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6)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旅游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旅游发展
  • 区域旅游
  • 中国旅游
  • 年度报告
  • 旅游经济
  • 旅游政策
  • 旅游市场
  • 旅游规划
  • 行业报告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342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95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旅游发展年度报告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
字数:1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6)》主要内容包括: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框架、国内旅游目的地识别、国内旅游目的地主要特征、国内旅游目的地发展驱动力、“十二五”时期旅游目的地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区域目的地发展趋势展望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区域旅游发展状况与特征
一、2015年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状况
二、“十二五”时期区域旅游发展特征回顾

第二章 旅游客源地研究
一、客源地潜在出游力的区域分异特征
二、客源地城乡分异特征
三、“十二五”时期客源地发展回顾
四、“十三五”时期客源地发展趋势展望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研究
一、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框架
二、国内旅游目的地识别
三、国内旅游目的地主要特征
四、国内旅游目的地发展驱动力
五、“十二五”时期旅游目的地发展回顾
六、“十三五”时期区域目的地发展趋势展望

第四章 区域旅游流研究
一、区域旅游流主要特征
二、旅游流通道便捷度
三、“十二五”时期区域旅游流发展回顾
四、“十三五”时期区域旅游流发展趋势展望

第五章 区域旅游发展的环境与趋势判断
一、2016年区域旅游发展的环境判断
二、“十三五”时期区域旅游发展趋势展望与建议

前言/序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区域的区位优势正在不断弱化,区域间经济差异正在不断缩小。在此大背景下,了解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在旅游“515战略”引领下,区域旅游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动力强劲,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统一共识,不断完善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旅游+”、全域旅游战略思维下,我国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工业旅游、林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气象,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深入。2015年作为我国“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区域旅游业各项指标均表现出较好的态势。其中,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达到4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195亿元,增长13.1%。入境游客13382万人次,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9万人次,下降1.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783万人次,增长5.6%。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689万人次,增长2.3%。国际旅游收入1137亿美元,增长7.8%。国内居民出境12786万人次,增长9.7%。其中因私出境12172万人次,增长10.6%;赴港澳台出境8588万人次,增长4.4%。
  客源地方面,2015年我国客源地分布依然呈现东、中、西三级阶梯状发展格局,其中,东、中、西三大区域出游力比例总体呈现出“7:2:1”的形态。区域层面,我国客源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四大经济区,累计占我国55.3%的出游比例。省级尺度,我国出游力极强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5省市。出游力强的地区包括:辽宁、福建、湖北、河北、河南、湖南;出游力较强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重庆、安徽、黑龙江、山西;出游力一般地区包括:吉林、江西、内蒙古、海南、广西、新疆、云南;出游力弱的地区包括: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客源地城乡分异方面,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率远高于农村居民,分别为373.1%和167.2%。而在游客特征方面,我国客源市场总体呈现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中青年仍是出游的主力军,出游率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等。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6)》 导言 2015年至2016年,中国旅游业在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与调整后,迎来了新的发展节点。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消费结构升级的加速、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大众旅游时代”的全面到来,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独特图景。本报告聚焦于这一关键时期,通过翔实的案例分析、深入的数据解读和前瞻性的洞察,全面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各区域在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产品创新、产业融合、政策支持以及面临挑战等方面的发展态势与取得的成就,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关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提供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年度发展脉络。 第一章 宏观环境下的区域旅游新格局 1.1 经济新常态与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提升 2015-2016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但结构优化成为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其在稳定增长、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4号),强调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为区域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区域也积极响应,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1.2 “大众旅游时代”的特征与区域响应 “大众旅游时代”意味着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成为普通大众的常态化消费。这带来了旅游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趋势,对区域旅游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深入分析了这一时代特征对区域旅游市场结构、产品设计、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例如,周边游、短途游、定制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细分市场迅速崛起,要求各区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培育。 1.3 “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旅游国际化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报告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国际营销、口岸便利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部分区域如何借此机遇,积极构建国际旅游目的地。这包括发展跨境旅游、吸引国际游客、提升国际旅游服务水平等。 1.4 互联网+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2015-2016年是“互联网+”理念在旅游业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时期。在线旅游平台(OTA)的崛起、移动支付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深刻改变了旅游信息的获取方式、预订模式、消费体验以及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报告详细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如何赋能区域旅游,提升营销效率、优化服务流程、创新产品形态,并对区域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评估。 第二章 区域旅游发展亮点与区域特色 2.1 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与品质化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成熟的市场和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一时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报告重点关注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区域在旅游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都市旅游、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例如,上海在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方面持续发力,注重提升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广东则凭借其改革开放的前沿优势,在发展文旅融合、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2 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与文化传承 中部地区在此期间着力于挖掘和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实现绿色崛起。报告分析了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份在依托长江、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古镇古村落等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旅游品牌方面的努力。例如,长江经济带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部分省份在“诗和远方”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生态等产业的融合。 2.3 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特色化发展 西部地区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优势。报告深入探讨了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省份在发展生态旅游、边境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户外探险旅游等方面的特色与挑战。例如,川滇藏地区依托世界级自然遗产和独特的高原风光,积极发展高端旅游和探险旅游;新疆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吸引力。 2.4 东北地区:冰雪经济与老工业基地转型 东北地区在此时期着力于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并积极推动老工业基地在旅游业方面的转型。报告关注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在发展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节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以及如何利用丰富的工业遗存发展工业旅游。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长白山国际滑雪场等品牌效应的提升,以及部分城市在发展红色旅游、湿地旅游方面的尝试。 第三章 区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供需错配与产品同质化 尽管旅游需求日益多元,但部分区域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仍存在供给不足、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难以满足高端化、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报告分析了如何通过加强市场调研、提升产品研发能力、鼓励业态创新等方式,破解供需错配的难题。 3.2 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尤其是在中西部和边远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如交通、住宿、接待能力)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如旅游咨询、安全保障、文明引导)的不足,仍然制约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报告探讨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等对策。 3.3 市场监管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文化遗产造成压力。如何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旅游发展面临的长期课题。报告呼吁加强旅游执法,推广绿色旅游理念,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 3.4 旅游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的不足 部分区域在旅游品牌塑造、市场营销推广方面仍显薄弱,难以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报告建议加强区域旅游品牌的整体策划与推广,创新营销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 第四章 2017年趋势展望 基于2015-2016年的发展态势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报告对2017年中国区域旅游发展进行了趋势性展望。预计“全域旅游”将进一步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将更加紧密,旅游产品将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体验价值,智慧旅游建设将加速推进,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将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同时,旅游安全与风险防范将得到更高重视。 结语 2015-2016年是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承前启后、积蓄力量的关键时期。报告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区域旅游发展的全面梳理和深度剖析,为推动中国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时,展现了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书中对“慢旅游”、“沉浸式体验”、“非遗与旅游融合”等概念的探讨,虽然在当时(2015-2016年)可能还不是主流,但如今看来,这些预判已经成为了现实。特别是关于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产品,以及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年度报告,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区域旅游未来发展的“预言书”。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尽管涉及大量的专业数据和理论分析,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非常易于理解,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不同区域的独特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的访谈内容,他们朴实而真诚的讲述,为冰冷的数据增添了温度,也让我看到了旅游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对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现状的了解。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作者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所吸引。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非仅仅罗列数据和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在探讨一些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崛起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归因于地理优势或政策扶持,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当地文化传承、社区参与、以及与当地经济产业的联动作用,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旅游发展画卷。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旅游业的复杂性和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区域划分的模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区域的案例穿插在一起,通过对比和映衬,揭示出一些共性的发展规律和挑战。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将一个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卓有成效的西部小镇,与一个在旅游商业化进程中遇到瓶颈的东部沿海城市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两地不同发展路径的解读,我不仅看到了成功的经验,也深刻体会到了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启示,对于我思考自身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跳出碎片化的信息,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和宏观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图景。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过去一年(2015-2016)的旅游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分析旅游业发展的“思维框架”。这种框架能够让我更有效地去分析未来的趋势,识别潜在的机遇与挑战,并为相关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任何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