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东方揭开,正式演化为世界性战争则从欧洲开始。中国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不过却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对抗先进工业国的拼搏,演出的多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场面。在西方战场上,却是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拼搏,飞机、舰艇、坦克一类兵器是战场的主角,人们看到的是一场地面、海洋和空中交织厮杀的机械化战争。回顾和研究人类的机械化战争,就应该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战场,尤其是美、英、法同德国交战西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军事迷们却从未停止对它的诱因、变化与结局及发生在各个战场的故事的追寻。著名军事专家徐焰将军从战争要素及战史发展的角度,专业客观的史学视角,重新品评了发生在西线战场的血雨腥风。本书选取有代表性的战争、战役背景加以连接梳理,对战争进程进行必要叙述的同时,对比战争双方实力、战术素养及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等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历史图片与纪实油画的结合,从视觉上真实再现了战争场面,胜利与死亡,血腥与温存,绝望与坚定,无不一一呈现。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少将。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先后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延安干部学院等十几所院校的兼职教授;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曾在沈阳军区边防部队任过战士、班长、宣传干事、副指导员。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军事院校工作,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二十多年来单独撰写的学术著作已出版二十多部。有一些还被翻译成日、英文出版,有的著作还获全军科研一等奖、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还撰写过几十部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并发表过一些书法和美术作品。
序 言//001
01 纳粹德国崛起后同英法摊牌//001
02 德国横扫波兰并进军挪威//021
03 “闪电”战逞凶和法兰西沦亡//039
04 不列颠孤军苦战纳粹而不屈//061
05 意大利的地中海之梦破灭//081
06 北非沙漠之战以英军全胜结束//101
07 独狼开始行动——德国潜艇和破袭舰开启大西洋海战//123
08 战略大轰炸重创德国战争潜力//145
09 美英反攻促使意大利崩溃//165
10 德国占领区到处燃起游击战火焰//185
11 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207
12 粉碎德军反扑并席卷德国西部//231
尾声//25
战胜纳粹德国,到底是东线还是西线的作用大
20 世纪30 年代在世界上崛起的法西斯势力,一时成为人类公敌,不仅苏联、中国要与之拼死相搏,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新兴金元帝国美国都要同它作战,相互还结成联盟,按进步人士的说法就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战争打赢了,胜利果实又要按功劳和实力分配,这成了重大的政治问题,又是国际上争夺“话语权”的焦点之一。人们常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不同国度、不同立场的人一向按自己的观点诠释历史,绝不可能像外星人看地球那样超脱。
欧美人出于深入骨髓的“西方中心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来都将苏德战场只放在很次要位置,对中国抗日战场更是轻描淡写。过去苏联又一直有着大俄罗斯主义情结,对英法初期的抗德作战定性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后才对美国、英国和“自由法国”同德意的作战加以肯定,不过对其作用仍评价不高。
1999 年,德国政府根据两德统一后汇集的调查统计数字,重新公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死亡数字。从中可以看出,在诺曼底登陆前,精壮的纳粹武士大都已横尸莫斯科郊外雪原、斯大林格勒的残垣和库尔斯克旷野。美英开辟“第二战场”时,遇到的德军部队充斥着超龄兵、少年兵,因而能用较小的代价比较容易地打败他们。
全面研究一场现代立体化的战争中的损失,不仅要看人员伤亡,还要看物资损耗。德军死伤人员的四分之三系苏军造成,本土遭受的轰炸却主要是由美国、英国航空兵实施。德军战损的8 万多架飞机约有4 万架以上是毁于西线,舰艇的损失更是绝大多数在西部战场(苏联海上作战能力很差),只是德国生产的4.2 万辆坦克(包括强击炮)的85% 以上损失于东线。客观地看,消灭纳粹德国的主力是苏联,美英盟国的重大作用也应充分肯定。
美英绝对的物质优势决定了西线战争结局
在工业化时代,国家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拼钢铁、斗科技水平。像西线那样的投入大量飞机、舰艇的海空战,只有美英这样的国家打得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靠着抗击日本的坚韧性同美、英、苏并列为反法西斯“四强”,却因属于连步枪都不能自给的落后的农业国,有大国的名号却无相应的实力,只能以持久战“熬时间”。美国在战争期间号称“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是因为它战时能年产8000 多万吨钢而占全球一半,飞机、舰艇和战车产量也居首位。不过美国人很爱惜本国人生命,战时主要以租借方式提供武器给英国、苏联和中国,让这些国家当“第一线队员”,自己作为“二线队员”在战争末期才大规模参战,能以最小的人员损失取得最大的战略利益。杜鲁门总统在1945 年战争结束时,敢自夸美国已有“领导世界”的责任,就是凭这种实力。
美国和英国作为商业资本主义的代表,一向有精于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费比的习惯,很少打那种拼伤亡的硬仗而注重“巧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失可看出,美国和英国在参战各大国中的人员损失最少,打硬仗的苏联和德国人力损失巨大,中国死亡惨重的原因大多不是因作战而是遭屠杀。
英国在战争中虽遭受过德国飞机轰炸,炸死的人不过6 万人。美国因有两个大洋相隔,人民都置身于战事之外。苏联的西部国土备受德军蹂躏,加上血流成河的厮杀,死伤超过任何国家。德国起初把战火烧到别国土地,后来在美英盟军轰炸下死亡了差不多80 万人,最惨重的伤亡还是在苏军攻入其国土之后,1945 年头几个月,在战火和逃难之中不下有300 多万德国平民丧生。由此看来,尽量避免在本国土地上作战,确是避免民众遭殃的最好办法。
美英军队在西线作战伤亡较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尽量用科技力量来减少人力损耗,海空力量的优势虽不能代替陆军,却能大大减少地面战的困难。例如在诺曼底登陆这一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中,美英军运用了战役佯动欺骗、电子干扰等种种措施,以不算大的损失一举成功。斯大林曾不无羡慕地致电美英称赞此役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
交战除物质力量的较量外还需要人的意志相搏,过分强调个人生存价值的美英军队在战斗精神方面就一直有欠缺。经历过同美军作战的军人,通常都认为其具有“火力强、战术稳、步兵软”的特点,这种状态也严重影响了夺取全胜。经常只能靠火力驱赶敌人而不能近战歼灭,自然会拖长战争。不过靠着强大的火力压垮德军的意志后,美英军最后两三个月在西线就未遇到多少抵抗,德国人为害怕落入苏军之手还争着奔向西面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特别是西线的作战证明,军事技术常常是头等战斗力。冷兵器时代靠体力作战,游牧民族有时能战胜经济文化较先进的农耕民族。进入以化学能、机械能驱动的热兵器时代,科技和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在强者面前一般就只有被动挨打。
希特勒的最大战略错误便是野心过大而实力不足。德国军备生产上落后于英美本不足怪,在陆战兵器方面还低于经济实力不如自己的苏联。究其原因,是因苏联靠战争正义性能动员人民勒紧裤带,英国也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希特勒却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因物资匮乏出现厌战并导致革命,在1944 年以前一直不敢削减民用消费品生产,其狂热的掠夺精神要靠不断提高国内享受水准来刺激。在战争最后一年,德国因得不到多少外来掠夺物,国内又压缩民品以提高军工生产,生活出现困苦很快使军民感到绝望,随后便出现战斗意志的崩溃。
据历史当事者回忆,美国兵进入德国西部时,经常向当地平民特别是儿童发巧克力、可口可乐,很快赢得了众多人的好感。苏军虽帮助东德的共产党人建立政权,却拆走大量设备作为赔偿,也没有力量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战后德国的东西方很快呈现出很大的生活差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预示出两个阵营冷战的结局。
唯物主义者都会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来自于物质。经济科技落后和物资匮乏的一方可以用持久战拖住和逐渐削弱强敌,最后取得彻底全胜的还是综合实力占优势的一方,能成为战胜者的小国、弱国也往往要靠同大国强国结盟。在人类迈向信息化战争时,这一规律还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铁血西线》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功力。那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生命,他们的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一个年轻士兵在初次上战场时的恐惧与迷茫,也看到了他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眼神中流露出的坚毅与成熟。书中对于战场氛围的营造更是堪称一绝,那种压抑、紧张,又时常伴随着突如其来的爆发,让我几乎能够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子弹划破空气的呼啸声。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而是以一种真实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将这一切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正是在这样极致的磨难中,人性的光辉才显得更加耀眼。那些在死亡边缘伸出的援手,那些在绝望中点燃的希望,都让我深深地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人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人性的尊严,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战争的意义,也让我对那些曾经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铁血西线》,给我的感觉可以说是“震撼”二字远远不足以形容。这本书没有选择用华丽的辞藻去掩饰战争的血腥,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战场上的真实景象呈现在我眼前。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硝烟和血泪的世界。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无论是战场上的环境描写,还是人物的心理刻画,都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士兵们身上沾染的泥土气息,听到他们沉重的喘息声,甚至能想象出他们眼中闪烁的迷茫与决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它并非只是宏大的战略和英勇的牺牲,更多的是在极端环境下,普通人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复杂的人性。我看到了他们在恐惧中互相扶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失去中依然坚持战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一种不屈的精神。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也十分引人入胜,张弛有度,让我迫切地想知道下一个章节会发生什么,那些人物的命运又将如何。读完之后,我心中充满了敬畏,对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对他们所承受的一切,充满了深深的理解与尊重。
评分从《铁血西线》这本书中,我不仅仅获得了历史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心灵的洗礼。作者对于战争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论是战术部署的精妙,还是战场环境的描绘,都细致入微,令人信服。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并非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其中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作者并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挣扎、痛苦、以及最终的选择。我看到了一个身处绝境的指挥官,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艰难的决定;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士兵,如何在失去战友的悲痛中继续战斗。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我对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共情。这本书让我明白,战争并非只是地图上的箭头和数字,而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命运的洪流中被裹挟、被摧残、也被塑造。读完之后,我对于和平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那些为了和平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充满了无尽的感激。
评分《铁血西线》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它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又残酷的战争画卷。我沉醉于作者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的前线,感受着刀光剑影的紧张刺激。然而,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战争背后人性的深刻挖掘。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作者没有简单地歌颂英雄,而是展现了更多普通人的挣扎与抉择。我看到了他们在生死边缘的恐惧,看到了他们在失去亲人时的痛苦,更看到了他们在绝望中依然闪耀着的希望之光。这种真实的力量,远比任何虚假的渲染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力量的对抗,更是意志与精神的较量。每一场战役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命运被战争彻底改变,他们的勇气和牺牲,构成了这部史诗中最动人的篇章。读完此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命,对和平,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我最近终于拜读了《铁血西线》。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它并非仅仅罗列战役的细节,而是深入骨髓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作者笔下的战场,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血与火的气息。我看到了士兵们在绝境中的呐喊,在死亡阴影下的挣扎,以及在那片焦土之上,依然闪耀着的战友情谊。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对于普通士兵心理的细腻描绘,那些曾经的农夫、工人,是如何在战争的洪流中被裹挟,又如何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坚韧。他们并非无畏,而是将恐惧化为力量,为了家园,为了信念,义无反顾。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感受着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尘土的味道,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鼓点般急促的战意。书中对于战略战术的分析,也并非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了宏大的叙事之中,让我不仅理解了战役的走向,更感受到了指挥官们的智慧与博弈。每一次的决策,都可能意味着成千上万的生命。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荡着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英勇的身影。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与不屈精神的赞歌。
评分好不错值得购买的一本书了解了西线战事
评分活动价便宜
评分货物已经收到了,很多次在京东购买了,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不装蛮好,很划算!
评分东西不错,有机会下次再来。
评分东西很不错是正版的好评
评分不装蛮好,很划算!
评分还可以吧,在实体店看到的
评分到货快包装好,书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