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餘從文選》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持選編,收錄瞭餘從先生多年來所撰寫的有關戲麯研究、戲麯研究和保護工作以及為一些齣版物所寫序言文字等文章63篇,這些文章反映瞭餘從先生多年戲麯藝術研究、戲麯藝術保護工作的思想觀點和成就,對於中國戲麯藝術保護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
作者簡介
餘從,原名徐靈壽,山西省五颱縣大建安村人,1931年12月生於太原。1949年9月於華北大學三部音樂科結業後,分配至中央戲劇學院,在戲劇理論教研室中國戲劇史教研組,從周貽白教授攻讀中國戲劇史專業,並擔任助教。1955年至1998年先後在中國戲麯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戲麯研究所從事戲麯史研究,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1984年始,曆任戲麯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院研究生部戲劇學係主任,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至1998年5月離休。曾擔任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戲麯學院客座教授。
自1982年以來,先後擔任國傢重大藝術科研項目《中國戲麯誌》常務副主編和《中國戲麯音樂集成》常務副主編。著有《戲麯聲腔劇種研究》,閤著有《中國戲麯史略》等。參加編撰《中國戲麯通史》、《中國大百科全書·戲麯麯藝》捲(聲腔劇種部分副主編)、《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戲麯編審、撰稿人)、《當代中國戲麯》(撰稿人)、《中華文明史》(戲麯史學科主編、撰稿人)、《中國戲麯臉譜藝術》(編委、審讀,獲第8屆中國圖書奬)、《中國京劇藝術》(主編之一,獲第11屆中國圖書奬)、《中國戲麯史圖鑒》(主編,撰稿人)、《中國藝術百科詞典》(副總主編,“戲麯捲”主編、撰稿人)等。
目錄
關於《中國戲麯誌》編纂的幾個問題
有關編纂戲麯誌地方捲的幾個問題
——《中國戲麯誌》湖南、福建、天津捲編纂工作會議小結
《中國戲麯誌》編纂工作經驗介紹
——在《中國麯藝誌》全國編輯工作會議上的發言
開拓新局麵——代發刊詞
中國戲麯誌編輯部工作匯報(提綱)
修誌三題
迴顧·期望
——戲麯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迴顧·曆程
——編纂《中國戲麯誌》的曆程
關於編輯齣版《中國戲麯誌》(叢書)的報告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誌書效績考評(子)報告之一
迴憶張庚先生主持編纂《中國戲麯誌》
一代偉業的開拓者
關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戲麯藝術的幾點思考
我的感受與思考
名劇名人名唱
——《中國傳統戲流行唱腔選》緻讀者
《滄州戲麯春鞦》序
《中國近代戲麯文學論文集》序
《詞樂麯唱》序
《馬連良唱腔選集》前言
艱辛的耕耘可喜的收獲
——《中國道情藝術概論》序
《中國京劇百老薈》前言
《厲傢班史》序
纔智從勤奮苦乾中來
——常靜之和她寫的書(跋)
中國戲麯的“象徵”
——《中國戲麯臉譜》序
《中國戲麯文化圖典》序
《高腔與川劇音樂》序
二人轉就是二人轉
——《二人轉藝術》序
《中國京劇編年史》序
最好的紀念
——《在樂聲中跨越——餘潔清戲麯論文集》序
《蒲劇誌》序
《山西戲麯唱腔體式研究》序
《中國近代戲麯史》序言
《中國戲劇史略》《中國劇場史》前言
拓展新領域
——《中國戲麯習俗》序
《二渠村捨叢書》序
《中國戲劇史圖鑒》後記
《霞光映劍》序
中國戲麯聲腔劇種簡論
董墓戲俑與院本
辛亥革命與時裝新戲
京劇史(內部講稿)
京劇研究五十年漫談
在《中國麯藝誌》全國編輯工作會議上的祝詞
小戲的特點與演進規律
新中國戲麯音樂研究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初期戲麯藝術的恢復、革新和發展(1949—1957)
《中國戲麯現狀調查報告》綜述
漢中訪戲記
喻為“蘭花”的昆劇
昆劇喜有後來人
豫劇·梆子戲
京劇·皮黃戲
關於劇種史研
弘揚民族戲劇文化的巨著
——《中國京劇史》評介
《詞樂麯唱》讀後
凝華夏神韻著文化新篇
——《中國巫儺麵具藝術》讀後感
閱讀《中國近代戲麯史(初稿)》
所想到的意見
《戲麯音樂史》讀後
永遠前進再創輝煌
——祝賀臨汾蒲劇院建院五十周年
嚮您學習
——張慶奎舞颱生活50年紀念專刊祝詞
戲麯研究的理念與戲麯史觀
——懷念恩師周貽白先生
懷念馬老學習馬老
——在紀念馬彥祥同誌座談會上的發言
追思
我是怎樣進行業務學習的
後記
精彩書摘
《餘從文選》:
艱辛的耕耘可喜的收獲
——《中國道情藝術概論》序
道情藝術,遍及全國,源自道傢,流為世俗的民間藝術,品種豐富,形式多樣,有說唱、有皮影、有戲麯,是我國民族文化中曆史悠久,影響廣泛,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
從事創作和研究中國音樂、說唱、戲劇的人,往往“一見鍾情”,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或學習道情音樂以激發自己創作的靈感,或研究道情藝術的特點與規律,從它身上理解和認識我國民族藝術不朽的生命力。人們不會忘記,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一麯《翻身道情》響徹瞭全國的城市和鄉村。作麯傢采自陝北道情音樂編創的這首歌,賦予傳統道情音樂以新的時代精神與翻身農民的感情。恰也正是由於道情藝術自身早已植根於百姓之中,是群眾熱愛、熟悉並傳唱的麯調,纔使得反映新思想、新內容、新感情的麯調,插上瞭飛翔的翅膀,激發瞭多少人的革命熱情,啓發瞭多少人深人生活尋求創作源泉。一代人的耕耘,一代人的收獲,這是一個美好的開端。
50年代以來,戲麯藝術在“百花齊放,推陳齣新”方針指導下,走上改革之路。說唱、皮影及戲麯道情有所繼承與發展。但是,蘊藏豐富的道情藝術,也還未被充分開發和利用。直至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國開展戲麯、麯藝誌書與音樂集成的編纂,纔進行瞭一次較深入較廣泛的調查研究,並加以搶救、整理、編輯與齣版,收編瞭道情藝術數據與麯譜,為人們提供瞭較全麵、係統的珍貴材料,隊研究和創作都很有益。
《中國道情藝術概論》的齣版,是道情史論研究方麵的可喜成果。武藝民同誌從小就和傢鄉晉北道情結下瞭緣分,50年代就記錄、整理並齣版瞭《晉北道情音樂》。之後,他便把目光移嚮全國,曆40餘年,為調查研究道情藝術而付齣瞭艱苦的勞動,終於獲得瞭可喜的迴報。說起來也是極不容易的,特彆是齣版一部學術方麵的專著,尤為不易。作為相識近四十年的摯友,我對藝民兄錶示敬佩與祝賀。
我對道情藝術的瞭解與認識,得益於藝民兄的熱忱幫助。自50年代初我學習、研究中國戲劇史以來,說唱道情、道情戲就成瞭我必須學習的知識。記得那時聽到道情悠揚的鏇律,眾人幫腔的“嘛簧”,“嘭、嘭”的漁鼓聲,如入仙境,令人陶醉。可是,僅從爬梳史料所得,隻能是一知半解。正感睏惑,結識瞭藝民兄。1955年我調入中國戲麯研究院,張庚先生倡導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研究方針和學風,不僅要求研究要與戲麯創作實踐結閤,而且要求調查各地戲麯的曆史、聲腔、劇種、文物、劇目以及民俗等。並且強調戲麯發展規律與理論要從實際調查研究中得齣,切忌主觀、片麵。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悟齣瞭與各地同道交朋友,嚮之求教,並與之一同進行調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事。50年代後期,我有機會到山西與他同在一個戲麯調查小組,到晉南地區瞭解戲麯現狀與曆史。我們一行四人,有戲麯研究院的祁兆良、逯興纔和我,山西省文化局的武藝民。到瞭晉南,先訪蒲劇院,隨之又由晉南劇協的張俊英和我們一起到運城縣宏光蒲劇團,進行訪問。黃土高原,山路崎嶇,大傢騎自行車趕路,三五天換一次“颱口”。我們和劇團的同誌相處得非常融洽、愉快。除瞭瞭解劇團之外,騏麒派老生逯興纔還嚮蒲劇須生王天明說瞭一齣關羽戲。我和兆良、藝民、俊英每到一處就設法尋訪三“老”(老藝人、老觀眾、老知識分子)。他們通曉當地戲劇、民俗、曆史、人物等,嚮他們請教就會得到許多關於劇種、劇目、錶演、音樂、藝人、演劇習俗的知識。記得有一次談起道情,藝民兄嚮我們詳細介紹瞭山西道情的淵源、分布的狀況,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自此,他就是我心目中求教的友人瞭。
……
前言/序言
張一帆同誌負筴執鞭京師,公事南下,或返裏省親,每蒞捨小敘。今年春節,他迴杭州過年,按例來探望我這個風燭老朽,一進門就大聲說:“大好事瞭!餘從老師要齣文集瞭!”鄭重地交給我一個包,其中是餘從兄托他帶來的書稿和一封手書的親筆信——囑我為他的《餘從文集》寫幾句話。不敢推托。寫什麼呢?餘從,自1949年在華北大學音樂科畢業師從我國著名戲劇史大傢周貽白教授始,即從事中國戲劇史及理論研究、工作,至今已60餘年。為我國文化係統最早的有數幾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之一,為全國藝術科學及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處的學位、職稱、課題、項目評審委員,參與編撰我國戲麯的眾多國傢課題項目,並擔任編審、編委、分支主編或副主編等。可以說,在1978年以下的30年間,凡與我國戲麯有關的國傢級的課題項目活動,餘從大都參與並往往為實際主事者(之一);尤其是參與編撰編審《中國戲麯史》《中國藝術百科詞典》(副總主編、戲麯捲主編),以及擔任分彆獲得文化部集體成果奬的國傢重點藝術科研項目《中國戲麯誌》(叢書)總編輯部常務副主編、《中國戲麯音樂集成》(叢書)總編輯部常務副主編,其學術水平、其組織能力、其工作態度及實際業績,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多次得到國務院、文化部的褒奬也是當然的。上麵幾句介紹,行內同道大概隻會覺得過簡不足而不會認為是過譽吧。而我所以寫以上一段,則是想說——
餘從把他勤學礪思一生的思維智慧、學術探索、研究成就以至時間精力即其生命盡付與由其師輩學者或國傢部委領導為主編的如《中國藝術百科詞典》《中國戲麯通史》《中國大百科全書·戲麯麯藝捲》《中國戲麯誌》《中國戲麯音樂集成》《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戲麯史圖鑒》《當代中國戲麯》《中國京劇藝術》《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等等有關我國戲麯的眾多集體課題、項目之中,勤懇辛勞地做主編(大師、領導)的助手,任勞任怨地張羅各種活動、會議、迎送、應酬,安排極其大量的有效無效的籌措計劃、體例部署、工作程序,應付眾多事務性事務,甚至費神去調解排除有謂無謂的糾葛糾紛。餘從作為行內(至少文化係統內)公認的我國戲劇史論、理論方麵國傢級專傢,他個人的(署名)學術專著,嚴格地說,60多年來隻有一本半:一本是1990年齣版的《戲麯聲腔劇種研究》(人民音樂齣版社,已再版),半本是與人閤作於1993年齣版的《中國戲麯史略》(人民音樂齣版社,亦已再版)。是不是太少瞭?當然是太少瞭——這也原是他自己執意所為。如今他終於願意考慮將“曾發錶和在各種集子中的文稿”集編《餘從文集》,當然是大孚眾望的事!
餘從,做貢獻於京師中央一級文藝院校、機關,其所事皆國傢級課題項目並擔任一定領導職務,可謂翰林國士。洛地,一介南蠻布衣,文館書辦、藝場樂奴,且常年流連村鎮;20世紀70年代末,勞作於山村之磚廠7年之餘,意想不到地得被落實政策由浙江省文化廳收迴,鏇濫廁1980年成立的浙江藝術研究所。二人隔如霄壤而相逢傾蓋,實頗意外又偶然。
餘兄有個綽號“餘老闆”,無論人前人後或當麵,人們也這樣稱呼他;他似乎也坦受不忌。我不清楚他這個稱號的由來,但確知他得此稱號與資本傢企業傢之為老闆全然無涉(他得此稱呼時可能資本老闆在現代中國還沒有復活)。我之所以也願意那樣稱呼他,是因為他來擔任《中國戲麯音樂集成》總編輯部常務副主編具體掌《中國戲麯音樂集成》總編輯部事。
餘從文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