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史研究大係·文化史捲:中國農業思想史

中華文明史研究大係·文化史捲:中國農業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祥財 著
圖書標籤:
  • 中華文明史
  • 文化史
  • 農業思想史
  • 中國農業
  • 曆史
  • 文化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中國文化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31686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85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文明史研究大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8
字數:5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史研究大係·文化史捲:中國農業思想史》是一部總結我國農業思想發展曆程的學術專著。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和中編是對古代、近代農業思想的全麵梳理和總結,對各朝代重要人物農業思想進行係統闡述,著重介紹瞭他們的農業思想、農業主張及對農業發展所産生的影響和作用。下編則著眼於中國現當代農業思想,通過對五四以來直至改革開放後近百年中國農業思想的梳理,使讀者對中國農業思想的演變和得失有一個全麵瞭解。論述從古到今,脈絡清晰,內容翔實,頗具特色。

作者簡介

  鍾祥財,1954年8月生於上海,原籍浙江省鄞縣(今寜波市鄞州區)。1982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學係,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86年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1997年9月至1998年1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任訪問研究員。1998年被評為研究員,2001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創新型學科首席專傢。已齣版專著9部。

目錄

上編 中國古代農業思想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春鞦以前的農業觀點
第二節 管仲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孔子、計然的農業思想
第四節 墨子的固本論
第五節 《老子》、李悝的農業思想
第六節 商鞅的農戰論
第七節 孟子的恒産論
第八節 《管子》的農本論
第九節 荀子的強本論
第十節 韓非的務本論
第十一節 《呂氏春鞦》的農業思想
第十二節 先秦時期的其他農業思想
第二章 秦漢三國時期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秦朝的農業政策和思想
第二節 漢文帝、賈誼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晁錯的貴粟論
第四節 《淮南子》的農業思想
第五節 董仲舒的抑兼並論
第六節 司馬遷的農業思想
第七節 桑弘羊的農業思想
第八節 王莽的王田論
第九節 西漢農傢學派的農業思想
第十節 漢光武帝的農業政策思想
第十一節 桓譚、班固的農業思想
第十二節 王符的“愛日”說
第十三節 崔定的徙民墾荒論
第十四節 荀悅、仲長統的農業思想
第十五節 三國時期的農業思想
第三章 兩晉至隋唐時期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西晉占田製及其所體現的政策思想
第二節 傅玄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杜預的農業水利思想
第四節 北魏孝文帝的農業政策思想
第五節 李安世的均田建議
第六節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第七節 唐太宗的農業政策思想
第八節 陸贄的農業思想
第九節 白居易的農業思想
第十節 李翱的平賦論
第四章 兩宋時期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宋太祖、宋太宗的農業政策思想
第二節 李覯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範仲淹、歐陽修的農業思想
第四節 蘇洵、張載的限田思想
第五節 曾鞏的水利思想
第六節 王安石的農業思想
第七節 司馬光的“農盡力”論
第八節 呂祖謙、董煟的荒政思想
第九節 硃熹等人的農業思想
第十節 葉適的反抑兼並論
第十一節 陳旉的傢庭農業經營思想
第十二節 南宋的其他農業思想
第五章 元明時期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元世祖的農業政策思想
第二節 許衡、王惲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王禎的農産管理論
第四節 明太祖的農業政策思想
第五節 劉基的“善盜”說
第六節 丘溶的養民論
第七節 周忱、林希元的農業思想
第八節 海瑞的農業思想
第九節 張居正、唐順之的農業思想
第十節 徐貞明的農田水利論
第十一節 徐光啓的農政思想
第六章 明清之際至鴉片戰爭時期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黃宗羲、顧炎武的農業思想
第二節 王夫之的土地民有論
第三節 唐甄的富民說
第四節 王源及顔李學派的農業思想
第五節 張履祥等人的微觀農業思想
第六節 清聖祖的農業政策思想
第七節 清前中期的其他農業思想

中編 中國近代農業思想
第七章 兩次鴉片戰爭期間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包世臣的重農說
第二節 林則徐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龔自珍的農宗論
第四節 魏源的農業思想
第五節 洪秀全的《天朝田畝製度》
第六節 曾國藩、馮桂芬的農業思想
第八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至甲午戰爭期間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陶煦的《租核》
第二節 王韜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薛福成的農業思想
第四節 陳熾的講求農學說
第五節 鍾天緯的減私租論
第六節 鄭觀應的農業思想
第七節 陳虯的農業思想
第八節 宋育仁的本農食論
第九節 湯壽潛的農業思想
第十節 邵作舟的農業思想
第九章 甲午戰爭至五四運動期間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張之洞的農業思想
第二節 張謇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康有為的公農論
第四節 嚴復的農業思想
第五節 梁啓超的駁土地國有化論
第六節 劉師培的悲佃說
第七節 孫中山的平均地權論
第八節 章 太炎的均田論
第九節 宋教仁的農林主張
第十節 穆藕初的農業思想

下編 中國現、當代農業思想
第十章 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時期中國共産黨人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李大釗論土地和農民問題
第二節 蕭楚女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毛澤東的土地革命和農業經濟思想
第四節 彭湃、瞿鞦白的農民革命理論
第五節 劉少奇、張聞天的土改政策思想
第六節 陳翰笙的農村經濟理論
第七節 農研會其他成員的農業經濟觀點
第八節 王亞南對中國社會農業經濟的研究
第十一章 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時期的其他農業思想
第一節 蔣介石的農業思想
第二節 閻锡山的農業政策論
第三節 地政學派學者的農業思想
第四節 章士釗等人的以農立國論
第五節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中的農業思想
第六節 晏陽初平民教育論中的農業思想
第七節 董時進的農業經濟理論
第八節 吳覺農等人的農業現代化論
第九節 馬寅初對農本思想和土地問題的分析
第十節 費孝通的鄉土建設論
第十一節 張培剛的農業國工業化論
第十二章 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毛澤東的農業思想
第二節 劉少奇的農業思想
第三節 鄧子恢的農業思想
第四節 張聞天的農業思想
第五節 李雲河、楊偉名等人的農業經濟觀點
第六節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農業經濟學研究
第七節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農業經濟問題討論
第八節 兩部農史論著對古代農學思想的研究
第九節 這一時期的其他農業思想
第十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業思想
第一節 鄧小平的農村改革理論
第二節 陳雲的農業經濟思想
第三節 萬裏的農業經濟改革思想
第四節 江澤民的“三農”思想
第五節 鬍錦濤科學發展觀中的農業思想
第六節 杜潤生的農村改革思想
第七節 林子力論聯産承包製和農村深化改革
第八節 林毅夫的農業經濟學研究
第九節 吳敬璉等人的農村經濟改革理論

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中華文明史研究大係·文化史捲:中國農業思想史》:
  第八節 王莽的王田論
  王莽(前45-23),字巨君,是漢元帝王皇後之侄。初任黃門郎、射聲校尉等職,後受封新都侯,曆任騎都尉、光祿大夫及侍中、大司馬、大將軍等職。公元元年又被封為太傅,號安漢公,位在三公之上。公元5年,漢平帝死,他立兩歲的孺子嬰為帝,並自稱“假皇帝”。公元8年,廢孺子嬰而稱帝,改國號為“新”,並推行瞭一套所謂的改製新政,內容包括土地、工商、貨幣等經濟政策的變動,其中與農業有關的是他提齣的王田製。
  王莽在始建國元年(9)發布的實行王田製的詔令中,對前代的土地製度作瞭一番評判,他認為:“古者,設廬井八傢,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壞聖製,廢井田。是以兼並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乾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鹹齣,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父子夫婦終年耕蕓,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奸,具陷於辜,刑用不錯。”(《漢書·王莽傳中》)顯而易見,王莽對秦漢的農業生産狀況是極為不滿的,這種不滿主要體現在他對農村貧富懸殊的抨擊上,而造成上述局麵的根源又在於土地製度的敗壞,所以王莽把解決農業經濟問題的著眼點放在土地方案的更新上。
  王莽對三代以上的土地製度是推崇的,這也直接影響到他對王田製的設計。他在詔令中這樣宣布:“今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日私屬,皆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裏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製度。敢有非井田聖製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禦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漢書·王莽傳中》)這段文字包括以下幾層意思:首先,他把王田製也作為一種井田製,隻不過所占土地數額有所增加;其次,他規定土地所有權屬於君王,禁止買賣,實際上也就是取消瞭土地的私人占有;第三,對無地農民實行授田,這是中國曆史上由政府嚮無地農民分配土地的最初製度錶述。總之,王田製的實質是取消土地私有製,讓國傢重新占有全部土地,在此基礎上仿行古代田製實行土地的有限使用。
  但是,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雖然具有內在的矛盾性,也給西漢社會帶來瞭嚴重的危害,但相對於奴隸製時代的土地王有,畢竟是一種進步的土地關係。要想解決封建土地的兼並痼疾,用心可謂良苦,但企圖開曆史倒車,要現存的土地關係恢復到古老的形態,則無疑是開錯瞭藥方。在實際貫徹過程中,王田製所遇到的巨大阻力也正說明瞭這一點。盡管王莽實際上對大地主的既得利益觸及不多,卻仍遭到他們的反對。至於貧民,則根本無法獲得許諾中的土地。由於新朝政府一意孤行,王田製在全國造成瞭很大的混亂,終緻民怨四起,“及坐買賣田宅……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這樣,社會矛盾不是緩和瞭,而是加劇瞭,這使王莽不得不於始建國四年(12)頒令停止王田製的實施:“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漢書·王莽傳中》)
  王莽土地改製思想的齣現是西漢時期日益尖銳的土地兼並現象的産物。在此之前,西漢就有人附和董仲舒的限田說,提齣對土地占有實行數量限製,如漢哀帝時的輔政之臣師丹便是其一。師丹(?-3),字仲公,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曆任大司馬、大司空等職。他認為:“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乎。孝文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後,天下空虛,故務勸農桑,帥以節儉。民始充實,未有並兼之害,故不為民田及奴婢為限。今纍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巨萬,而貧弱俞睏。蓋君子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亦未可詳,宜略為限。”(《漢書·食貨誌上》)對於師丹的提議,漢哀帝錶示同意,他說:“製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乾石及豪富民,多畜奴牌,田宅亡限,與民爭利。百姓失職,重睏不足,其議限列。”(《漢書·哀帝紀》)至於具體的限額,當時的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主張:“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漢書·食貨誌上》)這方案由於遭到外戚、貴族的反對而未實行。與此相比,王田製走得更遠,所以也就缺乏實際的可行性。
  王田製的曇花一現,證明瞭曆史發展的進程不可逆轉。對此,中郎區博似乎有所察覺。他在談到土地製度的復古之不可行時說:“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從。秦知順民之心,可以獲大利也。故滅廬井而置阡陌,遂王諸夏,迄今海內未見其弊。今欲違民心,追復乾載絕跡,雖堯舜復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漢書·王莽傳中》)區博沒有直接非議井田製,但他明確肯定“滅廬井而置阡陌”是“順民之心”和“未見其弊”的革新之舉,這自然要比王莽聰明得多。
  ……

前言/序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産業。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擺在人們麵前的曆史事實耐人尋味:中國嚮來號稱農業文明發達,可是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前,農業經濟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國曆代統治者沒有人不標榜重農,可農業仍然是弱勢産業,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者總是社會上最貧睏的群體。在世界史上,導緻政權更替的原因很多,如種族衝突、宗教矛盾、市民運動、軍事政變等,唯獨在中國,農民起義每每成為政局動亂和改朝換代的導火綫。
  對於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根源,國內外學者可以說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有一點是人們所公認的,即探討中國經濟史問題,離不開農業。研究中國曆史上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是經濟史學科的任務,但農業是人類有意識的經濟活動,從事農業經濟活動的主體是有思想動機和行為能力的人。思想是行動的原因,不是結果。因此,研究農業史,離不開對農業思想史的探討。在中國經濟思想的發展史上,農業是一個曆久彌新的議題,原因也在這裏。
  當然,研究曆史是為瞭走嚮未來。“曆史是嚮後看的,雖然經濟學的主題——人的決策——是嚮前看的。因曆史學專注於過去,它們對錯誤和進步一樣關心”,所以,“為瞭學到教訓或獲得洞察力而研究過去”,“可能是收益巨大的”,“我們忽略曆史便是以冒著不理解我們自己的風險為代價的”([美]小羅伯特.B.埃剋倫德、羅伯特.F.赫伯特:《經濟理論和方法史》(第4版),楊玉生、張鳳林等譯,張玉鳳校,第2頁,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1年版)。撰寫和研究《中國農業思想史》,根本目的是為瞭促進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業思想史涵蓋的年代久遠,資料可謂汗牛充棟。如果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那麼迴顧中國農業思想的曆史演變還應當關注兩個重點:其一,前人留下瞭怎樣的探索軌跡和智慧成果,值得我們總結汲取和發揚光大;其二,對中國農業未來發展而言還有哪些亟待破解的難題,需要我們通過對曆史的“反芻”尋求答案,汲取教訓。例如,在中國古代,早在先秦時期,以農為本的思想就已形成,各派學者都對此有所貢獻,“墨子提齣以生財為本,實際上就是要以生産糧食為本”;“李悝指齣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又是積纍和國傢財政收入的源泉”;商鞅“指齣農業是積纍和國傢財政收入的源泉,又為戰爭提供物質基礎”;“孟子強調要不違農時”;“《管子》對李悝、商鞅所提的重農理由有更深刻的分析”;“荀子提齣開源節流論,所謂開源就是開農業生産之源”;“韓非提齣一個以發展農業生産為中心的財富增值論”;“《呂氏春鞦》有《上農》篇,‘上農’就是重農”(葉世昌:《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第419-420頁,復旦大學齣版社2003年版)。在農業的土地分配、稅收製度、生産管理、環境保護、技術推廣、災荒救濟等方麵,中國古代的相關文獻非常豐富,彌足珍貴。
  有些曆史學傢對中國古代的經濟總量曾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津津樂道,但同樣需要正視的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産和農民生活的另一個側麵,這就是農民的負擔日益加重,農業的效益增長乏力,而且曆代的財政經濟改製不僅效率遞減,甚至加重瞭對農民的搜颳。前者如有的研究者所說:“我國封建社會農民賦役負擔的規律是:每一個封建王朝的農民負擔基本上都是直綫上升的。農民負擔的最低點總是在每一個封建王朝的前期,特彆是開國時期;而其高峰點總是齣現在它的後期。從我國封建社會曆史的總過程來看,農民負擔則是麯綫上升的。這條農民負擔麯綫愈爬愈高,反映瞭農民的賦役負擔一代比一代加重,農民負擔總額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農民負擔達到高峰點的時候,接踵而至的便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江東平:《序》,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國農民負擔史>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農民負擔史》(第1捲),中國財政經濟齣版社1991年版)後者也即曆史學傢所關注的“黃宗羲定律”。
中華文明史研究大係·文化史捲:中國農業思想史 序言 中國,一個擁有悠久曆史的農業大國,其文明的根基深深紮根於這片沃土。農耕文明,不僅塑造瞭中國的物質生活,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思維方式、社會結構乃至政治製度。理解中國農業思想史,便是走進中國文化史的深邃殿堂,窺探中華民族數韆年智慧的源流,把握其文明演進的內在邏輯。 本書《中華文明史研究大係·文化史捲:中國農業思想史》並非簡單羅列農耕技術的演變,而是緻力於探究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人們如何認識農業、理解農業、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起獨特的思想體係。這其中包含瞭對土地的敬畏、對自然的感悟、對勞動的價值判斷、對社會秩序的構建、以及對政治倫理的思考。這是一部關於思想的史書,是關於文明的深層剖析,是關於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溯源。 第一章:遠古的迴響——早期農業與濛昧時代的樸素認知 在中國農業思想史的開端,我們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曙光。當先民們從采集狩獵走嚮定居農業,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便應運而生。早期農業的萌芽,伴隨著對土地的初步馴化、對五榖的認知與播種。這時的“思想”,更多地體現在對自然的樸素理解和對生命周期的神秘崇拜。 土地崇拜與生殖崇拜: 早期人類生活與土地緊密相連,土地不僅是食物的來源,更是孕育生命的母體。因此,對土地的崇拜,以及與農業豐收息息相關的生殖崇拜,構成瞭早期農業思想的核心。社稷壇的雛形,對山川河嶽的祭祀,都體現瞭這種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敬畏之心。 勞動價值的萌芽: 耕作的辛勞,播種的希望,以及收獲的喜悅,讓早期先民開始認識到勞動的價值。雖然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但“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糧食的珍視,已經蘊含瞭對辛勤耕耘的樸素肯定。 天人感應的雛形: 早期先民觀察到自然界的規律,如季節的更替、雨水的滋潤、陽光的普照,都直接影響著農業的收成。這種對天地之間關係的懵懂感知,是後世“天人閤一”思想的最初胚胎。他們試圖通過祭祀、占蔔等方式與“上天”溝通,祈求風調雨順。 第二章:禮樂文明的奠基——夏商周的農業禮製與祭祀 夏商周時期,中國進入瞭早期國傢形態,農業生産日益發展,並與政治、宗教、文化緊密結閤,形成瞭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農業思想。這一時期的農業思想,更多地體現在“禮”與“樂”之中,強調秩序、等級和神聖性。 “社稷”觀念的確立: “社”代錶土地神,“稷”代錶五榖神,社稷成為國傢的象徵。對社稷的祭祀,不僅是祈求豐收,更是國傢政權的象徵和閤法性的來源。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農業祭祀的隆重程度可見一斑。 農事的禮製化: 農時、農具、農耕方式等都被納入禮製的範疇。天子、諸侯、大夫的耕作有著明確的等級規定,例如“籍田禮”便是君王親耕的儀式,象徵著對農業的重視和對臣民的垂範。 神話與傳說中的農業神祇: 這一時期,齣現瞭與農業相關的神話和傳說,如後稷教民稼穡的故事,豐富瞭人們對農業的想象,也賦予瞭農業生産神聖的意義。 初步的農業技術總結: 盡管文獻資料有限,但我們仍能從甲骨文、金文中窺見對農事活動的記錄,以及一些初步的農事經驗的積纍。 第三章:百傢爭鳴的智慧——春鞦戰國的農業生産與思想論辯 春鞦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革,生産力得到發展,各種思想流派競相湧現,農業思想也因此呈現齣多元化和深刻化的趨勢。這一時期,農業生産技術有所進步,同時,對農業的意義、作用以及如何實現高效生産的討論,也達到瞭新的高度。 儒傢的“重農貴粟”: 儒傢思想強調農業是國傢經濟的基礎,提倡“君子務本,本固而道生”。他們主張通過“足食”來“足兵”和“足信”,重視農業生産的穩定與繁榮,並將其與仁政、教化聯係起來。但同時,也存在著對“末業”的某種輕視。 法傢的“農戰”思想: 法傢代錶人物如商鞅,將農業視為國傢富強的根本,並與軍事相結閤,提齣瞭“耕戰”理論。他們認為,國傢應該鼓勵農民努力耕作,奬勵軍功,通過農業生産來支撐對外戰爭,從而實現國傢的強盛。這種思想對後世秦國的統一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墨傢的“兼愛”與節用: 墨傢主張“兼愛”,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節用。他們認為,農業生産是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根本,應當閤理分配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道傢的“無為而治”與自然農法: 道傢對農業的看法,更多地傾嚮於順應自然,減少人為乾預。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農業上體現為“我無為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歸,我無欲而民自樸”,主張尊重自然規律,讓農業生産自然發展。 農業技術的進步與記錄: 這一時期,農業工具有所改進,如鐵製農具的推廣,以及對灌溉、耕作技術的初步總結。一些著作中也開始齣現對農業生産的詳細描述,如《管子》等。 第四章:統一帝國的農業政策與思想——秦漢的中央集權與國傢乾預 秦漢時期,中國建立瞭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傢,農業生産再次被置於國傢戰略的核心地位。國傢對農業的乾預和管理程度空前提高,並形成瞭以國傢力量推動農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支撐。 “重農抑商”政策的確立: 秦漢時期,統治者深刻認識到農業是國傢穩定的基石,由此確立瞭“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在政策上,鼓勵耕作,限製商業,試圖將社會資源導嚮農業生産。 國傢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 秦漢政府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如麯轅犁的齣現(雖然後世多認為東漢,但秦漢時期已有技術萌芽),以及耕作、灌溉、施肥等方麵的經驗總結。國傢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和推廣農業技術。 “休養生息”與“屯墾戍邊”: 經過戰亂之後,漢朝采取瞭“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農民負擔,鼓勵恢復生産。同時,“屯墾戍邊”政策在邊疆地區得到瞭廣泛推行,有效地將農業生産與國防建設結閤起來。 《氾勝之書》、《齊民要術》等農書的齣現: 盡管《氾勝之書》可能成書稍晚,但秦漢時期已有對農業技術的係統性總結和記錄,為後世農學發展奠定瞭基礎。《齊民要術》雖然是北魏著作,但其思想和技術很大程度上繼承瞭秦漢以來的成就。 陰陽五行思想對農業的滲透: 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的盛行,也滲透到農業領域,人們試圖用這些哲學觀念來解釋自然現象,指導農事活動,如占蔔吉凶、選擇耕作時間等。 第五章: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認同——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農業思想演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士族門閥興起,但農業生産仍在繼續。隋唐時期,中國迎來瞭又一個輝煌的時代,科舉製度的建立,進一步鞏固瞭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也對農業思想的內涵産生瞭影響。 士人階層的農業情懷: 盡管科舉製度鼓勵讀書人入仕,但許多士人依然懷有深厚的農業情懷。陶淵明式的田園隱逸,成為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體現瞭對質樸、自然農業生活的嚮往。 農業生産的區域性發展與技術革新: 這一時期,南方農業得到快速發展,新的農作物和耕作技術被引入。水利工程的興修,也為農業生産提供瞭保障。 官營農業與私營農業的並存: 官營農業在國傢戰略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私營農業也日益發展,齣現瞭占有土地的豪強。 佛教對農業思想的有限影響: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農業思想的影響相對有限,但在某些層麵,其“不殺生”的戒律,也間接對農事活動産生瞭一定的影響。 《齊民要術》的集大成: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被譽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學著作,它係統地總結瞭當時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産經驗,涵蓋瞭種植、養殖、加工等各個方麵,是中國農業思想史上的裏程碑。 第六章:商品經濟的興起與農業思想的挑戰——宋元明清的轉型與創新 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發生瞭深刻的經濟轉型,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城市化進程加快,這無疑對傳統的農業思想提齣瞭新的挑戰,也催生瞭新的思想萌芽。 商品農業的發展與專業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農業生産也齣現瞭商品化和專業化的趨勢。一些地區開始專門種植經濟作物,如棉花、茶葉、絲綢等,農業與商業的聯係更加緊密。 “農本”觀念的再審視: 盡管“農本”思想依然是主流,但對於“末業”的看法開始發生變化。一些學者開始認識到商業的活力對國傢經濟的貢獻,但整體上,農業依然被視為國傢穩定的根基。 農業技術的進一步精進與普及: 這一時期,農業技術繼續嚮前發展,新作物(如玉米、番薯等)的引入,以及農具的改進,極大地提高瞭糧食産量。農書著作數量眾多,內容也更加豐富和細緻。 理學對農業思想的影響: 程硃理學強調“格物緻知”,其思想也對農業生産産生瞭影響,例如對農事勞動的理性分析,以及對“天理”與“人欲”的辯證關係在農業生産中的體現。 “重農”理論的細化與辯護: 麵對日益活躍的商業,一些學者對“重農”理論進行瞭更深入的闡釋和辯護,試圖論證農業在國傢經濟和社會結構中的不可替代性。 晚明時期對西方農業知識的初步接觸: 盡管影響有限,但晚明時期隨著傳教士的到來,一些西方的農業知識和技術開始傳入中國,為後世的農業現代化埋下瞭伏筆。 第七章:近代轉型的陣痛與農業思想的變革——晚清至今的現代化探索 晚清以來,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麵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農業思想也隨之進入瞭一個劇烈變革與探索的時代。 西學東漸與農業技術的引進: 伴隨西學東漸,西方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管理經驗開始被引進,對傳統農業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富國強兵”與農業現代化: 麵對國傢危機,有識之士認識到農業是富國強兵的基礎,積極倡導農業的現代化改革。 土地製度的變革與農業政策的調整: 不同的政治勢力和思潮,對土地製度和農業政策提齣瞭各種設想和方案,經曆瞭麯摺的探索。 集體化農業與傢庭承包責任製的實踐: 20世紀的中國,在農業組織形式上經曆瞭巨大的變革,從土地改革到集體化,再到傢庭承包責任製,都深刻影響著中國農民的思想和生産方式。 可持續農業與生態農業的理念萌芽: 隨著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可持續農業、生態農業等新的理念開始在中國農業思想界齣現。 當代中國農業思想的新發展: 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浪潮下,中國農業思想正朝著更加多元、開放、創新的方嚮發展,既要傳承優秀傳統,又要積極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 結語 《中華文明史研究大係·文化史捲:中國農業思想史》是一部試圖勾勒中國農業思想發展脈絡的學術著作。它不僅僅是對古代農事的記錄,更是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農民、統治者群體如何認識農業、思考農業、並將其融入到政治、哲學、倫理、文化等方方麵麵的深刻解讀。 從遠古先民對土地的敬畏,到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智慧交鋒;從秦漢統一帝國的國傢乾預,到宋元明清商品經濟的衝擊與創新;再到近代以來農業思想的轉型與現代化探索,這條綿延數韆年的農業思想史,是中國文明最深刻、最持久的注腳之一。 本書的研究,旨在揭示中國農業思想中蘊含的智慧與局限,理解其對中華文明形成的獨特貢獻,並為我們反思當下、展望未來提供曆史的藉鑒。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明的獨特魅力,認識到農耕文明在中國曆史進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農業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格調,紙張的觸感也很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是一部內容紮實、值得細品的著作。我原本是對某個特定時期的農業技術發展比較感興趣,但翻開目錄後,立刻被它宏大的敘事結構所吸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不僅僅羅列瞭史實,更重要的是,他將不同曆史階段的農業實踐與當時的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緊密地聯係起來,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曆史圖景。特彆是關於早期農耕文明的起源與演變那一部分,行文流暢,邏輯清晰,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娓娓道來一段段精彩的往事。這種將文化思辨融入曆史敘述的寫法,無疑提升瞭整部作品的深度和可讀性。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的巨著,它不是那種可以囫圇吞棗的“快餐讀物”。書中的論證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總結部分所采用的類比和隱喻手法,它們以一種極具文學性的方式,凝練瞭復雜的曆史變遷,讓人在思維得到充分鍛煉後,還能享受到一種美學上的愉悅。比如,他將某種思想流派的興衰比喻為某種作物的季節性更迭,生動而貼切。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價值是並存的,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觀察和分析曆史的有效方法論,是案頭常備的工具書和靈感來源。

評分

坦率地說,我原本對這類學術性很強的“大係”叢書抱持著一絲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內容會過於艱深晦澀。然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非常注重曆史細節的呈現和觀點的闡釋。比如,書中對於古代水利思想的梳理,不是簡單地介紹某項工程,而是深入剖析瞭“天人閤一”的哲學觀念是如何指導古代水利決策的,這使得原本冷冰冰的工程史頓時變得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一些關鍵曆史轉摺點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勇於挑戰一些傳統定論,並提供瞭令人信服的新視角。這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社會運行邏輯的人來說,都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將這本書研讀完,其內容的厚重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我這種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個彆地方的專業術語需要反復查閱,但這恰恰說明瞭作者資料搜集之全麵和論證之紮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地域差異性的關注。他沒有將“中國農業思想”視為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細緻地比較瞭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思想觀念上的分野及其成因,這種精微之處的處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田野調查功底和文獻功力。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這片土地上數韆年勞作智慧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張相互關聯的巨大網絡。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非常考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明顯減輕瞭。內容上,我最欣賞的是其跨學科的研究視角。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停留在農業史的傳統範疇內,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社會學、倫理學甚至部分哲學層麵的思考。比如,在討論不同朝代土地製度變遷時,作者並沒有孤立地去看待經濟數據,而是結閤瞭儒傢思想中“均田”與“私有”觀念的衝突與調和過程,這使得曆史脈絡更加清晰有力。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古代社會動力機製的理解。讀完某一章節,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撥開瞭曆史的迷霧,看到瞭事物背後的深層驅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