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记忆

几乎没有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莉迪亚?戴维斯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
  • 失忆
  • 情感
  • 治愈
  • 成长
  • 孤独
  • 自我发现
  • 心理
  • 文学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8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5134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具影响力国际文学奖和终身成就奖,布克国际奖2013年度获得者*重要作品

★“深具创造力,精巧而又难以归类。我们从未读到过的东西,一种短篇小说的新形式。”——布克国际奖评委会

★莉迪亚?戴维斯,当代真正的小说大师,曾获古根海姆奖、兰南文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13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为其颁发功勋奖章。

★85篇各具特性的小说,给人全新感受,极富冲击力,形式灵活,适合各类新媒体传播。其作品为首次引进。


内容简介

2009年出版的《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是莉迪亚?戴维斯迄今为止*重要的作品合集,收录了从1986年到2007年出版的四本重要小说集,集中体现了她的写作特色。本书包含该小说集的前两部分,即《拆开来算》(Break It Down ,1986)与《几乎没有记忆》(Almost No Memory ,1997)。


作者简介

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1947年出生于美国麻省北安普敦,美国当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同时致力于译介法国经典文学,如福楼拜、普鲁斯特的作品。著有七本短篇小说集及一部长篇。2013年荣获布克国际奖。

曾获古根海姆奖、兰南文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13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为其颁发功勋奖章。


精彩书评

戴维斯是自我意识的魔术师,她是美国为数不多的、赋予语句、词汇更多含义的作家之一。──乔纳森?弗兰岑(美国著名作家 《自由》作者)

锋利、精巧、妙趣、低调,并且永远出人意表。

──乔伊斯?卡萝尔?欧茨(美国著名作家)

我感到自己遭遇了一个*具原创力、*大胆的头脑,常常在一个段落之内,既有奇异、锐利的想象,又有温柔、痛苦和狂欢。

——科尔姆?托宾(知名文学评论家)


戴维斯的幽默让你发笑的同时,也让你思考。她的作品,正如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是给她影响*大的作家——是对*怪异的存在形态的一种半喜剧半悲剧式的观察。这是实验写作的*好形式。

——《卫报》

“美国当代*具创造力的小说家之一。”

——《纽约时报》

“令人动容,又不可置信,好像她写下的正是我们都在思考却不易捕捉的东西。”

——《时代周刊》


目录

Part a

01故事

02奥兰多太太的恐惧

03极限的: 小人

04拆开来算

05伯道夫先生的德国之行

06她知道的

07鱼

08米尔德里德和双簧管

09老鼠

10信

11一个人生的摘要

12房屋平面图

13妹夫

14W.H.奥登怎样在一个朋友家过夜

15母亲们

16在一所被围困的房子里

17看望她丈夫

18秋天的蟑螂

19鱼刺

20我身上的几个毛病

21瓦西里的生活速写

22城市雇员

23两姐妹

24母亲

25心理治疗

26法语课Ⅰ:Le Meurtre

27从前有一个愚蠢的男人

28女佣

29小屋

30安全的爱

31问题

32一个老女人会穿什么

33袜子

34困扰的五个征兆

Part b

01肉,我丈夫

02乡下的杰克

03福柯与铅笔

04老鼠

05第十三个女人

06教授

07雪松树

08监狱娱乐室里的猫

09一号妻子在乡下

10鱼缸

11故事的中心

12爱

13我们的好意

14自然灾害

15奇怪的举动

16圣马丁

17同意

18在服饰区

19反对

20演员们

21有趣的是

22在沼泽地

23一家人

24试着理解

25反复

26罗伊斯顿爵士的旅行

27另外那个人

28我的一个朋友

29这种状况

30走开

31伊莲牧师的简报

32我们镇上的一个男人

33第二次机会

34恐惧

35几乎没有记忆

36诺克利先生

37为什么他总是对的

38塔努克女人的强奸案

39我的感受

40丢失的事物

41格伦?古尔德

42烟

43从楼下,作为一个邻居

44太祖母们

45伦理信条

46后面的房子

47出行

48大学里的职位

49关于困惑的例子

50耐心摩托车手赛

51亲近感


精彩书摘

雪松树

当我们的女人全部变成雪松树时,她们会围在墓园的一角,在大风里哀吟。妻子刚走时,我们的精神很振奋,我们都认为那声音很美。然后我们不再注意那声音了,我们开始变得不安,彼此之间经常吵架。

那一年经常刮大风。我们的村子陷入前所未有的骚动。燕子飞不起来,而是东飞西撞,然后沉落到安静的角落里;瓦片从屋顶上剥落,碎裂在人行道上。灌木丛抽打着我们低矮的窗户。一夜又一夜,我们疯狂纵饮,在彼此怀里入睡。

春天到来时,风平息了下去,阳光很强烈。夜晚,长长的影子拖过我们的地板,只有刀刃的闪光才不会被黑暗吞没。那黑暗也笼罩着我们的心绪。我们对彼此不再有善意的语言。我们不情不愿地去地里干活。我们沉默不语地看着来看我们的喷泉和教堂的陌生人:我们靠在喷泉的出水处,穿着靴子的腿交叉着,我们残废的狗躲避着我们。

然后道路开始失修。不再有陌生人来了。连旅行布道的牧师都不敢走进我们的村子了,尽管阳光闪耀在喷泉的水面上,底下山谷里的果树和坚果树上开满了白花,灼热的阳光在盛午时分渗进教堂粉色的石头里,黄昏时又退散开去。猫在被压实的地面上踱来踱去,从一个门口走到另一个门口。鸟儿在我们身后的树林里鸣唱。我们无望地等待着有人来访,饥饿啃噬着我们的胃。

终于,在那些雪松树心底深处的某个地方,我们的妻子被扰动了,想起了我们。在我们看来,她们慵懒地,无甚所谓地,回到了家。看着她们尖刻的嘴唇,冷硬的眼神,我们的心融化了。在她们刺耳的说话声中,我们就像刚从沙漠里出来的男人一样纵酒狂欢。


前言/序言


《光影拾遗》 一、 尘封的日记,唤醒的旧事 夜幕低垂,孤灯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和陈皮香。我倚在书桌前,指尖轻轻拂过一本厚重的、泛黄的日记本。封皮上没有名字,只有几处磨损的痕迹,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这本不期而遇的日记,是偶然间在阁楼深处一个落满灰尘的旧箱子里发现的。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大门,里面记录着一个我素未谋面的灵魂,她用细腻而真挚的笔触,描绘着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琐碎却又充满温情的回忆,如同一颗颗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在我眼前缓缓铺展。 日记的开篇,是泛黄的纸张上娟秀的字迹,记录着作者在某个夏日午后,在自家后院那棵老槐树下,第一次看到一只衔着野花的蝴蝶时的惊喜。她细致地描绘了蝴蝶翅膀上斑斓的色彩,以及它在阳光下翩跹的舞姿,那种纯粹的快乐,跃然纸上。随着日记的深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她生活在一段相对宁静的时光里,关注着身边最细微的美好。她会记录下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地板上的光斑,会描绘傍晚归家时,炊烟袅袅升起,混合着饭菜香的暖意,也会捕捉到街角卖糖葫芦的老爷爷脸上慈祥的笑容。 她的文字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更多的是对生活本身的深深眷恋。她会记录下与家人的日常对话,那些朴实无华的关怀,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她的心田。她会描述与好友们在小巷里嬉笑打闹的场景,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闪耀着青春的光芒。她也会记录下一个人独处时的思绪,那些淡淡的忧愁,或是对未来的憧憬,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动人。 尤其令我动容的是,她对自然的热爱。她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四季的变化,春天的嫩芽破土而出,夏天的繁花似锦,秋天的落叶缤纷,冬天的白雪皑皑,每一种景致在她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她甚至会记录下微小的生命,比如一只在窗台上筑巢的小鸟,一朵在墙角悄然绽放的野花,她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观察和记录,仿佛在与这些生命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随着日记的翻阅,我逐渐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并非源于巨大的不幸,而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时光流逝和变化。她会记录下送别远行亲人的不舍,会描绘看着儿时玩伴各自成家立业的感慨,也会对岁月在父母脸上留下的痕迹感到心疼。这些情感的处理,没有歇斯底里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接受和对过往的珍视。 二、 散落的碎片,拼凑的风景 这本日记,与其说是一部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一系列散落的碎片。每一个篇章,每一次记录,都像是一张精心挑选的照片,定格了生命中的某个瞬间。这些碎片,没有明确的逻辑顺序,也没有清晰的时间轴,它们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河流,在不同的时间点,流淌出相似的旋律。 我从中看到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着懵懂的爱恋。她会用含蓄而羞涩的笔触,记录下某个男孩无意间的眼神,或是某句不经意的问候,以及这些瞬间如何在她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这些情感的描写,没有露骨的言语,更多的是一种细腻的揣摩和隐秘的喜悦。她会因为男孩的微笑而心跳加速,会因为他的一个赞扬而雀跃不已,这些纯粹而美好的情愫,在这个泛黄的日记本里,显得格外珍贵。 日记中也穿插着一些关于梦想的片段。她渴望成为一名画家,在无数个夜晚,她会仔细描绘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对光影的迷恋。她会记录下自己购买的第一套颜料,第一次尝试创作的画作,以及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获得的灵感。虽然她的画作如今已不可见,但通过她的文字,我依然能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美的追求。她甚至会详细描述自己对某个画家的崇拜,以及她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的养分。 更让我着迷的是,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她会记录下自己烘焙点心时,闻到的黄油和糖的香气,会描写自己缝制衣服时,针线穿过布料发出的细微声响,也会记录下品尝一杯热茶时,口中弥漫的醇厚味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建了一个生动而丰满的生活图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她一同感受着生活的温度。 日记中也存在着一些迷茫和困惑。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她会独自一人,在深夜里,对着窗外的星空,写下内心的纠结和不安。她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会质疑自己的价值,这些深邃的思考,在她年轻的面庞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无比真实。她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她依然在探索,在前行。 三、 时间的回响,情感的共鸣 随着日记的阅读,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回忆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人共有的情感和经历。那些关于亲情的温暖,关于友情的珍贵,关于初恋的青涩,关于梦想的追逐,以及关于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落和感悟,都如同时间的风,在字里行间轻轻吹拂,在我的心中激起回响。 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作者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也许是因为她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许是因为她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也许是因为她对生活有着一种纯粹的热爱。她用她的文字,记录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那些容易被遗忘的温情,让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这本日记,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但它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寻常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或许,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记录了多么伟大的成就,或者多么悲壮的事件,而在于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展现了生命本身的质感。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它让我们明白,那些细微的情感,那些日常的点滴,同样可以构成一段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光影拾遗》并非一部史诗,它只是一本关于生命中细微美好和深刻情感的拾遗。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温柔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珍贵的点点滴滴。它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醇厚的韵味,以及其中蕴含的岁月芬芳。它是一份关于生命的馈赠,一份关于情感的沉淀,一份等待被发现和珍藏的无价之宝。

用户评价

评分

很难用传统的文学标准去衡量这本书的成功与否,因为它似乎更侧重于“氛围的建构”而非“情节的推进”。从装帧设计到内文排版,处处透露着一种克制到极致的美学追求。我注意到作者在用词上非常克制,避免了任何华丽的辞藻堆砌,用最简单的词汇去表达最复杂的情绪。这种“少即是多”的原则在书中被贯彻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一句话的停顿,一个逗号的位置,都像是在引导读者的呼吸节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重现一种心境。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似曾相识却又抓不住”的微妙感觉。读完后,我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悠长的回味,就像是听完一段极其优美的纯音乐,知道它结束了,却久久无法从那种旋律中抽离出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又说不出来那“点”是什么。这本书的后劲,着实不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点睛之笔,那种略带模糊感的色调和排版,就好像是透过一层薄雾在凝视着某个遥远的梦境。我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周末午后翻开它的,那种氛围感瞬间就被拉扯进去了。作者对于日常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瞥、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在他的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某种沉甸甸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他叙事时的那种留白,很多情绪和转折点并没有直接点破,而是巧妙地将线索散落在角色的对话和内心独白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和体会。这感觉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精妙的解谜游戏,只不过谜底指向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真相,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读完第一章,我竟然开始反思自己最近遗忘掉的一些琐碎瞬间,那些原本以为无关紧要的片段,在作者的引导下,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带着一种近乎刺痛的真实感。整体的文风是极其细腻且富有诗意的,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斟酌,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慢节奏的享受。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它不像那种情节驱动的小说,而是更像一首结构复杂、情绪流动的交响乐。有些章节的展开慢得让人几乎能感觉到时间的凝固,但正是这种缓慢,才让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微妙的心理变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的手法,它常常是跳跃的,没有严格的线性逻辑,而是根据记忆碎片和潜意识的连接来组织情节。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跳跃到哪个时间点,或者哪段被遗忘的对话会突然闪现出来。这本书里的人物对话很少是直白的,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很多真正重要的信息都需要通过他们不说出口的部分来解读。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偶尔停下来,回溯前面的内容,重新审视某个角色的微小表情。这种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但也正是这种主动参与感,让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丰厚。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浏览”的书,更像是一份需要细心“解读”的私人档案。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我差点被它的晦涩感劝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个人化且高度凝练的,它没有提供过多的背景介绍或人物关系图谱,而是直接将读者抛入了事件的中间地带。一开始,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闯入者,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感到茫然无措,那些快速闪现的场景和半开玩笑的争执让我很难立刻建立起代入感。然而,坚持读下去后,我开始领悟到作者的意图。这种“被动接收”恰恰模拟了某种现实状态——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理解本就是碎片化的、非完整的。作者似乎在挑战传统阅读习惯,他更看重的是“感受”而非“理解”。书中的意象运用非常出色,无论是重复出现的特定物体,还是某种特定的气味,都反复地在不同场景中出现,形成了一种隐秘的呼应网络。这种重复和变奏,慢慢地在我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情感地图,让我最终能够跟随着作者的思路,体会到那种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独特体验。这是一种非常先锋的文学尝试。

评分

这本书的意境实在是太“冷”了,不是指情感上的冷漠,而是一种近乎透明的、带着金属光泽的疏离感。它探讨的主题,在我看来,与“存在的不确定性”紧密相关。角色们似乎都在努力抓住某些东西,但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抓到的都只是一捧虚无的空气。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偏好,他笔下的城市、房间,都不是简单的人类活动背景,它们本身就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带有自己情绪的实体。例如,某段描绘光线穿过百叶窗投射在旧木地板上的文字,那种光影交错的节奏感,比任何人物的独白都更能体现角色的焦虑与不安。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真实”的定义产生了动摇。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反而留下了一堆精美但破碎的镜子碎片,要求读者自己去决定哪一面才是自己想映照的。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潜意识的旅程,而非一次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搞活动买的,价格便宜,正品,好评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京东的书永远都是随意拿袋子一包,边角都磕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无法忘记第一次读莉迪亚·戴维斯的文字时,对这独特文字料理法的讶异之情:这段文字的词汇量那样小,信息量却那么大;像哲学思辨,有强大的逻辑;又像虚构小说,却没头没尾;像短章,像笔记,像心理分析,却不像任何一种既定的文学样式。这段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将那些刺身一样的简单字词变成了短文本的料理魔术。你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风格,你会在这段文本里找到对日常生活中某些人际关系的共鸣,你或许还能隐约觉出戏谑的味道,但你却偏偏找不到一个词或标签,来指称或归类这样的写作。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值得购买!内容不错!

评分

搞活动买的,价格便宜,正品,好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