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歌曲背后的故事1962—1970》是一部记录披头士乐队歌曲创作心路历程的百科全书式作品,近两百幅珍贵照片,详细记录披头士乐队从1962年到1970年录制的歌曲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生动、有趣、幽默、感性,流行乐界的昨日辉煌、“披头士热”的风潮仿佛一一重现。
《披头士:歌曲背后的故事1962—1970》收录了近两百幅珍贵照片,详细记录了披头士乐队1962年到1970年录制的歌曲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展示了披头士创作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1962年至1966年披头士初创,第二部分是从1967年至1970年披头士解散。
是谁“年仅17岁”,就让保罗“心花怒放”?真有埃莉诺?里格比其人吗?“潘尼巷”在哪里?“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中”的灵感来自何处?从第一首大热歌曲“爱我”和第一张专辑《请让我愉快》开始,特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披头士神话,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引导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披头士亲自创作和录制的每一首歌曲背后的故事。
史蒂夫?特纳,英国著名记者、传记作家、诗人,曾写过《一个叫现金的男人:一个美国传奇的生活、爱情和信仰》、《麻烦男人:马文?盖伊的生死》、《披头士福音书》等作品,还为大批主流音乐杂志撰写文章,如美国的《滚石》杂志,英国的《新音乐快递》等。
“我是《披头士:歌曲背后的故事1962—1970》这本书的铁粉。这是一本具有启示性、令人心生谦卑的作品。”——博诺·沃克斯
本书讲述了披头士歌曲背后的故事,我将其定义为由披头士乐队亲自创作和录制歌曲背后的故事。本书研究的是歌曲的创作手法、创作原因、创作地点及灵感来源。
如上所述,本书既没有记载披头士乐队录制歌曲的方法,也没有涉及他们在录音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因为马克 ?拉维生已经在《披头士录音全集》中阐述得很清楚了。本书也没有深度剖析披头士的音乐。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请参照威尔弗里德?梅勒斯教授的《诸神的黄昏》(斯戈摩尔出版社, 1973年),或多米尼克?佩德勒的《披头士歌曲创作的秘密》(精选出版社,2003年)。
伊恩?麦克唐纳写的《头脑革命》(第四等级出版社, 1994年)也堪称典范。麦克唐纳同本书作者一样,一首歌一首歌地分析,而且,他对六十年代流行音乐有着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深入了解。
这也不是一本阐述披头士“到底在说些什么”的书。尽管我已经列出了许多歌曲的概要并提及了我认为影响创作立场的心理因素,但是阐释的任务还是留给他人来做吧。如果你想知道保罗在说什么,请参照霍华德 ?德威特的《保罗?麦卡特尼:从利物浦到“顺其自然”》(视野出版社, 1992年)等书,或者,如果你想要了解约翰的思想发展轨迹,请读约翰
?罗伯森的《约翰 ?列侬的艺术与音乐》(精选出版社, 1990年),或是大卫?斯图尔特?瑞恩的《约翰?列侬的秘密》(科兹米卡出版社,1982年)。
我只是在试着讲述每首歌是怎样产生的。也许是一个音乐灵感,例如模仿史摩基?罗宾逊①的创作风格;也许是一个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句子,例如激发约翰创作“穿越宇宙”的那句“忧伤的池水,喜悦的浪花”;又或者是一场事故,例如社交名流塔拉 ?布朗尼的去世,促成了歌曲“生命中的一天”中一段的创作。
这些故事主要来自于披头士自己的讲述。 1971年夏天,即《想象》发行前不久,我有幸见到了约翰,并在位于萨维尔街的苹果办公室里对约翰和小野洋子进行了采访。我记得我称赞他说,在经历了一段紧张的治疗后,他所发行的新歌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我的歌曲一直是个性化的,”他回答说。“‘救命!’是这样,‘你得藏起你的爱’是这样,‘我是一个失败者’亦是如此。我一直是这种风格。”直到 1992年,我才见到保罗,当时我正在帮助琳达为她的摄影集《琳达?麦卡特尼的六十年代:一个时代的肖像》撰写文本。我曾希望保罗会谈谈
他的记忆,但是他决定不参与这个项目,而且也无暇一心一意地去做。然而,他确实指出了一些我收集的故事中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对此我进行了校正。
披头士们自己做的歌曲评论才是最可信的。从1963年开始制作自己的第一本披头士剪贴簿至今,我收集了大量发表的访谈记录,这些为我提供了广泛的写作素材。不全的地方,都在伦敦国家报纸图书馆和国家有声档案室中找到了。有七份珍贵的书面材料,我反复查阅,如果没有它们,我都不知道如何开始。这七份书面材料按照出版顺序,依次是:
1967年 11月 26日发表在伦敦《观察者》杂志上的艾伦 ?艾尔德里奇对保罗?麦卡特尼的采访记录,名为“披头士邪恶歌集的大师导读”;亨特?戴维斯 1968年创作的《披头士》;
迈克?亨尼西 1971年 10月 2日发表于《唱片镜子》的“列侬: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自然作曲家”(1972年 4月,在《流行唱片目录》中再版);1971年简?温乐编写的《列侬回忆》;1980年乔治?哈里森写的《我》;1981年,《花花公子》对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的采访,以及巴里?迈尔斯在 1997年出版的《保罗?麦卡特尼:许多年后》。另外,还有两个专门讲述歌曲创作的广播系列节目: 1989年在英国广播电台第一频道播出的麦克?瑞德的《麦卡特尼眼中的麦卡特尼》,以及在美国发行的《列侬遗失的磁带》,这是约翰私人珍藏的样本录音,获得小野洋子的许可后,才首次向听众播放。
尽管以上资料提供了详实的信息,但是我还是不了解故事的全部。许多轶闻早已广为人知。我想要采访那些歌曲创作过程中在他们周围的人,或者歌曲塑造的人物原型。我还想寻找那些给予他们灵感的新闻故事,那些他们从中摘词择句的书籍以及激发创作灵感的地方。我甚至想让依然健在的披头士成员们大吃一惊,因为我知道他们也不了解凯特先生 ②到底是谁,也不知道激发“她正要离家”创作灵感的小女孩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① 史摩基?罗宾逊( 1940— ),美国诗人、制作人、歌手, 6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灵歌音乐家之一。
②此处指披头士的一首名为“为凯特先生的善行”歌曲中的主人公。
如果约翰和乔治不将他们的日记、信件和工作笔记公之于众,保罗和林戈也不坐在麦克风前,分享记忆中有关披头士录制的二百零八首歌的点点滴滴,关于这一主题的权威书籍也就无从写起了。然而,在可预见的未来,约翰的材料将继续被封存在保险库里,因为其中许多内容涉及到还在世的人,小野洋子认为这些资料过于敏感,不能公之于众。所以说你要是想看健在的披头士成员能够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的话,那个六集的电视剧《披头士精选集》以及附带的所谓披头士“传记”,一定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编写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或许,它能使我们最近距离地了解披头士是如何施展创作歌曲的魔法的。
史蒂夫?特纳
1998年11月和 2005年
3月,于伦敦
说实话,我对这种“幕后揭秘”类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故事”无非是些捕风捉影的轶事或者被过度解读的八卦。然而,这本书的篇幅和其名字中“1962-1970”这个精确的时间跨度,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期待感。它似乎承诺了一场完整的、有始有终的旅程,横跨了他们从利物浦小酒吧到全球巨星,最终走向无可避免地分崩离析的全过程。我更感兴趣的不是他们买了什么名贵的跑车,或者和谁约会,而是他们的创作理念是如何在不断的世界巡演和巨大的商业压力下进行自我革新的。想象一下,在《Sgt. Pepper's》那种颠覆性的概念专辑诞生之前,他们内部的讨论该是多么激烈而富有火花?是哪一次争执或者哪一次共同的音乐体验,促使他们决定抛弃传统的流行歌曲结构,转而去探索迷幻、印度音乐甚至前卫摇滚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环境学的视角,去审视创作是如何被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气候乃至他们个人关系的微妙平衡所塑造的。那种集体创作的化学反应,一旦被拆解和分析,必然会展现出惊人的复杂性,远超我们通过唱片就能听出来的表层旋律。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留意到的是它排版的严谨性。现代很多音乐书籍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往往把文字淹没在大量的、有时甚至是质量不高的剧照中。我更欣赏那种以文字为主导,用扎实的论述去支撑起每一个论点的书籍。对于披头士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乐队,解读的难度在于如何平衡“史实记录”与“个人阐释”。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能够做到这一点,不带过度的主观臆断,而是通过引用当时采访、信件甚至未公开的录音带笔记,来构建起一个相对客观的创作图景。特别是对于那些创作风格差异很大的作品,比如约翰的尖锐批判性与乔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这本书能否清晰地梳理出他们各自在合作中是如何碰撞、融合,乃至最终因为理念分歧而渐行渐远的轨迹?我期待它能避免将所有歌曲都笼统地归结为“四人共同的灵感”,而是能精确地指出,某一段和声是保罗的即兴,而歌词的主旨则是约翰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感悟。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才是真正能打动一个资深乐迷的地方。
评分阅读披头士相关的文字,最怕的就是陷入一种永恒的怀旧情绪中,让美好的回忆稀释了作品本身的锐度和前瞻性。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带着一种解构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音乐是如何打破既有的流行音乐范式,并为后来的音乐人铺设了哪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新路径。例如,他们如何利用录音室本身,把它从一个简单的记录工具,变成了一件“乐器”?这种录音技术的革新,我认为比单纯的歌词故事更具持久的影响力。这本书是否有深入探讨他们与制作人乔治·马丁之间那种近乎于“共谋”的合作关系?马丁在面对四位个性强烈的创作者时,是如何充当调解人、引导者,甚至有时是挑战者的角色?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技术创新、商业运作和艺术追求这三个维度无缝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怀旧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音乐工业早期形态的深刻研究报告。我愿意看到分析他们音乐结构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是如何被巧妙地转化为美感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披头士的伟大,核心在于理解他们如何完美地捕捉并反映了二战后一代人心理的集体无意识。这本书如果仅仅停留在“某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某次去希腊的旅行”,那未免太过肤浅。我真正想深入了解的是,在那个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他们是如何看待身份认同、和平主义和个人自由这些宏大命题的?是哪一首歌,真正代表了他们对“爱与和平”口号的真心拥护,又是哪一首,透露出他们对这种理想主义幻灭的隐忧?我更关注的是那些“未被唱明”的主题,那些隐藏在看似甜蜜旋律下的焦虑感。比如,在他们声望达到顶峰时,他们是如何处理随之而来的巨大社会期望和自我实现的压力?这种压力如何反作用于他们的创作,导致后期的作品越来越内敛、越来越依赖象征和隐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透镜,聚焦于他们从纯粹的娱乐者向文化偶像转变的痛苦与荣耀,为我们理解“流行文化如何塑造历史”提供一个绝佳的案例分析。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案头,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音乐史料汇编,里面塞满了日期、录音棚的细节,或许还有些我不太关心的技术术语。但当我翻开扉页,那种感觉就完全变了。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传记,只不过叙述的主角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些跨越了六十年代、至今仍能轻易触动人心的旋律。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挖掘那些看似简单的歌词背后,隐藏着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各自心境的微妙变化。比如,一首早期欢快的小情歌,是如何在他们心态成熟后,逐渐演变成带着批判色彩的社会观察的?这种从青涩到深刻的转变,绝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就能解释清楚的,需要作者对人物心理有极其细腻的捕捉能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没有过度渲染,反而让人更专注于内容本身,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通往那个黄金年代最深处的密室,让我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披头士现象”是如何从一堆乐器和几个年轻人,变成一股席卷全球的文化洪流的。我特别好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绪驱动下被创作出来的,是深夜灵感的爆发,还是漫长排练后的意外惊喜?这本书的深度,或许就在于能否还原这些“瞬间”。
评分书页的材质很好,对披头士作品的讲述很精彩,很好的一本书,很喜欢披头士。
评分书封很棒,印刷质量很好,内容有待咀嚼
评分书是正品,快递迅捷,包装完整
评分书还没看,无法评价
评分东西好,发货快,很不错。很喜欢的一本书,京东的活动就是很给力,期待下一次活动,希望京东越来越好,活动越来越多!
评分包装、内容都不错,好书!!!!!!!!!!!!!!!!!
评分东西好,发货快,很不错。很喜欢的一本书,京东的活动就是很给力,期待下一次活动,希望京东越来越好,活动越来越多!
评分好好好,京东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找遍CD架没找出十几年前在厦门淘的披头士的那几张牒片,应该被放在哪个地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