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于2015年4月出版后,受到金融理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尽管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正逐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变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但研究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中仍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如GDP、CPI、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等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货币供应量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研究货币供给过程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再版,修订了第一版前十章的部分内容,将统计数据更新至2015年末,并新增了以下三章内容: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第十二章“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给”;第十三章“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供给”。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金融摩擦和信息不对称在货币传导机制中角色的强调。传统的教科书往往假设一个完美的、无摩擦的市场,但现实世界远比这复杂得多。作者在第二版中,显著增强了对“信贷渠道”和“资产负蚀效应”的分析权重。例如,书中对于巴塞尔协议 III 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以及金融去中介化趋势如何改变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这些前沿议题都被纳入了宏观分析框架。阅读这些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理论学习者,更像是一个正在试图解读全球金融市场脉络的分析师。书中对“流动性陷阱”的讨论,也远超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简单反转,它深入探讨了在零利率下限(ZLB)的约束条件下,央行如何通过引导长期利率而非短期利率来发挥作用,这对于理解日本和欧元区近年的政策困境至关重要。这种将微观金融结构的变化与宏观货币政策效果紧密结合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理解边界,使得原本抽象的宏观理论变得鲜活且可触摸。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阐述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预期管理”方面,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不同于一些教材仅仅停留在 IS-LM 模型的静态分析上,本书非常强调动态博弈论在央行决策中的作用。书中关于“时间不一致性问题”(Time-inconsistency Problem)的讨论,配以清晰的博弈树图示,将承诺与信誉的重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引用的多个国家实践案例,那些关于“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被提炼得非常精炼且富有洞察力。读完关于央行独立性的章节,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深度洗礼。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央行需要独立,更深入探讨了这种独立性在不同政治体制下是如何被侵蚀或强化的,以及市场如何通过对央行声明的解读来提前定价,这种对市场预期的细致捕捉和建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全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严谨且具有批判性的,它不会盲目推崇任何一种单一理论,而是鼓励读者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金融工具的有效性边界,这种严谨性让我对金融决策的复杂性有了更成熟的认知。
评分这本《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二版)》的出现,着实让我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道路上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向导。初捧此书,我便被其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枯燥的金融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叙事。书中对于货币乘数机制的拆解,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智力的盛宴,每一个环节的传导,都像是被精细打磨过的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它对现代中央银行在利率走廊、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上的细致分析,让我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比如,书中对于美联储在2008年危机后采取的“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的案例研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政策本身,更重要的是剖析了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实施的艺术性以及最终效果的复杂性,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写作手法,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央行高管的办公室里,听他娓娓道来货币政策的权衡取舍与艺术所在,而非仅仅是在研读一本冰冷的教科书。对于希望从理论层面真正理解“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被控制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清晰度,无疑是首选。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虽然内容本身偏向学术性,但每一张图表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最大化信息传达效率。例如,在解释货币总量目标变动时所使用的动态路径图,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让我能迅速捕捉到政策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均衡的差异。此外,本书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理论铺垫—现实检验—政策展望”的递进模式,使得每一章节的阅读都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反思与挑战”部分,它常常会抛出一个尚未解决的学术难题或现实争议,激发读者进一步去探索和辩论。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助推器。它鼓励我质疑既有的假设,并尝试构建自己的分析框架。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者而言,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比纯粹的知识灌输要宝贵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术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稳与自信,仿佛作者对货币经济学领域的所有主要流派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且能够以一种近乎中立的姿态来整合它们。在讨论货币需求理论时,它没有偏袒于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也没有完全拥护货币主义的简单规则,而是非常细致地对比了弗里德曼的 $MV=PY$ 与现代金融模型中对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描述之间的张力。这种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兼容并蓄,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非常全面和平衡。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对“金融深化”概念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过去我可能将金融深化简单理解为金融市场的发展,但书中清晰地阐明了它如何影响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精度,以及如何影响了利率对实体经济的敏感度。这本著作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央银行如何运作”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现代金融体系如何与货币当局共舞”的深度解析,其知识的广度和分析的穿透力,实属罕见。
评分好
评分还没有看
评分质量还可以,就是没有用薄膜包装,不知道是不是二手货
评分一直想购买这本书,看起来还不错
评分很好习惯好评
评分我还没来得及看,感觉像教材
评分派送及时,点赞快递员何老师,好书,细品。
评分书上面有颗鼻屎一样的东西。
评分一直想购买这本书,看起来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