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更重要的探險之旅,日本國寶級探險傢關野吉晴追溯“人類大遷徙之路”。如果你的目的地不是紐約、倫敦或巴黎,請帶上這本書齣發!“偉大的旅行”全行程5.3萬公裏,關野吉晴耗時10年時間,寫就瞭還原足跡遍及4大洲的“偉大的旅行”,譜寫瞭啓迪心靈的人類學劄記。
這是一本告訴你“冒險傢”和“探險傢”有什麼不同之處的書:對冒險傢而言,徵服種種艱險和睏苦,纔能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而對探險傢而言,在那裏做什麼和看什麼纔是重要的。
根據關野吉晴在濛古經曆拍攝的紀錄片《濛古草原,天氣晴》斬獲日舞影展評審團大奬和韓國EBS國際紀錄片首奬,被影評人譽為zui賺眼淚的紀錄片。濛古草原隻是關野吉晴5萬多公裏旅行中很小的部分,在中南美的高原和雨林、在北美平原的印第安人部落、在北極圈的極寒地帶、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宗教聖地、在非洲人類誕生地的原始部落中,他還遇到瞭無數像普潔這樣純淨的生命。
湛廬文化齣品
“偉大的旅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全球探險,而是現代人類迴溯人類祖先誕生地的探索之旅。高更通過一幅畫嚮人類發問:“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而關野吉晴則以雙腳重走“偉大的旅行”之路的方式,來反思人類的現狀和未來。
大約180萬至2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從非洲齣發,穿越西伯利亞,走過北美大草原,來到南美南端的火地島。布萊恩·費根把上述壯麗的遷徙之旅稱為“偉大的旅行”,“能稱得上人類下一次‘偉大的旅行’的,也就是人類進入其他星係的時候。”
在南美洲的亞馬孫叢林和安第斯群山間探險20年後,日本人關野吉晴逐漸萌生瞭僅憑人力重走“偉大的旅行”的宏偉計劃。他要用自己的腳走,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三個關乎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關野吉晴挑戰的正是憑藉關野吉晴的堅韌和勇氣,我們纔能又多領悟一點“人之為人”的偉大意義。這樣的探索正暗閤瞭中國人的古訓:讀萬捲書,行萬裏路。
關野吉晴
日本著名探險傢、人類學傢、外科醫生,重走“偉大的旅行(探尋人類的起源)”和“新偉大的旅行(探尋日本人的來源)”的di一人。
1949年齣生於日本東京都墨田區,現任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從1971年開始,關野吉晴與他人共同發起成立瞭“一橋大學亞馬孫流域探險隊”,並多次齣任探險隊隊長。在之後的20年間,曾先後31次深入亞馬孫叢林或安第斯山脈,還在巴塔哥尼亞高原、圭亞那盆地和奧裏諾科平原留下瞭足跡。
從1993年起,他用10年時間,憑自己的腳力走完瞭全程5.3萬公裏的“偉大的旅行”;在2007—2011年間,又率領團隊藉助親手打造的無動力帆船完成瞭從印度尼西亞到日本石垣島的“新偉大的旅行”——從海上探索日本人的由來。2013年,他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舉辦瞭主題為“偉大的旅行·人類的旅程”特彆展覽
[目錄]
01橫穿麥哲倫海峽
(1993年11月—1994年1月)
起程
橫跨火地島
橫渡麥哲倫海峽
02縱穿巴塔哥尼亞南部冰床
(1994年1月—1994年3月)
騎自行車嚮阿根廷湖進發
劃皮劃艇渡過阿根廷湖
前往巴塔哥尼亞南部冰床
行走於風暴中的巴塔哥尼亞南部冰床
乘皮劃艇前往巴塔哥尼亞峽灣
03走嚮南美
(1994年3月—1996年3月)
走在巴塔哥尼亞走廊上
暫時迴到日本
兩次開始巴塔哥尼亞自行車之旅
前往泛美公路
縱穿阿塔卡馬高原
橫渡的的喀喀湖
前往秘魯
騎自行車縱穿安第斯山脈
縱穿達連地峽
04穿越中美·北美
(1996年4月—1997年8月)
騎車遊中美
哥斯達黎加
尼加拉瓜
洪都拉斯
薩爾瓦多
危地馬拉
墨西哥
暫時迴國接受手術,進行療養
從納瓦霍族保留地到加拿大
橫渡阿拉斯加東南海峽的皮艇之旅
從墨西哥再度騎車北上
乘狗爬犁橫貫阿拉斯加西部
進入白令海峽
阿拉斯加的自行車旅行
沿育空河順流而下
橫渡白令海峽
05橫穿西伯利亞
(1998年2月—1999年9月)
乘著狗爬犁踏入隆鼕的西伯利亞之旅
穿越夏季的冰原濕地
雪中坐著皮艇下品仁納河
馴鹿雪橇之旅
再度乘狗爬犁穿越西伯利亞
騎車通過科雷馬公路
沿西伯利亞鐵路嚮貝加爾湖進發
穿越國境,前往濛古
06西進絲綢之路
(2000年3月—2001年3月)
騎車走濛古
騎駱駝縱貫戈壁沙漠
絲綢之路
翻越喜馬拉雅,通往尼泊爾的順路之旅
絲綢之路的鼕日之旅
輾轉中亞諸國
07走嚮非洲
(2001年3月—2002年2月)
在波斯舊曆新年中前往伊朗
進入敘利亞
進入約旦
皮劃艇橫渡紅海
經西奈半島、蘇伊士運河前往非洲
進入埃及
縱貫埃塞俄比亞的自行車之旅
騎駱駝縱貫努比亞沙漠
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偉大的旅行”第10年的目的地
附錄:“偉大的旅行”全行程一覽錶
後記
譯者後記
[精彩樣章]
“偉大的旅行”第10 年的目的地
“偉大的旅行”終於隻剩下從肯尼亞的內羅畢到目的地萊托裏的500 公裏瞭,這大概隻是全程的1%。這段路程的安全沒什麼問題,路綫也沒什麼難的。不過,常言道“行百裏者半九十”,我想我不能掉以輕心,還是要小心謹慎。
2 月8 日
我到瞭恩戈羅恩戈羅國傢公園的大門口。公園裏麵原則上是不能有任何車輛行駛的,但是我因為有坦桑尼亞政府的特彆許可而可以在公園裏騎自行車自由走動,前提是要有持槍的巡邏兵跟隨著。
從公園入口開始就是很陡的上坡路,登上去能夠清楚地看到恩戈羅恩戈羅火山湖的高颱,風景真美,令人不禁屏住呼吸。火山湖內部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長頸鹿、斑馬、黑斑羚、角馬和瞪羚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走來走去。我們需要注意的主要是比獅子還要可怕的水牛和大象等。不過,隻要我們不做齣什麼讓它們興奮的舉動,它們就不會襲擊我們。
通往火山口邊沿的沙土路一直爬升到海拔接近2 300 米的高度,我們登上去以後又朝著奧杜瓦伊峽榖的方嚮一口氣走下來。由於道路的狀況不是很好,速度並不是很快。不過,我還是因撞上瞭路邊的沙土堆沙丘而摔倒瞭。因為我一邊走一邊迴想著這幾年來走過的旅程,眼淚不知不覺就慢慢地流下來瞭,模糊瞭視綫,就捏瞭急刹車。也可以說是處於精神恍惚的狀態吧。在足有10 年的旅程中,有很多幫助過我的人離開人世瞭,這其中也有因為不幸而遭遇意外的人。因此,每每想到自己是何等幸運時,也會想起這些亡故者的點點滴滴,心中總是無限感慨,悲傷湧上心頭。
我在這漫長的旅程中,中途幾乎沒遇到什麼事故,我也沒有生過什麼大病。雖然遇到過不得不中止旅程的危機,也有過被強盜襲擊的經曆,但我每次都幸運地逢凶化吉,渡過瞭難關。我想,我是個被幸運寵幸的男人吧。一路走來,我與很多很有魅力的人相遇、相識,也得到瞭沿途的人們的支持和幫助。
在日本國內,我不僅得到瞭以團長和秘書長為首的後援團諸位的鼎力相助,也得到瞭很多人的支持。要是沒有這些人的支持,我的旅程大概是不可能實現的。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對我來說是最珍貴的寶物。我既沒有充足的資金,又沒什麼特彆的纔能,卻能完成這樣“奢侈的旅程”,我想我靠的就是這些“珍寶”吧。此外,能在冷戰一結束就馬上開始旅行也是很幸運的。冷戰時期,世界上到處都有不能通行的地方。也許我能在處於內戰的國傢辦理手續進入戰場,但要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從邊界的這邊抵達那邊,就必須要等到這個地區處於和平狀態,否則是不可能的。我感覺自己就像是抓住瞭從冷戰結束到爆發海灣戰爭和“9·11”事件中間的一個空檔兒,有一種穿隙而過的感覺。
持有日本護照前行也很重要。日本人幾乎能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傢進齣,而美國人和俄羅斯人卻都有不能自由前往的國傢。例如,曾與我在俄羅斯語係諸地同行的阿萊剋塞伊科諾年科就曾對我說:“我想和你一起前往非洲的終點。”但他很難取得在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簽證,特彆是約旦反俄羅斯的情緒很強烈。雖然最終我們設法通過瞭反俄情緒強烈的伊朗和土耳其,但他的敘利亞的入境簽證卻遲遲發不下來,最後他隻好放棄。此外,我還感覺我是個很幸運的日本人。很多日本人因父母臥病在床或是孩子小等因素而不能隨意外齣。而我傢人都全力配閤我,在傢庭這方麵我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奧杜瓦伊的博物館,這裏有我去終點之前無論如何都要看的東西。雅緻的博物館位於一個小而高的山丘上,在奧杜瓦伊峽榖裏抬眼就可以看到。博物館研究員嚮我們介紹瞭內部情況。我的目標是目的地萊托裏的一個猿人足跡化石的復製品,但由於萊托裏當局為瞭保護足跡化石又把它埋瞭下去,因此我無法看到真品瞭。我在博物館裏盯著復製品細細地看,想要將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這些腳印大約前後延伸25 米,有一對較大的腳印和一對明顯與它步幅相閤的較小的腳印,還有與大腳印相重閤的小腳印。人們一般認為這是三個人加在一起的腳印,對於這三個人是什麼關係又有多種解釋和猜測。我相信這是一傢三口的腳印,大的腳印是爸爸,旁邊與其步幅一緻的是媽媽,跟著爸爸的腳步走的是孩子。爸爸和媽媽的腳印靠得相當近,步幅也成對,小孩子肯定就是在兩人身後追趕。靈長類學者河閤雅雄先生以“傢庭”“直立雙足行走”和“語言”三個特徵將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區彆開來,這其中的兩個特徵被這些足跡化石明顯地體現齣來。為瞭這次旅行,我把妻子和剛滿兩歲的女兒拋在瞭一邊,因此我在途中反而對“傢”更為關注。我一路上與各地不同的傢庭交流,透過這些傢庭思考何謂傢庭以及父親的責任是什麼等問題。共通之處就是每個人都很珍惜傢庭,但是我的這個問題直到快到終點也沒有找到確定的答案。
站在博物館裏遙想人類誕生時的情景,眺望奧杜瓦伊峽榖,感慨著這真是最美麗的景觀。這裏也是考古學傢瑪麗·利基最初發現東非人(南方古猿)的猿人化石的地方。我們在博物館的員工宿捨住瞭下來。從博物館往下走,到奧杜瓦伊榖之後再沿上坡路走,就能看到矗立在那裏的古老建築物。博物館工作人員嚮我們介紹瞭其中一處,裏麵放著一張連棕墊都沒有的老式木床,這個建築物好像已經不再使用瞭。為瞭歡迎我們,博物館不僅請我們在瑪麗·利基曾使用過的研究室裏喝瞭茶,還邀請我們品嘗羊肉大餐。1976 年,發現萊托裏足跡化石的也是瑪麗女士,對於博物館方麵安排我們住在她曾住過的地方,我真是滿心感激。
2 月9 日
這天,我們終於體驗瞭期待已久的行進路綫,平時生活在塞倫蓋蒂國傢公園裏的角馬會因生育繁殖而在這時候聚集過來,在路綫之外的熱帶大草原上奔跑。此時的大草原綠油油的,兩周前剛下過雨,草原很繁茂。盡管我們行進的速度很快,但我還是能感覺到處彌漫著青草味兒。據說一般在這時候大草原本還是一片荒蕪,大概幸運再次降臨到我頭上瞭吧。
我們騎著自行車,好似穿梭在角馬群間奔跑,瞪羚、黑斑羚和斑馬也在奔跑著。雖然它們對旅客乘坐的汽車已經感到習慣,但對從車上下來的人還是心存恐懼的,對騎著自行車的人也有些害怕。看到不知為何物的東西,開始的時候它們會逃開,但隻是逃到不遠的地方就停下來看著我們,然後走近些,再跑開。草原上還有長頸鹿群,走到跟前的時候覺得它們真高大。長頸鹿走得不快,悠閑地逛著,簡直就是慢動作畫麵裏的動作。不過,由於它們的步幅很大,速度還是很快的。我們和長頸鹿一起跑瞭一會兒。
雖然熱帶大草原看起來很平坦,但道路其實顛簸不平。再加上與野生動物一起跑瞭一會兒,體力上真有些吃不消瞭。盡管如此,我還是感覺沒玩盡興。在東西伯利亞坐馴鹿雪橇前行的時候,感覺就像在童話世界裏一樣,我甚至有瞭就那樣坐在雪橇上不停地跑下去的想法。現在,我又有瞭和那時一樣的想法。要到今天的目的地恩德任村,就必須要翻過一座山。離開熱帶大草原後我們進入長滿金閤歡的山嶽地帶,越過海拔達2 000 米的山峰。在大草原時玩得太纍瞭,我們在上坡時不得不拖著腿走。
隨著海拔升高野生動物逐漸少瞭,驢和牛倒多瞭起來。後來,我們遇上瞭馬賽人,他們有自己的村落。這個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就是野生動物與馬賽人的和諧共存。很多自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瞭保護野生動物而把原來居住在那裏的人遷移齣來,但這裏就沒有讓馬賽人遷移齣來,甚至還有馬賽人在自然保護區裏擔任職務。人類本來就應該融於自然世界中而生存,要是人能作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生存,就不必多做無用功瞭。這裏的方式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雖然是馬賽人村落,但恩德任村也有自己的醫院。醫院裏有一名醫生,還配備瞭護士和其他醫療輔助工作人員,醫療器具也很完備。我們在這個醫院的宿捨裏住瞭下來,在我們到達醫院的時候,護士和修女們送給我們一捧樸素且帶有大自然氣息的花。這花是孩子們親手采來送給我們的。我手捧著花,心中對這意想不到的歡迎充滿瞭感激之情。
2 月10 日
終於要到目的地瞭。我們於早上7 點齣瞭恩德任村,打算徒步走完到目的地萊托裏的15 公裏。雖然扔下自行車會更輕鬆,但我還是推著它走。這輛自行車和我一起走過西藏和絲綢之路,越過喜馬拉雅山,是陪我走過近兩萬公裏的老夥計啊,我要和它一起到達終點。
兩個持槍的巡邏隊員跟在我後麵。路上不時地能看到長頸鹿和斑馬,它們步調輕快,我感覺它們就像從地麵上彈起來一樣,無法抑製歡快的心情。雖然其中一個巡邏隊員因為較胖而有點兒氣喘籲籲,但我並沒有停下我的腳步。路很好走,要是騎自行車,大概一個小時就能到終點,但我還是繼續走著。這時候,在博物館看到的猿人足跡化石浮現在我的腦中。我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時6 公裏。我傢在東京調布,附近的河旁有一條自行車道。在開始“偉大的旅行”前,我常背著體重為10 公斤的一歲的女兒在這條自行車道上快速行走,當時的時速是6公裏。要是能背著10 公斤的重量以6 公裏的時速行走,我自認為再長的距離我都能走下來。
馬賽族的薩義摩先生到萊托裏入口處迎接我。作為馬賽人的首領,他受政府委托負責保護足跡遺跡。薩義摩先帶我去看的是野生動物的足跡化石。在已變得像水泥那樣堅硬的岩盤上,零散地分布著河馬、長頸鹿、大象和猿猴等的足跡,聽說這是與人類足跡化石同時代的岩盤。在人類誕生之時,野生動物們就已經在昂首闊步地走著瞭吧。接著,薩義摩帶我去看人類足跡化石,路上走過高低略有起伏的地方就是普通的熱帶草原地形瞭。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瞭人類足跡遺址前,大概誰都不會想到人類的足跡化石就在這裏。
大草原很靜,有一堆人頭大小的石塊,猿人的足跡在下麵長眠,足跡應該是朝北方嚮走去的。我放下自行車看瞭下手錶,時間是上午9 點29 分。心裏想著“終於到瞭啊”,長籲瞭一口氣,“偉大的旅行”結束於此刻。
[中文版序]
得知《偉大的旅行》要齣中文版,我感到非常高興和榮幸。
700 萬年前,誕生於非洲的人類先祖從猿人進化到原人,最後又進化成我們人類的祖先——智人。如果從人類發展的整個曆史進程來看,在五六萬年前走齣非洲的智人,仿佛一瞬間就遷徙到世界各地,適應瞭當地的環境,落地生根。現今,地球上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人類生存。
猴子中往北行進得最遠的要算是日本獼猴瞭,但是也僅僅是北緯41度而已。而人類則在兩三萬年前就到達瞭北緯60 度的地方,最終甚至有人在北極圈內定居。其中的一部分人則跨過新大陸,將足跡推進到南美大陸的最南端。
動物物種在新的土地上完成身體的進化,最終適應的個體得以生存。與之相比,人類各民族在身體結構上的差異並不大,而是通過後天創造的文化與環境相協調適應。也正因如此,行進到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人類創造齣的文化種類之多,著實令我們咋舌。
在這本書所記錄的“偉大的旅行”之後,我於2004 年開始瞭一次新的“偉大的旅行”。這一次,是為瞭探究走齣非洲的早期人類,從什麼時候、為什麼以及如何到達瞭日本列島。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人們可以從北方、西方以及南方漂洋過海,來到日本。也可以說,日本列島就是東遊的人們雲集之處。人們來到這裏,在接受大陸文化影響的同時,創造齣瞭獨特的日本文化。
新的“偉大的旅行”的最後行程中,我使用瞭手工製作的沒有發動機的皮筏,經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颱灣,最後抵達日本衝繩。雖然在途中遇到過種種睏難,但我還是於2011 年6 月完成瞭新的“偉大的旅行”。希望以後也能嚮大傢講述我在新的旅行中的點點滴滴。
《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來形容,但並非那種視覺上的震撼,而是一種心靈深處的觸動。它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仿佛是平靜的湖麵,卻隱藏著深邃的暗流。作者的敘事,非常剋製,他從不刻意煽情,也從不故作高深,隻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講述著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我特彆欣賞他對“失去”的描繪,那是一種帶著淡淡憂傷,卻又充滿理解和接受的描寫,仿佛他已經看透瞭生命的無常,並從中找到瞭平靜。這本書,也讓我對“連接”有瞭新的認識。他似乎並不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係,而是通過對個體經驗的深刻描繪,來揭示人與世界,人與自我之間,那種更為深層的,普遍的連接。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共鳴,仿佛作者所經曆的,所感受的,也是我內心深處曾經有過,或者正在經曆的。這種共鳴,讓我感到,我並非是孤單的,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相似的探索。這本書,是一本能夠陪伴你很久的書,它不會讓你一次讀懂,而是會在你生命的某個階段,再次為你開啓新的意義。
評分《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是如此的巨大,以至於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理解其中蘊含的全部深意。它的文字,不像那種嘩眾取寵的散文,也不似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著,而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獨具魅力的錶達方式。作者似乎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洞察力,能夠穿透事物的錶象,直達其本質。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即使隻是匆匆一瞥,也仿佛有瞭自己的靈魂,有瞭自己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孤獨的描繪,那是一種深刻的、令人迴味的孤獨,而不是那種空虛的、令人沮喪的孤獨。這種孤獨,似乎是他在旅途中,與世界對話,與自我和解的必然過程。這本書,也讓我對“偉大”這個詞有瞭新的理解。它並非是那種驚天動地的偉業,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持續的,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存在的探尋。我曾嘗試著去模仿作者的筆觸,去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但總覺得難以企及,那是一種天賦,一種對文字的駕馭能力,一種對情感的深刻把握,非一日之功。這本書,就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有勁。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蘊藏在最平靜的敘述之中。
評分這本《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真是一本讓人沉醉的書,從拿到它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獨特的魅力所吸引。書的裝幀設計就透著一股子厚重感,紙張的觸感溫潤,油墨的香味在指尖彌漫,仿佛自帶一種古樸的儀式感。翻開扉頁,沒有華麗的序言,沒有故弄玄虛的引言,隻有最純粹的文字,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歡作者的敘事方式,他似乎並不急於將故事傾倒齣來,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將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入他所描繪的世界。那是一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他對景物的描寫,對人物神態的捕捉,都充滿瞭生命力,仿佛我便置身於那個旅途之中,感受著風的吹拂,聞著泥土的芬芳,看著遠方層疊的山巒。書中所營造的氛圍,是如此的寜靜而又富有張力,它不是那種喧囂的熱鬧,而是一種內斂的深刻,一種在寂靜中綻放的智慧。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放慢瞭節奏,讓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深入心底。這種閱讀體驗,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有機會停下來,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審視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我無法想象,一個人是如何能夠將如此豐富的內涵,如此細膩的情感,如此深邃的思考,如此巧妙地融入到一篇篇“行路”的記錄之中。這本書,不單單是一本旅行的紀實,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存在、關於永恒的探索。
評分當我翻開《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的瞬間,我就知道,我將踏上一次不同尋常的旅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僅僅記錄瞭外在的風景,更是深刻地挖掘瞭內在的風景。作者的筆觸,並非是平鋪直敘的,而是充滿瞭迴味和聯想,他常常會從一個微小的細節,延伸齣一段深刻的思考,或者,從一段深刻的思考,又迴溯到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瞬間。這種寫法,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和領悟力,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便會發現,那是多麼迷人的智力遊戲。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遺忘”的描寫,他似乎並不試圖去記住一切,而是將那些最重要的,最能觸動他的,留在記憶的深處,而那些無關緊要的,則自然而然地被時間的長河所衝刷。這種選擇性的記憶,恰恰是生命智慧的體現。這本書,也讓我重新審視瞭“孤獨”的意義,它不再是一種負麵的情緒,而是一種必要的沉澱,一種與自我深度對話的契機。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也在進行著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與作者共同的探索。這本書,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珍寶,它不會在一開始就獻齣所有的寶藏,而是需要你一點一點地去發掘,去體會。
評分捧著《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同行,他並非用地圖和指南針指引方嚮,而是用他的眼睛,他的心靈,他的感悟,為我描繪齣一條條鮮活的道路。這本書的結構,並非是綫性推進的,而是充滿瞭跳躍和迴響,仿佛作者將他的思緒,如同散落的珍珠,在某個特定的節點上,又重新串聯起來。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更加貼閤瞭我對旅行本身的感受,旅行本身就是充滿著意外和驚喜,充滿著斷點和重逢。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偶然”的描繪,他能夠捕捉到那些被大多數人忽略的,微小的,卻又至關重要的瞬間,並賦予它們深刻的意義。這些瞬間,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雨,一次萍水相逢的談話,甚至是一個不經意間的眼神,但在作者的筆下,它們都成為瞭故事發展的關鍵,成為瞭人物內心轉變的契機。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時間”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鍾錶上的刻度,更是生命中那些沉澱下來的,具有溫度的記憶。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閱讀作者的生命,閱讀他所經曆過的,所感受過的,所思考過的。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仿佛我的人生,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和遼闊。
評分拿起《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我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門扉。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字裏行間所透露齣的,一種超越時代的思考。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古樸的韻味,仿佛是經過瞭時間的沉澱,變得更加醇厚。他並沒有刻意去追求新穎的錶達,反而是在最經典的敘事方式中,注入瞭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我尤其喜歡他對“瞬間”的捕捉,他能夠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轉瞬即逝的,卻又能夠承載著豐富情感和深刻意義的瞬間,並將其定格在文字之中。這些瞬間,如同散落的星辰,點綴著整本書的夜空。這本書,也讓我對“存在”有瞭更深的體會。他似乎並不糾結於事物的錶象,而是著眼於事物存在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微妙的聯係。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再是單純的讀者,而更像是一個與作者並肩同行的探索者,我們一同在文字的世界裏,追尋著生命中最本質的真理。這本書,是一本能夠讓你沉靜下來的書,它讓你有機會放慢腳步,去思考那些被我們日常所忽略的,卻又無比重要的事物。
評分第一次接觸到《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純屬偶然,但卻像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一頭紮進瞭這本書的世界,再也無法自拔。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未知世界,通往心靈深處的窗戶。它沒有預設任何的結論,也沒有強加任何的觀點,隻是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記錄著旅途中的點點滴滴。作者的筆觸,如同最精巧的雕刻刀,在時間的畫布上,勾勒齣最真實的畫麵。那些平凡的場景,在他筆下,都煥發齣瞭不一樣的光彩。我特彆欣賞他對細節的把握,比如對光影的描繪,對聲音的捕捉,甚至是對空氣中某種微妙氣味的辨識,都力求做到極緻。這些細節,匯聚在一起,便構成瞭一個無比立體、無比生動的世界。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個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自己的所思所想,引領著我一同去探索生命的奧秘。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那些句子可能隻是寥寥數語,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這本書,讓我對“旅行”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跋涉,一種對自我邊界的拓展。它教會我,在行走的路上,不僅要看風景,更要用心去感受,去體悟。
評分《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這本書,真的如同一泓清泉,洗滌瞭我內心深處的浮躁,讓我重新找迴瞭那份久違的寜靜。它的文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也沒有任何的華麗辭藻,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仿佛是來自最純粹的靈魂的呐喊。我最欣賞作者的耐心,他願意花時間去觀察,去體味,去等待,直到那個最恰當的詞語,那個最貼切的比喻,能夠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他對於“等待”的描寫,讓我深有體會,在旅途中,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等待,等待日齣,等待黎明,等待一個契機,等待內心的覺醒。而作者,他將這種等待,化作瞭文字中最動人的篇章。這本書,也讓我對“傢”這個概念有瞭新的思考。他似乎並不急於找到一個物質上的歸宿,而是通過不斷的行走,不斷的探索,來尋找內心深處的棲息之地。這種“行路”本身,就是一種傢的追尋。我常常在閱讀時,會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感動,那種感動,並非是因為某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因為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流露齣的,對生命最真摯的熱愛和最深刻的理解。這本書,就像是一本無字之書,它鼓勵我用自己的心去解讀,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
評分《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的文字,有一種強大的包容性,能夠將看似毫不相關的元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構成一個和諧而富有深意的整體。作者的敘事,並非是循規蹈矩的,他常常會打破常規的邏輯,將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場景,進行意想不到的連接。這種跳躍性的敘事,反而更加貼近瞭我們真實的生活經驗,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思緒,本身就是充滿瞭跳躍和聯想。我特彆欣賞他對“對話”的描繪,他筆下的對話,並非是簡單的問答,而是充滿瞭試探,充滿瞭暗示,充滿瞭未盡之意。這些對話,仿佛是心靈之間的交流,而非僅僅是語言的傳遞。這本書,也讓我重新認識瞭“意義”的來源。它並非是由外在賦予的,而是由我們內心去創造的,去發現的。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開始主動地去尋找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屬於我自己的意義。這本書,是一本能夠激發你思考的書,它不會給你答案,而是會引導你去提齣更多的問題,去探索更廣闊的可能性。
評分我常常覺得,《偉大的旅行·行路篇(珍藏版)》這本書,擁有某種魔力,一旦開始閱讀,便會讓你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它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如同音樂般,起伏跌宕,引人入勝。作者的敘事,並非是刻意的營造,而是順應著情感的自然流淌,讓文字帶著讀者一同前行。我尤其喜歡他對“變化”的描繪,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事物在時間長河中的細微變化,並將這些變化,賦予深刻的生命意義。無論是景物的變遷,還是人物的成長,他都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其呈現齣來。這本書,也讓我對“方嚮”有瞭新的理解。它並非是固定的指嚮,而是充滿瞭不確定性,充滿瞭可能性。在不斷的行走中,我們也在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方嚮,也在不斷的發現新的方嚮。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再是那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開始主動地去參與到作者的思考中,去揣摩作者的用意,去感受作者的情感。這本書,是一本能夠與你心靈産生共鳴的書,它仿佛是你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渴望的化身,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深刻的認同感。
評分準備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希望是一本好書
評分看過關野的紀錄片,覺得他還是很有思想的一個人,這兩本書就是他路途上對人生的一些思考吧
評分關野吉晴很棒!內容寫的贊!
評分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
評分看過關野的紀錄片,覺得他還是很有思想的一個人,這兩本書就是他路途上對人生的一些思考吧
評分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
評分還可以,不是很理想
評分看過關野的紀錄片,覺得他還是很有思想的一個人,這兩本書就是他路途上對人生的一些思考吧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