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晋江文学网金榜排名首位,点击量过亿 
  “两世仰慕者天台军双刀流”VS“护短师傅”,上演绝地大反攻~ 
  秋季,那位立下赫赫战功的青年将军花木兰,竟然去了崔浩府上闹事,不但打伤了无数家将,还险些打死了一个门客。 
  随花木兰同去的,还有不少军中儿郎,还有古弼身边的侍官、若干家的小儿子。 
  而这位被人交口称赞其为人正直德行高尚的虎威将军,竟是为了崔浩新收的弟子狄叶飞抱不平的。 
  一时间,原本就喧闹的平城被激荡得更加汹涌。 
  要知道朝堂之争何其残酷,莫说是毁了一个为出名的年轻人,便是累世公卿的人家,若一时不查,也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就在所有人都觉得花木兰这次会受斥责时,没成想……       
内容简介
     盖吴,初次与花木兰见面时,他是天台军首领,行事果决,以一己之力带着一群卢水胡雇佣军,风头一时无二,不想犯到了花木兰头上,战无不胜之人接连败在女人手上。他向花木兰示好,可纯野兽派的雕刻饰物却被花木兰当成暗器一刀劈断。 
  而这一世,因为贺穆兰这只蝴蝶的翅膀扇得过快,他们相见太早。盖吴自见面起,就死心塌地想拜贺穆兰为师;而初次见面,便称狄叶飞为师娘,二人大打一场……就在贺穆兰好不容易收盖吴为徒第二天,突遭当街刺杀,而刺杀者,竟是盖吴的同族……      
作者简介
     祈祷君,女,南方人氏,自幼好史。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晋江文学城金榜常驻作者。自2014年以来,作品常驻月榜、季度榜、年榜、金榜首位,在读者和网站中都有良好的口碑。其文风幽默诙谐却不乏深度,塑造人物具有多面性,常常给人感觉耳目一新,读者常言观文忽而笑中有泪,忽而破涕为笑,别具一格。《木兰无长兄》的影视改编权、游戏改编权及动漫改编权已与腾讯互娱签约。      
精彩书摘
     正如寇天师所言,贺穆兰第一次意识到了“先天真气”的存在,这些游移不定的气流迎接着后涌入的同伴,带领着它们往她的四肢百骸钻去。起先是非常舒服的,但渐渐融合在一起的力量开始暴涨、超出了这具身躯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开始出现危险的征兆。 
  一开始,她全身上下犹如火烤,接着,全身的经脉像是要炸裂开来,这种从身体内部发出的痛楚让她甚至还没有哼上一声,就直接晕厥了过去。 
  之后那些鸡飞狗跳、惊慌失措,她自然是不知道了,因为她陷入了光怪陆离的梦境里。 
  四周鸿蒙一片,唯有不同的记忆片段不停地跳跃,它们是贺穆兰因为力气丢失而丧失的那部分记忆: 
  她看到花木兰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送走自己的同袍,嘴里轻哼着“岂曰无衣”…… 
  她看到花木兰和同袍一起返家后兴致上来,重新描眉画眼,结果把同火们吓了一跳,仓皇怪叫…… 
  她看到花木兰被乡民背后奚落时豁达一笑,摇摇头无奈地走开…… 
  那些花木兰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像是被激活了一般拼命向贺穆兰的脑子里钻去,就像那些记忆本来就是她自己的,只不过丢失了太久。随着记忆一起进入脑海的,还有花木兰从小到大的感情、感悟,和对这个世界的归属感。 
  贺穆兰知道,从此以后,她再想知道什么已经不必靠“翻阅”记忆的方式,此刻她就是花木兰,花木兰就是她,她已经拥有了花木兰过去三十二年所有的一切。 
  贺穆兰原以为随着这部分记忆的回归,她应该就会清醒,而这些让她不想离开的梦也会结束,可接下来的梦境,却令她惊骇莫名。 
  她看到自己首次上战场便死在马下,而因为历史上没有了花木兰这个人,狄叶飞也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接到军帖退伍,也不过是个小小的百夫长而已。 
  其他几个同火,接连死于非命。 
  若干人死在柔然人手里,若干家的兄弟们像是疯了一样地报复柔然人,都不得善终…… 
  高车一族没有提前归附,直到拓跋焘打跑了大檀,吴提登上汗位,北面和西面的高车人才惊觉变了天,匆匆忙忙归附,落得个“杂胡”的地位,在军中做着牛马一样的工作,莫说地位不及汉人,就连匈奴人也比不上。 
  高车人得不到尊重,频频作乱,拓跋焘镇压了数次,杀得血流成河,最后才把高车给打压屈服。 
  柔然和西面的北凉联合起来,更与南面的刘宋联手,一直撑了十余年都没倒。 
  胡夏的赫连定灭了西秦,最终死于吐谷浑的大军之手。 
  拓跋焘外有强敌联手,内有诸多民族频繁造反、汉人和鲜卑人互相斗争,更有儒家和道家携手对抗佛门,以至于鲜卑贵族也陷入佛道儒之争,争得整个国家乱象频生,更有无数奸险小人抱着“佛门”或者“道门”的大腿上位,搅得朝堂也不得安宁。 
  佛门的僧人被屠,寺庙和佛像被捣毁,信奉佛教的鲜卑人家饱受牵连,朝廷中空出无数官职,又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汉人原本和鲜卑人分庭抗礼,平衡被打破后,汉人迅速上位,欲恢复“九品”制度。鲜卑人的愤怒和不满越积越多,六镇兵马蠢蠢欲动,偏偏太子又偏向汉人那边,喜欢汉人治国的那一套制度,更是让鲜卑贵族们不得不使出各种残酷的招数。 
  拓跋焘娶了无数异国公主,残酷的宫斗让他死了至少十个儿子,等他反应过来后宫里留下的大多是异族公主生下的儿子,想要帮着窦太后清理后宫异族女人过大的势力时,窦太后却突然死了。 
  一个叫宗爱的宦官迅速赢得了拓跋焘的信任,继而以佛道之争挑拨了拓跋晃和崔浩的关系,让原本支持太子的崔浩转而攻讦太子的东宫属官。 
  崔浩负责修“魏史”,有两个修纂国史的门客受人指使,劝说崔浩将快要修好的国史立成碑林,以供国人观看,得到了崔浩的同意。这原本是向拓跋焘邀宠的行为,却成了他的催命符。鲜卑人早期那些乱伦、共妻、屠城等种种落后的举动被张扬天下,成为诸国的笑柄。鲜卑人群起发难,拓跋焘苦于汉人势力过大已经动摇国本,两厢权衡之下选择牺牲崔浩,打压汉人的势力。 
  崔浩虽死,但拓跋晃因为和崔浩之前的斗争引起拓跋焘的忌惮,认为太子有意“逼宫”,加之鲜卑贵族的挑拨,父子渐渐离心。这个事实让拓跋晃又悲又恨,一杯毒酒了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死证明自己没有觊觎那个皇位,徒让仇者快,亲者痛。 
  拓跋晃死后,拓跋焘悲愤欲绝,彻查真相时发现其中有崔家的推波助澜。 
  内宫的宦官们有干涉内政的嫌疑,结果还没有查清楚,拓跋焘就被宗爱在食物里下了毒,糊里糊涂死于非命。 
  之后魏国混乱,宗爱杀了无数皇子,赫连皇后被宗爱胁迫立了拓跋焘的幼子拓跋余登基,在受尽各种折辱后含恨自尽。 
  拓跋晃的长子在鹰扬军和源破羌的扶持下平定了动乱,但魏国已经元气大伤,各种纷争所带来的隐患深深埋在了暗处,昔年的诸国余孽也纷纷蠢蠢欲动。 
  整个悲剧从柔然未灭、朝堂势力动荡开始就埋下了伏笔,直到最后拓跋焘身死,只留下无数惋惜。 
  若贺穆兰之前没有得到花木兰的所有记忆,也没有得到她的情感,那这些片段对她而言,就如同干巴巴枯燥无比的历史教材,但因为她有了两世的经历,这段时间线令她忍不住心惊肉跳,全身肌肉绷得死紧。 
  她看着英明神武的皇帝即使没有先天真气的阻碍,也还是一步一步走入了各方势力纷争的漩涡,坦诚抵不过阴谋、宽容抵不过私心,曾经的恢弘气魄在吃过太多次亏之后变得越发多疑,从开始怀疑自己,到怀疑别人,一步一步,大厦将倾。 
  她看着拓跋晃从众人口中的“贤明”到“显名”,看着他因同情佛教而和崔浩分道扬镳,承受着儒道两门疯狂的报复。 
  她看到寇谦之预感到儒家领袖崔浩的疯狂,推算出佛教灭亡后三教失去平衡,天下大乱,道教也将不复存焉,拼命想要挽救佛门的衰败,却抵不过拓跋焘的一意孤行、崔浩的步步算计,最终佛门大势已去。 
  信仰佛门的卢水胡反了,白龙胡反了,整个中原大地都陷入了战争之中,大魏终是对自己的子民挥舞了屠刀,数十万人身死,无数家庭被毁,僧侣痛苦询问上苍,道家全面隐退,只留崔浩和他身后的儒家笑傲到了最后。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以为自己“兴复旧制、还我汉家”再无阻力的崔浩,最终却被鲜卑贵族们联手狠狠扇了一个巴掌,连老本都输得精光。 
  被族诛时,崔浩已经七十岁了。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崔家姻亲,最终全部被连坐灭族,斩首流出的血把整个河水都染红了,平城的百姓三个月不敢食用河水,仅用井水。 
  贺穆兰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恶意,她看到自己失去的三分之一力气屡次被借用,一会儿在这个武将身上,一会儿在那个反贼手中,他们总是能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出无比的力量,或逃出生天,或杀成恶魔…… 
  贺穆兰所看到的一切,皆是那三分之一的力量在各方不停闪现后再反馈到她的脑海之中,如此真实、如此可怕。这股力量若不掌握在合适的人手中,会造成的恶果也皆不相同。这样情况让贺穆兰越来越骇然,越来越不安。 
  到底是谁在操纵这一切,到底为何她的力量会到处出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远远地,寇谦之苍老的声音如洪钟般敲在她的耳边,将她震得神魂俱惊! 
  是老天?老天要灭人? 
  为何? 
  一股悲愤之气从贺穆兰的心底油然升起,她感受到这股气愤不仅仅是她自己的,还有花木兰的,更有无数借过她力气却无法扭转大局的可怜之人的。 
  百姓何其无辜!而拓跋焘想要天下太平的心思也是真的! 
  如果这些都无法让老天开眼,还有什么可以?! 
  “你可以。你是逆天而来之人,你可以!” 
  属于年老的寇谦之的叹息,一声接一声地萦绕在她耳边,似乎在为他看到的未来而伤心欲绝。 
  我可以? 
  我要醒来!我要醒来! 
  贺穆兰心中的答案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她的思想疯狂地转动了起来,几乎贪婪地吸收着那股力量所扭转过的一切阴谋诡计,想要借此把她最不擅长的权谋短板给弥补起来。 
  如果是天要灭绝大地上的苍生,让众生历经劫难…… 
  那她就……逆、天、改、命! 
  ……     
				
 
				
				
					《风中挽歌:盛唐秘史录》  第一卷:长安风云与少年英豪  故事的序幕,在盛唐开元天宝年间,一个繁华至极又暗流涌动的时代拉开。彼时,大明宫的辉煌映照着万国来朝的盛景,然而,在歌舞升平的背后,地方藩镇的私兵渐强,朝堂之上,文官集团与武将派系的角力从未停歇。  主人公李怀玉,字子谦,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关中士族。他的父亲曾是边军主帅,却因一场被诬陷的败仗而蒙冤致死,家族因此被贬入城南的贫困区。怀玉自幼聪慧过人,胸怀大志,但他深知,没有权势,空有抱负便是镜花水月。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洗清父冤,重振家族声望。  为了生计和探寻父案真相,怀玉不得不隐藏其士族身份,化名“青竹”,在曲江池畔的“听雨轩”书局中,做一名抄书匠。这里的客人多是朝中文臣和长安的贵公子,怀玉借此机会,得以窥探上层社会的秘辛。  与此同时,一股异域的邪教势力——“玄阴教”正在关中地区悄然滋长。他们以神秘的祭祀仪式和蛊惑人心的教义吸引着社会底层和心怀不满的武士。玄阴教的最终目标,似乎指向了太常寺收藏的一件镇国重器——“昆仑玉璧”。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怀玉在为一位老翰林抄写奏折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份尘封的密诏残片,上面提及的地点和人名,与父亲当年的冤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决定铤而走险,开始了自己的调查。  怀玉的行动很快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首当其冲的是神策军的少统领,裴绍风。裴绍风是当朝权臣裴相的独子,年少轻狂,武艺高强,却对朝廷的腐败深感厌倦。他最初视怀玉为江湖上的宵小之徒,但在一次追查玄阴教分舵的行动中,两人被迫联手,裴绍风见识了怀玉的智谋和胆识,两人从对立走向了微妙的合作关系。  在长安的地下世界,怀玉结识了女侠柳如烟。柳如烟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红妆影卫”,她身负血海深仇,师门被玄阴教覆灭,她一直在追查教主的踪迹。她精通毒术和暗杀之术,是怀玉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三人的组合,如同一个不稳定的三角体,各自心怀鬼胎,却又被共同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二卷:边关烽烟与秘辛的揭示  随着调查深入,怀玉发现,父亲的冤案并非简单的军事失利,而是涉及了朝中高层对边境资源的私下交易。关键的线索指向了遥远的河西走廊,那里是帝国抵御外敌的屏障,也是走私和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  怀玉决定离开安逸的长安,踏上前往西域的旅途。裴绍风以“秘密监察”的名义随行,柳如烟则以保护者的姿态暗中跟随。他们的旅程充满了艰险: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遭遇沙暴和匪患,在龟兹绿洲与前来寻找玉璧的吐蕃使团发生冲突。  在西域的烽火线上,怀玉终于找到了父亲当年的副将,如今镇守玉门关的将军——赵德海。赵将军年事已高,性情刚烈,起初拒绝与任何人接触,他深知朝廷的险恶。经过怀玉的苦心劝说和展示物证,赵将军终于吐露了当年的真相:父亲并非战败,而是拒绝执行一项秘密的“弃边”计划,该计划旨在削弱朝廷对西域的控制,为某些大臣谋取私利。父亲因此被诬陷,并被秘密处决。  然而,更惊人的发现是,玄阴教的教主并非中土人士,而是吐蕃一位被流放的王子,他利用宗教的幌子,意图联合朝中内应,夺取昆仑玉璧,以图颠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而玉璧的作用,远比想象中复杂,它不仅是镇国之宝,更是启动一处古老机关的关键。  第三卷:朝堂博弈与最终对决  怀玉等人带着确凿的证据和西域的局势变化,返回长安。此时的京城,局势已经恶化。玄阴教利用朝廷内部的矛盾,散布谣言,许多百姓和低级官员开始恐慌。权臣裴相,裴绍风的父亲,正处于风口浪尖,他极力掩盖家族与西域私贸的牵连,并试图将所有罪责推到已故的官员身上。  怀玉必须在朝堂上公开洗清父亲的冤屈,同时揭露裴相与玄阴教的勾结。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则,裴相权倾朝野,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二则,玄阴教的余孽已潜入皇宫,计划在祭天大典上发动袭击,并盗取玉璧。  柳如烟发挥了她“影卫”的特长,深入敌后,成功策反了部分被胁迫的玄阴教中层骨干。裴绍风则利用其神策军少统领的身份,秘密调动了忠于皇帝的部队,为最终的清算做准备。  高潮发生在太极宫的祭天仪式上。玄阴教教主带领大批信徒发动政变,目标直指皇帝和昆仑玉璧。怀玉与裴绍风、柳如烟带领的“反戈小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中,怀玉不仅要应对敌人的武力,还要在混乱中公布证据,争取朝臣的倒戈。  最终,怀玉凭借着对父亲遗志的忠诚和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成功阻止了教主的阴谋。教主在企图启动玉璧的机关时被击败,裴相的罪行也在铁证面前曝光,被皇帝下旨问斩。  尾声:盛唐的余晖  大清洗之后,朝局暂时稳定,但边疆的隐患并未完全清除。怀玉被皇帝特许恢复家族荣耀,并授予了新的职位,负责整顿西北军务。裴绍风因其在平叛中的功劳,但因父亲牵连,被贬往南方,但获得了皇帝的信任。柳如烟则选择了重归江湖,继续追查玄阴教在海外的残余势力,她与怀玉约定,江湖再见。  李怀玉站在即将重建的父亲墓前,长安的万家灯火依旧璀璨,他知道,这条通往盛世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泥泞,但他已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书局抄书的少年。风,还在吹,歌声,仍在继续,只是这份挽歌,已奏响了新的序章。  (本书通过对宫廷政治、军事斗争、宗教渗透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开元盛世由盛转衰的历史侧影,探讨了士族子弟如何在乱世中坚守道义与忠诚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