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系列图书是一部收录了“银河奖”历届获奖作家、作品的中国本土科幻小说合集。它以2015年“雨果奖”、2015年“中国好书”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领衔,收录刘慈欣、王晋康、夏笳、何夕等“银河奖”获奖名家的代表作。这是为中国科幻读者献上的一桌科幻阅读饕餮盛宴。
◆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是中国具代表性的四位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四驾马车。四人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在科幻书迷心目中的地位无人能及。本系列选取了以上四位作家以及其他银河奖得主具代表性的一百多篇(部)作品,凝中国科幻精粹于一炉,一次性推出13部经典科幻,尽展中国科幻澎勃实力。
◆精心选编,根据作品内容、创作风格等形成主题鲜明、风格统一的作品集锦。“深空”“未来”“超维”“超脑”四卷静待阅读。
◆名家名作、双封精装、实惠定价,铸就科幻经典范儿。想看科幻,就买《虫?科幻中国》!
  
本书是“虫?科幻中国”系列精装丛书第一卷“深空”卷的作品,名为《外面的宇宙》,作者包括刘慈欣、王晋康、索何夫等知名科幻作家。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尚处于最初阶段,有关量子纠缠与不确定理论为科学家以及科幻作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观察宇宙的窗口。在这部作品中,刘慈欣浓墨重彩为我们描述了外星文明光临地球的震撼场景,并以他独特的笔调为读者凑响弹奏太阳的辉煌乐章;王晋康的笔触则指向宇宙尽头,发出宇宙之外是否还有另一个宇宙的诘问;索何夫观注的则是整个人类在宇宙是究竟外于何种位置——当人类面对宇宙文明的周期性毁灭时,人类究竟能否逃出生天?
  
刘慈欣:《三体》作者,连续9届科幻银河奖得主,“科幻界诺贝尔奖”――雨果奖作家。中国科幻领军人物,中国作家排行榜畅销书作家。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题材。 刘慈欣作品想象瑰丽,场面或宏大浩瀚,或精微细腻,被誉为单枪匹马挑战世界科幻格局的传奇作家。
欢乐颂——弹奏太阳 / 刘慈欣/001
外面的宇宙——梦想者 / 谢云宁/033
一掷赌生死——一掷赌生死 / 王晋康/067
魂兮归来——宇宙文明毁灭周期 / 索何夫/099
二人谋事——智慧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毒药 / 索何夫/133
方外昆仑——极端烧脑 /陈凡炜/189
魂兮归来——宇宙文明毁灭周期/索何夫
……
透过嘲鸫级运输机视野良好的舷窗向外望去,戴达罗斯α星的大地就像一片由苍翠欲滴的绿玉铺成的巨大马赛克。浅绿色的高地、平原与深绿色的峡谷像海面的波浪般层层叠叠地排列在蔚蓝的天穹之下。一座座积满了水的圆形死火山口如同蓝水晶般点缀其间。早在数十万年前就已经冷却的玄武岩平原上覆满了青翠的矮小灌木。无数带着白色伞状绒毛的种子随着温暖的晨风四处飘荡,宛如一片片有生命的雾霭。
除了似乎无穷无尽的绿色和天蓝色外,在这颗行星的地表还有另外一种颜色,一种显然出于人力而非自然之手的颜色。数以百计的巨型建筑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一望无际的茂密丛林之中,每一座的表面上都闪烁着非自然的冰冷钢青色光泽。大多数建筑物都是规规矩矩的圆柱体,分布也相对集中,显然是公共建筑或者居民楼之类的设施。但另一些建筑的用途就很难猜测了:一座外形活像埃菲尔铁塔和勃兰登堡门混合体的巨型建筑不断从钢青色转化成淡蓝色,接着变得完全透明,随后又逆向重复这一过程;另一座看上去有些类似于玛雅金字塔的建筑上空悬浮着一个不断旋转的淡橙色花岗岩球体。当“嘲鸫”飞过一处像圣海伦斯山一样崩塌了小半边、显然曾经猛烈喷发过的火山口时,一道从山顶射出的淡紫色光芒迎头碰上了这架穿梭机——这道光芒穿透了穿梭机的外壳,像一堵移动的墙一样从正坐在客舱中相互“相面”的韩碧和罗南身边扫了过去,仿佛将他们与外部空间隔开的二十厘米厚的钛合金机壳和陶瓷隔热层不过是一层透明的糯米纸。
“唔,有意思。”当那道紫色的光墙从罗南的身边扫过时,他咂了咂两片厚实的嘴唇,“怪不得总有人想来这儿——除非亲眼看到,否则你永远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感觉。这就像……”
“像魔法一样。”拉尔夫?特伦特说道。
“哈,你们搞科学的也信这个?”
“所谓‘魔法’,不过是理性与无知的分水岭。对于处于蒙昧状态的人而言,一切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为魔法。”韩碧语气生硬地说道。
“就像阿瑟?克拉克说的那样。”特伦特补充了一句。“以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要理解古代奎因人的科技,就像试图阅读上帝本人的手稿一样困难——以刚才那座方尖塔为例,一个物理学专家小组曾经花了三年时间对它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想弄清楚那些光子是如何穿透不透明物质的,人类必须先开拓一个全新的量子物理学分支学科才行。换句话说,与这些遗迹的建造者相比,我们的技术水平与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并没有本质区别。”韩碧说。
在由主星戴达罗斯、伴星伊卡洛斯,以及姊妹行星戴达罗斯α和戴达罗斯β组成的戴达罗斯行星系中,古老文明的遗迹随处可见,正是它们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这颗气候宜人但却缺乏天然资源的偏远行星。在遥远的20世纪,一位名叫费米的学者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悖论:假如智慧生命在宇宙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为什么一直没有任何外星人前来拜访地球?在其后的几百年里,这个悖论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与科幻小说作家。直到人类发明了跃迁引擎,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星际航行活动后,一切才有了点眉目——最初的开拓者在数十颗类地行星表面(包括地面和海底)都发现了曾经存在的智慧文明留下的痕迹。在某些行星上,他们甚至发现了不止一个文明。
正如地球上各个区域的文明发展存在差异一样,这些古代的地外文明的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一些并不比奥尔梅克人先进多少,而另一些则已经发展到了太空时代,但所有这些地外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全都在大约八万地球年之前的某一天突然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从此隐没在历史的迷雾中。大多数智慧种族只留下了废墟与遗迹,而某些种族——比如奎因人——尽管幸存了下来,但却退化成了茹毛饮血的蛮族。正是在那之后,人类逐步摆脱了旧石器时代的蒙昧状态,建立起了真正的文明。科学家们针对这些文
明同时消失的原因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研究,提出了数十种理论与假说,但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令大多数人信服的解释。在所有已经覆灭的地外古文明中,戴达罗斯α文明(或称古奎因文明)是历史最悠久、发展程度最高的——没有之一。尽管时光已经流逝了八万年(按照戴达罗斯α的恒星年计算,则是六万四千年),但这个文明的绝大多数遗产却似乎并未受到岁月的侵蚀,仍然像它们刚刚建成时那样正常运转着。支撑它们运转的能源全都来自双星系统中的小个子伴星伊卡洛斯——这颗红矮星被古代奎因人整个罩上了一套类似戴森球的能量采集系统。它产生的每一焦耳能量都会被吸收、转化,输送到戴达罗斯α星,为古奎因人的设备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唯一的例外是他们的量子计算机——这些利用物质的量子叠加态进行高速运算的设备,全都在古奎因文明崩溃的同时变成了无法工作的废铜烂铁,没人知道其中的原因。
“那么,”罗南又一次咂了咂嘴唇,“那个所谓的‘圣域’又是怎么回事?我听说那似乎也是他们的祖先建造的某种设施……”“可以这么说吧。”特伦特点了点头,“根据我们的推测,‘圣域’其实是类似仓库的地下储存设施,堆放着数以万计的记忆晶阵——那是古代奎因人用来储存信息的装置,其中的信息可以通过一种特制的信息读出设备转化成脑电波形式,直接‘输入’浏览者的大脑。不过,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信息读出设备,都与存放在‘圣域’的晶阵不匹配,因此,我们无法判断其中到底储存着什么信息。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这些被集中储存起来的记忆晶阵是损坏的废品,古代的奎因人将它们存放在那里是为了将来回收利用。不过,这些都仅仅是推测而已——奎因人从来不允许任何人触碰放在‘圣域’里的晶阵,更不可能允许我们将它们带回去研究。”
“照这么说,”罗南语带讥讽地问道,“你的意思是,那些家伙一天到晚顶礼膜拜的‘圣域’,不过是一些可笑的、毫无意义的垃圾堆放场?”
“特派员先生,我希望您在谈判时不要发表类似的言论。”韩碧冷冷地说道,“奎因人相信,存放在‘圣域’的那些记忆晶阵里栖息着他们远祖的灵魂,因此他们对‘圣域’有着近乎狂热的尊崇,任何被他们认为是玷污圣域的行为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流血冲突,如果——”
“尊崇?我看恐怕是畏惧吧……”罗南发出一声阴沉的冷笑,“对缺乏理性思维能力的原始人而言,崇拜往往源自趋利避害的本能,源自惧怕而非热爱——他们惧怕无法控制的自然力,惧怕无法预测的命运,当然,更惧怕他们的头脑想象出来的危险。源于畏惧的崇拜是最普遍的,但同样也是最脆弱的:一旦人们不再害怕某种事物,对它的崇拜就会随之消失。”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拉尔夫?特伦特皱起了眉毛。
罗南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
老实说,这本书初读时有些挑战性,因为它拒绝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来呈现世界观。它建立的那个体系,充满了复杂的规则和难以理解的概念,我得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里构建那个世界的地图和逻辑框架。但正因如此,当一切豁然开朗的那一刻,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许多流畅易读的作品无法比拟的。这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你必须付出努力去理解,才能享受到山顶的壮阔景色。我欣赏作者没有将读者当作幼稚的旁观者,而是邀请我们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共同去解密它的谜团。书中对于权力、牺牲以及集体记忆的探讨,都非常尖锐和深刻。它并没有提供廉价的英雄主义,相反,它展示了在巨大命运面前,个体努力的脆弱与珍贵。这种毫不妥协的现实主义基调,让整个故事显得格外有分量。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极其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我无法提及书名,但它真的让我体验了一场思想上的奇妙旅程。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大胆,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间穿梭,描绘了一幅宏大且细腻的画卷。我尤其欣赏它对“存在”这个哲学命题的探讨。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领着我走过一条条充满迷雾的小径,每一步都伴随着新的疑问和顿悟。那些对物理规律的颠覆性想象,并非是故作高深,而是紧密地服务于故事的情感内核。书中对于角色内心挣扎的刻画,那种深刻到骨子里的孤独感和对连接的渴望,让我几度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文字。感觉作者的笔力之深厚,仿佛能将宇宙的冰冷和人性的微光同时捕捉,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其糅合在一起。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世界的感知都变得有些不同了,好像那些看似坚固的边界,其实都只是暂时的约定俗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推动着情节向一个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终点滑去。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件或对话,在后续的章节中都会以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重新浮现,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它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如暴风雨般急促紧张,将人牢牢地拽入冲突的核心;时而又像夏日午后漫长的休憩,给予角色和读者喘息的空间,用来沉淀之前发生的一切。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多线叙事时的功力,不同的故事线索如同多条河流,各自奔腾,却又在高潮处汇集成汹涌的洪流,那种叙事上的张力实在令人着迷。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样化,时而古朴典雅,时而又带着强烈的现代都市的疏离感,这种风格的切换丝毫没有显得突兀,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的感官好像被重新校准了一遍。作者对环境的描绘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无论是那种潮湿的、带着金属气味的地下空间,还是光线被扭曲的奇异领域,都仿佛触手可及。我甚至能闻到那种特定场景下特有的气味,这在阅读体验中是极其难得的。更重要的是,这种环境描写不仅仅是背景板,它直接参与了角色的塑造和命运的推动。角色们的行为逻辑,很大程度上被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限定和驱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定律,真的就是唯一的真理吗?书中那些充满了异质性和陌生感的设定,反而让人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日常的稳定。整体来说,它是一部充满感官冲击和哲学回响的杰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无边无际的忧郁感。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悲伤,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渗透在宇宙肌理中的、关于“错过”和“不可逆转”的淡淡哀愁。角色们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他们最珍视的东西,这种交换带来的宿命感,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间”的理解,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多孔的、可以被折叠和回溯的介质,但这每一次尝试都带来新的创伤。这种对时间复杂性的描绘,让故事的厚度骤增。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它的语言精炼、意象丰富,充满了可以被引用的段落。它不是一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次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严肃的阅读挑战,但它所给予的回报,远超读者的付出。
评分刘慈欣的书,买来收藏的意义大于阅读。今年双十一京东自营图书优惠力度明显不如去年双十一和今年618,而且商品大面积保护性无货和保护性无优惠,今年双十一京东自营图书诚意严重不足。希望明年618可以有所改进。
评分cool,超级喜爱科幻小说的,物流很快
评分不错很棒,买个孩子的,增加阅读量。
评分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不知道写了什么,可以先慢慢看吧。
评分都是非常不错的短篇科幻小说,不建议那些没有自己的世界观的人看,进去别出不来
评分本书是“虫?科幻中国”系列精装丛书第三卷“超脑”卷的作品,名为《黑客横行》,作者包括刘慈欣、何夕、王晋康、刘维佳等著名科幻作家。
评分就是奔着刘慈欣的名字去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