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近代史学史,一本近代史学研究之入门书。
《增订中国史学史(晚清至民国)》截至20世纪中,叙述中国史学变革阶段,主要特点是新旧、中外史学碰撞,包括增其新而不变旧、新史学兴起、史学更新新路向三小段。晚清史学开始突破昔日格局,跨出变革步履。20世纪初兴起发掘本土文化遗存、运用科学方法的潮流,推动中国史学迈开近代化步伐,以梁启超、王国维所代表的“新史学”两大基本路向,至40年代末形成两大史学主干——马克思主义史学团队和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代表的群体,展示出随后史学的基本走势。
谢保成,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隋唐五代史、20世纪学术文化,主要代表作有《隋唐五代史学》、《贞观政要集校》、《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龙虎斗与马牛风——论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家》、《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
目 录
第一编 “增其新而不变旧”的晚清史学
第一章 由盛转衰引起的思想震荡 / 2
第二章 史学格局的变革 / 17
第二编 “新史学”的兴起与变异
第一章 “新史学”兴起 / 67
第二章 近代考古学传入与本土文化遗存被发见 / 106
第三章 “国学”与“国粹”、“国故”的两次论辩及差异 / 126
第四章 打破上古史系统的“古史辨” / 155
第五章 “寻伪之所出,通类例所在”的 “古史新证” / 186
第六章 流派纷呈的史学论与史学方法论 / 215
第七章 旧体史书编纂 / 257
第八章 新体史书涌现 / 297
第三编 史学更新的新路向
第一章 社会史论战及其对史学的影响 / 343
第二章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就与功绩 / 385
第三章 上古、中古史研究 / 420
第四章 几种“历史哲学”与历史观 / 462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骨干队伍与基本框架 / 500
第六章 史书撰著与史料整理研究 / 542
附 录
三大系列史书成书时间表 / 610
二十六史篇卷及表、志、类传篇目表 / 618
基本史书书目(300 种) / 633
后 记 / 647
一校校后记 / 657
补 记 / 659
社会格局屡变,史学不断更新(晚清至民国)
道光中期以后,文明古国第一次受到先进社会制度、先进生产力的猛烈冲击。为挽救危亡,探寻救弊之道,“以史经世”再起,推动史学逐渐向社会变革靠拢,开始改变传统史学格局。放眼世界,喊出“史界革命”口号,提出“新史学”理论,预示着中国史学即将面临不断更新、不断出新、不断创新的巨大变革。
20 世纪前半纪的史学进程明显地表现为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以20 年代末、30 年代初为分界线。
伴随着世纪初“新史学”的兴起,近代考古学成为“新史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史前遗址(包括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拓展了史家眼界,改变着对史学的传统认识。新材料的发现与整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史研究的路向。国外思想学说和学术方法,运用于新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上,使得中国史学呈现出更新的态势。
新思想、新史料大量涌现,引起旧思想、旧史学的激烈反对,出现“国粹”、“国学”与“国故”之争和关于古史的长期论辩。历史考据学从理论到方法都得到一次提升,成为辨识后人如何“层累”古史、“逐层增建”古史的一种思想观念。以“二重证据法”进行古史新证,成为揭露史书中某些主体意识“有所缘饰”的重要方法。
此间新旧体史书编著并驾齐驱,恰好反映此时的史学依然新旧杂陈的状况。
1927 年、1929 年,王国维、梁启超先后谢世,标志着20 世纪初兴起的“新史学”谢幕。他二人所代表的“新史学”两大基本路向,以更新的方式取得长足发展,影响着此后的史学进程。
王国维所代表的路向,以史学与新史料相结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中体现了这一路向的实际,推动着中国史的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梁启超所代表的路向,以史学与现实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路向的实际,推动着中国史学观念的转变、部分分支学科的形成。经过整整20 年的努力,历史语言研究所将掌握在洋人手中的诸多话语权逐渐夺了回来,证明“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构筑起区别于其他史学的基本框架,预示着中国主流史学的新趋势。
与两大主干同时并存,偏重史学与史料关系者,成就卓著,影响久远。偏重历史哲学者,以各种“文化”或“生命”观念,试图 “另谋开辟一条新途径”,但没有真正深入地研究过中国历史、中国社会,因而“是玄学的,非科学的”。
20 年间的史书编著层出,既有作为某“潮”某“派”的代表作,更有数量可观而不属于某“潮”某“派”的撰著在学术领域有着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中外不断碰撞下,中外关系史、世界史研究的兴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认识世界所迈出的步履。
从历史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式。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史料时,显示出一种罕见的批判精神和史学自觉。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转述前人的观点,而是对既有的“主流”历史叙事提出了许多审慎的质疑和反思。特别是在考察某个学派的形成基础时,他引入了许多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工具,这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理解史学本身的维度。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史学史中的史学史”,它教导我们如何去思考历史本身是如何被构建和解释的,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既定的结论。这种方法论的传授,对于正在进行学术训练的年轻一代来说,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教会的远超知识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学术著作“板着面孔”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能够用一种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充满文学感染力的笔触来叙述历史。我特别喜欢他偶尔穿插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评论,那些句子像是点睛之笔,瞬间提升了整个文本的意境。举个例子,当描述某一学派的兴衰时,他用的比喻和类比都极其贴切,既不失专业性,又能让非专业读者迅速领会其核心要义。这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在某些专业术语上需要反复琢磨的读者,也能保持阅读的乐趣和动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僵硬的、断裂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家手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相当不错,让人一上手就有种庄重感。我本来是对学术著作有点畏惧的,总觉得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舒服,阅读起来体验很流畅。尤其是那些历史事件的插图和地图,印刷得非常清晰,色彩还原度也很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历史脉络非常有帮助。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思想流变,书中的图表和时间轴设计得极其直观,一下子就把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了。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注释部分做得非常详尽,这让我在深入研究时,能很方便地追溯到原始出处,极大地提升了学术探索的效率。总体来说,从实体书的硬件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绝对是高水准的,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花费了不少心思,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部工具书。
评分坦白说,我对近代史料的掌握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很多重要的转折点和人物关系都感觉模糊不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我这种读者量身定做的“导航图”。它将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划分为若干逻辑清晰的阶段,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独立又紧密关联的专题研究。当我需要查找某个特定领域(比如,对西方哲学译介的某个阶段)的信息时,可以直接定位到相应的章节,里面的脉络梳理得丝丝入扣,让人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总结每一阶段时,都会给出一个非常精炼的“承上启下”的论述,这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让原本散落的知识点被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可以有效复述和引用的体系。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人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宝典。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对近代中国学术思潮的认知框架,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只是蜻蜓点水或者侧重于某一小撮学者的个人传记。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的宏大叙事和精微分析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通史那样只是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阶段学术思想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政治动因。比如,书中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光谱的梳理,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贴上“激进”或“保守”的标签,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张力,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而不是在做一次冷冰冰的知识点回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