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期刊
  • 时事
  • 文化
  • 社会
  • 观点
  • 评论
  • 杂志
  • 三联生活周刊
  • 2017年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536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5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涂布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远东通往东西伯利亚的广袤大地,可能是位于欧亚两种文明中间的zui辽阔的荒原。气候寒冷,尤其是接近东边的部分,大多数土地等不到足以耕种一季的时间。这里zui常见的生命体,是针叶林、白桦林,和在黑色沼泽地水泡边冒出的地苔植物。偶尔能见到一块被翻耕过的土地,就像天空在大地上投下的阴影。这就是时间!是长时间未被打破过的完整的时间!
这是我第yi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模样。我来的地方距离这里只有1000多公里,乘飞机大约两个多小时。那是世界上zui大的城市之一,我在那里看到的时间(如果能看到的话)是另一种样子——跳跃的,断裂的,生机勃勃又混乱不堪。大城市是人和时间的战场。人们忙着按自己的意愿和欲望打碎时间,从时间的创口中构建起自己的利益。时间也狡黠地反噬其身,驱赶控制着人们的生活。如何打破时间的枷锁,和时间解决长久以来的争执,可能是绝大多数忙碌的现代人都面对却无力解决的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封面故事
跨越远东到西伯利亚的旅行
贝加尔湖看得见风景的时间
36 贝加尔湖行记
58 远东:12个目的地
62 浅触堪察加:野性之地的现代旅行
74 穿越辽阔西伯利亚
88 西伯利亚大铁路
92 海参崴地堡,城市深处

社会
102 时事:大选“悬空”,英国转向“软脱欧”
104 热点:“‘不辱国家使命’,父亲做到了”
108 热点:钱其琛:“普通”外交家
116 热点:流浪的国宝:阿富汗珍宝背后的故事

经济
100 市场分析:罕见的倒挂
132 商业:奔驰的“第三生活空间”

文化
136 话题:《纸牌屋》再来
140 电影:斯科特重启《异形:契约》:生命的有限与不朽
144 音乐:绿洲乐队,zui后的蓝领英雄
152 思想:轻文明的悖论
154 书评:深度是藏在表面的

专栏
18 邢海洋:成品油的市场价格形成了?
150 张斌:致敬传奇
151 宋晓军:美国与伊朗的“代理人战争”
156 朱伟: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6)
158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环球要刊速览
读者来信
天下
理财与消费
好消息·坏消息
声音
生活圆桌
好东西
个人问题

精彩书摘

  《贝加尔湖行记》
  5月的Goloustnoe小镇,还是春天和冬天交战的战场。一座金顶白墙的小教堂外面,是一大片阴冷的水面。湖面已经解冻,岸边大块大块淡青绿色的残冰,浸泡在灰色湖水中。阴云压在湖面上,遮盖了远处天空,风雪在看起来窄小却又不知道边界的湖面上空回旋。Goloustnoe的路上看不到一个人,整个小镇散发着墓园一般的清冷气息。
  在咖啡馆喝了一碗加了大勺奶油的甜菜汤,还有一盘被称为“贝加尔湖面包”的当地名产——拌着洋葱和土豆炸的贝加尔湖白鲑鱼后,越野车扭头从小镇公路下到湖畔浅滩。风雪越来越大,河滩的白色卵石和湖中未消融的冰雪连成白茫茫一片,天地似乎都被裹挟进明晃晃的惨白中。眼前的景象具备了西伯利亚流放场景中的绝大部分要素:广袤的空间,惨白的色调,被狂风乱卷的雪片,其间除了我们自己,空无一人,车子摇晃着仿佛驶向天边。直到一片花岗岩高地切断了石滩,岩上是密密麻麻的针叶林,一条小路蜿蜒伸展进昏暗茂密的树林中。我们要从这里开始三天的贝加尔湖小径徒步。
  《浅触堪察加:野性之地的现代旅行》
  回程的路上,一只松鸡在白色的漫天大雾里飞过,画出一条弧线。一只阿纳德尔狐露出了它的脸,但很快就隐身到了雪幕之后。伊万在雪地里发现了吉日加雪兔和旅鼠的脚印;细瘦的桦树弯弯曲曲在留白的天地里伸展出一些妖娆的线条,像一幅中国水墨画,却总让人觉得冷峻。这就是我目之所及的所有的生命痕迹。向导告诉我,待到夏季山花烂漫时,这儿从山脚到山顶会开满层次丰富的花:偃松、石松岩须、火山越橘、黑色岩高兰、蓝果金银花、堪察加杜鹃、高山岩梅、松毛翠、簇径石竹、红景天等等,非常美。“很多日本游客喜欢拿着他们的专业相机,组团来这儿辨花识草,观鸟拍鸟。”听到“观鸟团”这个词,我内心不禁暗笑起来;看来夏季的堪察加,真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温驯的景点啊。
  《穿越辽阔西伯利亚》
  俄罗斯人也不仅仅以一个瞬间时间切片的方式与我们擦肩而过。在列车上,我们邂逅他们,与他们一起穿越一段不长的连续时间,这些共度的短暂时光构成了我们旅途风景的一部分。去往乌兰乌德的途中,一位染红的头发已经褪色的中年女人从别列戈尔斯克上车,睡在我们的下铺。她在别列戈尔斯克的矿山开挖掘机,与她同行的,还有她的两个兄弟,他们睡另一条过道。当她那爱跟人称兄道弟、总兴高采烈但皱纹丛生的哥哥走过来,从迷彩服里掏出两瓶藏匿的啤酒(西伯利亚的列车形同虚设的规定:不能带酒上车),露出一口坏牙,兴高采烈地喝起来时,女人便从她的塑料袋里拿出红肠和黑面包。她热情地招呼我们一起吃,告诉我们这是俄罗斯而不是哈尔滨产的红肠,然后饶有兴趣地看着我慢慢吃下去。我觉得有一些肥腻,但又不想不吃,扫了她的兴。
  《海参崴地堡,城市深处》
  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参与了地堡早期修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和韩国人在这个城市中占比zui高,约占全体人口的五分之四。舒尔茨1872年来到这个城市时,就发现中国人拥有城市中zui大的聚居地。“沿途5俄里(约5.3公里)间的陡坡上,聚集了大量的中国居民。尽管中国人被允许自由居住,但他们不喜欢和欧洲人混得太近,而是组成了自己的城市街区。他们的房子大部分都很小,是木制的,偶尔有些更大的石头房子。大体上,建筑风格都很简朴,他们不在意美不美,主要目的还是保暖。中国人的房子,很少有多个房间。天花板和地板都是多余的。他们中zui富有的,都把玻璃窗户当作zui奢侈的享受。他们一起睡在贯穿整个屋子的石头铺位上,用从厨房砖砌的灶上导出的管子取暖。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地方是某些昆虫的家园,而这些昆虫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美味佳肴。”
  ……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 一本关注社会变迁与时代脉搏的深度杂志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是一本致力于深度观察中国社会发展、解读时代议题、呈现多元观点的周刊。本期杂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报道态度,深入探讨了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力求为读者提供多角度、有深度的思考。 封面专题:时代浪潮中的个人选择与集体命运 本期杂志的封面专题,聚焦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安顿自我,以及集体命运的演进轨迹。文章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对个体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在快速变革的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专题内容可能涵盖了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的真实故事,通过鲜活的人物案例,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 个体叙事与时代印记: 杂志通过一系列深度访谈和人物报道,呈现了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挣扎。无论是年轻一代的奋斗与迷茫,还是中年一代的担当与转型,抑或是老年一代的经验与传承,都将成为专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个体故事,将勾勒出不同人生轨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画面。 社会变迁的深层解读: 专题文章将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会深入挖掘社会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涉及城市化进程、技术革新、消费观念演变、家庭结构变化等议题。杂志将力求呈现出这些宏观因素如何作用于个体生活,塑造社会整体面貌。 集体认同与价值重塑: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集体认同与价值体系也在经历重塑。《三联生活周刊》将审视在多元价值并存的当下,人们如何构建新的集体认同,又如何理解和传承传统价值。这可能涉及到文化现象、群体行为、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 深度报道:洞悉社会肌理,发掘现实力量 除了封面专题,《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还包含了多篇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经济观察: 杂志可能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风险与机遇。例如,关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房地产市场、金融监管等议题,都可能成为报道的焦点。报道将注重数据的支撑和专家的解读,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理性、客观的经济图景。 文化现象: 深入解读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意义。无论是电影、音乐、文学、艺术,还是网络文化、亚文化,都可能成为杂志关注的对象。报道将试图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如何反映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 社会议题: 关注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环境保护、城乡发展、弱势群体权益等。杂志将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采访,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报道将秉持人文关怀的精神,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行动。 科技前沿: 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可能成为报道的选题。杂志将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这些复杂的技术,并探讨它们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 生活万象:体味寻常中的不平凡 《三联生活周刊》一贯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有价值的内容。本期杂志同样会包含一些关注个体生活、情感体验的版块。 人物故事: 展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贡献的人物,或是在特定领域坚持不懈的探索者。通过他们的故事,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 城市观察: 记录不同城市的风貌与变迁,展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可能涉及城市规划、社区生活、老街区改造、新兴商业模式等内容,展现城市发展的活力与挑战。 生活方式: 探讨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关于健康饮食、旅行体验、家居设计、亲子教育等话题,都可能在杂志中有所体现。 杂志特色 《三联生活周刊》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调查、精美的版式和富有思想性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期杂志延续了其一贯的严谨与人文关怀,力求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为读者提供一份值得信赖的思想读物,激发读者对社会、对生活、对自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精心策划和打磨,力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读者带来一份清醒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的过程中,我被几篇非专题报道深深吸引。其中一篇关于某个新兴产业从业者的采访,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在时代浪潮中的真实写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赞扬或批评,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了人物的语气、表情,甚至是眼神中的犹豫与坚定,将他们的困惑、梦想与努力,一点点地剥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仿佛自己就站在他们身边,倾听他们的故事。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媒体所缺乏的。另外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挖掘出了被遗忘的细节和人物,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打破常规、勇于挑战既有观念的精神,正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魅力所在,它总能引导我们跳出舒适区,去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

刚收到《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这份沉甸甸的纸质刊物,迫不及待地翻开,熟悉的墨香扑鼻而来,这种触感和味道,是数字时代里久违的亲切。这次的封面设计,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第一眼便抓住了我的眼球,预示着这次的专题一定不寻常。我特别喜欢它在选题上的那种“慢”与“深”,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碎片信息,而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一个议题的来龙去脉,去呈现事件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挣扎。虽然还未深入阅读,单是目录和封面故事的引言,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们仿佛在低语,讲述着这个时代里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群体。我尤其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触及灵魂的思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安顿内心的一隅。这种对深度报道的坚持,是《三联生活周刊》一直以来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让我对每一期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三联生活周刊》在策划专题时,有着一种独特的“全局观”。《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的这个封面故事,从选取的角度、涉及的采访对象,到最后的报道呈现方式,都显得非常成熟和老道。它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试图从多个维度去呈现一个事件的全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立体的认知。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数据和事实时,那种严谨的态度,每一个数字、每一个观点,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核实和推敲,给人一种信赖感。而它在语言风格上,也做到了知性与温度的完美结合,既有深度分析的理性,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情,使得再沉重的话题,读起来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这种平衡感,是其他刊物难以企及的,也是我为什么始终钟情于《三联》的原因之一。

评分

我发现,《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在报道一些社会议题时,总能找到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并且把他们的声音放大。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基层工作者的报道,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到他们的生活细节中,去展现他们的不易、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被符号化的群体。这种视角,让我能够更真切地理解社会发展背后,那些最普通、最真实的力量。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时代的篇章。这种对“人”的关注,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是《三联》一贯的风格,也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中的几篇短评,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如同一颗颗闪耀的珍珠,点缀在整本杂志之中。它们往往是作者对某个社会现象的即时反应,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的感悟,语言精炼,却蕴含深意。我常常会在阅读完长篇的专题报道后,回过头来品味这些短评,它们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或者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本杂志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它让我看到了,《三联》不仅仅在做严肃的深度报道,也在关注生活的点滴,并且能够从这些点滴中提炼出深刻的见解。

评分

我注意到,《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在某些专题的报道中,会引用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数据,但它却能将这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用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充分展现了作者和编辑团队高超的文字功底和驾驭复杂信息的能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渊博的老师讲课,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沟通,能够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这样的报道,既满足了我求知欲,又不会让我感到晦涩难懂。这种“学以致用”的报道风格,是《三联》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也是我非常欣赏的。

评分

在《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的编辑排版上,我不得不说,它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翘楚。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扎实,它在视觉呈现上也下足了功夫。这一次的版式设计,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沉稳,图片的选择也极具艺术性和新闻性,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我常常会为那些精美的插画或者摄影作品而驻足,它们不仅仅是图解,更是独立的艺术品,能够引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感悟。翻阅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用心,每一个版块的过渡都显得自然流畅,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这种将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的追求,让《三联生活周刊》不仅仅是一份杂志,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品。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三联生活周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信息,更在于它所培养的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次的《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同样如此。它不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报道,让你自己去发现“为什么”。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些重要的线索,然后鼓励你去独立地判断和分析。我常常在阅读后,会陷入沉思,反复咀嚼文中的观点,并且与我自己的认知进行对比。这种“启发式”的阅读,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一个思想的参与者。这种对读者独立思考能力的尊重,是《三联》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次的《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在某个专题的报道中,引入了一些跨学科的视角,这让我非常惊喜。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领域,而是尝试将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对事件的分析和解读中。这使得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这种“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它提醒我,在看待任何问题时,都不应该拘泥于表象,而应该去探究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重性。这种启发性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对于《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里的某一篇评论文章,我简直是拍案叫绝。作者以一种极其犀利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触,剖析了当下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语言精练,逻辑严密,字字珠玑。它没有空洞的口号,也没有苍白的煽情,而是用事实和道理,一点点地戳破那些虚伪的泡沫,让我们看见事情的本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狠狠地“拧”了一下,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这种启迪性的阅读体验,让我非常享受。而且,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可能是与主流声音有所不同,但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有理有据,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希望未来还能看到更多这样有深度、有见地、有勇气的评论。

评分

经常买来看,非常不错的一本杂志。

评分

经常购买,送货快,一本不错的杂志

评分

。。。。。。。。。。

评分

一片神奇的地域,值得去探险。

评分

趁活动赶紧抢购的,非常感谢京东,让我买到很多好书,还省了银子。

评分

一直在买,用京东自营,渠道保持吧,换了其他的确实不方便,邮费占比占用费用不划算。

评分

真想去走走

评分

好杂志

评分

一上京东穷三代呀,为什么,因为棒棒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