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奬(2010)、格爾達·漢高奬(2012)、湯因比奬(2017)獲得者於爾根·奧斯特哈默作品。
許倬雲、楊照撰文推薦。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專門介紹18世紀歐洲對亞洲的探索、認知和發現。各種標簽的形成、解除與修正過程中,改變或豐富著那個時期西方世界對亞洲的認知,也影響著之後三百餘年西方世界對亞洲的認知。一國對他國,一種文化對他種文化的認知,是一個漫長的不斷修正的過程。要瞭解現在,就需要探究曆史。或許,這本書會在史學研究、文化研究之外的其他層麵上給我們更多啓發。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啓濛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欲促使歐洲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同時代的亞洲互相比較,藉以尋得自己的定位,從而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齣來。《亞洲的去魔化》呈現的正是在18世紀這段知識係統大變動的曆史時期,歐洲人與亞洲知識、亞洲印象糾纏的過程。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國度現在成瞭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瞭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奧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現齣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曆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衝突溝通提供瞭豐富的材料。
作者:(德國)於爾根·奧斯特哈默 譯者:劉興華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齣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中國與世界社會: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得德國史學傢協會奬)《中國革命: 1925年5月30日, 上海》等。於爾根·奧斯特哈默因其在曆史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獲得萊布尼茨奬(2010)、湯因比奬(2017)。目前,他正在從事2 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 Iriye)閤作主編6捲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劉興華,德國波恩大學曆史係博士生。遊學德國多年,現從事齣版工作。
推薦序 移去國際瞭解的魔障 許倬雲
推薦序 新世界與老亞洲 楊 照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篇 知識之路
第二章 亞洲-歐洲:界限、均衡、等級
第三章 變換角度:歐洲自由心證的錶現空間
第四章 旅行
第五章 相遇
第六章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亞洲為經驗
第七章 報道、齣版、閱讀:從經驗到文字
第二篇 當代人與曆史
第八章 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戰士、徵服者、簒奪者
第十章 真假暴君
第十一章 社會:製度與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 女性
第十三章 時代轉摺:歐洲中心論的興起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但絕非枯燥的學術堆砌。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尤其是在描繪特定事件或人物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小說的感染力。比如,書中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建立的貿易站點的描述,不僅僅是經濟數據的羅列,更是對當地政治生態、宗教派係鬥爭以及跨文化商業契約脆弱性的生動還原。這種將微觀案例嵌入宏觀框架的能力,讓抽象的帝國權力運作變得具體可感。我發現自己時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形象構建”的段落——歐洲使節如何努力地嚮遠方的君主展示自己的“文明”,而這些展示又如何被理解為服從或挑戰的信號。這種雙嚮的、充滿誤讀的“錶演”,構成瞭理解當時國際關係的核心。讀完後,我對十八世紀的“世界秩序”不再抱有綫性進步的幻想,而是看到瞭一個充滿裂痕、協商和持續張力的復雜場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理性”和“蠻荒”二元對立在帝國語境下的瓦解。以往的論述往往集中於歐洲如何用理性來“改造”亞洲的“非理性”,但本書的視角卻轉嚮瞭亞洲內部對歐洲傳入的知識和技術的“選擇性吸收”與“本土化改造”。作者並未將亞洲描繪成被動接受者,而是著重分析瞭他們在麵對新技術、新疾病或新行政模式時,是如何根據自身的曆史經驗和權力結構進行權衡、篩選甚至反嚮利用的。這種本土能動性的強調,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區域史的理解。例如,在南亞的某個土邦,歐洲的軍事技術被整閤到原有的封建徵服體係中,而非直接取代它。這種“嫁接”的過程,揭示瞭帝國主義擴張的局限性——技術和製度的滲透,遠比政權的直接更迭要復雜得多,也更加依賴於接受方的內在動力。
評分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掌控得爐火純青,它沒有試圖一氣嗬成地完成一個“亞洲現代性”的通史敘述,而是選擇在關鍵的轉摺點和文化接觸點上進行深挖,讓曆史的層次感得以充分展現。它的風格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精心挑選展品(即曆史材料),並以一種充滿對比和反思性的方式將它們並置。對於那些習慣於西方中心論敘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必要的“視力矯正”。它強迫我們去關注那些在傳統史學中被邊緣化的聲音和視角,比如那些記錄瞭歐洲人自身睏惑和不適的檔案材料。通過這些細微的、非主流的證據,作者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更為豐滿、也更為謙卑的十八世紀世界圖景——一個充斥著相互不解、相互試探,但又在經濟和軍事壓力下被迫學習和適應的時代。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需要耐心,但迴報是深刻的洞察。
評分這本關於十八世紀歐亞關係的著作,其敘事風格宛如一位飽經風霜的旅行者,緩緩道齣他眼中那段充滿張力與誤解的邂逅史。作者並沒有將筆墨集中於傳統史學中那種單嚮度的“東方主義”批判,而是更細緻地描摹瞭雙方在權力互動中的微妙心態。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文化交流的非綫性描述,比如歐洲對中國宮廷服飾的模仿如何在不同地區産生齣乎意料的“再造”,這種文化挪用並非簡單的吸收或剽竊,而是在特定語境下産生的復雜化學反應。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跨越萬裏而來的貨物、觀念和思想,如何在港口、宮廷和沙龍中被重新編碼、過濾和闡釋。它挑戰瞭那種將十八世紀的歐洲視為完全主動、亞洲完全被動的二元對立框架,揭示瞭帝國擴張背後的認知障礙與地方抵抗的復雜麵嚮。全書的論證結構嚴謹,但行文卻充滿一種洞察世事的從容與冷靜,讓人在閱讀宏大曆史敘事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
評分我一直試圖尋找一部能夠跳齣“衰落論”或“光榮論”的敘事陷阱的書,來理解近代早期亞洲的內在邏輯與歐洲衝擊之間的動態平衡。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沒有將“去魔化”簡單等同於“祛魅”或“去神聖化”,而是深入探討瞭歐洲人如何試圖用啓濛運動的理性工具去解構他們先前賦予亞洲的種種迷思,而這種解構過程本身又常常陷入新的偏見。例如,對印度宗教哲學的解讀,書中展示瞭學者們如何在試圖用柏拉圖主義來框定吠檀多思想時,如何不可避免地扭麯瞭原有的精神圖景。這種對“知識權力”的批判性反思貫穿始終,使得全書的批判性力量顯得內斂而深沉。它不是那種激情澎湃的控訴,而更像是一份精確繪製的、關於認知邊界的地圖,清晰標示齣歐洲人視野的盲區和刻闆印象的形成路徑。對於任何對早期全球化和知識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分析維度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至於現在,已經不行瞭!
評分甲骨文叢書,個人覺得有很強的可讀性。這本美第奇傢族,是其中的精品之一。推薦。
評分雙十一活動重點買這個係列的書。不是活動買不起,到手四摺。還是貴啊
評分從4.23到618一直在買買買,都囤瞭上百本書,實在沒法一一閱讀評價,不過甲骨文係列在社科書中奮受推薦,值得你去擁有閱讀。
評分很好 ,甲骨文係列一次性買瞭68種一共78本書,剩下的以後可以慢慢買,雖然平均下來每本書30多瞭,可是沒有那個耐心搶劵瞭 乘著滿100減五十的活動直接衝動的下瞭單 這個價不算便宜!勉強能說不算貴瞭 看著滿滿一書櫃的書 很滿足 以後慢慢看(⊙o⊙)
評分去年剛拜讀羅傑的《地中海三部麯》,定居葡國,用母語來領略一下五百多年前“大發現”的壯麗詩篇!
評分甲骨文叢書 真的是近年來齣版的值得收藏的一套書。內容涉及曆史和傳記,名傢名作,裝幀也好!本人有一本收一本!
評分2010年萊布尼茨奬(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獲得者,德國科學基金會
評分賣傢人很好 這個還沒用 看包裝應該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