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以彩图对比的形式介绍了晋唐宋元瓷器真品赝品的对比鉴定。其中包括五代越窑刻花壶、宋钧窑紫红斑盆、宋龙泉窑双鱼盘口瓶等的鉴定。体现了古玩图书的实用服务功能,对初学者入门颇有裨益。一真一赝,对比研究,有助于赏真,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真面貌。通过对比,发现艺术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质地、造型、色彩、想象力、创造力等要素的集合。研究这些要素,是步入中国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
本书是原来版本(上海古籍,2002年)的修订本,作者在古玩市场的调研基础上,又做了较大的改动,替换了原来35%的内容,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风格还是保留一真一赝对比,详细说明真赝缘由。本书精选晋唐宋元瓷器55件,并煞费苦心地找到了造型、纹饰等与这55件瓷器相应的仿冒精品,如此一真一假,图文并茂,比对介绍的形式,让读者边阅读辨别真假瓷器的要诀,边观看实物照片,逐一揣摩,细细体味,从而掌握别之方法。书后还附录晋唐宋元瓷器发展简表和价格行情表,以便读者更多地掌握晋唐宋元瓷器的历史和现状。
经常逛古玩市场的读者一定会感叹,如今的古玩市场怎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特别是那些初级的文物市场,触目所见,几乎全是赝品,稍有不慎,就会买进假货。不说一般的爱好者,就连专家,一段时间不来逛逛市场,对市场上的作伪现象就会有隔膜,不掏钱也罢,一旦掏了钱,保不住会买进假货。仿品现象自古有之,但从没有像今天如此疯狂过,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古玩爱好者的鉴赏力,也打击了人们爱好古代艺术品和钟情中国古代文化的热情。当然如果仿品出于对过去艺术品的赞赏和仰慕,这未尝不可,有一些高质量的现代仿品同样获得人们的喜爱。然而,用现代仿品以假乱真,趁机牟利,就是欺骗行为了,而且这种欺骗行为越演越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于是,就想如果编选古代瓷器真赝对比的书籍,用图片说话,比文字描述更直观,也更有效,可以说这种做法把鉴赏实用之类的图书做到极致,一定会受欢迎。
有了想法就开始动手了,前前后后花费了大半年时间,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形成了眼前这两本“中国古瓷真赝对比”的书。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要做到一一对应最难,所需的资料首先要具备瓷器一路发展过来的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其次要和赝品完全对比,说完全对比,就是要造型、纹饰相似,或基本相似。有时为了形成某一套对比,往往要筛选好多资料。对我个人来说,这一个过程对进一步了解丰富又复杂的古代瓷器造型有很多的帮助。
这一本真赝对比的书,不敢说囊括了历代名窑的基本造型,但所选用的确实是古代瓷器主要窑口的重要造型。当然在这儿要强调的是,一个爱好者如果常去国内外博物馆多看看真品,常去高等的拍卖行上手抚摸一下真品,那么一定能提高鉴定能力,同样,如果常常逛古玩市场,就会对不断新冒出来的赝品有一个全面了解,从反面有助于鉴定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是还学一点书画、化学、造型学、美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那么对深刻把握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秘诀十分有益。
经常出入古玩市场,最大的益处还可以了解仿品仿到什么程度。在此结合书中所例略说一二。
无论从色彩、釉面和胎骨上看,现今仿唐三彩都能达到乱真的地步,特别是三种色彩之间的过度色做得十分自然,土侵色也仿得逼真。前些年,唐三彩鱼子纹开片难以仿出,现在这个问题早已解决,眼下就剩下最后一个重要特征难以仿造,那就是“开银片”。“开银片”的形成,是因为铅的原因,它是化学元素中较活跃的一种,时间长了,会自动跑出来,就形成了“开银片”现象。当然,再过一段日子,一旦“开银片”的仿造难关也被克服,那么必定给鉴定带来新的困难。
通常认为,唐、宋、元三朝瓷器不及明清的精细,这一方面是工艺所致,另一方面是出土的原因,使得外形受到了破坏。其实,这三朝瓷器的工艺十分精湛,特别是造型,其分割原理、块面配置、力量重心,都达到了高度和谐。比如宋朝一个梅瓶,口部小巧,肩部隆起,胫部敛收,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不亚于明清的同类瓷器,也绝不是现代仿品兴致随意所能够制造出来的。
当今仿品中,元青花是仿得较好的一种,以至用现代科技手段测试,都判断不出它是赝品。我曾经请教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李家治教授,他告诉我仿造者已经在注重元青花里的微量元素,就是说,元青花瓷器主要元素的配方早已解决,仿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元朝的青花瓷也已渐渐相似。
可见鉴定当代仿品也是一门学问,这个学问同样关系到各类学科。爱好者在学习鉴定的过程中,只有把自己的视线扩大,才能适应仿品不断产生的局面。编完了这一本书,并没有完成这方面的研究,而只是一个开始,今后的研究将随着仿品的不断涌现还须深入下去,同时在这本书中所体现的不足在今后的书中加以完善。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考究,硬壳封面配上哑光纸张,触感沉稳,一看就知道是花了心思的。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精美的瓷器图片,无论是釉色、开片还是纹饰的细节,都清晰锐利得仿佛触手可及。特别是那些描金或彩绘部分的表现,光影过渡自然,让人能真切感受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翻阅过程中,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感,不仅仅是内容带来的,更来自于这种对实物美感的极致呈现。整体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任何热爱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藏家或研究者来说,光是把它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作者在版式设计上也体现了专业水准,图文排布疏密有致,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遣词造句间透露着一股老派文人的沉稳与精准。在描述那些极其微妙的质感差异时,作者没有依赖大量模棱两可的形容词,而是选用了一系列极具画面感且精确的词汇,让人在脑海中能迅速勾勒出器物表面的微观状态。比如,形容某类釉层在光线下折射出的那种“含蓄内敛的光泽”,或者某种胎土在烧制后呈现出的“温润如玉的砂性”,这些描述精准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对于一个试图提升自己鉴赏水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学习如何“言说”艺术品的高级范本,它教会我们如何用精准的语言去捕捉和传达那些难以言喻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评分我一直很关注那些关于陶瓷修复和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但市面上大多数书籍都侧重于考古发掘和出土报告的罗列。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投入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时代性”的审美波动对器物形制和装饰语言的影响。它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为什么在某个特定的朝代,某种特定的花卉纹饰会突然流行起来,并被固定下来成为标志?作者的分析将社会思潮、宗教信仰甚至宫廷的审美旨趣都纳入考量,使得整个鉴定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宏观的视角,让原本冷冰冰的器物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物质文明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采用了某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将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的典型器物穿插对比,这种看似跳跃的手法,实际上却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读者的联想和对比思维。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A窑口有什么特征”,而是自然而然地开始在脑海中建立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风格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网络。例如,某一唐代三彩的釉色流动性,与后续宋代磁州窑的粗犷笔触之间,那种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演变,在作者的引导下,变得清晰可见。这种构建整体框架的能力,对于培养真正的“眼力”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中国陶瓷艺术的演进脉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识点上。
评分我过去阅读一些关于古代器物鉴定的书籍时,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理论阐述得过于晦涩,专业术语堆砌,读起来像在啃枯燥的教科书。然而,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却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亲和力。它似乎并不急于向你灌输一套僵硬的鉴定体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进入那个历史的语境之中。行文中充满了对历史背景和时代风尚的描摹,让你明白每一件器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审美取向的载体。这种“以史带物,以物证史”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维度,让我明白鉴定不仅仅是看釉面和胎质,更是要理解那个时代的气息和工匠的心态。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指南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