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賴瑞和 著
圖書標籤:
  • 杜甫
  • 唐詩
  • 唐朝史
  • 曆史
  • 文化
  • 詩歌
  • 旅行
  • 長安
  • 洛陽
  • 成都
  • 鳳翔
  • 夔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419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10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4
字數:33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知名唐史學者賴瑞和暢銷遊記《杜甫的五城》全新全彩插圖版,更精彩的曆史文化之旅。

  ★ 與《文化苦旅》同時誕生、更富人文關懷與史筆的遊記散文。

  ★ 著名作傢劉心武、中國唐史學會會長張國剛等文化名人聯閤推薦。


內容簡介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是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九次在中國大陸旅行的記錄。作者賴瑞和是海外研究唐代曆史的知名學者,他孤身一人深入尚未完全開放的中國內地,用搭乘火車的方式行走於城市和鄉村,尋找那些曆史上曾經輝煌而今湮沒於時間長河中的遺跡。全書以豐富的曆史積纍和平靜而略帶憂傷的文字錶達瞭對曆史的追思、對生活在祖國土地上的人們的關懷,以及對壯美河山的熱愛。全新版《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增加瞭由作者親手拍攝的百餘張彩色照片,記錄瞭許多已經逝去的珍貴影像。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通過此書,我們可以迴望三十年前的中國社會景象和人生百態,體味當時人們的生活,展開對未來的思索。

作者簡介

賴瑞和,廣東梅縣人,馬來西亞國籍,1953年生。中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唐史碩士及博士。曾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馬來西亞南方學院。颱灣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著有《坐火車遊盛唐:中國之旅私相簿》以及專題散文書《男人的育嬰史》等。

目錄

再版序

簡體字版自序

人生旅程的一半 拱北 廣州 長沙 嶽陽

種柳柳江邊 桂林 柳州 梧州 西江

仙人的糕點 梅縣 潮州 汕頭

長安水邊多麗人 西安

入西域記 蘭州 酒泉 敦煌 柳園 吐魯番 烏魯木齊

五城何迢迢 銀川 平羅 五原 呼和浩特 武川 希日穆仁

誰謂河廣 大同 北京 太原 運城 鹽池 洛陽

南詔緣 昆明 劍川石窟 大理

入蜀下三峽 麗江 重慶 長江三峽

湘西行 常德 桃源 張傢界 王村 鳳凰

便下襄陽嚮洛陽 貴陽 襄陽 寶豐 鐵門

細雨騎驢入劍門 華山 秦嶺 漢中 廣元 昭化

齣川西記 南坪 九寨溝 鬆潘 若爾蓋

過青海 夏河 臨夏 臨洮 西寜 青海湖 格爾木

隨興的旅程 上海 杭州 蘇州 祁陽 永州 福州 武夷山 惠州 虎門

武梁祠 武漢 鄭州 開封 嘉祥

太史公的遺憾 麯阜 泰山 濟南 安陽 滿城

砂河的公廨田 五颱山 砂河 渾源 應縣

陝北的黃土地 三岔 榆林 延安 蒲城

鹹陽布衣 韓城 三門峽 扶風 平涼 固原 麟遊 鹹陽

相看兩不厭 宣城

附錄 九次中國大陸之旅詳細路綫裏程錶

颱灣版後記


精彩書摘

  人生旅程的一半:拱北?廣州?長沙?嶽陽

  一

  十多年前,我還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念博士的時候,經常有機會和教我宋史及近代史的劉子健教授,在東亞係那間雅緻的壯思堂,喝茶聊天。有一天,劉老師對我說:“你是念唐史的,應該到西安去看看。”跟著,劉老師突然站瞭起來,用雙臂做瞭一個環抱的姿勢說:“西安南部都被整個終南山包圍著。你去看瞭,就知道為什麼唐朝要選在長安建都,因為那裏可守啊!”

  劉老師的這一番話和他那個生動的環抱手勢,正好打動瞭我內心深處,一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還以為,到瞭西安,隻要站在市區,往南一看,就可以見到終南山!從此,我更下定決心,有一天不但要到西安去,而且還要走遍整個中國大地。

  當然,我這個走遍整個中國的夢,並不是在普林斯頓時開始的。我記得,早在中學時代,讀瞭許多新文學作品和武俠小說,我的幻想已經到瞭黃河、長江、峨眉山、大理等地。不巧,整個中學時期,國內都處於“文化大革命”中,對外深鎖。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在颱大外文係念書,內地開始慢慢開放,但我是窮學生,也不敢有太多奢望。所以,這些幻想和欲望,都被埋在心底深處瞭。

  在普林斯頓五年,我改行專治中國文史,其中一個原因,恐怕也是因為這些幻想和欲望,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實現的另一種反映。既然到不瞭中國,那麼在故紙堆中,捕捉中國的影子,也是一種補償吧。不料,這樣做真的是愈陷愈深。書本上的中國,反而常常更增添瞭我的幻想和欲望。

  我的博士論文題目,選的是《唐代的軍事與邊防製度》。這題目正好可以讓我在幻想中,奔馳在整個大唐帝國的廣大版圖上,從西北邊疆跑到西南邊界,再隨著隋唐大運河,跑遍江南沿海各地。

  要瞭解唐代在全國各地的軍事部署,當然要先弄清楚整個唐代的曆史地理。在這方麵,一般的曆史地圖集是不足以應付的。幸好,南港中央研究院的已故嚴耕望院士,是這方麵名滿國際的權威。世界上恐怕沒有其他人,比他更清楚唐代的地理和交通瞭。當年我讀他的一係列論文,和他那套大部頭的專書《唐代交通圖考》,都深為傾倒,也常常在想,甚麼時候我能到那些地方走一趟,圓瞭我少年時代的一個夢,那就好瞭。

  在普大那幾年,我常常想起杜甫一首詩《塞蘆子》的起首兩句:“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曆代注釋杜詩的學者,對“五城”何指,不敢確定,看法也不盡相同。連博學的錢謙益,也隻引瞭幾則前人互相矛盾的說法瞭事,把讀者更弄糊塗瞭。據嚴耕望的考證,這裏應當取硃鶴齡的注。這“五城”其實是指唐代在河套地區的五座主要的軍城:豐安、定遠、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和東受降城。

  這五座軍城,對唐代的西北國防太重要瞭,所以連杜甫寫詩,也要提上一筆。它們的位置和距離,在《元和郡縣圖誌》等唐代的地理書中,都說得清清楚楚,但到底有多遠,有多“迢迢”,我就沒法體會瞭。所以,我常想,總有一天,我一定要乘搭火車,沿著黃河,走這一段路。從現代的蘭州齣發,往北走,經中衛、銀川、平羅、五原和包頭,一直走到呼和浩特,去感受“五城何迢迢”的滋味。

  在普林斯頓期間,我靠奬學金過活,收入正好抵消支齣,沒有多餘的閑錢去旅行。到中國內地去的機緣,一直要等到在普大寫完瞭論文,轉到香港去教書後,纔給我碰上。1988年的鞦天,我決定接受香港嶺南學院的聘約,到翻譯係去教中英翻譯。我想其中一個促使我接受聘約的原因,恐怕是因為香港和內地,隻隔瞭一條短短的羅湖橋。我心想,從此住在中國這個南方的門戶,必定有許多機會,經常迴內地去圓夢。

  嶺南的這份教職,也是我幾乎十多年來,一直在大學裏頭讀書,沒有正常工作後的第一份“正業”。我這纔開始有瞭“正規”的收入。嶺南的暑假長達三個多月,閑我也有瞭。於是,到香港後的第一個暑假,我終於踏上往中國內地之路瞭。那一年,我三十五歲,正好走到瞭詩人但丁在《神麯》一開頭所說的“人生旅程的一半”。我有幸在這一個意義深長的年齡,開始整個內地行,覺得真是一種美麗的巧閤。

  二

  那年暑假,我籌劃旅程,一開始就決定,火車將是今後中國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這可能又是我少年時代的另一個夢想。在整個中學期間,我們一傢就住在一個火車站附近的一座高樓上。在那個慘綠的,帶點莫名苦悶的年代,我經常無聊地站在門口,望著樓下路過的火車發呆。久而久之,火車變成瞭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火車到站的聲音,常常可以作為我傢生活作息的時鍾。

  清早第一班從北方開來的客運火車,開進站時,我知道是早上7點10分左右,必須趕緊下樓上學去,再遲就來不及瞭。傍晚另一班北上的列車進站時,我知道傢裏就快開飯瞭。夜裏,睡在房中,常常可以聽到最後一班載貨的列車開過去,那便是半夜12點左右。它的老式蒸汽引擎發齣的清脆聲音,那種一長三短的韻律和節奏,我到今天依稀還記得。下午放學迴傢,無聊時望著這些火車,常在幻想,什麼時候,這些火車可以載我離開那個南方閉塞的小城,到外頭遼遠的世界去浪遊。

  少年時對火車培養齣來的這種特殊感情,到我走到“人生旅程的一半”時,一有機會,真是一發不可收拾。我這個“火車迷”,不但決意要乘火車,從廣州坐到西安,而且還要從西安,乘火車到遠在新疆的烏魯木齊。這些都是長達好幾韆公裏,好幾天幾夜的旅程。我想,也唯有這樣,纔能感受到杜甫所說的“何迢迢”的滋味,纔能親身體會兩地的距離,纔能讓美好的河山,在我眼前慢慢流過去。這些,都是乘搭飛機沒有辦法做到的。

  翻開中國地圖,發現地圖上幾乎每一個地方,我都想去。唐代軍隊到過的地方,我更想去。唐朝建都長安,整個國防的中心點在西麵。主要的外敵,初期是西北方的突厥,後期是西南麵的吐蕃和南詔。這幾條防綫上,每一個重要的據點,我都想去走一走。

  翻開地圖,我仿佛是一個七歲的小男孩,打開瞭世界上一傢最大玩具店的大門。店裏的各種玩具,現在可以任我挑選瞭。我貪心地圈下一個又一個地名。但中國畢竟太大瞭,要去的地方太多瞭,整整三個月的暑假,走也走不完。我決定分成好幾個暑假和寒假,來完成我的中國壯遊。

  畢竟,我當時還沒有在國內旅行的經驗,也不清楚國內的火車鐵路係統,不敢一起步就到西北去。我決定先來個暖身試探。第一年暑假的六月,先乘火車,最北隻到長沙、嶽陽,然後就摺返南方的桂林和當年柳宗元被放逐的柳州。再乘長途汽車到梧州,順著西江,漂流到廣州。最後,要迴到我的祖籍,也是我母親的故鄉廣東梅縣。而且,我要追隨我母親當年下南洋“齣番”下嫁的路綫,從梅縣乘車到潮州和汕頭,再乘大船齣海迴香港。

  這一段路程,隻要兩個多星期。到八月底,天氣比較涼快以後,我再到西北和西北的大漠去。

  三

  一般從香港進入內地,是穿越羅湖橋的。不過,還有一個更吸引我的方式,是從澳門齣發,進入拱北。我想,多半是“拱北”這個彆緻的地名吸引我。而且,在清代,外國使臣到中國去朝貢,也多半取道澳門,沿著珠江北上,而非香港。在唐代,澳門、珠海一帶,還是南蠻之地。

  澳門的關閘是個不設防的地方,不查護照,門戶大開,旅人自由進齣。不少中老年婦女,推著手推車,或提著菜籃,好像去內地趕集一樣。那年六月的一個早晨,我一個人提著一件簡單行李,一直走到中方的關口,有個女海關人員問我要護照,我纔知道自己早已離開瞭澳門,進入內地的領土瞭。

  在拱北市區乘瞭一輛小巴士,在路上搖晃瞭四個多小時,來到瞭廣州。車子停在廣州火車站對麵的站前路。一下車,便可見到好幾傢賓館。我選瞭一傢叫“新大地”的賓館,當年每晚隻要六十元,屬於“中下檔”,還過得去。這條站前路,車子稀少,行人也不多,在廣州這個好幾百萬人口的大都會,可說十分幽靜難得。而且,走不到五分鍾,便是火車站瞭,是個十分理想的中途棲息地。從此以後,每次到廣州,必定住在站前路這些賓館。

  吃過中飯後,我走到火車站,準備買一張到長沙去的軟臥車票。這是我第一次在國內自己買火車票。一走進售票廳,裏麵的人、汗味和氣氛,便讓我覺得暈眩。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人,擠在那麼一個空間裏,而且每個人看來好像都那麼粗蠻,隨時準備打架的模樣。售票窗口有十來個,每個窗口前都有一條人龍。這些人龍仿佛永遠那麼長,永遠不會移動一般。排在隊的後頭,不知要幾個小時纔會輪到。我無助地觀望瞭一會兒。

  突然發現有一個窗口前的人龍最短。原來,那是專供外賓、記者和人大代錶買票的,看來正好適閤我。我擠到那裏去,隻有五六個人在排隊,不久便輪到瞭。這時,纔發現所有售票窗口都很高,幾乎到我的下巴,矮小的人不知怎麼辦?洞口很小,僅僅可以容許一隻手伸進去,好像古老監牢裏給囚犯送飯用的那種小窗。周圍都是厚厚的水泥牆壁,沒有任何玻璃。隻有透過這個小窗洞,纔能見到裏麵的售票員。而她和窗口又隔瞭一張她自己的辦公桌子。從小洞望進去,她坐得老遠的,至少在一米外。我唯恐她聽不見我的聲音,隻好大聲喊道:

  “請給我一張明天十六次,到長沙的軟臥票。”

  “拿證件來。”她說。

  她看瞭我的護照,非常友善地告訴我,十六次車是開往北京的,票不好買,建議我不如改坐剛開辦的七十六次。這班車隻到長沙,而且開車時間比十六次早瞭一個多小時。票價九十四元六角,要收外匯券(外匯券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纔取消)。

  我沒想到那麼輕易便可買到一張軟臥票,高高興興地把一張當年一百大元的外匯券奉上。當時,我還不清楚外匯券和人民幣在市場價值上的分彆。直到後來纔知道,當時我付的票價,比國內老百姓付的高齣好幾倍,等於一般人民半個月的工資。這名售票員見瞭我的護照,完全把我當作“洋鬼子”看待,老實不客氣地要瞭最高一級的車費。難怪,她當時給我的服務,也是第一流的。找錢的時候,滿口“請稍候”“謝謝”,聲音甜美極瞭。

  買好票後,又乘小巴到北京路一帶的書店逛。在教育書店,見到一套精裝的《新唐書》。平裝本的《新唐書》很常見,我也已有一套,但精裝本倒是很罕見,很想買下。可惜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不方便帶著,還是沒買。又到古籍書店,見到《全唐文》《冊府元龜》和《太平禦覽》。這幾部大書,都是我在普林斯頓當研究生時,經常要翻查的,如今在中國本土見到,分外親切。我又想起我那位指導教授說的:“唐人寫的幾乎所有傳世的文獻,就收在這幾部書裏。你若有恒心,可以坐下來慢慢讀,在你這一生中是可以讀完的,但唐以後的文獻就太多瞭,想讀也讀不完。”或許,等我到不惑之年,有一天,不再教書瞭,真的會坐下來把所有唐文讀完。

  第二天,我還有幾乎一整個白天的時間在廣州。七十六次火車,要到下午五點半纔開行。清早遊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後,童心大發,決定順道乘巴士去遊廣州的動物園,想去看看中國的大熊貓。在我的印象中,熊貓是很金貴的動物。好些年前,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第一次見到的熊貓,是關在一個特製的玻璃大箱裏,裏麵有假山和竹子,還有全套的空氣調節。那一對中國送給美國的大熊貓,在玻璃箱裏,悠閑地吃著竹子。它們的毛色,正像明信片上所印的那樣黑白分明,乾淨漂亮。然而,可能是因為玻璃箱的關係,這一對熊貓,卻給人很不真實的感覺。

  相比之下,廣州動物園的這頭熊貓,便沒有那麼嬌貴瞭。它的籠子,和其他動物的籠子一樣平凡,沒有甚麼特彆之處,甚至可說相當簡陋。這裏也沒有空氣調節。籠裏的地麵是水泥地,布滿黃塵土。看來,熊貓雖貴為國寶,卻沒有享受到甚麼“特權”。我到的時候,熊貓正好爬到一棵矮樹上,背靠著樹乾,雙手捧著一個圓形的大鐵盤子,在舔食物,模樣可愛極瞭。更可愛的是,不久,它舔完食物後,把那個大鐵盤子,重重地往地上鬍亂一摔,活像個任性的小男孩,在發脾氣。圓鐵盤落在地上,真是“擲地有聲”,不斷在盤鏇,發齣清脆的聲音,迴音久久纔息。然後,熊貓懶洋洋地從樹上爬下來,走到籠子中央的另一棵樹下去睡午覺。好些年過去瞭,直到現在,鐵盤落地的清脆聲音,還在我耳邊繚繞。

  ……


前言/序言

  簡體字版自序

  《杜甫的五城》簡體字版,終於要在中國內地齣版瞭,真是高興。欣喜之餘,我不禁想補寫一篇自序,以記其事。此書的繁體字版最初在颱灣由爾雅齣版社印行時,隻有一篇後記,沒有自序。

  近年中國的經濟蓬勃,旅遊業跟著興起,齣門遊玩的人多瞭起來。齣版界也齣瞭不少旅遊書以應付市場的需求。我想這類書大概可以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是“旅遊指南”,英文稱之為“travelguide”。這類書的好處是,一般都附有地圖、交通與住宿信息,以及各種大大小小旅遊景點的介紹,非常實用。但不足的是,它沒有旅行者個人的經驗呈現,沒有細膩生動的敘事細節,一般也沒有任何“文采”可言。更重要的是,旅遊指南必須不斷更新修訂。歐美著名的旅遊指南,比如《寂寞星球》(LonelyPlanet)係列,幾乎每年都要齣版一個修訂本,否則交通、住宿等信息就會過時。

  第二類旅遊書我想稱之為“旅行書”,也就是英文所說的“travelbook”,以示和“旅遊指南”有彆。很多時候,這類書剛好和第一類相反:常常沒有地圖,沒有交通、住宿的詳細導引,經常也不介紹所有旅遊景點。但旅行書的優點是,它重視旅行者個人的經曆,通常放在一個特定的敘事框架下來敘述,而且一般都要求有點“文采”。比起旅遊指南,旅行書最占優勢的一點是,它可以說“不會過時”,因為旅行者的那些旅行經曆,是獨特的,不會因時間流逝而有所摺損。這些經曆一旦鎖定在某個曆史時空,甚至會變得更有曆史感,更有曆史價值。比如,日本和尚圓仁(794—864),隨遣唐使來唐九年,走過瞭大半個中國(主要在北方),寫下一本十分精彩的旅行書《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如今成瞭我們唐史學者最珍愛的史籍之一。圓仁在書中常常提到唐代米粟等物的時價,以及他雇用驢子或請人抄書的價錢等細節。這些在當時想必是十分瑣碎的事,但現在卻成瞭十分珍貴的唐代經濟史資料。

  這本《杜甫的五城》當然屬於第二類。我自己給它的“定位”是:它不但是一本“旅行書”,而且還是一本“文學旅行書”。祈望讀者不要把它錯當成是一本旅遊指南纔好。

  為什麼要那麼強調“文學”呢?我目前的專業雖然是曆史和唐史研究,但我少年時卻是個文學青年,也曾經發錶過一些現代詩作。大學時代在中國颱大外文係念英美文學,對18、19世紀浪漫時代英國詩人如拜倫(GeorgeGordonByron,1788-1824)、雪萊(PercyByssheShelley,1792—1822)和濟慈(JohnKeats,1795—1821)的歐洲“壯遊”(GrandTour)有過不少幻想。這些年來對現代英美作傢的文學旅行書也頗愛讀。

  我在《杜甫的五城》原繁體字版“後記”中說過,我“想以一種沉靜的筆調,細寫火車旅行的樂趣和一些比較少人去的非旅遊熱點”。所謂“沉靜的筆調”,就是用我少年時所習得的寫詩方法,在下筆時特彆留意那個敘事語調,再以一種看似“極簡”的句子和字詞去錶達。在本書中,我刻意不使用任何四字成語,就是因為覺得成語不免都是語言中的“陳腔濫調”,會破壞我那“沉靜的筆調”和極簡的風格。

  幾年前,有一位住在海外的中國內地讀者,讀完颱灣版《杜甫的五城》後,給我寫瞭一封電郵,告訴我說,他讀我的書,常感覺到一種“難以解說的悲傷”。這是我收到的眾多讀者電郵中,最讓我感動和高興的一封。我猜想,那就是我那“沉靜的筆調”在發揮作用吧,可以讓這位讀者感覺到一種“悲傷”,卻又是“難以解說”的。

  繁體字版的《杜甫的五城》,原本連一幅地圖、一張照片也沒有。這次齣版簡體字版,清華大學齣版社的編輯,信息非常靈通,竟發現我原來還有另一本書《坐火車遊盛唐:中國之旅私相簿》(颱北:人人齣版社,2002;內地簡體字版預定2009年麵世)。這本《坐火車遊盛唐:中國之旅私相簿》實際上就是《杜甫的五城》的圖文圖解版,內收240張我自己拍的照片,配上全新的文字,以一種寫明信片似的輕快筆調來重寫我的內地旅行經驗。於是編輯建議采用該書中的數十張照片,好讓《杜甫的五城》看起來不至於那麼單調。我覺得這辦法真好,甚至更可以讓本書讀者預先“嘗嘗”我另一本圖文書的“滋味”(這些照片在《坐火車遊盛唐:中國之旅私相簿》中原為彩色印刷,但在本書中改為黑白,大小也略有不同)。編輯又替我製作瞭一些旅行路綫圖,費瞭不少心力。這裏我要特彆感謝他。

  賴瑞和

  2008年5月21日於颱灣新竹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杜甫詩歌創作的理論解析,也非對杜甫人生軌跡的生平考據。相反,它是一次深沉的、充滿探索精神的地理與曆史的重疊之旅,由一位唐史學者踏上杜甫當年足跡所及的五個重要城市,藉由現代的眼光與學者的考證,試圖觸摸那位偉大詩人生命中最波瀾壯闊的片段,並從中摺射齣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洪流。 作者並非要重現杜甫詩歌中的意象,而是要尋找那些詩歌背後,那構成詩人生命底色的地理空間。他相信,一個偉大詩人的創作,與其所處的環境,其經曆的城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他要做的,是還原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真實地貌,以及那些在詩中寥寥數筆帶過的城市,在杜甫生命中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第一城:長安——盛世餘暉與離亂開端 旅程的起點,選擇瞭大唐的都城——長安。然而,作者抵達的並非是那個詩歌中描繪的、萬國來朝的輝煌長安,而是經曆安史之亂後,殘垣斷壁、百廢待興的長安。他漫步在宮闕故址,想象著昔日的繁華,更深刻地感受到安史之亂帶來的巨大創傷。他並非沉迷於對宏偉建築的描摹,而是關注那些被戰火摧毀的普通街巷,那些在詩人筆下流露齣的對故土難歸的痛苦。 作者將從史料中考證安史之亂前後長安的城市格局變化,以及它如何成為杜甫一生政治抱負的起點和幻滅的象徵。他會深入探討,為何長安的繁華與衰敗,對於杜甫早期的詩歌創作,以及他後期的漂泊生涯,産生瞭如此深遠的影響。在這裏,他要找尋的是那個試圖在盛世中有所作為,卻最終被時代洪流裹挾的青年杜甫的足跡。他將結閤唐代城市規劃的考古發現,以及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史料,力圖描繪齣那個時代長安市民的真實生活圖景,並以此為背景,理解杜甫在《長安歲除夜》等詩歌中流露齣的復雜情感。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細緻的觀察和嚴謹的推斷,將曆史的碎片重新拼貼,試圖觸碰到詩人心中的那份失落與迷惘。 第二城:洛陽——短暫的希望與兵燹的陰影 離開長安,作者的腳步來到瞭洛陽。這座曾經與長安並駕齊流的古都,在安史之亂中同樣遭受瞭劫掠。作者將探尋洛陽的城市變遷,考證其在唐朝曆史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為杜甫在戰亂中尋找希望,卻又屢屢受挫的場所。 他會研究杜甫在洛陽期間的活動,以及他在這裏創作的詩歌。他會深入分析,為何杜甫會將對時局的憂慮與個人的不幸,融入對這座城市的描繪之中。作者並非以詩人自居,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冷靜地審視曆史事件對個體命運的影響。他將結閤當時藩鎮割據的政治格局,以及洛陽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來理解杜甫在此地的心境變化。他將參考史書關於叛亂軍隊進犯洛陽的記載,以及當時的百姓生活狀況,來還原詩人在戰亂之中的真實體驗。他並非要描繪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麵,而是要捕捉那些在戰火中,一個知識分子所感受到的無力與悲哀。 第三城:成都——短暫的安寜與思鄉的淚水 在經曆瞭長安與洛陽的動蕩之後,杜甫輾轉來到瞭人稱“天府之國”的成都。這裏一度成為他生命中難得的平靜港灣,他在此修建瞭草堂,度過瞭一段相對安穩的時光。作者將深入探訪成都,尋找杜甫草堂的遺跡,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風貌,並以此為契機,理解杜甫在“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詩句背後,所蘊含的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 他將細緻描繪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細節,以及他如何從自然風光中汲取靈感,創作齣“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芙蓉帳暖煙”這樣充滿生機的詩句。但同時,作者也並非忽略成都時期杜甫詩歌中流露齣的對國傢命運的擔憂和對親人的思念。他將結閤當時的政治局勢,分析為何即使在相對安寜的環境下,杜甫依然無法擺脫內心的憂慮。他會研究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以及當時四川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來理解杜甫為何選擇在此定居,以及這裏的生活如何影響瞭他的詩歌創作。他將參考《成都府記》等地方誌,以及唐代文人遊曆四川的記載,來重現那個時代的成都風貌。他並非要展現一個理想化的成都,而是要呈現一個在戰亂背景下,依然擁有獨特魅力的城市,以及詩人在此地復雜的心境。 第四城:夔州——晚年漂泊與壯麗山河的交織 告彆成都,杜甫的旅程進入瞭晚年,他來到瞭雄壯險峻的夔州(今重慶奉節)。這裏成為他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的重要驛站,壯麗的山河景色與他孤寂的身影交織,孕育齣他晚年那些雄渾悲壯的詩篇。作者將登上夔門,感受那種“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驚心動魄,並試圖理解,為何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杜甫的詩歌反而愈發顯得雄渾與博大。 他將深入考證杜甫在夔州的生活狀況,分析當時的交通、經濟以及社會環境。他會重點解讀杜甫在夔州創作的那些“三峽詩”,如《登高》、《閣夜》等,分析這些詩歌在藝術上的高度,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詩人對人生、對國傢命運的深刻反思。他並非要進行咬文嚼字的詩歌分析,而是要通過對地理環境的切身體驗,來理解詩歌創作的土壤。他將參考《蜀中廣記》等史料,以及曆代文人對三峽的描繪,來重現杜甫當年所見的夔州風貌。他會著重描繪長江三峽的地理特徵,以及當時的航運狀況,來理解詩人為何會在這裏留下如此多充滿力量的詩篇。他相信,正是那磅礴的山河,激蕩瞭他的心胸,讓他即使在晚年,依然能夠發齣震徹古今的聲音。 第五城:湘江——漂泊的終點與曆史的迴響 最後,作者的尋蹤之旅將抵達湘江流域。杜甫生命的最後歲月,是在這片充滿水鄉風情的土地上度過的,他最終在這裏辭世。作者將沿湘江而下,探尋杜甫晚年的足跡,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韻味,並以此為契機,思考杜甫一生漂泊的意義,以及他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他會研究杜甫在湘江流域的生活,以及他臨終前的境況。他將結閤史料,推測杜甫最終客死他鄉的原因,並以此引發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他並非要沉溺於悲情,而是要從杜甫的一生,看到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縮影。他將參考《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以及相關地方誌,來描繪杜甫晚年在湘江流域的活動軌跡。他會著重描繪湘江沿岸的地理環境,以及當時的社會風貌,來理解為何杜甫會選擇在這片土地上結束他的一生。他相信,杜甫的一生,是中國古代文人命運的縮影,他的詩歌,更是那個時代最真實、最深刻的寫照。 結語:曆史的河流與詩歌的星辰 《杜甫的五城》並非簡單的遊記,也不是生硬的學術論文。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位唐史學者,藉由腳下的土地,與一位偉大詩人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心靈交流。作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讀者不僅僅是“讀”杜甫的詩,更是“走”進杜甫的生活,理解他的詩歌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環境與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他相信,曆史的河流,終將匯入詩歌的星辰大海,而我們,可以通過追尋那些曆史的足跡,去更深切地理解那些流傳韆古的偉大篇章。本書將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石,以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為勾勒,以現代的地理學視角為補充,力圖為讀者呈現一部既有學術價值,又不失閱讀趣味的唐史讀物,讓我們在重溫杜甫生命的五座城池時,也仿佛穿越迴那個波瀾壯闊的盛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讀來,簡直就像親身跟著一位博學的嚮導,穿越瞭韆年時光,迴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唐朝。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追尋著杜甫的足跡,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朝聖。他不僅僅是在考據文獻,更是在用腳步丈量曆史,用心靈感受時代。當我看到他對每一個地名、每一處遺跡都進行細緻入微的描述,從地理環境、曆史變遷到當時的社會風貌,再到這些地方與杜甫生平的聯係,無不讓我驚嘆於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筆下的“五城”,不再是地圖上冰冷的坐標,而是鮮活的、有溫度的、承載著曆史記憶的節點。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身臨其境的唐朝“穿越”之旅。作者的敘事方式極為引人入勝,他將枯燥的曆史考證,融入瞭充滿詩意的旅程描繪之中。讀到他對某個被遺忘的小鎮的詳細考察,那種仿佛要挖掘齣塵封韆年的真相的執著,讓我深受感動。書中不僅僅是關於杜甫的生平,更是對整個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社會各階層生活狀態的生動展現。從長安的繁華,到安史之亂後的動蕩,再到杜甫顛沛流離的生涯,作者用他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那種將學術研究與個人情感巧妙融閤的敘事,讓我在輕鬆閱讀的同時,也收獲瞭深厚的曆史知識。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旅行筆記。作者以一位“唐史學者”的身份,卻有著普通讀者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使得閱讀過程非常輕鬆愉快。他並非高高在上地解讀曆史,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娓娓道來。對杜甫詩歌的解讀,也融入瞭他實地考察的體驗,使得那些經典詩篇,在他筆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當地風土人情的描寫,那些細節之處,仿佛能讓我們聞到古人的氣息,感受到他們的悲歡離閤。這本書讓我對杜甫這位偉大的詩人,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的唐朝,有瞭更具象化的理解。

評分

我很少會遇到一本能讓我如此沉浸的書,仿佛自己也化身為一位曆史的探險傢,在作者的引導下,走過一韆多年前的土地。作者對於細節的關注,簡直令人發指。他對曆史文獻的解讀,結閤地理學、考古學等多方麵的知識,讓他的論證過程充滿瞭說服力。但他又不失其學者應有的嚴謹,對於可能存在的爭議,他也坦誠地進行瞭探討。讀到他對於某個遺址的考證,我簡直驚呼不已,原來我們熟悉的很多曆史事件,背後竟然有如此復雜的淵源和細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杜甫,更是對整個唐朝曆史進程的一次深邃迴溯,讓人在閱讀中不斷被其智慧和深度所摺服。

評分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徹底改變瞭我對曆史解讀的理解。作者並非照本宣科,而是將曆史還原為一個個生動的場景,仿佛我們就站在韆年之前的街頭巷尾,親眼見證著曆史的變遷。他對杜甫詩歌的理解,更是上升到瞭哲學的高度,將詩人的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緊密結閤。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曆史資料時,那種既尊重又敢於突破的勇氣。他不僅僅是在梳理過往,更是在激活曆史,讓那些沉睡在文獻中的文字,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知識的盛宴,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評分

總是在我午休的時候打擾我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一般吧,瞭解那個時代的風貌還湊閤

評分

幫朋友買的,不知道具體怎樣,不過總體比當當便宜!

評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評分

還有意思的學者遊記,比起以他聯係在一塊的某餘姓的文化遊記好太多

評分

賴瑞和先生的大作,有很多圖片,圖文並茂,很喜歡,推薦!

評分

買東西方便,快遞給力,還會再來

評分

對哥哥的反復發生過的嗬嗬嗬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