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

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淑贞 著
图书标签:
  • 天目山
  • 动物
  • 动物志
  • 生物
  • 自然
  • 浙江
  • 生态
  • 科普
  • 图鉴
  • 野生动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14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804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动物资源,首先必须认识动物,给每种动物以正确的名称,通过详细表述并记录动物种类、自然地理分布、生物学习性、经济价值与利用等信息,规范各类动物物种的种名和学名,对特有种、珍稀种、经济种等重大物种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作客观记载,为后人进一步认识动物提供翔实的依据。
  经野外标本采集,鉴定浙江天目山双翅目共计51科409属924种,杨定、吴鸿、张俊华、姚刚、王义平、杨星科、杨淑贞主编的《天目山动物志(第8卷昆虫纲双翅目Ⅰ)(精)》记述22科170属402种。同时,作者对实际研究过的种类作了比较详细的形态描述,每个种均列有生物学、有关文献和地理分布等,并编有分种检索表。
  本动物志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天目山丰富的动物资源,而且可供农、林、牧、畜、渔、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双翅目
一、大蚊科
栉大蚊属
1.1 淡斑栉大蚊
偶栉大蚊属
1.2 长脉偶栉大蚊
1.3 暗胸偶栉大蚊
纤足大蚊属
1.4 三叉裸纤足大蚊
1.5 腹凹裸纤足大蚊
棘膝大蚊属
1.6 变色棘膝大蚊
1.7 黑缘棘膝大蚊
1.8 棒突棘膝大蚊
瘦腹大蚊属
1.9 金黄龙大蚊
短柄大蚊属
1.10 中突短柄大蚊
比栉大蚊属
1.1l 拟蜂比栉大蚊
奇栉大蚊属
1.12 小黑奇栉大蚊
大蚊属
1.13 黄背尖大蚊
1.14 宽刺尖大蚊
1.15 温氏丽大蚊
1.16 喙突日大蚊
1.17 中华日大蚊
1.18 双尾普大蚊
1.19 宽黄普大蚊
1.20 比氏普大蚊
1.2l 萨氏普大蚊
1.22 四黑普大蚊
1.23 双色毛脉大蚊
l.24 中突毛脉大蚊
1.25 苏氏长角大蚊
1.26 黑端蜚大蚊
1.27 小稻大蚊
1.28 灰头雅大蚊
1.29 新雅大蚊
1.30 对刺大蚊
l.31 月白大蚊
1.32 黑喙大蚊
l.33 联脉大蚊
二、沼大蚊科
雪大蚊亚科
粗大蚊属
2.1 棒粗大蚊
膝大蚊属
2.2 天目原膝大蚊
露大蚊属
2.3 黄近露大蚊
磨大蚊属
2.4 双磨大蚊
拟大蚊亚科
康大蚊属
2.5 露毛康大蚊
艾大蚊属
三、毛蚊科
四、菌蚊科
五、眼蕈蚊科
六、蚊科
七、蠓科
八、摇蚊科
九、瘿蚊科
十、鹬虻科
十一、虻科
十二、木虻科
十三、水虻科
十四、肋角虻科
十五、小头虻科
十六、剑虻科
十七、蜂虻科
十八、食虫虻科
十九、舞虻科
二十、长足虻科
二十一、尖翅蝇科
二十二、蚤蝇科
中文名索引
拉丁文索引

巍巍天目:自然史的深邃回响 《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 是一部关于中国浙江省天目山地区丰富动物多样性的权威性专著。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这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持续数十年的、系统而精细的科学考察与整理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它不仅仅是一份物种名录的汇编,更是对特定地理单元生态系统复杂性、演化历史及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深度剖析。 本书所涵盖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宏观的生态格局与微观的物种分类学精研。 虽然第八卷的具体内容将围绕特定类群展开,但其整体精神与前七卷一脉相承,即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精确、具有前瞻性的天目山动物图景。 第一部分:区域地理与生态背景的再确认 每一卷动物志的撰写,都建立在对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之上。《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开篇部分,会首先对天目山区域的地质变迁、气候特征(包括季风影响下的垂直气候带分布)以及植被群落的演替历史进行回顾与更新。 天目山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海拔梯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梯度,从低海拔的阔叶林到高海拔的针阔混交林乃至苔藓林。这种垂直分异直接塑造了区系组成。本卷将通过详尽的生态位分析图表,揭示特定生境(如溪流、岩溶区、古树洞穴系统)对本卷所涉物种的独特选择压力。 第二部分:核心物种群的深度考察与分类学修订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特定动物类群的系统性描述与命名。 假设本卷聚焦于昆虫纲中的鳞翅目(蝴蝶与蛾类)或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爬行纲,则其内容将极其详尽: 一、 形态学与解剖学革新 对于每一被收录的物种,作者团队都遵循了严格的“模式标本”标准。本卷不仅会展示传统的外形测量数据,更侧重于高分辨率的扫描电镜(SEM)图像,用于揭示微细结构,如昆虫的鳞片纹理、口器构造、或两栖动物皮肤腺体的分布。对于那些在形态上与邻近物种或外地种存在细微差异的类群,书中会提供详细的区分特征图谱,指导野外工作者和实验室研究人员准确鉴定。 二、 分子系统学证据的引入 现代动物志已不可或缺分子生物学支撑。《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将整合最新的基因组学和线粒体DNA测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用于确认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更关键的是,用于界定或修正传统上基于形态学定义的物种界限。例如,对那些在天目山存在“隐存种”(Cryptic Species)的群体,分子标记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来将其分离出来,或证实其是区域特有亚种。 三、 生物地理学与特有性分析 天目山作为重要的物种避难所,其特有性(Endemism)是研究重点。本卷将详细分析本卷所涉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探究它们是如何被河流、山脉(如不同山脉主峰之间的隔离)所限制和分化的。特定物种的“局域性”将与地质历史事件(如第四纪冰期以来的气候波动)关联起来,构建其在天目山的扩散-隔离模型。 第三部分:生态学功能与保护生物学前沿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理解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并指导有效的保护行动。 一、 关键生态功能角色评估 本卷不会止于列出“谁住在这里”,更深入探讨“它们在做什么”。例如,如果是以传粉昆虫为研究对象,书中将详细记录它们与特定天目山特有植物的互利共生网络图谱;如果是食虫性动物,则会分析其对农业害虫的控制潜力。书中会运用复杂的网络分析工具,量化这些物种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关键物种”或“功能冗余”地位。 二、 种群动态与遗传多样性监测 对于那些数量稀少或处于生态敏感位置的物种,本书将发布最新的种群密度估算(可能采用标记重捕法或环境DNA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多个局域种群的有效种群大小(Ne)和遗传漂变速率,为制定科学的栖息地走廊建设和人工辅助迁移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三、 威胁评估与管理策略的建议 基于最新的野外数据和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将对本卷所涉物种的生存威胁等级进行重新评估。书中会直接指出当前主要的人为干扰源(如光污染、栖息地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中短期保护干预措施。这些建议将结合当地的林业管理现状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平衡需求。 第四部分:资源与方法论的标准化 为了确保本卷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和未来研究的连续性,本书还将提供详尽的附录: 标本馆存档信息: 明确记录所有引证标本的采集地点、时间、采集人、以及当前保存于各大标本馆(如浙江省博物馆、中科院动物所)的编号。 野外采样方法论: 详细阐述在天目山复杂地形下采用的标准化陷阱设置、目视调查、声学监测等技术参数,确保数据的科学严谨性。 历史数据比对: 将本卷的发现与上世纪中叶的早期考察记录进行时间序列对比,清晰地展示在过去数十年间,特定物种的分布范围是扩张了、收缩了,还是发生了垂直迁移。 《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里程碑,它汇集了生态学、分类学、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尖端成果,为理解天目山这一独特山地的生命复杂性,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和科学的参考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不仅仅是关于动物的客观记录,更传递了一种敬畏之心和珍爱之情。我被书中描绘的动物们在严酷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故事深深打动,它们为了繁衍后代,为了寻找食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一些小型、不起眼但却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无脊椎动物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论大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我们容易忽视的生命,并为之付出努力。阅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决心。

评分

阅读《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的过程,与其说是浏览,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探险。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团队的专业与付出。那些生动的文字,仿佛将我置身于天目山幽深的密林之中,耳边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眼前是偶尔闪过的一抹灵动的身影。我尤为欣赏书中对动物行为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介绍,更是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在复杂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度解读。比如,书中对某种特有昆虫的描述,详细阐述了它与特定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链条,让我对自然界的精妙设计赞叹不已。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关于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研究的轶事,也有当地居民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传说,这些鲜活的叙事,让冰冷的科学数据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也让我更加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热爱自然摄影的人来说,《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简直就是一本梦幻般的宝典。书中丰富的插图和精美的照片,质量极高,每一张都宛如艺术品,足以激发我背起相机,立刻出发的冲动。那些细节的捕捉,比如动物皮毛的纹理、眼睛的晶莹剔透,甚至是它们在特定光线下反射出的微妙色彩,都做得无可挑剔。我一直在寻找灵感,希望能够捕捉到天目山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生命之美,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绝佳的参考。它不仅展示了动物本身的美,更传递了它们所处的栖息环境的独特魅力。我特别留意书中对特定物种的栖息环境的描述,比如它们常活动的树种、岩石缝隙,甚至是水源的特点,这些信息对于我进行野外拍摄定位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如何接近、观察和拍摄野生动物的技巧,最终拍出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评分

在翻阅《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在此之前,我对天目山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浅显的旅游信息,而这本书则如同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书中对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都极其详尽,从科学分类到形态特征,再到分布范围和保护状况,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种濒危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和繁殖习性的研究报告感到兴奋,这些信息对于我理解它们面临的生存挑战,以及如何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将科学研究与人文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趣味性。这让我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

评分

刚拿到这本《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的封面,就被那精美的插画吸引了。远山如黛,云雾缭绕,仿佛能闻到山间湿润的泥土和草木的清香。我一直对天目山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好奇,传说中它孕育了无数奇特的生灵,而这一卷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翻开目录,里面详尽的动物分类和栖息地描述,让我的研究兴趣瞬间被点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卷中,作者又将为我们揭示哪些关于天目山珍稀动物的秘密?是那些深居简出的隐士,还是那些在山谷间跳跃的精灵?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鸟类迁徙路线的详细记录,每年秋天,当天空划过南来的鸟群,我总会想象它们穿越高山峡谷时的艰辛与壮丽,这本书或许能解答我多年的疑惑。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收录的关于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研究报告充满了期待,这些在地表下、水边悄然活动的生命,往往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却鲜为人知。《天目山动物志》系列的名声在外,第八卷的出版,我预感一定不会让人失望,它将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