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00个象征符号:精选100个象征符号,涵盖各大古文明,浓缩人类历史片段。
★四大主题:自然世界:呈现来自大自然的原型象征;神祇的世界:探索各个文明对神圣世界的崇拜;符号与系统:汇聚不同领域形成系统的符号;神秘世界:揭秘无法言说的神秘领域。
★精美彩图+详细文字解说:领略符号之美,感受符号中的历史。
★特别设计专题插图:每章均设计有插图页,集结不同主题的12种象征符号:希腊众神、动物图腾、埃及护身符、塔罗等,解读符号背后的意义。
同系列书推荐:
内容简介
自文明发轫以来,全世界人类都通过符号、雕刻、建筑或神圣物品,表达重要的人生经验,如男子气概、生殖力、死亡、宗教信仰与爱,同时也表达着人们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与想象,符号于是也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注脚。本书精心收录100种图案、塑像以及特定物件,详细讲解其起源,并从历史、文化、神话或宗教层面探讨每一个象征符号的意义: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到全知之眼,再到印度教、佛教中随处可见的曼陀罗,带领读者一一探索世界各文明的信仰习俗,一窥隐藏在象征符号中的文明密码。
作者简介
萨拉·巴特利特(Sarah Bartlett),毕业于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艺术专业,为《时尚》《国家地理》等平面媒体撰写文章,也曾参加BBC纪录片拍摄,已出版著作二十余本。
内页插图
目录
◆自然世界
维纳斯图
彩虹蛇
大蛇
手印
裘达库拉的岩石雕刻
人面狮身像
圣甲虫
鸽子
鸟类
药轮
莲花
鸢尾花图腾
彩虹女神
凤凰
龙
幻象蛇
蝴蝶
哈雷彗星
犄角神
恶魔之星
阳物的图腾
纳斯卡线
骷髅头
图腾柱
◆神祇的世界
月牙
浇奠
夜后
全知之眼
太阳神的马车
亚伦的护胸甲
荷米斯石碑
约柜
天命石板
风神和雷神
命运之矛
光环
八仙过海
经文匣
甘奈施
乌拉卡之杯
生命树
历法石
拴日石
A'a雕像
魔鬼雕像
◆符号和系统
易经
卍字
楔形文字
唵
五角星
阴与阳
三曲腿图
双蛇杖
安卡
洛书
象形文字
鱼形椭圆
黄金比例
SATOR方阵
零
所罗门之结
纸牌
生命之轮
生命之花
脉轮
曼陀罗
费波那契数列
土占
玫瑰十字
伏尼契手稿
维特鲁威人
无限
一笔划六角星
◆神秘世界
闪电人纳玛冈
萨满
迷宫
费斯托斯圆盘
甲骨文
天文历
厄琉西斯秘密仪式
邪眼
护身符
巴尔斯曼杖
佩塔利亚板
密特拉秘教
抹大拉的马里亚
伊斯塔比符文石
翡翠板
空行母
零点
天体等高仪
黄道圈
天使拉杰尔之书
上帝之印
沙画
仕女与独角兽挂毯
塔罗
占卜历
炼金术之门
共济会轨迹板
罗亚
前言/序言
人类总是渴望通过神话、传说、艺术、建筑,以及信仰系统,表达人生的核心体验,例如童年、男子气概、生殖力、死亡、献祭与爱。世上各种文化利用共通的象征表达这类体验,不分地域及年代,超越了语言的藩篱。
“象征”(symbol)一词源自希腊文symballein,意即“汇集”,代表几件事在同一时间发生。利用浅明易懂的象征,将奇异神秘的现象与日常事物串联起来,能很快阐明真相,使人明了。
20世纪初的瑞士心理学家与精神科医师卡尔·荣格曾说:“每一种心理表达都是象征,条件是我们先假设:这类象征除了本身意义外,也代表我们目前不明白的某种事物。”这也说明了象征何以充满神秘力量,引人入胜。电光石火间,心灵便可通过直观的方式或记忆,“看见”“了解”或“忆起”宇宙的真相或隐秘的事实。荣格认为所有人通过集体潜意识相互连接,每个人的心灵都能进入这个知识宝库。他深信每个人都承继了前人获得的知识,就像我们会遗传到祖先的外貌一样。
本书是一本附有精美插图的入门书,精心选取100种神秘物体、图案、雕像以及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主题,介绍其起源、用途、意义及目的,从中探讨自古以来不同文化留给我们的谜团。从阿兹特克历法石、命运之矛到神圣药轮、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印第安纳瓦霍族的沙画,我们仔细呈现、分析每处遗迹、每种表现方式与暗藏的密码,为你展示世界各地过去文明的信仰与习俗。
可叹的是,本书介绍的部分内容,仍有数种无法确知真正意义。历史学家、密码专家、语言学家与各种语言的译者,无不孜孜矻矻想破解15世纪意大利的伏尼契手稿。同样位于意大利,建于17世纪的炼金术之门,门上刻着令人费解的符号,据说是点铅成金的配方,迄今亦无人破解。
这本有趣的小书分成四章,首先带你一览自然世界。远古时代的早期象征往往受到动植物或山川景色的启发,如凤凰、彩虹蛇、莲花等。本书将呈现这类象征的数种面貌,探讨原始意义及后来演变的含义。
第二章介绍神祇的世界,众神把他们的绰号、图案和相关联想赋予凡人,因此有了新月、光晕、全知之眼与十字的象征意义。当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频繁,象征也跟着远赴异国,比如犄角神科尔努诺斯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某处沼泽的冈德斯特尔普大鼎上,而在几千英里外的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帕舒帕蒂图章(公元前2500—公元前2400)上,也刻着形貌相似的吠陀时期天神楼陀罗。
第三章探讨符号与编码系统,包含神秘数字、神圣几何图案、曼陀罗、符咒和自然界的图案。早期书写系统,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从刻在黏土上的简易记号或象形文字发展成容易检索的符号系统,后世的字母有受其影响。随着数学与文字的发展,思想也在不同文化间传播。每个字母都有一个神圣的对应,而象征层面的意义—无论是文学或哲学上,在文字作品中串联起来,一如在艺术作品中的连接。莎士比亚的作品便是一例,从人物、情节到语言运用,充满象征意味的典故俯拾皆是。这一点在悲剧《奥赛罗》(1565年)中有充分展现,主人公递给苔丝狄蒙娜的手帕象征他的爱情,而手帕上绣着的草莓象征贞洁。在数学方面,几何比例可见于达·芬奇的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1490年),我们也可以在古代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如埃及与希腊)中窥见类似原理。
第四章揭示了占星学、黄道十二宫、塔罗牌与预言的神秘世界里使用的象征语言。神秘知识具备强大的力量,自古以来,这类知识就掀起许多争议,也深深令人着迷。1633年,英国占星家威廉·力利出版了第一本黄道星座预言的历书;同一年,伟大的意大利数学家及天文学家伽利略提出地球绕太阳旋转的理论,被指控散布异端邪说。两人均被视为激进分子,为一己的信念备受责难。神秘象征也经常乞灵于神祇、灵魂,因此本章介绍许多神秘物体,如中国的卜卦甲骨、希腊佩特利亚出土的金箔,皆属于这类用途。
从古至今,人类内心总会希望使用一种只有部分人了解的话语系统,唯有自己、弟兄或同一部落的人能够知晓秘密。有些秘密组织,如蔷薇十字会或共济会会员,会以外人听不懂的语言沟通,以免其仪式或信仰流传出去。想守住自己的秘密,又想窥探他人的秘密,往往演变成皇帝或国王之间的权力游戏。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均曾资助、保护当时地位最高的祭司。有资料称,英国数学家及神秘学家约翰·迪伊曾用一面黑曜石镜子,映照出伊丽莎白一世王国的未来。法国医生与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则在巴黎罗浮宫对凯瑟琳王后泄露天启的预言。
你会发现全书各章都有几张插图页,展示了某一文化某一群体的12种主要符号或象征,可能来自自然界、神话世界、数学领域或神秘世界,并解释了其中的意义。例如,列出了12个希腊天神,画中的宙斯携带雷电,海神有三叉戟,阿耳特弥斯手上有弓箭,均绘出了各自的特征并加以说明。其他还包括12幅美洲印第安的动物图腾、寻常鸟类与花卉、印度神明、炼金术的象征图符、护身符、黄道十二宫图的12个星座,以及塔罗牌的基本牌。并从历史、文化、神话学或宗教层面探讨了每一个象征的意义。
威廉·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约1803年)一诗中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这几句话总结了象征的力量,说明象征不仅激发每个人心中的情感与灵感,也诉诸神性,以及人类共有的经验与记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主题与您提供的书名《符号中的历史:浓缩人类文明的100个象征符号》无关,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人工痕迹。 --- 书名: 《失落的星图:哥白尼之前的天文学与世界观》 作者: 阿德里安·福斯特 出版社: 文史探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定价: 128.00元 --- 图书简介 人类仰望星空,企图在永恒的运动中捕捉秩序与意义的努力,贯穿了整个文明史。我们习惯于将天文学的辉煌起点定格在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那是一次划时代的理性突破,彻底终结了地球中心的宇宙模型。然而,这种叙事往往忽略了在哥白尼时代之前,人类如何理解、观测和构建他们的宇宙。 《失落的星图:哥白尼之前的天文学与世界观》是一部深入发掘和重构前现代天文学思想史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阿德里安·福斯特,一位在古典科学史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世纪手稿、以及失传的观测记录的细致梳理,带领读者回溯到那段被“大飞跃”的光芒所掩盖的、充满智慧与困惑的星空探索时期。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揭示在托勒密体系(地心说)的统治之下,不同文明——从巴比伦的祭司到玛雅的智者,从波斯的天文官到中世纪的伊斯兰学者——是如何构建他们各自的宇宙图景,以及这些图景如何与他们的哲学、宗教和社会结构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科学史,而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边界、文化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敬畏之情的史诗。 第一部分:地平线上的观测者——早期宇宙的感知 本书伊始,福斯特将我们带回到文字和数学尚未完全体系化的时代。他细致考察了巨石阵、纽格莱奇的墓道等史前遗迹,论证了早期人类并非仅仅是随机的观测者,而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时间测量者”和“季节预言家”。在这一部分,重点探讨了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如何将天体运动与水利灌溉、国家祭祀乃至王权合法性捆绑在一起。例如,巴比伦泥板上精确记录的行星位置,并非为了探索“宇宙结构”,而是为了解读神意的波动。作者详细分析了“占星术”与早期“天文学”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展示了这两者如何共同驱动了早期历法的建立。 第二部分:哲学的罗盘——希腊的理性建构 随后的篇章聚焦于古希腊思想的巨大贡献。福斯特并没有停留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边缘化的声音。他对柏拉多学派中对完美几何形状的执着,以及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严密逻辑如何为地心说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剖析。 至关重要的是,作者对托勒密《至大论》的解读超越了简单的数学模型展示。他指出,托勒密引入的本轮与均轮系统,与其说是对观测数据的“修正”,不如说是对亚里士多德“天体运动必须是完美圆周运动”这一形而上学信念的竭力维护。这一部分,读者将清晰地看到,科学的进步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被既有的哲学框架所限制的。 第三部分:十字路口的知识——伊斯兰黄金时代与中世纪的继承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亮点之一。它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将焦点转向了伊斯兰世界的学者们。在欧洲处于“黑暗时代”的论断下,巴格达、大马士革和科尔多瓦的观测站成为了维护和发展天文学知识的中心。本书详细介绍了马哈加天文台的工作,以及他们对托勒密模型的挑战——特别是如何通过精密的三角学和新的观测手段,发现了本轮-均轮系统在描述火星等行星运动时的系统性误差。 福斯特着重分析了伊本·海赛姆(Alhazen)的光学理论如何间接影响了天文观测的精确性,以及伊斯兰天文学家们在建立更精确的历法和确定朝向(基布拉)时所展现出的工程智慧。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并未推翻地心说,但他们对模型的“完善”行为,实则为后来的哥白尼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工具和对现有模型的深刻质疑。 第四部分:边缘的宇宙——非欧几里得视角的碰撞 《失落的星图》的第四部分跨越了地理和文化疆界,考察了那些在主流知识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天文学。玛雅文明的复杂历法系统,其精度令人震惊,但其宇宙观却深深植根于神话与周期性的灾难循环之中。作者对比了中美洲的“时间迷宫”与欧洲对“永恒不变”天空的追求,展示了人类理解宇宙多样性的不同路径。 此外,本书还探究了中世纪欧洲修道院内部的“宇宙学”——它们并非纯粹的科学实践,而是对《圣经》创世故事的图解和神学论证。这种“圣经宇宙学”对科学思想的压制并非源于无知,而是源于对教义权威的维护。 结语:在等待黎明中 福斯特最后总结道,哥白尼的日心说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数千年累积的观测数据、数学方法和对现有模型的深刻批判之上。他所做的,是提供了一个更简洁的数学框架,而不是完全抛弃了前人的努力。 《失落的星图》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提醒我们,科学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在无数次尝试、错误、文化交融与哲学思辨中蜿蜒前行的过程。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为我们重现了那个在黑暗中摸索,却依然对星空充满敬畏与热情的时代。对于任何对科学史、思想史或人类探索精神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或缺的深度旅程。 --- 【核心卖点】 颠覆认知: 挑战“哥白尼是唯一英雄”的传统叙事,重估前现代天文学的价值。 跨文化视野: 首次将巴比伦、伊斯兰、玛雅和中世纪欧洲的天文学进行深度横向比较。 史料扎实: 引用大量一手文献和手稿翻译,论证严密,叙述引人入胜。 哲学深度: 探讨宇宙模型如何反映不同文明的形而上学信念与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