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百科叢書 廈門半島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 廈門半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廈門
  • 廈門半島
  • 地理
  • 百科
  • 中國地理
  • 地方誌
  • 旅遊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地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
ISBN:9787510088735
版次:2
商品編碼:12024244
品牌:公元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92
套裝數量:1
字數:293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是依據廈門島在地域上的獨立性進行區域範圍劃分的。

  見證中原、閩南、客傢文化的相互碰撞。

  迴顧廈門人反清、抗倭、打列強等英勇史跡。

  感受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的鼓浪嶼的無窮魅力。

  瞭解鍾宅佘族、廈港疍民的生活模式。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廈門半島》以福建廈門市全部、泉州金門島及其周邊海域為敘寫對象,將範圍內大緻呈“北山、中丘、沿岸平原”的地貌分布特徵展示在讀者眼前。此外,聯係廈門臨海、近颱灣等地理特點,本書詳細介紹瞭當地海洋漁業、鹽業、茶港貿易等與海洋相關的産業的發展曆史和現狀,以及廈門人遷颱灣、炮擊金門和鄭功成屯兵等曆史事件。廈門作為地處中原、閩南、客傢三種文化碰撞之地,這裏所形成的復雜文化格局、多方麵信仰崇拜思想、多種類飲食文化和習俗活動以及多類型建築風格,在書中都有精彩呈現。

內頁插圖

目錄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海峽咽喉 2

一 自然地理 西北高、東南低 9 / 陡坡山地 9 / 高丘陵·低丘陵 9 / 紅土颱地 10 /

河流衝積平原·海積平原 11 / 石蛋地貌 11 / 海蝕地貌 15 / 基岩海岸 15 / 岩灘 15 / 潮灘 15 /

廈門水下三角洲 16 / 水下淺灘 18 / 衝刷深槽 18 / 廈門島東側海域 19 / 廈門島西側海域 19 /

閩東火山斷拗帶東緣 20 / 斷裂構造 20 / 筼簹港—鍾宅斷裂帶 21 / 廈門岩體 21 /

天柱山 22 / 廈門島 23 / 同安灣 23 / 馬鑾灣 24 / 潮汐·潮流·餘流 24 / 西港潮流通道 25 /

紅壤 26 / 水稻土 26 / 春鞦相連,長夏無鼕 27 / 海霧 27 / 颱風風暴潮 28 / 赤潮 29 /

海岸侵蝕災害 29 / 洪濟山 30 / 五老山 31 / 烏龜山 31 / 日光岩 31 / 金山地質公園 34 /

鍾宅灣 34 / 鷺江 35 / 鼓浪嶼 35 / 猴嶼 38 / 上嶼 38 / 大離畝嶼 38 / 鼓浪嶼“六礁” 39 /

筼簹港·筼簹湖 39 / 仙靈棋山 40 / 鰲冠海岸 40 / 火燒嶼 41 / 雞嶼 41 / 錢嶼 44 / 大嶼 44 /

湯岸溫泉 44 / 過蕓溪 44 / 釘頂尾山 45 / 筆架寨山 45 / 越尾山 45 / 天馬山 46 / 東輝峽榖 46 /

寶珠嶼 46 / 苧溪 47 / 雲頂山 47 / 芹山 48 / 祿榖嶺 48 / 土地公坑山 48 / 烏石岩 49 /

蓮花山 49 / 大西山 49 / 美人山 50 / 北山十二龍潭 50 / 丙洲 50 / 一甲溫泉 51 /

雄獅瀑布 51 / 西溪 52 / 汀溪 52 / 東溪 53 / 官潯溪 53 / 大帽山 54 / 鴻漸山 54 /

虎頭山 55 / 小盈嶺 55 / 溪園內峽榖 55 / 大嶝島 56 / 小嶝島 56 / 角嶼 57 / 鰐魚嶼 57 /

金門島 58 / 島東丘陵 58 / 島西紅土颱地 59 / 北太武山 59 / 牡蠣礁 60 / 小金門島 60 /

貓公石 60 / 大擔島·二擔島 61 / 料羅灣 61 / 蓮花國傢森林公園 62 / 天竺山森林公園 62 /

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 63 / 廈門園林植物園 63 / 金光湖次生林 64 / 呂塘古鬆柏林 65 /東嶼紅樹林 65 / 阪美樸樹林 65 / 相思樹 66 / 白桂木 66 / 火力楠 67 / 木麻黃 67 /

鳳凰木 67 / 三角梅 68 /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 68 / 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 69 /

東坑候鳥棲息地 70 / 黃嘴白鷺 70 / 岩鷺 71 / 中華白海豚 71 / 中華鱟 71 / 文昌魚 72 /

星蟲 73 / 真鯛 73

二 經濟地理 海洋漁業 77 / 種植業 78 / 海鹽産區 79 / 廈門港茶貿易 80 / 同安窯 81 / 馬鑾灣古窯群 82 /

碗窯古窯址 83 / 深青驛 83 / 同安古驛道 83 / 環島路 84 / 西溪西安橋 85 / 苧溪橋 86 /

廈門大橋 86 / 廈門海堤 87 / 鍾鼓山隧道 87 / 翔安海底隧道 87 / 五大澳 91 /

鷺江碼頭群 91 / 廈門港 91 / 海滄港 92 / 廈金航綫 93 /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 93 /

汀溪水庫 94 / 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 94 / 高嶺土 95 / 獨居石 95 / 花崗岩 95 / 砂礦 96 /

同安龍眼 96 / 田洋果蔗 97 / 同安茶葉 97 / 大嶝紫菜 98 / 鋤山野菊花 98 /

馬巷花椰菜 99 / 古宅大蒜 99 / 汪前岩蔥 100 / 褒美檳榔芋 100 / 牡蠣 100 / 金門菜刀 100 /

廈門珠綉 101 / 漆綫雕 101 / 廈門彩塑 102 / 金門高粱酒 102 / 廈門藥酒 103 /

魚皮花生 103 / 花生酥 103 / 金門貢糖 104 / 鼓浪嶼餡餅 104 / 菩提丸 104 / 青津果 105 /

沙茶麵 105 / 燒肉粽 105

三 曆史地理 路嶺遺址 109 / 寨仔山遺址 109 / 南陳北薛,東黃西石 109 / 番客 110 / 廈門人遷颱 111 /

始築廈門城 112 / 硃熹齣任同安主簿 112 / 抗倭戰爭 113 / 料羅灣海戰 114 /

鄭成功屯兵廈門 114 / 廈門戰役 115 / 設置興泉永兵備道 116 / 廈門通商 116 /

同安小刀會起義 117 / 炮擊金門 118 / 廈門經濟特區 119 / 同安 119 / 思明州 120 /

錢嶼銃城遺址 121 / 龍頭山寨遺址 122 / 同民安關隘遺址 122 / 鬍裏山炮颱 122 /

理船廳公所舊址 123 / 匯豐銀行公館舊址 123 / 績光銅柱坊 124 / 邱良功母節孝坊 125 /

甘露亭 125 / 鰲園 126 / 蘆山堂 126 / 江夏堂 127 / 菽莊花園 128 / 古宅大夫第 129 /

店仔土樓 129 / 八卦樓 129 / 黃仲訓彆墅 131 / 安樂村公議石刻 132 / 同安古城 132 /

後溪城內城 133 / 風鼓格寨 133 / 高崎寨 134 / 集美寨 134 / 祥店古村 134 / 瓊林古村 135四 文化地理 閩南人 139 / 陳塘迴民 139 / 鍾宅佘族 140 / 廈港疍民 140 / 海上紅頭巾 141 / 煙筒箍 142 /

水頭村聚落 142 / 南山客傢村落 143 / 金柄黃氏大宗祠 144 / 廈門騎樓 144 /

迴形土樓 145 / 廈門紅磚民居 146 / 閩南菜 146 / 薄餅 146 / 土筍凍 147 / 蠔仔煎 147 /

同安封肉 147 / 大籠甜粿 148 / 閩南茶道 148 /“ 上頭” 148 / 做“三朝” 149 / 移廳 149 /

拾骨 150 / 春仔花習俗 151 / 敬天公 151 / “做牙” 152 / 半年節 152 / 普渡 153 /

中鞦博餅 153 / 裝甌 154 / “三月三”敬祖 154 / 送王船 155 / 池王爺崇拜 155 /

保生大帝信仰 156 / 銀同媽祖 157 / 風獅爺 157 / 南普陀寺 158 / 香山岩寺 159 /

梵天寺 160 / 婆羅門塔 160 / 石潯昭應廟 161 / 龍虎宮 162 / 大元殿 162 / 朝元觀 164 /

青礁慈濟宮 164 / 城隍廟 165 / 鳳山廟 166 / 楊五郎廟 166 / 寶應殿 167 / 同安孔廟 168 /

鳳山石塔 168 / 牧馬侯祠 169 / 廈門天主堂 169 / 新街禮拜堂 170 / 荷葉說唱 170 /

蓮花褒歌 171 / 高甲戲 171 / 歌仔戲 172 / 翔安拍胸舞 172 / 同安車鼓弄 173 / 宋江陣 173 /

新垵五祖拳 174 / 蜈蚣閣 174 / 文公書院 175 / 舫山書院 175 / 廈門大學 176 / 鄭成功 177 /

盧戇章 177 / 陳嘉庚 178 / 林巧稚 179


精彩書摘

  海洋的饋贈  廈門半島,倚靠在福建東南端,一麵背山,一麵嚮海,又扼守閩颱交通之要道,坐擁中西交流之前衝。它與中國眾多沿海城市有著相似的地理環境,卻又有著不同的人文特徵,要讀懂它其實有些“麻煩”。它沒有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遠不如它的兩個近鄰——泉州和漳州(此二者是國傢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它與沿海城市廣州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又不如廣州有活力。可以這樣講,曾經作為海防前綫的它,封閉、孤立,後因改革開放變成瞭經濟特區,纔在這樣戲劇性的變化中聲名鵲起,發展至今,更是可以搶盡省會福州的風頭。這一切,皆是海洋的饋贈。  一、海水滋養的海邊人  自古有雲:“南人行舟,北人騎馬。”南方行舟並不局限於江湖,嚮海討生活也極為常見。廈門半島身處陸海之間,水域遼闊,港灣遍布,島嶼錯落,廣袤的海洋遠遠比狹小的耕地更引人注目,自然而然成為人們謀生的“可造之材”。當地人由“靠山吃山”漸漸轉嚮“靠海吃海”,在較早時期就已開始瞭海洋漁業,之後海水養殖業、捕撈業、造船業、鹽業等隨之興起。居住者由此獲得瞭富足。  海水滋養的廈門人,可以說是以慢速度活著,這便可以理解為何如此多人要來這裏感受“小資”格調。如今在廈門,在鼓浪嶼吹風、聽浪,在環島路騎車、撒歡,在颱灣小吃街吃吃、喝喝,都變得簡單而讓人滿足。  二、海洋帶來的開放精神  海洋帶來的開放精神,在這裏有兩個錶現。一是對內:這裏與閩南腹地聯係較為緊密,生活在這片土地的閩南人融匯百越、漢人的文化特色,描繪瞭交融、和諧且美麗的生活圖景。客傢村落、土樓、媽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皆呈現齣地域特色。  二是對外:這裏嚮外開口,與颱灣海峽一衣帶水,又有和西方溝通的海上運輸條件,對西方開放進行得那麼自然。從“廈門—東南亞—日本”三角貿易,到開埠,再到成為經濟特區,直至今日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中心,其對外的腳步從未停歇。這一區域是中國嚮海外傳輸文明的發祥地,中國的茶葉、瓷器經這裏漂洋過海走嚮歐洲。而閩南人也由此走齣福建,在異國他鄉一展閩人風采。如今,在萬國建築博覽館,英國的、法國的、德國的、荷蘭的……多國建築風格在這裏能找到,這些正是廈門對外開放的實物見證,廈門騎樓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完美産物。廈門的文明源自開放的經濟,開放的海洋文化造就沿海人包容、豁達、敢於接受新事物的個性。  《廈門半島》一書以廈門島為中心,浸潤其周邊山地、海域之地,展示此地的山地、丘陵、平原、海灣、海島之狀貌,還將這裏的兩大“明星”地貌——石蛋地貌和海蝕地貌展露無遺。  本書中的廈門半島為陸地與海洋的過渡地帶,春鞦相連,長夏無鼕,常綠闊葉林和季雨林在這裏都有分布,林地、濕地又孕育瞭眾多靈動的鳥類。另外,靠海之地當然少不瞭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如中華白海豚、文昌魚、中華鱟等。  本書還梳理齣廈門半島內部發展與外部交流的發展脈絡,如居住者依靠海洋與山地資源發展半漁半農經濟,又憑藉地理優勢發展海陸轉運,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中心。閩南人、客傢人,中國大陸、中國颱灣、東南亞……各種文化元素的相互碰撞、交錯、同化等,在書中都有精彩描述。  ……

前言/序言

  前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廈門半島 一、 概覽:鷺島風韻,山海畫捲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廈門半島》並非一本單純的旅遊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索廈門半島的地理、曆史、文化與生態的百科全書。它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結閤生動形象的敘述,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這座海濱城市獨特的魅力。本書旨在構建一幅全景式的廈門半島畫捲,從地質構造的根基,到地貌形態的演變;從氣候特徵的成因,到水文係統的脈絡;從土壤分布的奧秘,到植被生態的斑斕;從動物棲息的樂土,到人文景觀的積澱。本書不迴避廈門半島在快速發展中可能麵臨的挑戰,也積極展現其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探索與實踐,力求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多維的廈門。 二、 地質基石:韆年風化,岩石之語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深入挖掘廈門半島的地質構造與成因。我們將追溯其數億年前的形成過程,剖析其在地殼運動中的演變軌跡。本書將詳細介紹廈門半島的主要岩石類型,如花崗岩、砂岩、玄武岩等,並解釋它們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島嶼的侵蝕與堆積過程,例如海蝕崖、海蝕洞、沙灘、礁石等,這些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本書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廈門半島獨特的地質奇觀,如鼓浪嶼的岩石紋理,青礁的火山遺跡,以及集美學村的古老基石。通過對地質曆史的梳理,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廈門半島的山脈走嚮、海岸綫的麯摺以及地下水資源的分布。 三、 地貌形態:山海相依,雕刻時光 基於其地質基石,廈門半島形成瞭多樣而迷人的地貌形態。本書將細緻描繪其主要的地理要素: 山脈與丘陵: 廈門半島並非全然平坦,其內部散布著一係列海拔不高的山脈和丘陵。我們將介紹主要的山脈走嚮、山體特徵、以及它們的形成與演變。例如,玉山、馬鑾山等,它們不僅是城市綠肺,也承載著豐富的曆史傳說和生態價值。我們將探討這些山丘如何影響區域內的氣候、水係分布和人類活動。 海岸地貌: 作為海濱城市,廈門半島的海岸綫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本書將詳細闡述海岸綫的類型,包括基岩海岸、砂質海岸、泥質海岸等。我們將深入分析海蝕、海積、海灣、島嶼、沙洲等海岸地貌的形成機製,以及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我們將重點介紹廈門島、鼓浪嶼、大小嶝島等重要島嶼的形成曆史和地理特徵,以及它們的獨特地質構造。 平原與河榖: 盡管半島地勢多變,但亦有平原和河榖地帶,為城市發展提供瞭空間。本書將描繪這些地區的分布、土壤特徵以及它們在農業和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我們將介紹廈門半島的主要河流係統,如呂厝溪、枋湖溪等,以及它們的流域特徵、水文循環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四、 氣候脈搏:季風之語,海洋之息 廈門半島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氣候特徵深受海洋和季風的共同影響。本書將深入剖析: 氣溫與降水: 詳細分析廈門半島的年平均氣溫、季節性溫度變化,以及降水的空間分布和季節性規律。我們將解釋季風對廈門氣候的影響,如夏季的東南季風帶來豐沛降水,鼕季的西北季風帶來乾燥涼爽。 光照與濕度: 探討光照資源的時空變化,以及相對濕度對當地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氣候災害: 關注颱風、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現象,分析其成因、影響以及廈門半島在應對這些災害方麵的措施。 五、 水文係統:生命之源,流動之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全麵審視廈門半島的水文係統: 河流與湖泊: 詳細介紹半島內的大小河流、溪流,分析它們的長度、流域麵積、水係特徵、以及與地下水係的聯係。本書還將關注半島上自然形成或人工開鑿的湖泊、水庫,如筼簹湖,探討它們的形成、功能以及對城市生態的影響。 地下水資源: 深入研究廈門半島的地下水分布、補給與排泄,分析其重要性及其開發利用麵臨的挑戰。 海洋環境: 作為一個島嶼與半島交錯的區域,海洋環境是廈門半島地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將介紹廈門灣的潮汐、洋流、海水鹽度、水質狀況等,以及這些因素對島嶼生態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六、 土壤與植被:綠色生機,物種寶庫 土壤是陸地生態係統的基礎,植被是其最直觀的體現。本書將描繪廈門半島的土壤類型與植被分布: 土壤類型與分布: 介紹廈門半島主要的土壤類型,如紅壤、潮土、砂土等,並分析它們形成的地質、氣候和生物因素。我們將探討土壤的肥力、質地以及它們對農業生産和植被生長的影響。 自然植被: 描繪廈門半島的自然植被類型,如常綠闊葉林、灌叢、草地等,並分析其分布規律和與環境因素的關係。我們將重點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植物群落,例如生長在海邊的紅樹林,以及島嶼上特有的植物物種。 植被景觀: 探討半島上的人工植被,如城市綠化、農田作物等,以及它們對當地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七、 動物棲息:生物多樣,生命脈動 豐富的植被為各種動物提供瞭棲息的樂園,廈門半島的動物資源同樣值得關注。本書將呈現: 陸生動物: 介紹廈門半島的主要陸生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等。我們將關注一些珍稀或具有代錶性的物種,以及它們的棲息地和生活習性。 海洋生物: 鑒於其地理位置,廈門半島的海洋生物同樣豐富。我們將介紹周邊海域的魚類、貝類、蝦蟹、浮遊生物等,以及它們在海洋生態係統中的地位。 濕地與海岸生態: 重點關注沿海濕地、紅樹林等重要生態區域的動物多樣性,特彆是遷徙鳥類的停歇地。 八、 人文地理:曆史迴響,城市脈搏 廈門半島不僅是自然地理的寶庫,更是承載著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地方。本書將探究其人文地理的方方麵麵: 曆史沿革: 梳理廈門半島從古至今的曆史發展脈絡,包括古代居民、早期開發、海上貿易、近代發展等重要節點。我們將探討曆史事件對半島地理格局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曆史進程。 城市格局與聚落: 分析廈門半島的城市發展模式,包括城市中心區的形成、功能分區、以及不同區域的聚落特徵。我們將探討人口分布、城市化進程以及它們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經濟活動: 介紹廈門半島的主要經濟活動,如港口貿易、旅遊業、漁業、工業、高新技術産業等,並分析這些活動如何受到地理環境的製約與影響。 文化景觀: 描繪廈門半島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如曆史建築、宗教場所、民俗風情、藝術創作等,以及它們如何與自然地理環境相互融閤。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關注廈門半島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麵臨的環境挑戰,如海洋汙染、土地開發、水資源短缺等,並介紹其在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的探索與實踐。 九、 結語:未來展望,和諧共生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廈門半島》在梳理自然地理和人文曆史的基礎上,將對廈門半島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本書將探討在日益增長的人口壓力和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廈門半島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如何更好地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行穩緻遠。本書期望能激發讀者對廈門半島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鼓勵更多人關注其地理環境,參與到保護和建設的美好傢園的行動中來。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很少對一本工具書産生“愛不釋手”的感覺,通常都是為瞭查找信息而翻閱,看完即束之高閣。但這次的閱讀體驗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我注意到書中對某一特定區域的土壤構成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內容詳實得令人咋舌。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沙土、黏土的百分比,而是追溯瞭這些土壤形成的地質曆史——數萬年前的沉積岩如何風化、被河流搬運,最終在特定的風力和水文條件下固化。我尤其對其中引用的年代測定數據印象深刻,那些精確到韆年的數字,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時間在地球錶麵刻下的痕跡。隨書附帶的那幾張高清航拍彩圖,更是將這種地貌的壯闊展現得淋灕盡緻,那種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的視覺衝擊力,簡直可以媲美專業的地質學紀錄片。我忍不住拿著放大鏡去研究那些細微的紋理,試圖從二維的平麵中解讀齣三維的立體結構和演變過程。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次微觀的實地考察,而非僅僅是隔著書本獲取二手信息。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質量本身就值得稱贊,那種厚實的銅版紙印刷,使得圖片和文字的對比度非常高,色彩還原度也令人滿意。但真正讓我願意反復翻閱的,是它對地方性物産和微氣候的細緻描摹。我記得有一段落專門描述瞭當地特有的一種海産品,它僅僅能在特定海域的某幾條洋流交匯處捕獲,並詳細解釋瞭這種特殊的洋流模式是如何由海底山脈走嚮和季節風力共同決定的。這段文字不僅僅是生物學或海洋學的知識,它巧妙地將地質構造、水文動力學和生物多樣性聯係瞭起來,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敘事。這種層層遞進的知識結構,讓人在瞭解錶象的同時,也能探究其背後的深層驅動力。我甚至將書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如“局部地形對降雨的影響”,與我以前在其他書籍中學到的宏觀氣候知識進行瞭對照印證,發現不同尺度的地理規律竟然能相互印證,這極大地提升瞭我的知識體係的連貫性,讓人感覺每讀一頁,自己的地理認知地圖就嚮外擴展瞭一圈。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淡淡的藍色調,像是清晨海邊薄霧籠罩下的景象,讓人心生嚮往。我其實對地理信息類的書籍嚮來抱有一種敬畏之心,總覺得它們是知識的海洋,需要慢慢消化。然而,拿到這本《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中的某一冊時,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反而給我一種可靠的感覺。我本來是想找一些關於氣候變遷對沿海城市影響的資料,隨手翻閱時,被其中一個關於潮汐現象的圖錶吸引住瞭。那個圖錶繪製得極為精細,不僅標注瞭不同季節的潮差變化,還用小插圖解釋瞭月球引力與地球自轉如何共同作用形成規律性的潮汐。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純粹的科學解釋,而是延伸到瞭古代航海活動中人們如何利用潮汐規律進行導航和捕魚,這種跨學科的知識融閤,極大地拓寬瞭我的閱讀興趣點。我開始意識到,地理知識遠不止是地圖和經緯度,它深刻地嵌入瞭人類文明的每一個角落,從建築風格到生活習俗,無不打下深深的地理烙印。這本書的排版也相當人性化,文字間留有足夠的呼吸空間,即便是大段的專業名詞齣現時,旁邊也會有小小的注釋或對比圖,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讓人在學習的疲憊感中也能找到樂趣和停頓。

評分

作為一個對城市規劃略感興趣的人,我通常會重點關注那些關於城市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這本書在闡述某一沿海城市的早期規劃時,采用瞭非常巧妙的對比分析法。它沒有直接批評舊時的布局缺陷,而是通過展示不同曆史時期(例如,明清時期與近代工業化初期)的城市用地變化,清晰地揭示瞭地理區位優勢是如何被利用或錯失的。書中詳細對比瞭兩種不同選址策略的長期後果:一種是優先考慮防禦和交通樞紐,另一種則是更側重於資源獲取和産業集聚。通過大量的曆史地圖和數據圖錶來支撐觀點,使得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而不是空泛的議論。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客觀和平衡的態度,既肯定瞭傳統智慧的閤理性,也指齣瞭其在麵對新挑戰時的局限。這種嚴謹而不失洞察力的筆法,讓我對地理環境如何塑造人類決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靜態的背景,而是一個動態的、具有反饋機製的參與者。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百科全書式的羅列,反而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曆史感。我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泡著一杯熱茶,漫無目的地翻閱起來,結果一下子就陷進去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紹某條古老的水係時,筆鋒一轉,開始講述這條河流沿岸的文化變遷。比如,某個曾經繁榮的港口是如何因為河流改道而逐漸衰落,以及當地居民為瞭適應新的水文環境而發展齣的獨特的漁獵技術和信仰體係。這種將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曆史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趣味性。我發現自己開始思考,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麵對河流的無常,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帶有思辨性的引導,是很多純粹的地理誌所欠缺的。它讓那些枯燥的地理名詞活瞭起來,每一個山脈、每一條河流都仿佛有瞭自己的生命和故事,讓人讀起來絲毫沒有負擔,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欲望。

評分

看完對廈門有瞭不一樣的理解,是好書,但太貴瞭

評分

最近對京東非常無語 先是下的訂單無怨無故被取消瞭 沒有接到任何電話通知 傻等瞭好幾天纔發現 居然被取消瞭 無奈隻能從新下訂單 繼續等 然後 退貨的圖書長時間無人處理 先是卡在拆包檢測環節卡瞭好久 打瞭無數個電話也不處理 終於過瞭一個多星期處理瞭 然後又在財務退款環節開始卡 又是還幾天 打客服也不管用 我就想問京東是沒錢瞭嗎 處理個退款磨磨唧唧 我都不著急退款 可是發票您倒是趕緊開啊 公司報銷流程一直走不瞭 損失誰來承當啊 我每年在京東采購幾十萬的東西 結果就這服務 而且京東現在不知道是不是做大瞭 對鑽石VIP的福利越來越差 現在乾脆沒有瞭 我也真是嗬嗬瞭 原來的優勢現在等同於無瞭 看看你以後還能怎麼搞

評分

西紅柿你的決定加到幾點

評分

很好的一套書,集瞭很多本瞭

評分

內容豐富多彩,知識結構性強

評分

科普讀物是送給同事的,很受歡迎。

評分

物美價廉,讀著還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看完對廈門有瞭不一樣的理解,是好書,但太貴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