺母 细牙 A和B级
GB/T 13680-1992* 焊接方螺母
GB/T 13681-1992* 焊接六角螺母
GB/T 13681.2-2010焊 接六角法兰面螺母
GB/T 17880.1-1999 平头铆螺母
GB/T 17880.2-1999 沉头铆螺母
GB/T 17880.3-1999 小沉头铆螺母
GB/T 17880.4-1999 120°小沉头铆螺母
GB/T 17880.5-1999 平头六角铆螺母
GB/T 18195-2000 精密机械用六角螺母
GB/T 24425.1-2009 普通型钢丝螺套
GB/T 24425.2-2009 普通型盲孑L用钢丝螺套
GB/T 24425.3-2009 锁紧型钢丝螺套
GB/T 24425.4-2009 锁紧型盲孔用钢丝螺套
GB/T 24425.5-2009 钢丝螺套用内螺纹
JB/T 7382-1994 吊环螺母

附录
紧固件制造者(含经销者)识别标志
《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图书简介 本书是“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聚焦于紧固件产品的标准汇编。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参考,本书第二版在上册中,详细收录了我国在紧固件产品方面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部分国际通用标准,为机械制造、产品设计、质量检验、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全面、准确、权威的资料支持。 内容概述: 本书第二版(上册)紧密围绕紧固件这一机械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零部件,对相关标准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内容涵盖了以下主要方面: 1. 标准分类与概览: 首先,本书对紧固件产品标准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便于读者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分类维度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按产品类型划分: 如螺栓、螺钉、螺母、垫圈、销、键、铆钉等各类紧固件。 按性能等级划分: 如不同强度等级的螺栓、螺母等。 按材料划分: 如钢、不锈钢、铜、铝合金等。 按表面处理方式划分: 如镀锌、镀铬、发黑等。 对紧固件标准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理解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2. 核心标准详细收录: 螺栓与螺钉类: 详细收录了各类标准螺栓(如六角头螺栓、槽头螺钉、沉头螺钉等)和螺钉(如自攻螺钉、木螺钉等)的尺寸、公差、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标记方法等标准。涵盖了从普通螺栓到高性能、特殊用途螺栓的广泛范围。 螺母类: 包含了各种类型螺母(如六角螺母、法兰螺母、蝶形螺母、锁紧螺母等)的标准,涉及尺寸、精度、强度等级、连接性能、试验方法等关键技术指标。 垫圈类: 集中展示了平垫圈、弹簧垫圈、齿形垫圈、锁紧垫圈等各类垫圈的标准,强调其在防松、分散应力、密封等方面的作用及对应的技术要求。 销与键类: 收录了圆柱销、圆锥销、开口销、花键、半圆键、楔键等标准的详细内容,体现了它们在轴和轮毂之间的定位和传递转矩的作用。 铆钉类: 涵盖了各种类型铆钉(如抽芯铆钉、实心铆钉等)的标准,重点在于其连接强度、适用范围和安装要求。 3. 关键技术指标解读: 尺寸与公差: 详细阐述了紧固件的公称尺寸、螺纹规格、外形尺寸、以及对尺寸精度的要求,这是保证装配互换性的基础。 材料与性能: 深入介绍紧固件所使用的材料种类,以及不同材料和热处理状态下的力学性能指标,如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硬度、冲击韧性等,这是确保紧固件承载能力和可靠性的关键。 螺纹标准: 重点梳理了国际标准(ISO)和国内标准的螺纹系列,包括螺纹的牙型、公称直径、螺距、公差带、配合等内容。 表面处理: 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如电镀锌、热浸镀锌、达克罗、钝化等)的标准要求,以及它们对紧固件防腐蚀、耐磨损、外观等性能的影响。 检验与试验方法: 全面收录了针对紧固件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检验方法和试验规程,包括尺寸测量、力学性能试验、盐雾试验、扭矩试验等,为质量控制和产品验收提供依据。 标记与包装: 明确了紧固件产品的标准标记方式,以及包装、储存和运输的要求,以保证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本书特色: 权威性与全面性: 本书汇集了我国当前最权威、最前沿的紧固件产品标准,内容全面,覆盖了该领域的大部分核心标准,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必备参考。 系统性与条理性: 标准内容按照产品类型、技术要求等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组织,结构清晰,便于读者快速查找和理解。 实用性与指导性: 本书不仅提供了标准的原文,还可能包含对标准内容的解读和应用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标准,解决实际生产和设计中的问题。 更新与迭代: 作为第二版,本书较前一版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纳入了最新的标准,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适用读者: 机械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工艺工程师 质量检验人员、检测工程师 采购人员、技术支持人员 紧固件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科研院所从事机械基础件研究的学者和学生 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看起来像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零件”。我以为阅读过程会是枯燥乏味的,充斥着冷冰冰的数字和专业术语。然而,当我开始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连接的艺术”的教科书,用最严谨的方式,讲述着万物如何得以稳固结合的奥秘。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精度”的极致追求。它不仅仅是给出零件的尺寸,而是对尺寸的公差、形位公差都有着极其详尽的规定。我看到了关于螺纹的各种参数,比如公称直径、中径、有效直径,以及它们对应的精度等级。当我看到书中解释这些精度是如何影响螺纹的咬合紧密度、摩擦系数,以及最终的连接强度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毫厘之差,谬以千里”的含义。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是工业产品可靠性的基础。 在“材料科学”方面,这本书给了我一次“深度科普”。它不仅仅是列举几种常用的金属材料,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材料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冲击韧性、疲劳寿命等。书中还会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解释为什么在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等特殊条件下,需要选择特殊的材料,并介绍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如何改变材料的性能。这让我明白,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保证紧固件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稳定工作的关键。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紧固件的分类与应用”的讲解非常系统和深入。它不仅仅按照形状来划分,更结合了实际的连接方式、受力特点、以及应用领域来进行分类。例如,它会区分螺栓、螺钉、螺柱,以及各种类型的螺母和垫圈,并详细介绍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以及最适合的应用场景。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了这些紧固件在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电子设备等领域是如何被应用的。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价值。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深刻启示是“可靠性设计”。紧固件虽然看似简单,但在机械系统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和“支撑”作用。一旦失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紧固件的失效模式,比如过载、疲劳、应力腐蚀、蠕变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它还介绍了各种防松技术,如弹簧垫圈、自锁螺母、开口销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这种对“安全冗余”和“风险控制”的重视,让我感受到了工程设计的严谨和负责。 这本书的“可视化”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插图、表格、流程图,让原本抽象的技术信息变得生动形象。我可以通过图示,清晰地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表格则将大量的参数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呈现,便于查阅和对比。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 我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行业智慧”。那些看似简单的紧固件,背后凝结了无数工程师的经验和智慧。书中对每个标准的制定,都经过了反复的试验和验证,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靠性。这种对“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的尊重,让我对工程领域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此外,这本书在“术语的解释”上也做得非常细致。它会尽可能地在文中或者通过脚注来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引用相关的标准条文。即使我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通过查阅后面的索引或者附录来找到答案。这种“助手式”的服务,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高效。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平凡”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却从未关注过的螺丝、螺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零件,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是连接世界的纽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紧固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更严谨、更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机械设备,也对工程领域的“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第一次接触《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我的预期是比较低的,想着大概就是一本堆砌了各种型号、尺寸、参数的“零件百科全书”,可能会枯燥乏味,实用性也仅限于特定职业人群。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师傅,用最朴实无华但又极其精准的语言,讲述着关于“连接”的智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基础”的深刻理解。书中反复强调“基础件”的重要性,而紧固件正是这最最基础的“基础”。它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发动机、变速箱,但没有它,一切都将土崩瓦解。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各种螺栓、螺母、垫圈的种类,并且不仅仅是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的设计原理。比如,对于螺栓的头部形状,不同的形状(六角、槽形、内六角、圆柱形)对应着不同的拧紧工具和使用场景,以及它们在受力分布上的细微差别。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头部设计,也蕴含着精密的工程考量。 这本书在“材料科学”的普及上也做得非常到位。对于紧固件来说,材料是其性能的基石。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材料,如不同牌号的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甚至是一些特殊的有色金属合金。它会解释这些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如何影响其力学性能,比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冲击韧性、疲劳极限等。更重要的是,它会将这些抽象的性能参数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比如在高温、低温、腐蚀性环境或者高振动条件下,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紧固件的可靠性。我之前对材料的认知仅限于“铁”和“铜”,现在则理解了它们的细微差别对最终产品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融入了相当多的“工程应用案例”。它不是纯理论的堆砌,而是会结合实际的工程实践,来解释某些标准和设计的必要性。例如,在介绍特定类型的螺母时,会提及它常用于桥梁、建筑、汽车等领域,并分析在这些应用场景下,紧固件可能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紧固件来解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理解这些技术术语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对“公差与配合”的讲解,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领域。它详细解释了尺寸链、配合的类型(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以及这些是如何影响紧固件的安装和使用。例如,为什么有些螺孔需要精确的尺寸,为什么有些零件需要“刚刚好”地装配进去。这让我明白,在机械制造中,“一点点”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性能变化,而对公差的精确控制,是实现产品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关键。 此外,我还可以感受到这本书对“安全性”的重视。紧固件在机械系统中扮演着“连接”和“固定”的角色,它们的失效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书中对紧固件的失效模式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设计、选材、制造和安装来预防失效,让我对机械设计的严谨性和风险控制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 这本书的“可视化”做得也很棒。大量的图表、流程图、三维模型图,让原本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可以通过这些图示,清晰地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即使是对于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这对于我这样的视觉型学习者来说,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我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历史传承”。虽然是第二版,但我能从中看到一些经典紧固件的设计理念和标准,它们经历了长时间的检验和发展,依然被广泛应用。这让我对机械制造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技术,而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结晶。 这本书对于“术语的解释”也做得非常细致。它会尽可能地在文中或者通过脚注来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引用相关的标准条文。即使我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通过查阅后面的索引或者附录来找到答案。这种“助手式”的服务,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高效。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平凡”。那些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却从未关注过的螺丝、螺母,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学问和严谨的工业体系。它让我明白了,伟大的工程离不开最基础的支撑,而对这些基础件的深入理解,是通往更深层次工程知识的必经之路。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启蒙指南”。

评分

拿到《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这本书时,我承认,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太‘硬核’了?” 我对机械工程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常识,对“标准汇编”这类词汇,总会联想到密密麻麻的表格和枯燥的数字。然而,当我开始翻阅它的时候,却被书中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所吸引。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准确性”的极致追求。书中对每一个紧固件的尺寸、公差、精度等级都有非常详细和精确的规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螺栓的长度和直径,还会告诉你它的螺纹精度是多少,它的配合公差是多少。这些精确的数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书中通过图示和文字解释,让我明白了这些精确度是如何影响零件之间的配合,如何影响连接的可靠性。这种对“毫厘之间”的严谨,是我之前从未体会过的。 在“材料科学”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包罗万象”。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用于制造紧固件的金属材料,包括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书中会提到钢、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等,并详细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例如,为什么在潮湿的环境下需要使用不锈钢,为什么在需要高强度连接的地方需要使用高强度合金钢。它还会介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以及这些工艺如何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从而赋予紧固件特殊的性能。这让我意识到,材料的选择是决定紧固件性能的关键因素。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紧固件的分类与应用”的讲解非常深入。它不仅仅是按照形状来分类,还会根据紧固件的用途、连接方式、强度等级等进行分类。例如,它会介绍用于承受拉力的螺栓,用于承受剪切力的螺钉,以及用于防松的螺母,用于分散压力的垫圈等等。并且,书中还会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来介绍这些紧固件在不同领域(如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电子产品)的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意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深刻感受是“可靠性”。紧固件虽然小,但它们是整个机械系统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石。书中反复强调了紧固件的可靠性,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科学的选材、精密的制造工艺来保证这种可靠性。它会介绍各种防松措施,比如弹簧垫圈、自锁螺母、开口销等,以及这些措施是如何工作的。这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保障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紧固件的失效模式”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紧固件,更会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紧固件可能会失效,以及失效的原因是什么。例如,过载、疲劳、应力腐蚀、蠕变等。书中还会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理的连接、进行适当的维护等。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方式,是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大量的插图、表格、流程图,让原本抽象的技术信息变得直观易懂。我可以通过图示,清晰地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表格则将大量的参数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呈现,便于查阅和对比。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 我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它不仅仅是介绍产品的技术参数,更是展示了整个行业是如何通过标准化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这些标准,是无数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行业内通用的语言。 此外,这本书在“术语的解释”上也做得非常细致。它会尽可能地在文中或者通过脚注来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引用相关的标准条文。即使我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通过查阅后面的索引或者附录来找到答案。这种“助手式”的服务,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高效。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基础”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螺丝、螺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零件,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紧固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更严谨、更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机械设备,也对工程领域的“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我翻了很久,虽然我是一名非专业读者,对机械领域只是略知皮毛,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丰富。一开始,我只是想找找家里旧缝纫机上的螺丝叫什么名字,无意中看到了这本《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我得承认,书名听起来确实有点枯燥,像一本厚厚的字典,但我硬着头皮翻开后,却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全面性”。即便我只是一个门外汉,也能感受到这本书对“紧固件”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列出各种螺丝、螺母、垫圈的图片和尺寸,更像是在讲述这些小小零件的“家族史”。书中从最基础的材料选择讲起,细致地分析了不同钢材、合金在强度、耐腐蚀性、硬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到最终紧固件的设计和应用。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的详细介绍,甚至还涉及到了热处理工艺对提高其性能的重要性。这让我这个之前只知道“金属”的读者,对材料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螺丝看起来差不多,价格却天差地别。 再者,这本书在“标准化”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可能是最难理解也最 the. 关键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甚至还有一些国际标准。我看着那些繁复的代码和表格,一开始头晕眼花,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明白,这些标准就像是紧固件的“身份证”,确保了它们在不同制造商、不同国家之间都能实现互换和通用。书中对公差、配合、表面处理的要求都写得非常具体,这解释了为什么我能轻松地在五金店买到和我的旧缝纫机螺丝匹配的零件。这种标准化带来的效率和可靠性,让我对现代工业的精密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然,作为一本“汇编”,它的结构安排也是我非常赞赏的地方。虽然内容庞杂,但逻辑清晰。它并非随意地堆砌知识,而是有条理地将紧固件按照不同的类别、用途、连接方式进行了划分。例如,它会专门用一个章节介绍螺栓,然后深入讲解螺栓的头部形状、螺纹类型、驱动方式(十字、内六角、花键等),再到不同应用场景下对螺栓强度的要求。接着,又会讲解与之配套的螺母、垫圈,以及一些特殊的连接件,如铆钉、销等。这种层层递进、由点及面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对整个紧固件体系的认识。 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关注。这本书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紧固件性能的细微之处。比如,它会详细介绍螺纹的精度等级,不同的螺纹公差会对拧入力矩、紧固可靠性产生什么影响。对于垫圈,书中也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它的作用是分散压力,而是会分析不同形状的垫圈(如平垫、弹簧垫、锁紧垫圈)在防松、减震方面的独特性。就连螺纹的表面处理,如镀锌、镀铬、钝化等,书中都有深入的探讨,解释了它们如何提高防腐蚀能力,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出现的优缺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制造业的严谨和专业。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有趣的部分在于它展示了“变化与创新”。虽然它是一本“标准汇编”,但我也能从中看到紧固件技术的发展痕迹。书中除了介绍成熟的标准件,也提及了一些新型的连接技术和材料,例如一些高强度合金紧固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或者是一些特殊用途的紧固件,如用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特种件。这些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却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了解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紧固件,也在不断地进步和革新,以满足日益复杂和严苛的应用需求。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是它的一大亮点。虽然我不是设计工程师,但书中大量的插图、表格和流程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那些清晰的爆炸图、剖面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表格则将大量的参数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呈现,便于查阅和对比。即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这种可视化呈现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技术信息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所接受和理解。 我还可以感受到这本书对“实际应用”的重视。书中很多内容都紧密结合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场景,例如在介绍特定类型的螺栓时,会提及它常用于哪些设备或结构,比如汽车发动机、桥梁、压力容器等。书中也会分析在不同工况下,紧固件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振动、腐蚀、高温等,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紧固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连接,让阅读变得更加有意义,也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世界中的机械设备联系起来。 这本书的“历史厚重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我拿到的是第二版,但其中包含的很多标准和技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书中可能会提及一些经典的紧固件类型,它们在工业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跨越时间的视角,让我不仅学习到了技术知识,也对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丝了解。就像一个资深的工匠,在讲述自己经验的同时,也传承着行业的智慧和精华。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虽然侧重于“标准”和“技术”,但它的语言表达也力求清晰易懂。当然,专业术语不可避免,但书中会通过解释、举例等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虽然有些内容依然需要反复琢磨,但整体而言,它并没有让我感到望而却步。反而是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基础的零部件,背后也蕴藏着如此丰富和深奥的学问。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

评分

拿到《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太‘硬核’了?” 我对机械工程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常识,对“标准汇编”这类词汇,总会联想到密密麻麻的表格和枯燥的数字。然而,当我开始翻阅它的时候,却被书中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所吸引。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准确性”的极致追求。书中对每一个紧固件的尺寸、公差、精度等级都有非常详细和精确的规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螺栓的长度和直径,还会告诉你它的螺纹精度是多少,它的配合公差是多少。这些精确的数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书中通过图示和文字解释,让我明白了这些精确度是如何影响零件之间的配合,如何影响连接的可靠性。这种对“毫厘之间”的严谨,是我之前从未体会过的。 在“材料科学”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包罗万象”。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用于制造紧固件的金属材料,包括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书中会提到钢、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等,并详细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例如,为什么在潮湿的环境下需要使用不锈钢,为什么在需要高强度连接的地方需要使用高强度合金钢。它还会介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以及这些工艺如何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从而赋予紧固件特殊的性能。这让我意识到,材料的选择是决定紧固件性能的关键因素。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紧固件的分类与应用”的讲解非常深入。它不仅仅是按照形状来分类,还会根据紧固件的用途、连接方式、强度等级等进行分类。例如,它会介绍用于承受拉力的螺栓,用于承受剪切力的螺钉,以及用于防松的螺母,用于分散压力的垫圈等等。并且,书中还会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来介绍这些紧固件在不同领域(如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电子产品)的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意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深刻感受是“可靠性”。紧固件虽然小,但它们是整个机械系统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石。书中反复强调了紧固件的可靠性,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科学的选材、精密的制造工艺来保证这种可靠性。它会介绍各种防松措施,比如弹簧垫圈、自锁螺母、开口销等,以及这些措施是如何工作的。这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保障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紧固件的失效模式”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紧固件,更会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紧固件可能会失效,以及失效的原因是什么。例如,过载、疲劳、应力腐蚀、蠕变等。书中还会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理的连接、进行适当的维护等。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方式,是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大量的插图、表格、流程图,让原本抽象的技术信息变得直观易懂。我可以通过图示,清晰地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表格则将大量的参数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呈现,便于查阅和对比。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 我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它不仅仅是介绍产品的技术参数,更是展示了整个行业是如何通过标准化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这些标准,是无数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行业内通用的语言。 此外,这本书在“术语的解释”上也做得非常细致。它会尽可能地在文中或者通过脚注来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引用相关的标准条文。即使我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通过查阅后面的索引或者附录来找到答案。这种“助手式”的服务,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高效。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基础”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螺丝、螺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零件,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紧固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更严谨、更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机械设备,也对工程领域的“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第一次接触《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我的内心是有些忐忑的。在我印象中,“标准汇编”往往意味着冗长、枯燥,充满了专业术语,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起来无疑是一场“硬仗”。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并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它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难以接近,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技师,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传授着关于“连接”的学问。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实用”的地方,在于它对“紧固件类型”的详尽划分和介绍。它不仅仅是罗列出各种螺丝、螺母、垫圈的名称,而是详细地讲解了每一种紧固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最适合的应用场景。例如,书中对螺栓的头部形状、螺纹类型、驱动方式的区分,以及对不同螺母(如六角螺母、蝶形螺母、锁紧螺母)的讲解,都让我对这些看似相似的零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分类清晰,内容详实”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 在“材料科学”方面,这本书给了我一次“通俗易懂”的科普。它会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能差异,比如碳钢、不锈钢、合金钢的强度、硬度、耐腐蚀性等,并解释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紧固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书中还会提及一些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回火,并说明它们如何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这种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对材料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大概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紧固件的连接原理与应用”。它不仅仅是介绍零件本身,更重要的是讲解这些零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它们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书中会介绍螺纹连接的受力原理,垫圈的作用,以及各种防松措施的工作机制。这些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螺栓螺母连接,能够承受如此大的载荷,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来保证连接的稳固性。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制定的,其目的是什么。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统一的规格、尺寸、精度等级,以及这种标准化是如何保证零件的互换性和通用性的。这种对“规范化”的强调,让我看到了工业制造背后严谨的逻辑和高效的运作方式。 让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配备了大量的“图示和表格”。那些清晰的剖面图、爆炸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表格则将大量的参数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呈现,便于查阅和对比。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这种“可视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兴趣和理解效率。 我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实用价值”。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知道在维修家电、组装家具时,需要使用什么类型的螺丝、螺母,以及在选择时应该注意哪些参数。这种“学以致用”的满足感,是阅读这样一本专业书籍带来的独特体验。 此外,这本书在“语言的通俗化”方面也做出了努力。虽然是专业书籍,但它会尽量避免过于晦涩的术语,或者通过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对于一些关键的概念,书中会通过比喻或者类比的方式来阐述,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理解。这种“知识普及”的努力,让我感到非常亲切。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基础”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螺丝、螺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零件,更是连接世界、支撑起现代工业的基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紧固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更敬畏、更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机械设备,也对工程领域的“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拿到《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这本书时,我承认,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太‘硬核’了?” 我对机械工程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常识,对“标准汇编”这类词汇,总会联想到密密麻麻的表格和枯燥的数字。然而,当我开始翻阅它的时候,却被书中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所吸引。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准确性”的极致追求。书中对每一个紧固件的尺寸、公差、精度等级都有非常详细和精确的规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螺栓的长度和直径,还会告诉你它的螺纹精度是多少,它的配合公差是多少。这些精确的数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书中通过图示和文字解释,让我明白了这些精确度是如何影响零件之间的配合,如何影响连接的可靠性。这种对“毫厘之间”的严谨,是我之前从未体会过的。 在“材料科学”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包罗万象”。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用于制造紧固件的金属材料,包括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书中会提到钢、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等,并详细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例如,为什么在潮湿的环境下需要使用不锈钢,为什么在需要高强度连接的地方需要使用高强度合金钢。它还会介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以及这些工艺如何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从而赋予紧固件特殊的性能。这让我意识到,材料的选择是决定紧固件性能的关键因素。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紧固件的分类与应用”的讲解非常深入。它不仅仅是按照螺纹的类型来划分,还会根据紧固件的用途、连接方式、强度等级等进行分类。例如,它会介绍用于承受拉力的螺栓,用于承受剪切力的螺钉,以及用于防松的螺母,用于分散压力的垫圈等等。并且,书中还会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来介绍这些紧固件在不同领域(如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电子产品)的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意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深刻感受是“可靠性”。紧固件虽然小,但它们是整个机械系统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石。书中反复强调了紧固件的可靠性,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科学的选材、精密的制造工艺来保证这种可靠性。它会介绍各种防松措施,比如弹簧垫圈、自锁螺母、开口销等,以及这些措施是如何工作的。这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保障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紧固件的失效模式”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紧固件,更会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紧固件可能会失效,以及失效的原因是什么。例如,过载、疲劳、应力腐蚀、蠕变等。书中还会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理的连接、进行适当的维护等。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方式,是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大量的插图、表格、流程图,让原本抽象的技术信息变得直观易懂。我可以通过图示,清晰地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表格则将大量的参数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呈现,便于查阅和对比。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 我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它不仅仅是介绍产品的技术参数,更是展示了整个行业是如何通过标准化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这些标准,是无数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行业内通用的语言。 此外,这本书在“术语的解释”上也做得非常细致。它会尽可能地在文中或者通过脚注来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引用相关的标准条文。即使我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通过查阅后面的索引或者附录来找到答案。这种“助手式”的服务,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高效。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基础”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螺丝、螺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零件,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紧固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更严谨、更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机械设备,也对工程领域的“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拿到《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它可能只是一本厚重的工具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机械领域只是一知半解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很难读懂,或者说,即使读懂了,也只是记住了几个零件的名称和尺寸。然而,随着我深入阅读,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汇编”标准,更是在“讲述”标准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支撑起整个现代工业体系的。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标准化”的极致追求。我之前一直以为,“标准”就是一套死的规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标准”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长远的考量。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制定的,其目的是什么。书中以紧固件为例,解释了为什么需要统一的规格、尺寸、精度等级,为什么需要统一的材料性能要求。这种标准化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互换性”和“通用性”,这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障了产品的可靠性。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可以在任何一个五金店买到和我的自行车刹车螺丝匹配的零件。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料选择与性能”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列出几种钢材的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比如强度、硬度、韧性、耐腐蚀性等。书中还会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解释为什么在高温环境下需要使用耐高温合金,为什么在腐蚀性介质中需要使用不锈钢,为什么需要对材料进行热处理来提高其强度。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材料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是这样”。 这本书在“紧固件的分类与应用”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按照形状来分类,还会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和连接方式来划分。例如,它会区分螺栓、螺钉、螺柱,以及不同类型的螺母和垫圈,并详细介绍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以及最适合的应用领域。我看到了很多我从未注意过的特殊紧固件,比如用于高强度连接的螺栓、用于防松动的螺母、用于密封的垫圈等等。这些介绍让我眼界大开,也让我明白了,看似简单的连接,背后有着如此丰富的技术选择。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紧固件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它不仅仅告诉我们紧固件应该怎么用,更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紧固件可能会失效,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失效。书中会分析各种失效模式,比如过载、疲劳、应力腐蚀、蠕变等,并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这种对“风险管理”的关注,让我看到了现代工程设计的严谨和审慎。 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到位。大量的插图、表格、流程图,让原本枯燥的技术信息变得生动有趣。我可以通过图示,清晰地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表格则将大量的参数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呈现,便于查阅和对比。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 我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工程智慧”。那些看似简单的紧固件,背后凝结了无数工程师的经验和智慧。书中对每个标准的制定,都经过了反复的试验和验证,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靠性。这种对“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的尊重,让我对工程领域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一种“全局观”。它让我意识到,紧固件虽然是“基础件”,但它却是整个机械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高性能的发动机,如果使用了不合格的紧固件,其性能将大打折扣。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这本书在“语言的通俗化”方面也做出了努力。虽然是专业书籍,但它会尽量避免过于晦涩的术语,或者通过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对于一些关键的概念,书中会通过比喻或者类比的方式来阐述,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理解。这种“知识普及”的努力,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平凡”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却从未关注过的螺丝、螺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零件,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是连接世界的纽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也让我对机械制造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第一次接触《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这本书,我的预期是,它会是一本非常专业、可能略显枯燥的工具书。我并非机械专业的背景,对“标准”和“汇编”这样的词汇总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然而,当我开始翻阅它,并逐渐深入其中后,我惊讶地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中要精彩和有启发性,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连接的艺术”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精密度”的极致追求。书中对紧固件的尺寸、公差、精度等级都有着极其详尽的规定。我看到,一本小小的螺栓,其直径、长度、螺纹的牙形、牙距、中径、大径、小径,甚至连螺纹的螺旋升角,都有着明确的数字和等级划分。书中通过图示和解释,让我明白了这些精确度是如何影响零件之间的配合,如何影响连接的强度和可靠性。这种对“毫厘之间”的严谨,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工业制造的精密和科学。 在“材料科学”方面,这本书给了我一次“深度普及”。它详细介绍了用于制造紧固件的各种金属材料,包括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书中不仅提及了普通碳钢、不锈钢,还介绍了合金钢、铜合金等,并深入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例如,为什么在高温环境下需要使用耐高温合金,为什么在腐蚀性介质中需要使用不锈钢,以及通过热处理工艺如何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从而赋予紧固件特殊的性能。这让我意识到,材料的选择是决定紧固件性能的关键因素。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紧固件的分类与应用”的讲解非常全面且深入。它不仅仅是按照形状来分类,更结合了紧固件的用途、连接方式、强度等级以及应用领域进行划分。例如,它会详细介绍螺栓、螺钉、螺柱、螺母、垫圈等不同类别,并深入剖析它们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以及最适合的应用场景。书中还列举了大量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了这些紧固件在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电子设备等领域是如何被应用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价值。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深刻启示是“可靠性设计”。紧固件在机械系统中虽然渺小,却是保证整体结构稳定和安全的关键。书中反复强调了紧固件的可靠性,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科学的选材、精密的制造工艺来保证这种可靠性。它会介绍各种防松措施,比如弹簧垫圈、自锁螺母、开口销等,以及这些措施是如何工作的。这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保障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大量的插图、表格、流程图,让原本抽象的技术信息变得直观易懂。我可以通过图示,清晰地了解不同紧固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表格则将大量的参数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呈现,便于查阅和对比。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也能够一目了然。 我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它不仅仅是介绍产品的技术参数,更是展示了整个行业是如何通过标准化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这些标准,是无数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行业内通用的语言。 此外,这本书在“术语的解释”上也做得非常细致。它会尽可能地在文中或者通过脚注来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引用相关的标准条文。即使我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通过查阅后面的索引或者附录来找到答案。这种“助手式”的服务,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高效。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基础”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螺丝、螺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零件,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紧固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更严谨、更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机械设备,也对工程领域的“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犯怵。我不是学机械的,对这些“标准”、“汇编”之类的词汇总是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是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堆砌。然而,当我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漫无目的地翻阅它的时候,却被里面意外的“故事性”和“实用性”深深吸引住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严谨”。它就像一位一丝不苟的老工匠,对待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我看到了关于螺纹的各种参数,比如中径、大径、小径,还有各种公差等级的定义。一开始看得我云里雾里,但当它用图示解释了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螺纹的咬合紧密度和强度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螺丝,它的“瘦”与“胖”,它的“牙”有多细密,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直接关系到它能不能承受住多大的拉力、剪力。书中对不同材质螺纹的强度等级划分,比如8.8级、10.9级、12.9级,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螺丝看起来一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承载能力。这种对“度”的精确把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工业制造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这本书在“分类”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星。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紧固件丢过来,而是很有条理地将它们一一归类。比如,它会把螺栓、螺钉、螺母、垫圈这些最常见的区分开来。然后,在螺栓这个大类下,又会根据头部形状(六角头、圆柱头、沉头)、驱动方式(内六角、十字、一字)、连接方式(全螺纹、半螺纹)等再细分。这种“从属关系”的梳理,让我能够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需要了解的类型,而不至于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而且,每一种类型,书中都会配以清晰的图示,并详细介绍其结构特点、优缺点以及典型的应用场景,这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立体化的认知。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材料选择”的论述。它没有仅仅停留在“钢”和“不锈钢”这样的笼统概念上,而是深入到了不同钢种的成分差异,以及这些成分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比如,书中会提到铬、镍、钼等合金元素的作用,它们是如何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腐蚀性,甚至是在高温或低温下的稳定性。我甚至看到了关于不同热处理工艺的介绍,比如淬火、回火、渗碳等,这些工艺如何改变金属的微观结构,从而赋予紧固件所需的机械性能。这让我明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对于确保紧固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可靠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这本书还给我展示了“安全性”的重要性。紧固件虽然小,但在机械设备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一旦失效,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书中反复强调了紧固件的可靠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制造、选材等环节来保证这种可靠性。它会介绍一些防松机构,比如弹簧垫圈、锁紧螺母、开口销等,这些设计虽然看起来简单,却在防止紧固件因振动或其他原因而松脱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种对“安全冗余”和“失效预防”的关注,让我对机械设计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还触及到了“紧固件的寿命与可靠性评估”。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疲劳寿命、应力腐蚀、蠕变等概念,让我对紧固件的长期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关注“能拧紧”,更关注“能持久地拧紧”。这让我意识到,在工业领域,一件产品的性能评估不仅仅是看它短期内的表现,更需要考虑它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和可靠。这种前瞻性的思考,是工业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启发是“工艺流程”。它不仅仅是介绍产品本身,还会涉及到紧固件的生产制造过程。我看到了一些关于螺纹加工(如滚压、切削)、热处理、表面处理(如电镀、钝化)的简单介绍。虽然不是非常详尽的技术细节,但足以让我了解一个紧固件是如何从原材料变成最终产品的。这种对“制造能力”的认知,让我更加敬畏这个工业体系的复杂和精妙。 我还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国际视野”。它在介绍国内标准的同时,也提及了一些国际上常用的标准,比如ISO、ASME等。这让我明白,虽然各国在技术标准上可能存在差异,但背后都遵循着相似的科学原理和工程逻辑。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与互鉴,正是推动全球工业技术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我不是工程师,但当我下次在家里维修家电、组装家具时,我至少能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螺丝、螺母,以及在选择时应该注意哪些参数。这种“学以致用”的满足感,是阅读这样一本专业书籍带来的独特体验。 总的来说,这本《机械基础件标准汇编 紧固件产品(第二版 上)》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小零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技术能量和精密的工业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了解现代工业文明的窗口,让我从一个普通消费者,变成了一个对机械制造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好奇者”。

评分

包装太差,封面脏兮兮

评分

0k,好用,服务态度好!

评分

0k,好用,服务态度好!

评分

包装太差,封面脏兮兮

评分

包装太差,封面脏兮兮

评分

0k,好用,服务态度好!

评分

0k,好用,服务态度好!

评分

包装太差,封面脏兮兮

评分

0k,好用,服务态度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