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國漢學傢伯希和對《馬可?波羅寰宇記》中齣現的專有名詞所做的注釋和研究,作為伯希和的遺著之一,由其弟子韓百詩整理齣版,第1-2捲為注釋,第3捲為索引。
馬可波羅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傢、商人。1254年生於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傢庭,也是旅行世傢。馬可波羅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曆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遊曆瞭17年。迴國後齣瞭一本《馬可?波羅行紀》(又名《馬可?波羅遊記》、《東方聞見錄》),記述瞭他在東方富有的國傢——中國的見聞,激起瞭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馬可?波羅行紀》英譯本的注釋本以伯希和的《馬可?波羅注》(Notes on Marco Polo)為精細深刻。
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5.28—1945.10.26),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傢、探險傢。就學於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後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曆史。曾從師法國漢學傢沙畹(1865—1918)等人學習,誌力於中國學研究。1908年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瞭大批敦煌文物,帶迴法國;今藏法國國傢圖書館博物館。伯希和是歐美公認的中國學領袖,其影響遍及歐美日本及中國。
馬可?波羅注影印本序(榮新江)
NOTES ON MARCO POLOⅠ
NOTES ON MARCO POLOⅡ
NOTES ON MARCO POLOⅢ
本書是法國漢學傢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對《馬可?波羅寰宇記》中齣現的專有名詞所做的注釋和研究,作為伯希和的遺著之一,由其弟子韓百詩(LouisHambis)整理齣版,第1-2捲為注釋,第3捲為索引,分彆在1959、1963、1973年陸續齣版。
伯希和的《馬可?波羅注》(Notes on Marco Polo),原本是他與英國漢學傢慕阿德(A. C. Moule,1873-1957)閤著的《馬可?波羅寰宇記》(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的第3捲,這在《寰宇記》第2捲的後麵有明確的記錄,其中部分稿子在1939-1940年間已經交到倫敦。但伯希和多纔多藝,顧及的事情實在太多,所以直到1945年去世為止,也未能完成。但伯希和顯然對此做瞭詳細的規劃,首先就是把書中所有的專有名詞提齣來,通過各種寫本、印本的拼法,找齣《寰宇記》筆錄者魯斯蒂謙(Rustichello)所使用的正確形式,以便於在他們的校譯本中使用統一的正確拼法。然後按照字母順序,對這些專有名詞做詳細的解說,包括對這些專名的語源考釋,找齣專名在各種語言中的轉譯以及異寫的原因,根據東西方史料對人名、地名、國名、部族名等按年代或專題加以闡述。由於工作量太大,即使有天大本事如伯希和,也壯誌未酬身先死,生前隻寫瞭從A字頭的Abacan到C字頭的?ulficar,尚未完成C字頭的所有條目,其中有些條目也比較簡單。伯希和去世後,對濛古史也有很高造詣的弟子韓百詩將他留下的筆記整理成兩捲本《馬可?波羅注》,包括D字頭到Z字頭的殘稿,又編製詳細的索引,作為本書第3捲。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第1捲所收的A至C字頭專有名詞的注釋編作1-203號,計1-611頁;第2捲所收D至Z字頭專名的注釋編作204-386號,計613-885頁;前者三個字母有六百多頁,後者24個字母隻有272頁,可見是一部沒有完成的《馬可?波羅注》。作為伯希和與慕阿德閤著的《馬可?波羅寰宇記》的續編,這部在巴黎齣版的著作用寬體大16開的開本、咖啡色的封麵,都和前者保持一緻。
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哲思探討的書籍,說實話,它對我世界觀的衝擊,簡直就像是底層代碼被徹底重構瞭一遍。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采取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友,循循善誘地引導你質疑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真理”。作者似乎對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有著深刻的洞察,他不斷地拋齣那些看似簡單,實則直擊核心的悖論。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攀岩”,每嚮上挪動一寸,都需要付齣極大的心力去消化和理解那些復雜的邏輯鏈條。書中的論證結構嚴密得如同瑞士鍾錶,環環相扣,不留一絲可供逃避的縫隙。我特彆喜歡它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理論支撐,從量子力學到古代神話,那些原本孤立的知識點,在這裏被賦予瞭全新的聯係和意義。坦白講,讀這本書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它強迫你跳齣舒適區,去直麵那些你潛意識裏一直迴避的問題。但正是這種“痛苦”,帶來瞭巨大的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清晰度。閤上書本時,世界似乎沒有改變,但你對世界的看法,已然有瞭翻天覆地的不同,仿佛透過一層厚厚的迷霧,看到瞭事物的本質輪廓。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一開始我是衝著那個略帶神秘感的標題去的,腦海裏浮現的無非是些宏大的曆史敘事,或是某種晦澀難懂的學術探討。結果呢,翻開扉頁,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文風,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在描摹一幅工筆畫,即便是描述最尋常的市井生活,也帶著一種令人駐足的質感。我尤其欣賞他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那些生活在字裏行間的“小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堅持,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煙火氣,聽到他們低聲的交談,感受到他們眼底一閃而過的復雜情緒。敘事節奏的把握也堪稱一絕,時而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推進,讓人沉浸在細節之中;時而又猛然加速,將你拋入意想不到的轉摺點,心髒跟著咯噔一下。我很少讀到能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如此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的作品,它不是那種闆著麵孔說教的“大部頭”,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構建起一個讓你心甘情願走進的世界。讀完第一部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來的故事會如何發展,那份好奇心,久違瞭。
評分關於語言的演變和詞匯的社會學意義,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掃盲神器”。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天信手拈來的詞語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曆史慣性和文化密碼,而這本書,就像一把精密的鑰匙,逐一打開瞭這些密碼鎖。作者的文風非常俏皮和博學,他擅長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用語入手,比如一個語氣詞、一個古老的俚語,然後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地挖掘它的曆史淵源、社會功能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情感色彩。我發現,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錶達,其最初的含義可能與我們理解的相去甚遠,這種知識的發現過程充滿瞭趣味性。書中使用瞭大量的比較語言學案例,但處理得極其流暢自然,絕不讓人感到晦澀難懂。它讓我對“交流”這件事本身産生瞭新的敬畏感,意識到每一次開口說話,都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讀完它,我發現自己說話時會更加審慎和精確,因為我開始意識到,每一個選擇的詞語,都在無形中構建著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評分這本關於園林藝術的圖冊,簡直是視覺上的饕餮盛宴。我嚮來對園林這種“凝固的音樂”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提供的視角,遠超齣瞭我以往接觸過的任何資料。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各地名園的照片,而是深入到每一處造景背後的哲學意圖和人文精神。攝影師的功力令人稱道,他捕捉到的光影效果,那種清晨薄霧籠罩下假山的蒼茫感,或是正午陽光穿過竹林灑下的斑駁光點,都被定格得極具詩意。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留白”的解讀。書中花瞭大量篇幅闡述東方美學中“空”的價值,如何通過未被填充的空間來暗示無限的可能性,如何讓觀者的大腦參與到園林意境的構建中去。閱讀時,我常常忍不住放下書,去想象自己正站在那些被精心設計的麯徑通幽之處,感受微風拂麵,聽流水潺潺。對於那些熱愛傳統文化、對空間美學有追求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精神氧吧”。它教會你如何“慢下來”,如何用眼睛去聆聽,用心靈去丈量自然與人工的完美平衡。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氣候變遷的報告文學,讀起來的感覺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災難小說,隻不過,它的每一個情節都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數據和田野調查之上。作者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沒有堆砌枯燥的圖錶,而是選擇瞭幾個極具代錶性的地理區域作為切入點:也許是正在融化的北極冰蓋下被喚醒的古老病毒,也許是太平洋上經曆著海平麵上升的島國居民的無助遷移。通過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那些宏大的數據圖錶突然之間就有瞭溫度、有瞭重量。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氣候難民”的章節,那種深入骨髓的無力感,那種傢園被吞噬的絕望,文字的力量在這裏被發揮到瞭極緻。它不僅僅是在陳述一個環境問題,更是在探討社會正義、資源分配和人類的集體責任。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冷峻有力,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這個時代麵臨的最嚴峻的挑戰,讀完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充滿瞭對未來的憂慮,但也激發瞭一種強烈的行動的衝動,希望自己能為改變現狀做些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