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法度众,因众生根机深浅之别,而有不同的说法,内容上有经、律、论三藏,形式上有十二部之体裁。佛经之纷繁众多,令初学者无所适从。对有心研究佛法的初学者来说,本书之文字内容,浅显易懂,有助于领略佛法。
本书以白话文方式,将佛经中之要义糅以现实生活掌故、譬喻,加以阐释。本书所讲说之经典内容,蕴含为人处世之道、修行之要方,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疲累、繁忙之余,此书无异是寂静心灵的精神甘露。本书旨在藉由佛经之略述,启发读者探究佛法之心。
慈惠法师,1934年生,台湾宜兰人。1965年投礼星云大师门下,披剃出家;于苗栗法云寺受具足戒,后负笈东瀛,荣获日本大谷大学文学硕士,为日本国立京都大学研究员。曾任寿山佛学院训导主任、东方佛教学院院长、普门中学校长、《普门》杂志发行人、佛光出版社社长、高雄寿山寺住持、普贤寺住持、佛光山首任都监、中国佛教研究院院长等职。
现任佛光山都监院院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佛光大学筹备处主任、南华管理学院董事。
一、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二、贤愚经
三、阿含经
1.杂阿含?第一一五○经
2.中阿含?佛说离睡经
四、百喻经
1.愚人食盐喻
2.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3.三重楼喻
4.煮黑石蜜浆喻
5.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6.欲食半饼喻
7.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8.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五、佛说四十二章经
六、净土三经
1.佛说无量寿经
2.佛说阿弥陀经
3.佛说观无量寿经
七、法句经
八、杂宝藏经
1.弃老国缘
2.佛于忉利天上为母摩耶说法缘
3.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4.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
5.七种施因缘
九、佛说鬼子母经
十、佛说孛经
阿含,梵语�}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暮、阿。意译作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法归”者,据东晋僧肇大师解释为:“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道无不由,法无不住。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又释作“传教”者,因阿含意指所传承的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的圣典。
《阿含经》的由来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一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在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
《阿含经》的成立时期
关于《阿含经》成立于何时,应就佛典结集的次第而论:
1.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外的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法(经),优婆离诵出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百结集”。《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
2.佛陀入灭百年顷,七百比丘会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这就是著名的“七百结集”。
3.佛陀入灭后二三六年顷,也就是阿育王时期,在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成。
4.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于迦湿弥罗国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举行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以论释三藏为主。
综上所述,《阿含经》于第一结集时诵出,于第二结集以后,即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为《阿含经》正式成立的时期。
南传五阿含与北传四阿含之比较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然至今日,仅有南方上座部的经典完全保存下来,计有五部,是以巴利语书写,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这就是南传五部,又称南传五阿含。
至于北传方面,则汇集其他诸部片断的经典,成立《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四阿含,是以梵文书写,这就是北传四阿含。其中南传的《长部》《中部》相当于北传的《长阿含》《中阿含》,《相应部》相当于《杂阿含》,《增支部》相当于《增一阿含》。
至于为何要冠“长”“中”“杂”“增一”等字呢?据《五分律》记载:“迦叶如是问一切修多罗已,僧中畅言,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中阿含》。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一阿含》。”所以可以说,这种分类是按经文篇幅的长短,所作的大致区分。
此外,因南传五部以巴利文书写,较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语,所以一般以为南传比北传更富于原始色彩。因此近世学者于原始资料的采证上,多喜用巴利文圣典来对照研究。
传统上,中国佛教学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学者,往往将《阿含经》视为小乘经典,所以在中国、日本的佛教教理史上向来未被重视。直至近世欧洲诸国加以研究,自一八二○年代始渐受重视,而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乘经典,乃是原始佛教的经典,其内容包含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的方法纲目等,具有多重意义及价值。因此梁启超先生特别指出:“真欲治佛学者,宜有事于阿含。”
今就北传四阿含分别介绍如次。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透着典雅的气质,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敬意与期待。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质量都透着一股匠心,摸上去的质感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从目录上看,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一份详尽导览图,将庞杂的佛教典籍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温和的智者在娓娓道来。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佛法深厚而长久的探究,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入门读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心血结晶。我立刻就被那种试图搭建起一个完整认知框架的努力所吸引,期待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基础,避免在浩瀚的佛学海洋中迷失方向。书本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节奏感很强,让人读进去就很难停下来,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我过去读过的很多同类书籍截然不同,它散发着一种既具历史厚重感又不失时代活力的独特气质。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清泉般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早期佛教的起源与演变,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时而又像夏日雷雨般酣畅淋漓,犀利地剖析了后世经典对教义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节奏变化多端,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绝不枯燥乏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穿插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时,把握得恰到好处,既充实了理论的血肉,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传记叙述。当我读到关于某位高僧对某部经典作出重要判释的段落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交锋的激烈与智慧的闪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佛经,更像是在“重现”一段思想史,让你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佛法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理解、被阐释和被实践的。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感受,是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份令人惊喜的“化繁为简”的能力。很多佛教术语,即便是略有接触的人也常感晦涩难懂,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深奥的哲理,用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语言重新阐释出来。例如,关于“缘起性空”的论述,书中并没有堆砌佶屈聱牙的古文或生硬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和日常场景的代入,让读者可以“触摸”到概念的本质。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使得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佛法智慧,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不同宗派思想差异时的那种客观和平衡,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它们视为佛法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背景下的多样化呈现,这种宏观的视角让人心胸开阔,避免了陷入教条主义的窠臼。读完其中几章,感觉思维模式似乎都被悄悄地拓宽了,不再执着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开始习惯于更复杂的、多维度的思考方式。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处理经典解读时的那种审慎和包容态度。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辨析不同解读路径背后的深层用意。在涉及到一些存在争议或多重解释的经文段落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取其一端,而是并列呈现了不同的观点流派,并简要分析了各自的立足点,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佛法精神的深刻体悟。它教导我们,真正的理解不是盲从某一种权威解释,而是在广博的视野中,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寻求共鸣。这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关于佛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对待知识、对待世界、对待自我的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深度思辨的大门,让人意识到,对真理的探寻,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充满魅力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展现出一种近乎建筑学的严密逻辑。它不是简单地按照经典出现的年代顺序罗列,而是根据概念的递进关系进行组织,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先打下坚实的地基——基础的哲学概念,然后逐渐搭建起主体结构——主要经典的核心思想,最后才是屋顶——实践与体悟的层面。这种逻辑上的清晰度,对于那些想系统构建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发现,当我阅读到后半部分关于修行法门的部分时,我已经能毫不费力地回溯到前面章节中对相关理论的铺垫,一切都水到渠成,毫无滞涩之感。这种精心设计的层次感,保证了即便是初次接触佛教理论的读者,也能稳扎稳打地向上攀登,每一次翻页都感觉离理解的彼岸又近了一步,充满了扎实的进步感,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肤浅浏览。
评分还可以
评分了解佛家文化,先收藏,很好
评分书很不错就是还么有全部出完
评分很好,很不错!
评分书很不错就是还么有全部出完
评分好
评分种类多,购买方便,价格也实惠
评分很好,很不错!
评分种类多,购买方便,价格也实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