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5
阅读也是技术活 中学语文阅读攻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蒋涛,2010年苏州市教育十大年度人物,苏州市教坛新秀,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人民日报》刊登社论《三尺讲台“立”起新生一代》,称其为“在课堂‘游戏’中追梦的80后青年教师”。
教材经典与课外名著、文言文与现代文、高考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等经典阅读案例,深入解析文本阅读之道。
《世说新语》《老人与海》《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追风筝的人》《乡关何处》《飞鸟集》,师生共读详细解读读书笔记应用之法。
厚积薄发、材尽其用、换位思考、多元设问……以读促写,让写作从阅读中来。
来自教学一线、自成体系的阅读攻略,解决学生在文本阅读和作文审题上的种种疑难,让学生更高效地阅读,更智慧地写作!
阅读是门艺术,离不开感悟有致;却也是门技术,离不开解读有法。本书作者蒋涛,可谓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流”。在书中,他不仅再现了课堂内外的公共教学实践与私人阅读生活,而且也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套来自教学一线、自成体系的阅读攻略。
本书分三部分:读法例话四讲、读书笔记六套、以读促写九篇。其中的各个章节,语言明快,篇幅适中,随手翻来,便可入读,很适应广大师生“忙里偷闲”的课余生活。其中所选的读写案例,由作者的课堂实录、作业评语、师生对话、阅读随笔、下水作文整理得来,可谓“一手货”。这些案例的阅读内容包括:教材经典与课外名著、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高考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等,对于广大师生而言,可谓“接地气”。
本书旨在为中学生提供“干货”,直面他们在文本阅读或作文审题上的种种疑难、误区,比如:难以找到进入文本深处的抓手,难以辩证地解读文字中的矛盾,难以问出助推深层阅读的问题,难以读到更小的语言单位,难以做出多元的解读,整体阅读只求速度不求层次,将脱离文本语境或作文材料的瞎想当遐想等。
蒋涛,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语文教师。2010年苏州市教育十大年度人物,苏州市教坛新秀,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人民日报》刊登社论《三尺讲台“立”起新生一代》,称以“在课堂‘游戏’中追梦的80后青年教师”。作为酷老师参与过湖南卫视《8090之老师真酷》的录制。此外,《江南时报》、《扬子晚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苏州电视台一套二套、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他均有相关报道。
语文教师要读书,要会读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在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蒋涛老师不仅爱读书会读书,而且揣摩出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这就尤为难能可贵。而且他归纳的方法是中国式的读书方法,也是我喜欢的读书方法。大家如果愿意像蒋老师这样去读书,一定能修炼出语文教师应该有的真功夫。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苏州中学副校长黄厚江
教育为人生!这是湖南卫视节目中的麻辣教师、苏州十大教育人物蒋涛老师,指导学生读书写作的私藏课。天马行空,天女散花,天衣无缝,学生与这些读法为伴,老师就能从引路人、同路人转身成为陌路人,使学生自会读书、自会写作、自会成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王开东
智慧:提炼读写专题,撷取关键词,让纷繁芜杂的语文知识瞬间变得精干,可目,有趣。
专一:构建模块课程,夯筑高速跑道,让学习者沿着这跑道去加速,起飞,翱翔。
高效:读写合体,培育思想,让思维、语言在阅读的引领下,由眼前升华为诗乃至远方。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作文专家组成员朱万成
阅读,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蒋涛老师的这本书中,既有原汁原味的发现之美,又有别具慧眼的美之发现。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杨斌
自序 不求独到,但求读道001
第一辑读法例话四讲
第一讲望!做一只语句上空的鹰002
一、前提和对象:有言在先,言外有人004
二、立场和角度:在哪立足?从哪出发? 015
第二讲闻!搜集字里行间的情报,就像蝙蝠那样031
一、立足文本:先把文本这块锦缎织好032
二、出乎其外:文本外找“参照物”,作为“假想敌”辨析043
第三讲问!一路上有你——接生婆 059
一、问得其所:处处有问,未必处处得其问 060
二、问得其法:好好找问,更要好好设问 067
三、矛盾解法:如何解析矛盾双方的关系? 074
第四讲切!最牛的庖丁能解鸡 081
一、分层所向:分层不知有纵横,如何纵横文本间? 082
二、分层所重:以文为本是根本,文体意识要兼顾 088
三、分层所止:分层如何分彻底?咬文就要嚼到字 06
第二辑读书笔记六套
第一套《世说新语》
——文言文也是文,读道当然也适用 120
一、找出前提:敬畏与感恩,树立功德的两大前提 120
二、研究对象:观人所言,是为了以言观人 121
三、抓住立场:前后态度虽有异,立场却是一贯的 122
四、分清角度:哪怕是考虑对方利益,也会辱没纯粹情谊 123
五、参照辨析:“邪径”与“斜径”、“邪道”的差异 124
六、立足文本:论“仁德”,是从身外之人,还是身外之物 126
七、分析全面:“显处视月”和“牖中窥日”,各有优 127
八、分清层次:前后两层两种“爱” 128
九、多元设问:多问几个“人”,每“人”多问几个“为什么” 129
十、多重矛盾:矛盾的意义未必在于也许是引发深刻的思考 130
第二套《老人与海》注
——从形象与物象解读自我与自然 131
一、描写有序:描写外貌的顺序,反映出了老人的
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 132
二、发现矛盾:为什么在物产丰富的近海,技术精湛的
老人却捕不到鱼? 134
三、对梦设问:“为什么梦不见”与“为什么没有梦见” 137
四、角度差异:同一片“大海”的不同形象 139
五、插叙之用:从回忆中的雄鱼到眼前的大鱼 142
六、插叙之用:老人确信能战胜黑人,却不确信能战胜大鱼 143
七、物象有意:壮美背景下,杀死“兄弟”是竞赛而非战争 145
八、人物设定:马诺林和狄马乔的角色定位是否重合? 147
九、反复提及:被老人多次想起的马诺林,形象更丰富 148
十、物象比较:当大鱼的脊骨被误读成鲨鱼的尾巴 151
十一、常中有异:老人的“趴”,未必就是睡姿而已 152
十二、整体印象:《老人与海》,一则“自我与自然”的寓言 153
第三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从“悖论”读出心理小说的深刻 155
一、司机反常:从“灯火管制”去解读 156
二、熟门熟路:从各种布置读出历史的痕迹 159
三、排序异常:水、香烟、牛奶,到底先喝什么? 161
四、铭文未竟:绝望与潜意识的杰作 164
五、发现悖论:从常理出发,添出读者预期 167
六、身份有变:消防员、救护员、门房、比尔格勒…… 169
第四套《追风筝的人》
——翻来覆去地看,前后勾连地读 172
一、宿命道具:弹弓,记录了两代人对主人公的无私守护 173
二、埋下伏笔:从隐藏的逃走,到赤裸裸的独自逃走 174
三、回顾介绍:“你懂吗?”看似对话,其实独白 176
四、语句反思:从“哈桑什么都没干”反观“你都干了些什么” 178
五、深层原因:在他们身上,父亲看到了该死的自己 179
六、揣摩字词:往事会爬出来,说明“埋葬”并非“安葬” 181
七、人物定位:拉辛汗是阿米尔最后的爸爸 182
第五套《乡关何处》
——感动之余,我们可以接着感悟 187
一、发现矛盾:“跪着”与“造反”的错位搭配 187
二、发现前提:不留“任何痕迹”给这俗世看 189
三、发现问题:抓住“唯一的不同”和一个“竟然” 189
四、聚散有致:提炼出“同情”,再发散开去,又聚焦回来 192
五、推敲排序:尊严与生命,谁先谁后? 94
第六套《飞鸟集》
......
第一讲 望!做一只语句上空的鹰
一旦盯上了猎物,就急着一头扎下去,不是鹰的做派。它会先望一下四周的情况,否则,轻则跑了猎物,重则沦为猎物。读句子也是一样,我会告诫自己,先别急着一头扎进去。语句的内核固然重要,但是其外围也不容忽视,往往存在着与之相关的前提和对象、立场和角度,以及推断出它们的依据。
前提,你值得拥有。无条件笃信一句话的,只是盲目的信徒。真正的读者,全不是这样的。他们也会摘录自己信仰的至理名言,不过在信它之前,他们必先疑它:质疑没有什么前提,这句话就不成立;哪怕句中已有前提,也会质疑还缺了哪些前提。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吗?“失败”固然可以作为“成功”的一个前提,但是却并不充分。起码要在失败中茁壮成长才行。也就是说,“成功”的前提有母也有父: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成长就是成功之父。
话是人说的,往往也是说给人听的。要读透一句话或一段话,先要弄清楚说话人、受话人到底是谁,到底都有谁,各抱着怎样的态度、动机。例如: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
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
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14 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
前者说的是青春的旁观者,也就是已经经历者。青春不朽之于他们,是从心理状态上超越自我。后者说的是青春的当事人,也就是正在经历者。青春不朽之于他们,是从生理状态上挑战自然。所以,“有人说”的是过来人的自我总结,“也有人说”的是青年人的自我反省。又如: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2011 年上海高考作文材料
“一切都会过去”,逃避自己过去的人会这么说,宽恕别人过去的人也会这么说;可用于对耿耿于怀者的劝慰,也可用于对铭记历史者的劝降。“一切都不会过去”,也是同理。人之言行,可用来观其人,更可用来观其人之所以为其人。于是,承载言行的文字,都会带有一定的立场和角度。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角度是指看待事情的观点或出发点。例如: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是处于儒家君子(如孔子)的地位,“恕”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相对具体的观点,是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做到推己及人,这句话中的立场和角度是各有所指的。
不过,两者往往在语句解读中相伴而行,有时甚至类似。比如: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上》
这句话是处于仁者或知(智)者的地位,抱着仁或知(智)的态度,并以此为出发点,得出仁或知(智)的观点。
立足点和出发点,往往决定了文句中言行的性质。如何把握立场和角度?这就必须在阅读中思考说话人(旁观者)或话中人(或当事人)的地位身份、背景阅历、性格情怀、信仰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
综上所述,前提、对象、立场、角度……这些外围的信息,正是锁定语句的坐标。标出它们,更有利于进入语句的内核。若能如此,那只语句上空的鹰,非你莫属。
一、前提和对象:有言在先,言外有人
1. 前提怎么找?前提怎么辨?
寻找、概括前提,是理解一句话的途径之一,适用于文本阅读以及作文审题构思。找前提、推前提,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求诸言外;二、由内而外。这里的“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上下文,一种没有。前者有文本可依,更重在求诸言外,而后者更要依靠由内而外,即通过这句话内部的信息推出之外的前提。
(1)求诸言外:从上下文找前提
有文本可依,更重在求诸言外,这就要开发上下文了。
……
其实更适合给学生看看
评分其实更适合给学生看看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其实更适合给学生看看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其实更适合给学生看看
评分还不错,用来给学生辅导的,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
阅读也是技术活 中学语文阅读攻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