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文学与翻译》:知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谈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是文学翻译的不可不读的经典书籍。
内容简介
《文学与翻译》分上、下两编,既谈文学翻译的理论,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作品。翻译理论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既可应用于外译中,也可应用于中译外。因此,本书作者把“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理论,一方面既应用于翻译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司各特的小说,拜论、雪莱的诗歌,又应用于翻译国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应用于中国的《读经》、《楚辞》、唐诗、宋词的英译和法译。本书可以说是创造性地总结了文学翻译经验的理论著作。
作者简介
许渊冲,1921年出于江西南昌。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大、巴黎大学。北京大学文学翻译教授。英文著作有《中诗英韵探胜》、《逝水年华》(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作序)。中文著作有《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追忆逝水年华》。
目录
再创论
翻译中的实践论
以创补失论
翻译与评论
——“超导论”
针对弱点超越论
发挥译语优势论
翻译的哲学
三美?三化?三之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文学翻译:1+1=3
诗词?翻译?文化
译 诗 六 论
译学与《易经》
宣示义与启示义
语言文化竞赛论
文学翻译何去何从?
谈“比较翻译学”/ 178
从诗的定义看诗词的译法
——韵体译诗弊大于利吗?
谈重译
名著?名译?译风
美化之艺术
译学要敢为天下先
再创作与翻译风格
新世纪的新译论
——优势竞赛论
再谈优势竞赛论
文学翻译克隆论
谈《诗经》英、法译
谈陶诗英、法译
谈《唐诗三百首》英译
谈王勃《滕王阁诗》英译
谈白居易《长恨歌》英译
谈李商隐诗的英、法译
——兼谈钱钟书的译论与诗论
谈《唐宋词三百首》英译
谈李璟词英译
谈李煜词英译
谈李清照词英译
巴尔扎克《人生的开始》汉译本比较
莫泊桑《水上》新旧译本比较
为什么重译《约翰?克里斯托夫》
著译表/ 529(一) 中文著作/ 529
(二) 英文著作/ 529
(三) 英文编译/ 529
(四) 英文译著/ 530
(五) 法文译著/ 531
(六) 中文译著/ 531
精彩书摘
《文学与翻译》:
许译把“车”译成wheels(车轮),把“马”译成hoofs(马蹄),是不是“避重就轻,爱惜思力”呢?我的看法是:车轮、马蹄更重动态,施译相形之下,反倒更重静态。所以我不是“避重就轻”,反倒是避易就难,再“思”而译的。这句诗最重要的是个“无”字,“无”有两种解释:一是客观上真没有“车马喧”,一是主观上听不见“车马喧”。施译强调客观,许译强调主观。如果是前者,那么下一句“问君何能尔”的意思就是:问你怎么可能在“人境”而没有“车马喧”呢?这个“能”字指客观的可能性。如果是后者,那意思却是:问你怎能听不见“车马喧”呢?“能”字指“君”的主观能力。到底是指主观还是指客观?还要再看下一句:“心远地自偏”。如果“地自偏”指客观环境偏僻,没有“车马喧”,那和“心远”有什么关系呢?心在远方或不在远方,偏僻的地方不是一样没有“车马喧”吗?如果是指主观,那意思却是:只要你心高意远,即使是“车马喧”的“人境”,也会“自”然而然变得像“偏”僻的“地”方一样了。现在再看看施和许这句的译文:
The mind's remote, the earth'll be bare.(施译)
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许译)
施译强调客观,说心在远方,地上自然没有“车马喧”。许译强调主观,说心静地自静。到底哪种译法更接近这四句“奇绝不可及之语”呢?
陶诗五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全诗名句。如果说“心远地自偏”写诗人的主观思想超越了客观环境,那这两句却写诗人和“南山”共鸣,一样“悠然”,超越了主观自我,达到了忘我境界,忘了个人的祸福成败,与南山同生死,进入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最高境界,所以这两句诗传诵千古。陶诗七八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不但思想上与“南山”一致,情感上也与“飞鸟”一致,与鸟同乐,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我看来,所谓“真意”,是指人应静如南山,动如飞鸟,指诗人所向往的游乐于天地自然之道而忘怀人世的境界。
……
文学与翻译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