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让人既着迷又困惑。其结构、建筑模式以及鲜明的视觉特性,颠覆了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本书意在解开这一谜团。和城市一样,日本文字是公认的结构*复杂的语言之一,本书以独到的视角揭示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向日本城市学习》从历史、地理、科学、文化和设计理论汲取诸多观点,并以此为依托,对跨学科、跨规模、跨时空的当代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新颖独到的探索。
本书第1版获得广泛好评。本版是对第1版的全面修订和补充。书中大部分内容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予以保留;有些部分被更新或删除;约有100幅插图为本版首次使用。*重要的是,本版新增了一部分内容――第6章。这一部分集结了分散于书中各章节的许多城市特征,体现在号称日本*便利的都市――名古屋一处适宜步行的区域。
本书可读性极强。文化、建筑形式和城市三者间的相互影响是本书的重点,而副书名变更为“城市设计向东看”(第1版副书名为“城市设计东西交汇”)反映了本书更加侧重实例分析以及设计上的启示。
Barrie Shelton(巴里?谢尔顿) 墨尔本大学城市设计专业副教授、悉尼大学名誉副教授;代表作有《香港造城记——从垂直之城到立体之城》(合著)。
第2版 自 序 v
第1版 自 序 vii
第2版 致 谢 xi
第1版 致 谢 xiii
第1章 西方对日本城市的兴趣 1
第2章 区块与线条:从文字书写到城市布局 16
书写和印刷文本 17
建 筑 23
城 市 31
城市地图 42
时间、拼合之景和线性空间 48
第3章 形态各方面:街道及相关场景 52
传统城市划分 53
街道、招牌和建筑交通空间 67
街道、人行道和桥梁 77
向下沉落且横向延伸,地处外围却实为中心 97
本章后记:江户东京博物馆 110
第4章 几缕文化线索 112
神道教和城市景观 112
佛教与建筑形式 115
并存与叠加 118
文本与城镇(第2章回顾) 120
城市与乡村、公共与私有 122
第5章 向日本城市学习 125
第6章 超级街区之综合:“非凡御器所” 138
一座典型、便利的城市 139
典型城市里的便利之地 149
总 结 168
附录 I 日本历史时代(划分) 169
附录 II 日语词汇表 170
参考文献 174
第2版自序
公元607年,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捎了一封信给中国的隋炀帝。信中,他自称“日出之国之太子”,称隋炀帝为“日落之国之皇帝”。此称呼和地理位置有关,看日出须身处西边,观日落须身处东边;西和东刚好是中国和日本的位置。此信暗指两国地位平等(西向东看,反之亦然)或日本地位更高(若日落指“沉沦”或“灭亡”之意)。隋炀帝认为这是对其世界之巅地位及中国优势文化的蔑视,极为愤怒。当时,有文化的日本人口头说本族语,书面使用汉文(kanbun)。该信以汉文书写。
此信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中日两国关系紧张,二是日本文化从古至今融合了许多中国元素。事实上,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被日本文化采用或改良,很多时候与日本本土文化并存。本书第1版对这一现象有明确说明。
例如,源于中国的佛教和日本的神道教互惠互利、共生并存已有1000多年。日语也杂糅了日、中两种语言,同一汉字在日语中有训读(kun,日语音)和音读(on,汉语音)两种发音。日语书面语也是汉字(kanji,源自中国)和假名(kana,源于日本)的混合。实际上,相关例子不胜枚举。日本从中国所借之物,以及它们与日本本土元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日本人对空间和设计的态度,为本书研究日本城市化及其建筑形式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重要背景。
此外,第1版的最后部分指出,日本的许多空间思维和实践不同于受古希腊罗马文明影响的西方国家。早期有学者对比了日语和字母语言书写的空间及视觉特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下观点得以印证:日本特别注重“区块”思维,而西方思维倾向“线性”(Shelton,2004,SheltonandOkayama,2006)。事实上,这种差异随处可见,小到零售商品识别-价格条形码的设计,大到规划、辨识城市地块和建筑的空间构架。日本发明的QR码(快速响应矩阵码)呈“回”字结构,而西方国家的条形码包含长短不一的线条。日本门牌散落于“町”(machi或cho)的区域中,而西方门牌沿街道线性排列,便于按顺序找到地块和建筑。(machi和cho是源于日语的训读和源于中文的音读。)
第1版还指出,许多日本的空间思维方式和实践历史悠久。尽管它们与西方传统的空间思维方式和实践相矛盾,但其出现却早于(通常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哲学、科学和设计的理论立场,并与之一致。日本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模块化结构、室内空间自由拆分、室内外空间连续等),早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师的空间概念。在西方文化中,设计师们为了追求完美设计,往往通过“大综合”的方式整合各种知识,因此更加注重对普世理论的追求。然而,日本设计师不一定整合各种知识,而是并置或联结各个部分,以“并存”的形式将之“综合”起来。
文化、建筑形式和城市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依旧是本书的重点。希列尔(1996)、马歇尔(2005)、萨林加罗斯(2005)等评论家在其近作中探讨了城市的结构、形态及相互关系。得益于此,本修订版新增了一个部分,从城市和区域层次上对实地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这些重点的转移和话题的延伸促使了本书副书名的改化,由第1版的“城市设计东西交汇”(侧重从观念上理解日本城市、空间和设计文化)调整为“城市设计向东看”(侧重研究“范本”的具体形式及其启示)。
本次修订涉及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变化。例如,对丹下健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东京都市政厅的讨论,其重要性相比十年前已有所削弱,本版予以删除。许多信息和说明更加完善,一些错误得以订正。全书有200多幅图表,一半以上为本版首次使用。此外,本版最大的变化是新增了最后一章(第6章:非凡御器所),聚焦号称日本第三大城市(也是日本最宜居和便利的都市)——名古屋的一个小区域,探索了这一普通超级街区的非凡之处,展示了许多原本零散于书中各章节的城市元素和特征。通过列举这一普通街区,体现极具日本特色的城市综合模式,提供设计范本、揭示设计理论,为本书做了务实有效的结尾。
澳大利亚墨尔本
2012年2月
这本书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若干固有认知。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西方视角审视城市发展,那些关于效率、尺度、大规模建设的论调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当我开始深入观察日本的城市,尤其是在一次短暂的旅行后,那种“小而美”、精巧至极的城市肌理,以及人与空间之间微妙而亲密的联系,便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真正宜居的城市,不仅仅是高楼林立、交通便利,更在于它是否能提供一种令人安心、充满归属感的生活体验。《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日本城市设计中那些“看不见”的智慧,比如它们如何处理高密度环境下的公共空间,如何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的活动场所,又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设计,让市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我尤其想了解,这种“向东看”的视角,究竟包含了哪些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哲学思考和设计原则。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补充,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它让我相信,在追求城市进步的道路上,还有更多不同但同样有效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读到《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现代高楼林立之中,依然能窥见传统韵味的日式庭院,以及那些井然有序、充满生活气息的窄巷。我一直相信,城市的美学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建筑,更在于其细微之处的雕琢,在于人与空间之间微妙而和谐的互动。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种“东方之美”的绝佳机会。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日本城市设计中那些独特之处的?它是否会深入剖析日本的城市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公共生活,又是如何通过精巧的建筑细节和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的?“向东看”这个副标题,更像是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相信书中蕴含的并非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借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城市设计,以及如何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中,融入更多东方智慧和人文关怀。
评分对我而言,城市的设计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种能让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于日本城市独特魅力的想象。长期以来,我对日本城市那种在高度现代化背景下,依然保留着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特质感到非常好奇。我一直觉得,他们似乎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既拥抱了现代化的便捷,又没有丢失属于自己的根。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这种平衡的宝贵机会。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日本城市在设计中,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的。例如,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他们是如何创造出既私密又开放的公共空间?他们的住宅设计又如何在有限的面积内,最大化地提升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向东看”这个视角,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只是提供一个简单的范本,而是引导我去理解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的、更加注重细节和人文关怀的设计哲学。
评分我始终认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并非仅在于其宏伟的建筑或高效的交通系统,而更多地体现在那些细微之处,体现在人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以及由此衍生的独特生活方式。《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探索日本城市设计的浓厚兴趣。我对日本的城市一直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从媒体上看到的那些整洁有序的街道,到动漫中描绘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区,都让我对那里隐藏的城市设计智慧充满了好奇。我尤其想知道,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日本的城市设计是如何保持其人文关怀的?它又是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中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日本城市设计中那些令人称道的方面,例如它们如何处理土地的稀缺性,如何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公共空间,以及如何通过社区的营造,增强居民的归属感。我深信,学习日本的城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复制其模式,更是为了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从中汲取灵感,以应对我们自身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从而构建出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日本城市设计独特魅力的门。《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依然能够寻觅到宁静和秩序的日式街道,以及那些充满人性化考量的公共空间。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高度和道路的宽度,更是关于如何创造一种能让人们感到舒适、安全、有归属感的生活环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日本城市设计中那些“看不见”的智慧,比如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绿地和休闲空间,又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社区的营造,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尤其“向东看”这个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在介绍日本的城市风貌,更是在引导我思考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的、更加注重细节和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更深层次的洞见,让我能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城市设计的本质,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身份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充满了好奇。日本的城市,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范例。从东京的繁忙到京都的宁静,每一个城市都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关于如何与现代性共存的故事。《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深入剖析日本城市设计中那些令人称道的方面?它是否会探讨日本的城市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下,创造出高效且宜居的环境?它又是否会揭示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之中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智慧?“向东看”这个词,更像是一种提示,让我相信书中并非只是提供一味的模仿,而是一种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一种可能与我们现有认知有所不同,但同样富有价值的城市发展路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和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理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踏上一段探索东方城市智慧的旅程。一直以来,我对日本的城市都充满了向往,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因为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独特的生活哲学和设计美学。《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名字,准确地捕捉到了我一直以来对城市发展的一种思考方向——即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已有的范式,而应该放眼更广阔的世界,去学习那些可能与我们有所不同,但却同样富有成效的模式。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和呈现日本城市的魅力?它会深入探讨那些让日本城市在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高品质生活的原因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日本的城市肌理、空间组织、公共设施的细节,以及它们如何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相互融合。这种“向东看”的视角,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多元化城市发展路径的尊重和肯定,它预示着书中将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理论的、更加细腻和人性化的城市设计理念,这种理念或许更能触动我对于“何为理想城市”的思考。
评分每当我思考城市的发展,总会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独特魅力的城市。日本的城市,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效率,又不失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城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反映当地文化、适应当地环境、并最终服务于居民需求的艺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解读和呈现日本城市设计中的那些精妙之处?它是否会深入探讨日本的城市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度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它又是否会揭示那些让日本城市在快速发展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魅力的深层原因?“向东看”这个提法,更是让我看到了书中可能蕴含着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理论的视角,一种更加细腻、更具人文关怀的思考方式。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城市设计的多元化可能。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城市发展的不同路径,尤其对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保留了独特文化韵味,又实现了高效宜居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当我看到《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书名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认同感。日本的城市,在我看来,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智慧的样本库,里面蕴藏着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藏。从那些密密麻麻却井井有条的街区,到公共空间的设计如何巧妙地融入自然,再到居民们与城市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状态,都让我感到惊叹。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日本的城市景观,更是在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设计理念、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价值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元素抽丝剥茧,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尤其对“城市设计向东看”这个副标题,我充满了期待,它似乎暗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的城市发展视角,一种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社区连接的东方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在城市研究和思考方面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更深层次的洞见和启发,帮助我理解那些在其他地方可能被忽视的城市发展模式,并最终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到我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能够保留其独特文化印记和生活气息的城市深感着迷。日本的城市,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存在。从那些依山傍水的传统聚落,到现代化的都市中心,都透露出一种别样的精致与和谐。《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第2版)》这个书名,准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城市的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街道的布局,更是关于如何营造一种能让居民感到舒适、安全、有归属感的生活空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揭示日本城市设计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智慧?它是否会深入探讨日本的城市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空间管理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又如何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向东看”这个词语,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它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方式,一种更加注重细节、人情和社区连接的东方哲学。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学习那些真正能够让城市“活起来”的设计理念。
评分书还不错 消遣读物
评分书还不错 消遣读物
评分书很好,快递给力,购物满意。
评分正版图书,质量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日本的东西值得学习,这点不得不承认。
评分经典之作,很有启发,值得一看。
评分值得一看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