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土地(精装)

人与土地(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义忠 著
图书标签:
  • 土地
  • 人文
  • 地理
  • 环境
  • 自然
  • 社会
  • 历史
  • 文化
  • 民俗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7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598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与土地》是有“中国摄影教父”“台湾布列松”之称的阮义忠先生著名的摄影系列。书中照片拍摄于1974~1986年,展现了台湾乡村正在逐渐消失的人情与风景。《人与土地》系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现代美术馆珍藏。

那时候没有任何旅游指南,阮义忠依靠一本台湾客运路线图,走遍岛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触须探达之前,记录下乡民朴素的日常生活。这是人与自然还亲密依存的年代,人们在土地上成长、劳作,视勤俭与坚韧为生活的信仰,又终将归宿于土地。


作者简介

阮义忠

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等十本摄影集,并于世界多国个展。论著《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摄影美学七问》被视为华人世界摄影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杂志被誉为具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1988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资格退休。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精彩书评

中国大陆关注“世界摄影”,或我称之为“严肃摄影”的人士,若其年龄正在四十岁上下,那么,阮义忠的名字想必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他是一位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我甚至听说,好几位大陆摄影家把“摄影教父”这样的尊称给予阮义忠。

  ——陈丹青


目录

第一单元 成长

恒春放牛的祖孙 -10

美浓,回家的小孩 -14

忆浣衣图与二位友人 -18

多纳的夜明珠 -22

桃源村的过客 -26

血缘与亲情 -30

会回来的才让它离巢 -32

埔里的两兄弟 -36

都兰的蔗香 -40

二龙村的井田 -44

车城的海角几号 -48

心有灵犀一点通 -52

迷你小学的升旗典礼 -56

比利良的最后人家 -60

品出输的甘味 -62

月光下的好故事 -66

澳花的三代同洗 -68

大地游戏与口琴舞 -72

鹿港的午餐 -76

永靖的好德之家 -80

双双对对的身影 -84

深山小学的算术课 -88

告别童年 -92

第二单元 劳动

布农人的床头话 -98

被爱串起的一家子 -102

风柜的蒙面女 -104

农妇的雕像 -108

山的另一边 -112

头社的米真香 -116

播种与传承 -120

消失的风景 - 122

红叶的一家四代 -126

摄影就像双面镜 -130

寂静的天地 -132

芦洲的沧海桑田 -136

花生田的乐章 -140

流笼里的农夫 -144

二水乡的十字路口 -148

碧侯村的浓烟 -152

西螺的惜福老人 -156

垦丁农场的孤单女工 -160

水埯的鹦鹉鱼 -164

兰屿的包袱 -168

蔺草的清香 -172

凤梨田的背影 -176

赛嘉村民的笑容 -180

第三单元 信仰

庙祝与小孩的对弈 -186

安平古堡的摆渡 -190

多纳的哺乳图 -192

苏厝的陆上行舟 -196

摄影与信仰 -200

北港的妈祖信徒 -204

多纳天主堂的小孩 -206

关庙的把关老妇 -210

在武界祈祷 -212

比利良的桂冠 -216

兰屿的白日梦 -220

裸身和真诚 -222

美浓的伯公坛 -226

渐行渐远的朋友 -230

兰屿的头发舞 -234

旗津的酬神戏 -238

在利稻忏悔 -242

爸爸捕鱼去,为什么还不回家 -246

看守员与诗人 -250

举手宣誓或去煞仪式 -254

农夫与稻草人 -258

第四单元 归宿

光阴流逝中的光影 -264

头城竹器匠 -268

这世人和下辈子 -272

祖母和孙女的答案 -274

美而险的景与色 -278

灵魂的肖像 -282

永远的老师 -286

走入未知的旅程 -288

台上台下都是戏 -292

长白山上的日落与日出 -296

永浴爱河的人瑞 -300

空荡的告别式现场 -302

有葬礼和没有葬礼的死亡 -306

人生飨宴 -310

梦中梦 -314

离家或是返乡途中 -318

孩子,你记不记得 -320

走回童年之路 -324


精彩书摘

恒春放牛的祖孙

被唤作“台湾尾”的恒春是台湾最南端的古镇,气候终年温和,故名恒春。 今日的恒春以垦丁海岸、鹅銮鼻灯塔以及佳洛水的礁岸吸引游客,但早期因当 局戒严,为防走私偷渡,环绕全岛的海边除了极少数开放为海水浴场,其他几 乎处处是禁区。此地纵使海洋资源丰富,也直至很迟才成为观光业的开发项目。

在我造访的年头,当地的交通相当不便,述及恒春人的生活情境,民间哀 怨的歌谣一首又一首,其中一首便有“欲去恒春没多远,夭寿尖山啊,挡中央 ; 祈望尖山转个向,返乡与君困同床”的描绘。

恒春的开发与一段惨烈的历史有关。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寇侵台,把 牡丹社的排湾人尽数杀害。清廷体察防守台湾的重要,于光绪元年(1875)派 钦差大臣沈葆桢前来筑城,次年(1876)完工。长九百米、南北长七百米,周 围三千二百多米的砖石古墙虽被时间与建设侵蚀、破坏,大致还算完整,是保存最好的古城。 这张照片就是在南门城外所拍,田里的祖孙始终沉默不语,垂头丧气的模样完全道尽了日子不好过。我最怕用相机去干扰心情不好的人,但这孩子怏怏 不乐的容颜,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当年的我。正是因为童年时被家里的三分 农地拴住,让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怨怼出身、责怪命运。这孩子心中的不甘不愿, 我完全能够明白。

我默不作声地陪在一旁,无言有时正是最好的沟通。此地每逢冬季会刮起 强劲的落山风,只宜种植低矮耐风的作物,地表景观因此显得格外空洞,更衬 托出天苍地茫之下,这祖孙二人的孤寂。我举起相机,没被 绝,也没受到质疑。 对准焦距,按下快门,咔嚓声消失在旷野的疾风之中。



《土地之上,生命回响》 本书并非关于人与土地的直接论述,更非旨在探究两者之间形而上的哲学关联,或者以宏大的叙事描绘人类文明如何依附于土地、塑造土地。相反,它是一系列独立却又相互映照的田野调查报告、历史片段的梳理,以及对个体生命在特定土地上痕迹的细致描摹。我们试图从一个更微观、更具象的视角,去理解“土地”这一概念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以及“人”在其中所扮演的、并非总是被宏大叙事所关注的角色。 本书并非一部地理著作,不会提供精确的土壤成分分析,也不会详述地质构造的演变。然而,每一篇文字都浸润着脚下那片土地的真实气息。它可能是一位老农对祖传土地的口述史,记录着土地的“脾气”——何时播种,何时收割,怎样的雨水最能滋养庄稼,怎样的风能预示着一场歉收。这不仅仅是对农事技巧的传承,更是一种与土地深层连接的生命智慧,是世代经验在土地上的烙印。它也可能是一位历史学者的田野考察,从一块被遗忘的石碑、一处残破的遗址中,挖掘出百年前甚至更早时期,人们如何与土地互动,如何开垦、耕耘、聚落,以及那些早已消逝的村庄,如何与脚下的泥土融为一体。 书中有一章,详细记录了一个偏远山区村落的迁移史。这个村落并非因战乱或自然灾害而整体搬迁,而是因为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日益枯竭,以及年轻一代的就业机会外移。作者跟随最后一批离开的村民,记录下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对故土的最后凝视。这不是一个悲壮的告别,而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土地,在这个故事里,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资料,而是承载了家族记忆、童年时光、邻里情谊的载体。当土地的承载力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时,人与土地的关系便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裂变。 另一部分则聚焦于城市扩张边缘的“城中村”。这里的人们,许多依然保留着乡村的生活习惯,却被钢铁森林所包围。他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是耕地,如今却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一部分。书中描绘了这些居民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用有限的空间种植绿植,如何保留一些传统的习俗。这是一种土地功能的剧烈转变,也是一种人与土地关系的新型困境。他们不再是土地的直接耕作者,但土地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来源,甚至身份认同。 本书的作者们,并非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深入田野,与采访对象一同生活、一同劳作,感受土地的温度和质感。因此,书中弥漫着一种真实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你可以听到播种时的号子声,收割时的笑语,也可以感受到干旱时土地龟裂的无助,或是丰收时土地散发的芬芳。这些声音和气味,构成了土地的生命力,也映射着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的情感起伏。 我们探访了一位在黄土高原上坚守了几十年的老人,他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他那片贫瘠的土地。他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地改良土壤,栽种树木,试图遏制水土流失。他的故事,不是关于英雄主义的颂歌,而是关于耐心、毅力和与土地“较劲”的朴素哲学。他与土地的关系,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相信土地终将回报他的付出。书中详细记录了他每天的工作,他如何观察天象,如何与土地“对话”。 书中还有一个篇章,关注的是土地的“历史记忆”。例如,某片曾经发生过重要战役的土地,其下的土壤可能蕴含着历史的痕迹。作者通过考古学的方法,结合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试图还原那段尘封的历史。土地,在这里成为了历史的“证人”,默默地见证了人类的兴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它承载着过往的伤痛与荣耀,也提醒着我们,土地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充满了流动的历史。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观念。不同民族,对土地的敬畏、占有、使用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些民族将土地视为神圣的母体,与之建立精神层面的联系;有些则强调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强调社区的和谐共处。这些不同的观念,塑造了人与土地之间丰富多彩的关系模式,也为我们理解“土地”这一概念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朴实、真诚,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或矫揉造作的语言。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如同置身于真实的田野之中,感受到土地的质朴,体会到生命的顽强。每一个故事,都试图从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去展现人与土地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总是和谐的,有时是抗争,有时是妥协,有时是依恋,有时是告别。 最终,本书并非要给“人与土地”下一个定义,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引发读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更多关注和思考。它提醒我们,土地不仅仅是地理空间,更是生命孕育的摇篮,历史发生的舞台,文化传承的根基。理解土地,就是理解生命本身。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道桥梁,连接读者与那片承载着我们生活、梦想与记忆的土地。它不是关于“人”或“土地”的理论著作,而是关于“人”在“土地”上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所留下的,种种鲜活而具体的生命轨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对生命与土地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一种近乎寓言式的力量。作者的用词考究,遣辞造句之间,透露出深厚的文学修养,但绝非故作高深,而是为了更精准地传达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哲学思辨。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阅读体验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和意象。我特别喜欢它描述自然现象时那种拟人化的处理,仿佛大地有了呼吸,山川拥有了记忆。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论述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对话。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节奏感,即便只是默读,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气场。对于那些追求纯粹阅读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巨大的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它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和时间跳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画面。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力,能够在如此广阔的题材下,依然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小细节,比如一滴清晨的露珠如何映照出天光,或是农民手中粗糙的茧子如何记录下岁月的痕迹。它的结构布局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显得恰到好处,如同乐章的起承转合,张弛有度。初读时,或许会被其信息的密度略微压倒,但随着深入,那些看似散落的片段便开始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幅完整而震撼的史诗画卷。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和“如何存在”,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品味,都能发掘出新的层次和风味。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边界,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被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所忽略的底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出的那种近乎悲悯的视角。作者似乎站在一个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制高点上,冷峻地审视着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没有对任何一方进行简单的褒贬,而是客观地展示了生存的残酷性与必然性。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珍视的“进步”和“发展”,在更宏大的尺度下,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涟漪。书中的某些章节,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哀伤,那不是针对个人的不幸,而是对万物终将归于沉寂的宿命感的体悟。这种深沉的基调,使得全书充满了哲学的重量。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安慰,而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身的渺小与伟大并存的真实面貌。这种坦诚的、不加粉饰的叙述,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学。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作者似乎对历史学、生态学、人类社会学乃至神话学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将这些知识点如同精美的马赛克一样,严密地镶嵌在一起。它提出的观点往往是基于多重证据链的交叉验证,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让人难以找到明显的破绽。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和未解之谜时,作者的处理方式尤为高明,没有草率地下结论,而是提出了更具启发性的框架供读者思考。对于我这样习惯于追根究底的人来说,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是极其重要的。这本书不只是谈情怀,它更是构建了一套有说服力的思想体系,足以作为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参照系。它无疑是一部值得被长期收藏和深入研究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这部著作的文字犹如一股清泉,潺潺流过干涸的心田,带给人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深思。作者对于自然秩序的洞察,那种对生命循环的敬畏,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广袤的原野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度。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知识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黄昏时分,伴着袅袅炊烟,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存的本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与环境之间那种微妙张力的描绘,那种既相互依存又时常产生冲突的复杂关系,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罢掩卷长思,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具体的理论模型,而是乡间小路上的风声、老树下的阴影,以及那种脚踏实地的实在感。它触及了现代人内心深处对于“根”的渴望,那种渴望回归朴素、回归本源的冲动,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涤荡去浮躁与虚妄,让人重新审视生活的重心究竟在何处。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探讨,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具有永恒的价值。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很有温度的文字。

评分

很好,包装很到位,内容丰富!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品相很好

评分

一般,有压痕,四角被压弯了

评分

下单就发货 速度很快 快递员也很专业,加油

评分

拍的照片儿都很好,文章也很细腻,直到慢慢品读

评分

老婆高兴就好,我是懒得看这种书

评分

书特别好,很满意,618活动买的,性价比特别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