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

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性堯 著
圖書標籤:
  • 宋詩
  • 詩詞
  • 選集
  • 古典詩歌
  • 金性堯
  • 文學
  • 中華文化
  • 傳統文化
  • 詩歌鑒賞
  • 宋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908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068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344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選目:彆具慧眼,另闢蹊徑;評注:廣徵博引,深入淺齣;語言:平易清雋,言簡意豐。
  ☆自一九八六年初版以來一再重印,被列入清華大學人文杜科學院本科生推薦閱讀書目。
  ☆滿是文人氣度,故多高明獨斷之語,兼具史傢眼界,並重沉潛考索之功
  ☆闡釋串講胸有溝壑,揮灑自如,一冊而管窺宋詩發展脈絡與宋人精神世界
  ☆其中寄寓時局、自況身世處幽深玄遠,留待後世君子知之

內容簡介

  《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以選目為基礎,共包括前言、選目、作者小傳、注釋四部分。根據金性堯先生對宋代諸詩人的創作特色、地位的理解,以及對宋詩發展曆程的把握,從浩如煙海的宋詩中擷取三百二十七首。強調蘇軾和陸遊,二人選目為全書之冠,並以此為支點,構成北、南宋作者隊伍的基本格局。
  本書去取公允、注解精當、考證嚴謹、個性鮮明、理趣皆備。讀解耳熟能詳的經典篇目,更挖掘為人忽視的冷僻佳作。對詩人和詩作的評價注重其對“社會與人生的態度”,同時也盡量反映宋人“驅使文字的本領”,探索詩歌的內在意涵和藝術形式。是領略宋詩風貌、氣象,瞭解宋詩發展脈絡的人文讀本。

作者簡介

  金性堯(1916—2007),筆名文載道,彆號星屋,浙江定海(今屬舟山市)人。作傢、著名古典文史學者、資深齣版人。青年時代曾主編《魯迅風》《蕭蕭》《文史》等雜誌。上世紀七十年代後任職於上海古籍齣版社。一生筆耕不輟。文學作品有《星屋小文》《風土小記》《文鈔》等。散文成就頗高,風格受魯迅影響甚深。周作人將其與時人紀果庵並列,即是後來文壇盛傳的“北紀南金”。文史著作有《伸腳錄》《土中錄》《飲河錄》《不殤錄》等。晚年傾力編注《唐詩三百首新注》《宋詩三百首》(即後浪齣版之《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與《明詩三百首》

精彩書評

  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
  ——陳寅恪

  宋人為詩,變唐人之所已能,而發唐人之所未盡。
  ——繆鉞

目錄

前言
王禹偁
寇準
楊億
郭震
林逋
範仲淹
晏殊
潘閬
石延年
宋祁
包拯
梅堯臣
文彥博
韓琦
趙抃
歐陽修
蘇舜欽
李覯
邵雍
韓維
文同
司馬光
劉敞
曾鞏
呂南公
王安石
鄭獬
劉攽
郭祥正
楊傑
張舜民
瀋括
王令
陳洎
蘇軾
蘇轍
黃庭堅
徐積
秦觀
賀鑄
陳師道
張耒
惠洪
孔平仲
田晝
宗澤
唐庚
徐俯
晁衝之
李光
左緯
汪藻
王庭珪
江端友
韓駒
孫覿
周紫芝
李綱
李清照
呂本中
曾幾
陳與義
硃淑真
饒節
劉子翬
鬍銓
嶽飛
陸遊
周必大
葉紹翁
範成大
楊萬裏
尤袤
蕭德藻
王質
硃熹
陳造
樓鑰
陳傅良
劉過
薑夔
葛天民
高翥
徐照
徐璣
翁捲
趙師秀
劉宰
戴復古
嚴羽
趙汝燧
杜耒
利登
樂雷發
劉剋莊
許棐
武衍
葉茵
方嶽
羅與之
謝枋得
周密
文天祥
林景熙
謝翱
汪元量
蕭立之
真山民
無名氏
無名氏

精彩書摘

  王禹偁
  作者介紹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屬山東)人。太平興國進士。後擢右正言(《宋史》沿唐代舊稱作右拾遺)。又為翰林學士,與修《太宗實錄》。
  謫商州時,曾有“南下閿鄉三百裏,泉聲相送到商州”句(《聽泉》)。後遷蘄州,卒於任所。謝上錶中有“宣室鬼神之問,絕望生還;茂陵封禪之書,付之身後”語,寫逐臣心事,為世傳誦,實用杜甫《過故斛斯校書莊》的“竟無宣室召,徒有茂陵求”句意。
  他以直道自任,三經貶黜。在《謝轉刑部郎中錶》中曾說:“始貶商於,實因執法。後齣滁上,莫知罪名。”在齣守黃州時,因黃岡之地多竹,詩人於是築樓三間,盡攬謫居之勝。
  他很愛好白居易詩,亦受其影響,得其清不得其俗,嚴羽《滄浪詩話》把他列入宋詩中的“白體”。當時正是西昆體風靡一時,梅堯臣、歐陽修等皆未齣生,王禹偁的警秀明淡的詩風雖然還不能形成改變西昆的力量,卻亦不失為空榖足音。吳之振在《宋詩鈔》中就說王禹偁開瞭宋代風氣,使歐陽修得以承流接響,“文忠之詩,雄深過於元之,然元之固其濫觴矣”。翁方綱在《石洲詩話》捲三中於批評王詩“一望平弱”後又說:“雖雲獨開有宋風氣,但於其間接引而已。”都認為他是能開風氣,但自己作品的成就卻不大。
  感流亡
  謫居歲雲暮1,晨起廚無煙。賴有可愛日2,懸在南榮遷3。高舂已數丈4,和暖如春天。門臨商於路5,有客憩簷前6。老翁與病嫗,頭鬢皆皤然。呱呱三兒泣,一夫鰥7。道糧無鬥粟,路費無百錢。聚頭未有食8,顔色頗飢寒。試問何許人,答雲傢長安9。去年關輔旱10,逐熟入穰川11。婦死埋異鄉,客貧思故園。故園雖孔邇12,秦嶺隔藍關13。山深號六裏14,路峻名七盤15。繈負且乞丐16,凍餒復險艱。惟愁大雨雪,僵死山榖間。我聞斯人語,倚戶獨長嘆。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17。在官無俸祿18,奉親乏甘鮮19。因思筮仕來20,倏然過十年21。峨冠蠹黔首22,旅進長素餐23。文翰皆徒爾,放逐固宜然。傢貧與親老24,睹爾聊自寬25。
  1雲,語助詞,無義。
  2可愛日,鼕日。《左傳·文公七年》:“趙衰鼕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鼕日可愛,夏日可畏。”
  3南榮,房屋的南簷。榮,屋簷兩端的上翹部分。遷,指日影移動。
  4高舂,指傍晚時節。因民間於此時舂米,故稱。見《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淵虞,是謂高舂”高誘注。
  5商於(烏wū),古地區名,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這裏指作者謫居的商州,因商州古為商於之地。
  6憩(氣qì),休息。
  7惸惸(瓊qiónɡ),憂愁貌。鰥(關ɡuān),舊時指無妻的人。
  8聚頭,村口。聚,村落。
  9長安,今陝西西安。
  10關輔,關中與三輔,指長安一帶。輔,京城附近。
  11逐熟,投奔年成好的地方,也叫“趁熟”。入穰川,和逐熟意義相同。穰,莊稼豐熟。川,平原,這裏是地方的意思。
  12孔邇,很近。
  13秦嶺,指山脈在陝西境內的終南山。藍關,指藍田關,即嶢關,在陝西藍田東南。
  14山深句,指商山,商山也是終南山之脈。作者在《謫居感事》中曾說:“六裏山蒼翠……空尋四皓祠。”在《春日登樓》中亦說:“六裏山川多逐客。”
  15七盤,商山有七盤十二之稱。
  16繈負,用布幅兜嬰兒。
  17冗散官,閑官。作者在《五更睡》中曾說:“如將閑比貴,此味敵公卿。”
  18無俸祿,宋代的團練副使為責授官,不得簽書公事,但尚不至無俸祿,這裏當是潤文。他在《自詠》中曾說:“官散且無過,俸微猶助貧。”俸微則為記實。
  19甘鮮,猶言甘旨,舊時常指奉養父母的食品。
  20筮(誓shì)仕,古人齣仕之前,先以蓍草占吉凶,後便稱入官為筮仕。
  21過十年,作者於太平興國八年(983)中乙科進士,鏇任城武縣主簿,到這時適為十年。
  22峨冠,高冠。舊時常以峨冠博帶喻指士大夫服飾。蠹,蛀蝕。黔首,指百姓。
  23旅進,旅進旅退的省稱。本指與眾共進退,這裏含貶義,猶言隨波逐流。作者《對雪示嘉祐》中有雲:“峨冠旅進又旅退,曾無一事裨皇猷。”在《待漏院記》中亦以旅進旅退形容“竊位而苟祿,備員而全身”的官員。長(常chánɡ),常。素餐,不勞而食,亦為屍位素餐的省稱。
  24傢貧句,用《晉書·陶潛傳》“親老傢貧”語。
  25爾,指流亡者。
  說明
  淳化二年(991)九月,作者謫任商州團練副使。次年鼕,作此詩。他的詩,亦以在商州時寫得多而好。
  當時陝西一帶,人民有因飢荒而賣男女的。(見《宋史·真宗本紀》)商州亦是“鬥米二百金”(《鞦霖》)。這首詩即是實錄。詩中寫的是祖孫三代,中代的媳婦則因飢寒而葬身異鄉瞭。作者在往商州途中,攜妻帶兒,極為艱苦。在《謫居感事》中曾有“瘦妻容慘戚,稚子淚漣洏”之語。此時看到這樣淒慘的一傢,在感情上便産生瞭不同於一般的憐憫,從“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兩句即不難體會。結末四句,在“比下有餘”的強自寬慰中,仍流露齣無辜被貶的牢騷情緒。
  ……

前言/序言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瞭殘唐五代的紛亂局麵,如《水滸傳》引首所說,“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就在公元960年(即宋之建隆元年),在黃袍加身之後,一個姓趙的新皇朝,又在汴水邊建立瞭。
  接著,在詩歌方麵,亦由宋詩而承替瞭唐詩,並産生瞭不少名傢與流派,以其吹萬不同、吐故納新的特色,在詩壇上各領風騷。就其中一些優秀作品來看,不外兩大特點,一是對待人民的態度,一是驅使文字的本領。
  提到宋詩,就要想到唐宋詩之爭,想到宋詩在過去某些評論傢眼中的可憐地位。清人葉燮在《原詩·內篇上》中曾經舉過一個很有趣的例子:“苟稱其人之詩為宋詩,無異唾罵。”葉燮的話並非無的放矢,但我們從這一選本的大部分作品看,即使抵不上唐詩,可是宋詩究竟是不是唾罵的對象,公正的讀者該是不難找到答案的。
  每一個立國較久的皇朝的初期,總有一段相對的“國泰民安”的上升時期。宋朝亦是這樣。但由於殿堂仍在,石陛如故,隻是座位上換瞭些稱孤道寡的人,老百姓還是站著或者伏著等待闆子,因而社會矛盾還是此起彼伏。亦因為這樣,一些還肯為老百姓說話的人,還是拿起筆,寫齣人民所期望的作品。這時候,離開杜甫的時代已經二三百年瞭,但仍然有人以民間涕淚來蘸他們的筆端,例如本書第一篇王禹偁的《感流亡》(它和王氏另一篇五古《對雪》可稱為姊妹篇),以及梅堯臣的《田傢語》、韓琦的《廣陵大雪》、蘇舜欽的《吳越大旱》等等。從這些作品中,反映瞭這樣一個曆史事實:在宋朝建國後七八十年間,西北、東南、中原地區的老百姓已經在邊患、天災、苛政下喘息瞭。
  這些作者都是富有知識的封建士大夫。在士大夫階層中,固然有不肖之徒,然而對社會生活中黑暗腐敗的現象、下層人民的苦難反應得最敏銳的,往往亦是士大夫中清醒的明智的那部分人。由於他們較多地接受瞭前代文化傳統中民主性部分,加上自己的社會實踐,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還是具有一定的正義感,因此作品較多地流露著關懷人民疾苦的感情,盡管他們的動機是為瞭“忠心報答趙官傢”。還應當指齣,他們作品中悲天憫人的描寫,有些隻是一種姿態,有些是廉價的,這樣的作者曆來就有,但有些人確是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帶入形象的。孰假孰真,公正的讀者自會從這些作傢的作品中予以區彆的。
  下麵試把宋詩中各個階段的動態,或擇有代錶性作傢的優缺點,或就其事跡中一二要端,或據某一流派的得失,略加串綴。為瞭避免與“作者介紹”或“說明”重復,隻好此詳彼略地作為補充來說。
  在王禹偁、梅堯臣、蘇舜欽等人活躍於文壇的時期,正是西昆體盛行的時期,王禹偁雖以其警秀平易給宋詩帶來一些新氣息,但一則尚存唐音,二則並非有意識地反對西昆,故影響不大。到瞭梅堯臣、蘇舜欽纔有意識地與西昆抗衡,就像葉燮在《原詩·外篇下》說的,“開宋詩一代之麵目者,始於梅堯臣、蘇舜欽二人”。可是他們當時的文名不高,號召力有限,能夠起有力作用的卻是歐陽修,給歐陽修以有力支持的是梅、蘇。
  歐陽修以其政治地位和學術聲望,在文學革新運動中産生瞭重大影響,成為當時文壇的領袖。在語言的使用上,亦比梅、蘇流暢自然。他對西昆派楊億等人的文采有所稱贊,對西昆那種文風和傾嚮則頗為不滿,這種態度亦是對的。當時一些有成就的作傢,又多齣於他的賞拔,如王安石和三蘇。
  附帶還要提一筆,石介亦是一個反對西昆最激烈的人,除瞭寫論文《怪說》外,還寫過五古《蝦蟆》來諷刺。但他自己寫的詩卻藝術價值較差,語言缺乏感染力。
  王禹偁、歐陽修等人都曾經遭受過貶逐,他們的好些佳作即成於貶逐途中。王世貞在《藝苑卮言》捲八中說:“今夫貧老愁病,流竄滯留,人所不謂佳者也,然而入詩則佳。”苦酒會使詩味加醇。詩人們在政治上的挫摺,卻得到瞭藝術上的補償。一個真正有纔能的詩人,他最寶貴的東西是永遠不會丟失的。
  王安石是受知於歐陽修的人,歐陽修的《奉酬永叔見贈》中就有“摳衣最齣諸生後,倒屣嘗傾廣座中”的話。歐陽修死後,學識聲望能和安石匹敵的隻有蘇軾。王安石的詩,古風與近體都好,晚年罷相時作的幾首七絕尤為精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王荊公體”,並說“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齣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說得很中肯。這裏略舉幾首為例:如《謝公墩》的“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注一)、《孟子》的“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的“除卻春風沙際綠,一如看汝過江時”。第一首雖是遊戲之作,卻反映瞭他的倔強性格,亦即拗相公性格。第二首是說,在古人中,真能引為知己、慰他寂寥的唯有儒傢孟子。第三首因送弟而念女,以自然樸素的語言,寫老父的深摯感情。本書中還選有利登的《次琬妹月夕思親之什》,末兩句雲:“白頭親老今多病,不似當初彆汝時。”亦是以常語寫真情的好詩。這些詩固然隻是寫骨肉之間的聚散,卻是天生的好題材,寥寥二十八字,容不得半點浮文。誠然,詩人應當嚮更廣闊的天地馳騁,但反過來說,一個詩人,如果連這樣的抒情小詩亦寫不好,就不免要替他著急瞭。
  由王安石就很自然地想到司馬光。二人政見各異,由此而産生的新舊黨爭,此起彼落,很為激烈。我們不否認司馬光有保守的一麵,但人品還應當肯定。思想保守和品德可風的矛盾,這樣的政治傢在古代就為數不少。平心而論,所謂舊黨成員的品質要比新黨好些。他不以詩名,有幾首卻有針砭意義,如本書所選的《雞》詩。
  但給宋詩麵目以最大變化、成為北宋詩歌之魂的是蘇軾。
  黃庭堅在《子瞻詩句妙一世乃雲效庭堅體蓋退之戲效孟郊》中說“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光”,這話不算怎樣誇張。觀於海者難為水。盡管這個選本中他的詩選得最多,還是感到非常遺憾。
  他是個大起大落的人,性格爽朗,直道事人。對王安石,他曾說過:“東南數起大獄,公獨無一言以救之乎?”司馬光常被章惇謔侮而感到苦惱,蘇軾即嚮章惇說:“許靖且不可侮,況君實乎?”後來司馬光拜相,蘇軾曾以差役、免役的利弊與他爭執,司馬光為此而感到忿然,蘇軾又說:當年你不顧韓魏公(琦)的不高興與他力爭,“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注二)”這兩件事情,最能說明他的耿直。其次,他又善於吸收異端思想。佛道的思想,在他人生觀上也許帶來虛無的影響,在創作上卻造就瞭美感,例如散文《赤壁賦》、七古《百步洪》。他走過許多路,大塊假之以文章。天地為他留下風月,江山為他留下勝跡。他亦沒有辜負它們。晚年從嶺外歸來後,曾作《次韻江晦叔二首》,其中雲:“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鬍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中說:“語意高妙,有如參禪悟道之人,吐露胸襟,無一毫窒礙也。”王應麟《睏學紀聞》捲十八,亦說這兩句可以“見東坡公之心”。蘇軾一生可愛處就在於通體透明,好好壞壞都讓人看得清楚。這首詩作於逝世那一年,他的生命快要完盡瞭,他的這顆心依然放著光,像天上明月那樣永遠放著光。
  黃庭堅是蘇門四子之一。他在技巧上確實下過一番功夫,自己還有“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之類的主張。後人對他的詩評價不一,但有一點值得說一說的,這便是作為一個詩人,他應該如何在語言上苦苦追求魅力,苦苦創造特色,一定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決心,努力屏除陳詞濫調,毫不留情地扔掉“不過是這幾句婆子舌頭語”(注三)這一類惰性的語言。如果語言無味,又怎能使人對他的作品感到麵目可愛?當我們看到某些詩篇中陳陳相因的太倉之粟時,就會想起黃庭堅。但話雖如此,實踐的結果往往會造成另一種傾嚮,即奇拗艱澀。蚌病成珠,優點和缺點常常如影隨形。如同宋詩的短處是議論化,但說理細密又是它的長處。黃詩所以引起後人評價紛歧的原因之一就在這裏。金代王若虛的《滹南遺老集》中就把他說得一無是處,亦有點過分。如捲四十雲:“秦繆公謂蹇叔曰:‘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蓋墓木也。山榖雲:‘待而成人吾木拱。’此何木耶?”毋乃苛求。古代詩文中,木與拱連用的,即意味著是用《左傳》中的墓木典,何況還有上下文。如果黃詩徑用墓木,倒又顯得直拙,說不定王氏又要問:“此何人墓木耶?”但王氏有一段話卻說得很中肯:“山榖之詩有奇而無妙,有斬絕而無橫放,鋪張學問以為富,點化陳腐以為新,而渾然天成、如肺肝中流齣者不足也。”從黃詩總的成就來看,他所換之骨、所成之金並不多,使我們欣賞的還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和“落木韆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而不是“百葉緗梅觸撥人”和“馬齕枯萁喧午枕”之類。
  陳師道和張耒亦是蘇門中人,北宋後期的詩壇中,除蘇、黃外,亦以陳、張成就和影響最大。師道身世窮睏,性格孤傲,常以樸拙瘦硬的語言錶現齣他的力度。在不甘於流俗苟閤上,他的態度是鮮明的,但作品亦缺少壯闊的波瀾。因為閉門覓句,黃庭堅甚至把他稱為“逸民”。其次,他在學杜上用過力,但王世貞在《藝苑卮言》捲四中,曾舉陳詩用杜句而點金成鐵處,如:杜雲“文章韆古事”,陳則雲“文章平日事”;杜雲“乾坤一腐儒”,陳則雲“乾坤著腐儒”;杜雲“寒花隻暫香”,陳則雲“寒花隻自香”(王氏所舉尚不止這幾個例子)。這亦大齣於我們意外:一個極平常的詩人都不屑為的事情,怎麼會齣現在苦吟詩人身上?亦實在是未能一空依傍的錶現。
  張耒是蘇門諸人中死得最遲的一個。他的《夜坐》中末兩句雲:“梧桐直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他當然是有寄托的,但我們似亦可用來比喻他晚年在北宋詩壇上的地位:蘇軾、黃庭堅、陳師道都先他而去瞭,詩壇顯得冷落,他還是要以樸實的語言,為人間送來鞦聲。
  他經曆過朝政日益敗壞的徽宗後期,作品中有不少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如《和晁應之憫農》雲“為盜操戈足衣食,力田竟歲猶無獲。飢寒刑戮死則同,攘奪猶能緩朝夕”,正是六賊橫行、民不畏死那樣時代的真實寫照。他又善用襯筆,如《輸麥行》,主題是寫農傢收割後的歡樂氣氛,卻插入“半歸倉廩半輸官,免教縣吏相催逼”,就從側麵透示瞭農民對官府的心理:即使在大傢喝酒聯歡的時候,仍然有一種壓力在心頭。
  黃庭堅隻比張耒早死七年,經曆要比張耒艱苦,但他詩中反映的社會內容就不如張耒深廣,可見詩人對現實的認識深度,還取決於自己的主觀。
  二帝北去,萬馬窺邊。陳與義是由北宋進入南宋的一個詩人。他隻活到四十九歲,在南宋亦隻生活瞭十一二年。但在詩的成就上,這十一二年遠勝於他的前半生。他的五律,如《舟抵華容縣》、《晚晴野望》等都很得杜甫之神,“兵甲無歸日,江湖送老身”,就直逼老杜,這亦由於兩人同因喪亂而間關流離之故。七律當以《登嶽陽樓》幾首為代錶。總之,由北宋而南渡的愛國詩人中,在骨力和音節上,要推陳與義最有特色,享名最盛。
  陸遊是在陳與義逝世前十四年齣生的。
  陳與義在世時,韓世忠、嶽飛還在和金人作戰。可是他死後四年,嶽飛被殺瞭,韓世忠罷官瞭。又隔瞭二十餘年,金宋就成為叔侄之國瞭。這些或許齣於陳與義意外而為陸遊所得知的。即是說,南宋濛受的苦難與恥辱更深重瞭。其次,陳與義雖身經靖康之變,備嘗流離之苦,畢竟隻是被動地過著逃難生活,行蹤亦隻在中南東南一帶。陸遊卻從軍西北,要實現他上馬殺賊的誌願。劍門道的細雨、大散關的鞦風、歸州城的灘聲,他都消受瞭。這裏隻舉一個例子:他在成都山南打獵時,居然給他射殺一隻猛虎。當他把死虎拖迴來時,就有韆百人夾道而觀,他並把這一舉動看作是為孤兒寡婦報仇。像這樣不平常的生活,又豈是一般文弱書生所能經曆的?對他的創作自必起瞭強大的力和美的作用。加上南宋政局的激蕩飄搖,更使他的作品縱橫起伏,與時代密切結閤,成為南渡後詩壇的一座長城。
  選錄在本書中的陸詩數量,僅次於蘇軾,同樣感到遺珠過多,例如他懷念唐琬的詩,每一首都是用最真摯感情寫的,但本書隻能選兩首《瀋園》。


《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一扇穿越時空的窗口,邀您走進宋代文學的璀璨星河 在這本厚重的詩集麵前,我們仿佛推開瞭一扇厚重的木門,門內,是那個曾經繁華、文采斐然的宋朝。這裏沒有驚心動魄的史詩,沒有蕩氣迴腸的英雄贊歌,卻處處流淌著細膩的情感、精妙的構思和雅緻的筆觸。它是一場心靈的漫遊,一次與古人心靈的對話,更是一次對美學極緻的探索。 《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精選瞭宋代三百首最具代錶性的詩歌,如同三百顆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點綴齣宋代詩壇的浩瀚與深邃。這不僅僅是一部詩歌選集,更是一位資深鑒賞傢——金性堯先生,以其對宋詩的深刻理解和獨到眼光,為讀者精心梳理、呈現的宋代詩歌精華。他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織錦匠人,從浩如煙海的宋詩中,甄選齣最華美、最動人的絲綫,編織成這幅色彩斑斕、意境悠遠的文學畫捲。 為何選擇宋詩?為何是這三百首? 宋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相較於唐詩的雄渾壯闊、意境高遠,宋詩更顯其精巧、細膩、理趣和人情。它在繼承唐詩的優秀傳統之外,更開闢瞭新的審美天地。宋代社會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市民階層的興起,都深刻地影響瞭宋詩的風格。生活氣息更加濃厚,關注的視角更加多元,無論是詠物寫景,還是抒發情懷,都展現齣一種“內斂而深沉”的美感,一種“韻味無窮”的意境。 金性堯先生以其畢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與鑽研,對宋詩有著非同尋常的情感與洞察。他深知,並非所有的宋詩都能達到藝術的巔峰,也並非所有流傳下來的詩篇都能代錶宋詩的最高成就。因此,他懷著對文學的敬畏之心,對讀者負責的態度,逐字逐句、字斟句酌地從無數宋詩中遴選齣這三百首。他的選擇,不僅僅是基於詩歌的格律、技巧,更是基於其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真摯性、意境的獨特性以及藝術的感染力。這三百首詩,涵蓋瞭宋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代錶性詩人及其力作,力求展現宋詩全貌的同時,突齣其最為閃耀的亮點。 詩中的乾坤:三百首的萬韆氣象 這三百首詩,如同三百麵小小的鏡子,摺射齣宋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勾勒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 一、雅緻的生活情趣與閑適的心境: 宋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往往追求一種“疏淡”、“閑適”的生活格調。這種情趣,在詩歌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 山水田園的描繪: 詩人筆下的山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壯麗,而是融入日常的景緻,變得親切而富有生趣。他們觀察自然,體味四季的更迭,捕捉清晨的薄霧,傍晚的炊煙,或是溪邊的一抹閑花,樹梢的一聲鳥鳴。這些細微之處,都寄托著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眷戀。 例如,我們會讀到描繪江南春色的詩句,感受“日齣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明麗;或是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與自足,雖然這首詩是陶淵明所作,但宋代詩人繼承並發展瞭這種文風,在描繪田園風光時,更增添瞭宋人的細膩與理趣。 再如,描寫雨後新荷的清新,或是月下竹影的婆娑,都展現瞭宋人觀察入微的審美情趣。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僅是簡單的再現,更是詩人情誌的投射,是內心寜靜的寫照。 書齋雅玩與閑情逸緻: 焚香、品茶、賞畫、聽琴,這些文人雅士的日常活動,成為瞭詩歌創作的絕佳素材。詩人將這些雅緻的細節融入詩中,營造齣一種寜靜、高潔的藝術氛圍。 你可以想象,在某個寂靜的午後,一位老者手捧一捲古籍,窗外是繁茂的樹影,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書香。這樣的場景,在宋詩中屢見不鮮。 詩人們對茶的品味、對酒的感悟、對友人的思念,都通過這些生活化的場景錶達齣來,顯得格外真切動人。 二、深刻的人生感悟與哲理思考: 宋代是中國哲學思想高度發達的時期,理學興盛,對人生、宇宙的思考滲透到各個領域,詩歌自然也不例外。 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麵對時間的無情流逝,詩人常常發齣深深的感嘆,反思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樣看似平淡的句子,卻蘊含著對人生無常的深刻體悟,對美好事物消逝的無奈與淡淡的憂傷。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這種對人生際遇的虛無感和漂泊感,在宋詩中得到瞭集中而深切的錶達。 對功名利祿的疏離與淡泊: 許多宋代詩人,經曆瞭宦海沉浮,對世俗的功名利祿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故而筆下常常流露齣一種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情懷。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種超脫世俗的襟懷,是對人生境界的一種追求。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樣簡練的句子,卻道齣瞭人生的最高境界——心境的超然與平和,不為外界的風雨所擾,也不為內心的晴朗所喜。 對個體命運與社會現實的關照: 盡管宋詩以雅緻著稱,但它同樣關注個體在社會洪流中的命運,以及社會的不公與個人的遭遇。 一些懷纔不遇的詩人的作品,充滿瞭對現實的憤懣和對理想的失落。 對底層民眾生活的關注,也偶有齣現在詩歌之中,展現瞭宋詩的另一麵。 三、精妙的藝術手法與語言的錘煉: 宋詩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與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對語言的極緻錘煉是分不開的。 煉字煉句的功力: 宋代詩人極度重視詩歌語言的準確性和錶現力,常常花費大量時間推敲字詞,力求做到“一字之工,價值韆金”。 你可以從詩中體會到“推敲”的妙處,例如,“寒山轉蒼翠,鞦水日潺湲”中“轉”字,將山的動態與人的視角完美結閤,使畫麵生動起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兩句看似白描,實則字字珠璣,道盡瞭時間的無情和生命的輪迴。 意境的營造與情景的交融: 宋詩善於將個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寫之中,達到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傢,古道西風瘦馬。” 馬緻遠的《天淨沙·鞦思》雖然是元麯,但其意境的營造方法在宋詩中也得到瞭很好的體現。 詩人通過對景物的選擇和組閤,烘托齣內心的情感,讓讀者在欣賞景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復雜的心緒。 理趣與哲思的融入: 宋詩中常常蘊含著作者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詩歌在感性之餘,更具有理性的深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句傢喻戶曉的詩句,便是對實踐齣真知的深刻闡述。 許多描寫花鳥蟲魚的詩篇,看似寫物,實則寓意深刻,包含著詩人對人生、對自然的獨特見解。 金性堯先生的眼光:為何是他? 金性堯先生,作為一代文學大傢,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深厚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他的選集,絕非簡單的拼湊,而是經過瞭嚴謹的學術考量和藝術鑒賞。他對宋詩的理解,既有宏觀的把握,也有微觀的洞察。他所選的每一首詩,都經過瞭他反復的品味與斟酌,力求從中提煉齣宋詩最為精華的部分。 在選集的過程中,金性堯先生或許會更側重於那些能夠體現宋詩“文以載道”的特質,能夠展現宋代文人精神風貌的作品。他可能會偏愛那些情感真摯、意境深遠、語言精練、富有理趣的詩歌。他的選擇,不僅是對宋詩藝術成就的肯定,更是對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智慧的傳承。 閱讀《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的收獲: 一次美的熏陶: 你將領略到漢語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美的享受。 一次智慧的啓迪: 你將從詩人的感悟中,獲得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深刻洞察,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 一次曆史的穿越: 你將仿佛置身於宋代的街頭巷尾,與古人一同賞月、飲酒、品茶、論道,感受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與文化氣息。 一次心靈的洗滌: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閱讀宋詩,能讓你慢下來,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獲得一份寜靜與平和。 推薦理由: 《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它不僅適閤對古典詩詞有興趣的讀者,也適閤所有希望提升自身文化素養、豐富精神世界的朋友。無論是作為案頭讀物,還是作為饋贈佳品,它都將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饋贈。 翻開這本書,讓三百首宋詩引領你穿越韆年,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風雅與智慧,去體味人生的百味與況味。這是一場與經典的對話,一次與古人的心靈漫遊,一次讓你受益終生的文化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光是聽到這個名字,我就聯想到一種文雅與厚重的結閤。對於宋詩,我一直抱有極高的敬意,覺得那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巔峰。拿到這本書,我最期待的就是金性堯先生這位選傢的眼光。果不其然,他為我們呈現瞭一個精選的宋詩世界。這裏的三百首詩,並非簡單的數量堆砌,而是經過瞭反復斟酌,每一個選擇都顯得格外用心。我曾以為自己對宋詩已有所瞭解,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許多詩人的作品有瞭新的認識。金先生仿佛能捕捉到詩歌最動人的靈魂,將那些最能代錶宋詩特質的作品一一呈現。無論是蘇軾的豪邁,還是李清照的哀婉,亦或是範成大的田園之樂,都在這三百首詩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選取上的一種“平衡感”,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經典,又不乏一些鮮為人知卻同樣精彩的作品。每一次翻開,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認識瞭宋詩,更讓我對那位選傢金性堯先生,産生瞭由衷的敬意。

評分

說實話,我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讓我“沉浸”進去的宋詩選集,《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恰恰滿足瞭我的這個願望。一開始,我可能會被“三百首”這個數字所吸引,覺得它量大,能滿足我對宋詩的探索欲。但深入閱讀後,我纔明白,這三百首詩的背後,是金性堯先生極為獨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功力。他不是簡單地堆砌名傢名篇,而是 carefully curated 瞭一批真正能夠代錶宋詩精神的作品。這裏的每一首詩,都像一顆經過精心打磨的寶石,散發著獨特的光芒。我尤其欣賞的是,金先生似乎能把握住宋詩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文人的風骨和傢國情懷,而“變”則體現在宋人對於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以及對個體情感更為深入的挖掘。我曾花瞭很長時間來品讀範成大的田園詩,也曾為陸遊的憂國憂民而動容,更被李清照的婉約纏綿所打動。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引領我在宋詩的迷宮中,找到最值得駐足的風景。讀完一首,掩捲沉思,常常會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或是對人生有瞭新的領悟。

評分

拿到《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並非是書名中的“三百首”數字,而是“金性堯選”這四個字,它預示著一份獨特的鑒賞視角和品味。作為一名業餘的文學愛好者,我對宋詩情有獨鍾,總覺得宋人的詩歌,在經曆瞭唐詩的盛唐氣象之後,更添一份細膩、內斂與哲思。這部選本,果然沒有讓我失望。金性堯先生的選詩,不僅僅是流於錶麵上的知名度,更能深入挖掘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他似乎能捕捉到詩人最真實的情感波動,最深刻的人生感悟。翻開書頁,我驚喜地發現,許多我曾讀過卻未曾深究的詩句,在金先生的編選和潛在的引導下,展現齣瞭前所未有的光彩。那些關於傢國情懷的壯麗篇章,那些關於山水田園的閑適描繪,那些關於離愁彆緒的淡淡哀傷,都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簡潔而不失格調,讓讀者能夠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詩歌本身。我常常在夜深人靜之時,手捧此書,一杯清茶,細細品味,仿佛與那位選傢一同徜徉在宋詩的海洋中,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詩意與智慧。

評分

這部《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的書名,起初就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宋詩是一個時代的絕唱,是文人雅士內心世界的直接流露,其中蘊含的情感、哲思,在後世都難以再現。金性堯先生的名號,本身就帶著一股文氣,讓人不由自主地對其選本産生一份期待。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便是那些熟悉的,又似乎帶著新意的詩句。每首詩的選擇,都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豪情壯誌,也有尋常巷陌的細膩情感。讀著讀著,便仿佛置身於那韆年前的宋代,與蘇軾一同“大江東去”,與李清照一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金性堯先生的選本,在數量上雖為三百,但其精煉與深度,卻遠不止於此。他似乎能洞悉每一首詩最動人的核心,將最能代錶宋詩風貌的作品一一呈現。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古代文人心靈的深度碰撞。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不那麼齣名,但同樣有著獨特韻味的詩歌的收錄,這讓我的宋詩版圖得以更加完整和豐富。

評分

我一直覺得,一本好的詩集,不在於它收錄瞭多少“大腕”的作品,而在於它能否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共鳴”和“啓迪”。《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金性堯先生的選詩,雖然數量不多,但每一首都經過瞭嚴苛的篩選,仿佛都帶著一種“靈魂”。我讀過許多宋詩,但在這本選集裏,我能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那些詩句,不僅僅是文字,更是詩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是他們對世事的洞察,是對美的追求。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看似平淡,實則韻味無窮的詩篇,它們沒有驚濤駭浪的壯闊,卻有著細水長流的溫情,觸動著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金先生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去“發掘”這些詩歌的內在美,讓它們在現代讀者麵前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曾無數次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仿佛置身於宋人筆下的山水之間,或是與他們一同經曆人生的悲歡離閤。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有溫度、最有深度的宋詩選集之一。

評分

囤一批,外包裝大有改觀,最近書都完好

評分

一搞活動,就囤書,閤適

評分

非常喜歡!!謝謝快遞小哥北京高溫天你們辛苦啦!

評分

送貨超快,包裝也很好~絕對正版!

評分

宋詞選注經典

評分

不錯,價格閤適,內容豐富,買好再來!還再來!

評分

不錯的書,物流很快,滿意

評分

常讀常新,很好

評分

價格閤理,東西質量不錯。買書都是在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