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

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晓,赫建明,廖秋林,王宇 著
图书标签:
  • 土石混合体
  • 结构工程
  • 力学特性
  • 土工工程
  • 边坡工程
  • 挡土墙
  • 岩土工程
  • 数值模拟
  • 工程地质
  • 灾害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168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新世纪工程地质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土石混合体的非均质性、非连续性和多界面效应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总结分析其力学行为。首先分析土石混合体分布、地质成因及结构特点,建立其结构模型,研究其在典型受力状态下的力学行为,验证并阐述其大尺度代表性试样的宏观力学行为特点。然后,研究土石混合体的压缩、变形和破坏的渐进性过程以及强度特征等力学特性,研究并总结考虑其复杂结构特点的破坏准则,基于固-流-热模型实现其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准确求解,对其变形破坏过程中的细观过程进行研究,围绕其结构变化导致的非线性力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工程实际对土石混合体边坡变形稳定性以及坝基的渗透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土石混合体概念的提出 1
1.2 土石混合体研究的工程价值与理论意义 2
1.2.1 土石混合体分布及其研究的工程价值 2
1.2.2 土石混合体研究的理论意义 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 土石混合体分类 5
1.3.2 力学试验研究 7
1.3.3 几何结构特性 10
1.3.4 数值模拟研究 11
1.3.5 其他方面的研究 11
1.3.6 存在问题 12
1.4 研究方法 13
1.5 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 16
参考文献 17
第2章 土石混合体分布、地质成因及其结构特征 20
2.1 土石混合体的分布特征 20
2.1.1 与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共生 21
2.1.2 与河流伴生 21
2.1.3 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21
2.2 土石混合体的地质成因 22
2.2.1 物质来源成因分析 23
2.2.2 土石混合体堆积成因分析 25
2.3 土石混合体的现场统计结果 29
2.3.1 筛分统计结果分析 30
2.3.2 单个剖面统计结果 34
2.4 土石混合体的结构特征 37
2.4.1 非均质性 37
2.4.2 非连续性与土石胶结特点 38
2.4.3 尺寸效应 38
2.5 本章小结 39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土石混合体结构模型的建立 41
3.1 土石混合体结构模型建立的目的与意义 41
3.2 基于数码图像的实测结构模型 42
3.2.1 数码图像数字成像原理 42
3.2.2 土石混合体数码图像建模分析与流程 44
3.2.3 基于数码图像建模实例分析 50
3.3 基于数码图像的线框结构模型 55
3.3.1 数码照片的图像处理 55
3.3.2 量化信息的提取 58
3.3.3 结构模型的建立 60
3.4 基于现场统计的土石混合体结构模型 62
3.4.1 块石分布统计方法研究 63
3.4.2 结构特征模型概化 63
3.4.3 程序编制与模型建立 67
参考文献 68
第4章 土石混合体的现场原位试验研究 70
4.1 试验方法研究 71
4.1.1 试验方法选择 71
4.1.2 压剪试验原理与方法 73
4.1.3 推剪试验原理与方法 74
4.2 试验地点及其地质概况 77
4.2.1 白衣庵滑坡概况 77
4.2.2 试验位置及岩性描述 78
4.3 试验目的 79
4.4 推剪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80
4.4.1 应力-应变特性 80
4.4.2 破坏形式与特征 84
4.4.3 含石率对变形强度的影响 85
4.4.4 剪切强度参数计算 86
4.5 压剪试验结果分析 87
4.5.1 应力-应变特性 87
4.5.2 破坏形式与特征 89
4.5.3 强度特性与力学参数确定 89
4.6 本章小结 91
参考文献 92
第5章 土石混合体物理模拟试验及其力学结构效应 94
5.1 块石在土石混合体中的力学响应 95
5.1.1 试验方法与设备研制 95
5.1.2 物理模拟试验模型 97
5.1.3 模拟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97
5.2 土石混合体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104
5.2.1 土石混合体试样制备及其击实特性 105
5.2.2 单轴压缩试验仪器与方法 109
5.2.3 试验结果分析 110
5.3 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122
5.3.1 试验仪器与方法 122
5.3.2 试验结果分析 123
5.4 本章小结 127
参考文献 128
第6章 土石混合体变形破坏机理的颗粒流离散元数值分析 130
6.1 颗粒流计算方法概述 131
6.2 PFC计算的原理及步骤 132
6.2.1 基本假设 132
6.2.2 基本理论 132
6.2.3 力-位移定律 132
6.2.4 运动定律 134
6.2.5 PFC接触模型135
6.3 土石混合体计算模型的建立 137
6.3.1 土石混合体模型的确定 138
6.3.2 数值试验颗粒单元的生成 138
6.3.3 边界条件的实现 139
6.3.4 数值试验材料的力学参数确定 140
6.3.5 数值试验模型的建立 141
6.4 数值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144
6.4.1 颗粒单元接触应力分布图 144
6.4.2 模型体内的微裂隙分布图 146
6.4.3 应力-应变曲线特点分析 149
6.5 本章小结 152
参考文献 152
第7章 土石混合体单轴压缩试验的数值模拟 154
7.1 有限元计算方法概述 154
7.2 数值模型建立与计算参数 155
7.3 土石混合体数值模拟方法讨论 157
7.4 土石混合体的弹性力学特性分析 158
7.4.1 应力分析 158
7.4.2 位移分析 160
7.4.3 弹性模量的分析 161
7.4.4 弹性模量、泊松比与含石率关系 161
7.4.5 各向异性 164
7.5 土石混合体弹塑性力学特性分析 165
参考文献 170
第8章 土石混合体变形强度特性的有限差分分析 171
8.1 拉格朗日元法的基本原理 171
8.1.1 拉格朗日元法的网格划分 172
8.1.2 拉格朗日元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172
8.2 界面元的基本原理 175
8.3 土石混合体随机结构模型及其加载方式 179
8.4 土石混合体受压变形破坏的微观机理分析 181
8.4.1 混凝土的变形破坏特征与机理 181
8.4.2 土石混合体的变形破坏特征与机理 183
8.5 单轴抗压情况下土石混合体的变形破坏特点 185
8.6 本章小结 192
参考文献 192
第9章 土石混合体原位试验的数值模拟研究 194
9.1 数值模型建立的方法研究 194
9.2 压剪试验的颗粒流离散元分析 196
9.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196
9.2.2 土石混合体颗粒流单元压剪模型的生成 198
9.2. 压剪试验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200
9.3 推剪试验的颗粒流离散元分析 212
9.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212
9.3.2 推剪试验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214
9.4 推剪试验的有限差分分析 217
9.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217
9.4.2 原位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18
9.5 本章小结 221
参考文献 221
第10章 土石混合体细观变形破坏的CT试验研究 222
10.1 试验设备及方法 223
10.2 损伤扩展的CT试验分析 226
10.2.1 设计含石率标定 226
10.2.2 损伤开裂的CT数分析 228
10.2.3 试样的扩容特征分析 229
10.2.4 ROI_CT数特征分析 229
10.3 裂纹统计特征分析 232
10.3.1 裂纹参数的识别提取 232
10.3.2 裂纹特征参数统计 233
10.4 损伤识别与扩展规律 237
10.4.1 损伤变量的定义 237
10.4.2 损伤演化方程的建立 239
10.5 土石混合体变形破坏的非线性结构效应研究 242
10.5.1 土石混合体内部块石运移规律分析 242
10.5.2 内部结构变化与宏观变形对比 244
10.5.3 土石混合体变形破坏的结构效应 246
参考文献 247
第11章 土石混合体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质量评价 249
11.1 土石混合体不同试验结果的对比与讨论 249
11.2 土石混合体强度和变形性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250
11.2.1 砾石与土体强度比值的影响 250
11.2.2 砾石的形状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251
11.2.3 含石率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252
11.2.4 块体的不同分布形式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254
11.3 土石混合体抗压强度参数的确定方法 256
11.3.1 抗压强度的确定 256
11.3.2 变形模量的确定 260
11.4 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 263
参考文献 264
第12章 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266
12.1 土石混合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67
12.1.1 物质组成 267
12.1.2 边坡的内部结构 267
12.1.3 边坡形态 268
12.1.4 水的作用 268
12.1.5 外动力作用268
12.2 土石混合体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地质模式 268
12.2.1 在坡体中发生的旋转型(即弧形)滑动破坏 269
12.2.2 沿堆积层与基岩面发生的平移型滑动破坏 269
12.2.3 崩岗型破坏 270
12.2.4 流动型破坏 270
12.3 自重应力作用下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270
12.3.1 自重应力的作用分析 271
12.3.2 模型的建立 271
12.3.3 计算方案与计算参数的确定 274
12.3.4 计算成果与分析 275
12.4 土石混合体非均质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81
12.4.1 均质型土石混合体边坡 281
12.4.2 非均质型土石混合体边坡 283
12.5 边坡基岩面对土石混合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85
12.5.1 二元结构边坡基岩面倾角对稳定性的影响 285
12.5.2 一元结构边坡坡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286
12.6 蓄水条件下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287
12.6.1 土石混合体边坡地下水力学作用分析 287
12.6.2 计算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287
12.6.3 地下水位线的计算 288
12.6.4 计算结果与分析 291
12.7 本章小结 293
参考文献 294
第13章 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及其数值求解研究 296
13.1 多场耦合理论概述 296
13.2 固-流-热多场耦合理论 297
13.2.1 应力控制方程 298
13.2.2 渗流方程 298
13.2.3 能量守恒方程 300
13.2.4 耦合关系方程 300
13.3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的建立 301
13.3.1 COMSOL Multiphysics介绍 301
13.3.2 THM耦合数学模型的COMSOL Multiphysics表达 302
13.4 耦合数学模型合理性的实例验证 306
13.4.1 问题的定义 307
13.4.2 问题的求解与讨论 308
13.5 本章小结 311
参考文献 312
第14章 土石混合体的渗流特性及其固流耦合特性 314
14.1 引言 314
14.2 土石混合体渗流的结构效应 315
14.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内容概述: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一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日益凸显的地下空间利用及其相关工程技术。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理论基础、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安全防护以及运营管理等关键环节,旨在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第一部分:地下空间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历程,从远古时期的简单洞穴到现代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地下综合体,阐述了其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韧性等方面的战略意义。随后,详细探讨了地下空间利用的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土地资源稀缺、环境问题以及技术进步等。 接着,本书深入分析了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挑战,如地质条件复杂性、地下水影响、现有地下管线协调、施工噪声与振动控制、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公众接受度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比较,重点介绍了北京、上海、东京、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化大都市在地下轨道交通、商业综合体、停车场、仓储物流、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教训。 第二部分: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本部分着重于地下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详细阐述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分区原则,包括交通枢纽、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仓储物流、市政公用设施以及生态保育等功能区如何进行合理布局与组合。书中强调了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协同规划,以及地下空间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的衔接。 在设计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工程的总体设计流程,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重点讲解了不同类型地下空间(如地铁车站、商业隧道、地下车库、地下厂房等)的建筑设计要点,包括空间布局、人流组织、采光通风、防火疏散、无障碍设计以及美学要求等。 特别地,书中深入探讨了地下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详细阐述了地下结构承受的荷载类型,如土压力、水压力、活荷载、地震作用等,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针对不同地下结构形式(如地下连续墙、桩基、明挖结构、盾构法施工结构等),详细介绍了其结构受力分析、材料选择、配筋计算以及防水防腐等设计细节。书中还强调了结构整体稳定性、抗震设防以及变形控制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地下空间施工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地下空间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开挖方法: 明挖法: 详细介绍了放坡开挖、支撑开挖、仮設壁(排桩、地下连续墙、SMW工法等)支护等明挖施工技术,包括土方开挖顺序、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降水方案、基坑监测等。 暗挖法(隧道与井巷工程): 重点阐述了盾构法、顶管法、钻爆法、TBM法等地下隧道施工技术。对于盾构法,详细介绍了盾构机的类型、掘进工艺、出土方式、衬砌安装、盾构接收与始发等。对于其他暗挖方法,也详细介绍了其适用条件、施工流程、安全控制以及地层加固措施。 支护结构施工: 详细介绍了地下连续墙、重力式水泥搅拌桩、SMW工法桩、高压旋喷桩等支护结构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及监测方法。 降水与排水: 详细介绍了坑外降水(集水明沟、井点降水)和坑内排水(集水坑、水泵)的原理、设计与施工,以及地下水封堵技术。 防水与防腐: 重点阐述了地下工程的防水层设计与施工,包括材料选择(防水卷材、防水涂料、止水带等)、施工工艺(搭接、焊接、涂刷等)以及质量检查。同时,也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腐措施。 信息化与智能化施工: 探讨了BIM技术在地下空间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监测、自动化施工设备等在提高效率、保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地下空间安全防护与风险管理 本部分聚焦于地下空间工程的安全问题。 地质灾害与风险评估: 详细分析了可能发生的地下工程地质灾害,如塌方、涌水、地层沉降、地下空间坍塌等,并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调查、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和风险应对策略。 施工安全管理: 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措施,包括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个体防护装备、机械设备安全检查、高处作业安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爆破作业安全等。 结构安全与监测: 详细介绍了地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储备、抗震设计要求,以及施工过程中和运营期间的结构监测技术,包括测斜仪、沉降仪、位移计、应力计、水准仪等监测设备的应用。 防火与应急救援: 详细阐述了地下空间内的防火设计要求,如防火分区、防火材料、消防设施(喷淋、烟感、排烟系统等)的配置,以及火灾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 环境风险与防护: 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地表沉降、地下水扰动、噪声与振动污染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与修复措施。 第五部分:地下空间运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着眼于地下空间的长期效益与可持续性。 地下空间运营策略: 介绍了不同类型地下空间的运营管理模式,如商业空间的招商与推广、交通枢纽的客流组织与服务、仓储物流的效率管理等。 地下空间维护与更新: 强调了日常巡查、定期检测、设备维护以及设施更新的重要性,以保证地下空间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地下空间与城市韧性: 探讨了地下空间在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和人为事件(如恐怖袭击)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地下网络。 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关注地下空间的能源利用(如地热能)、水资源管理、绿色空间设计以及与地上空间的生态联系,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法规与政策: 简要介绍了与地下空间开发相关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书特色: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内容翔实,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丰富,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本书既有宏观的规划理念,也有微观的技术细节,覆盖了地下空间工程的完整生命周期。作者团队由在该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组成,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作为从事地下空间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总结: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理解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的平台。通过对理论、技术、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推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作为一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师的强烈关注。在我的工作中,处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与土石混合体密切相关的地质灾害是家常便饭。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土石混合体的内在力学特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特性的书籍,为我的灾害评估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成因的土石混合体,例如堆积型、风化型、冲洪积型等,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和力学行为的差异。特别地,我关注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在水的作用下力学性能衰减的机制。水分的渗透、孔隙水压力的升高,对土石混合体的稳定性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随水文条件变化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以及相关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例如,如何计算不同饱和度下的安全系数。我对于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变形和破坏模式的分析也十分感兴趣。了解土石混合体在受到剪切或拉伸作用时,会发生何种类型的变形和破坏,例如,是整体滑动、局部剪切,还是碎块的屈服?这些信息对于预测灾害发生的位置和范围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监测土石混合体变形的技术和方法,例如,使用位移监测仪、应变片等,并结合力学特性分析,那就更加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帮助我更有效地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并制定更科学的防治措施。

评分

《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这本书名,如同一个精准的信号,在我这个从事道路工程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师脑海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修建公路、铁路、机场等项目时,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路基材料,其中,土石混合体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些混合体的均匀性、强度以及变形特性,直接关系到道路的长期稳定性、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我渴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评价和处理道路工程中的土石混合体。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作为路基填料的力学性能分析。例如,如何根据土石混合体的组成和压实度,来确定其动荷载下的变形模量和抗剪强度?这些参数对于路面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土石混合体在不同应力循环作用下的疲劳性能分析。此外,在边坡工程和路堤填筑中,土石混合体的稳定性是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土石混合体的强度衰减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填筑和压实工艺,来提高其整体稳定性。我对于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路基的排水设计和防冻融性能也很有兴趣。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土石混合体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其力学行为变化的研究,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措施,那就更加实用和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土石混合体,从而设计出更耐久、更安全的交通基础设施。

评分

这本书,名为《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乍一看,就吸引了我对地质工程和岩土力学领域深厚兴趣的目光。我是一名在工程实践中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工程师,也曾经在大学里接受过系统的岩土力学教育,深知在实际工程中,土和岩石的混合体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从滑坡体的堆积岩石,到隧道开挖过程中遇到的软弱夹层,再到水库坝基的天然土石料,它们都属于这类复杂的介质。而这些混合体的力学特性,其复杂性远超均质土或均质岩石。我一直非常渴望能有一本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一主题的专著。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核心需求。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土石混合体的微观结构,比如土颗粒与岩石碎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孔隙的分布和连通性,以及水分在其中的迁移路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用于分析和预测这些混合体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变形和强度行为。例如,当受到荷载作用时,是土颗粒的挤压作用占主导,还是岩石碎块的相互咬合起决定性作用?裂隙的存在又会对整体的力学响应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难题,迫切需要有理论指导来解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分析方法,也许包括数值模拟的案例,或是基于实验数据的经验公式,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评估工程风险,优化设计方案。而且,考虑到实际工程的复杂性,书中是否能涵盖不同类型的土石混合体,比如不同土质基底上的岩石堆积,或者含有不同粒径岩块的黏性土?这些细节都将极大地增加本书的实用价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在极端条件下(如高水压、强震动)的力学行为分析,这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和重大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瞬间点燃了我对土石混合体研究领域的好奇心。我是一名对地质学和土木工程都充满热情的高中生,目前正在积极准备申请大学的相关专业。我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很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如大坝、桥梁、隧道,都建立在地基之上,而这些地基往往不是均匀的岩石或土体,而是复杂的土石混合体。我一直对这些“看不见”的地下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想了解它们是如何承受巨大的荷载,又是如何应对自然界的各种考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神秘领域的大门。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土石混合体的基本概念,比如,什么是土石混合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这些混合体的力学特性。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些土石混合体非常坚固,而有些却容易垮塌?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模拟土石混合体受力变形的实验,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力学特性?我对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方法也很感兴趣。是否有一些简单的公式或者图表,可以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介绍土石混合体在现实工程中的应用,比如,是如何利用土石混合体修建坚固的大坝,或者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安全的隧道。这些案例将极大地激发我的学习兴趣,让我对未来的专业选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能够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土石混合体世界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带着《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这个朴实而富有内涵的书名,在我这个对地下工程设计充满热情的年轻工程师眼中,无疑是具有极高的价值。我主要负责地下空间开发项目,比如地铁、地下停车场和地下管廊。这些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穿越各种复杂的地层,其中,土石混合体是极其常见的一类。它们复杂的力学行为,如不规则的分布、明显的非均质性以及强烈的各向异性,给地下结构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土石混合体对地下结构的影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土石混合体的变形特性,例如,在开挖过程中,它们是如何发生变形的?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塌方?其变形模量和泊松比如何取值才算合理?这些对于地下支护的设计至关重要。我对于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强度特性的分析也非常感兴趣。如何准确评估土石混合体的抗剪强度,从而确定合适的边坡支护参数,或者预测地下开挖引起的围岩变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基于土和岩石参数的组合分析方法。此外,在地下工程设计中,荷载传递机制是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土石混合体是如何将地表荷载传递给地下结构的,以及岩石碎块和土颗粒在荷载传递中的作用。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土石混合体在不同开挖方式(如爆破、机械掘进)下的力学响应分析,以及相应的支护策略,那就更加实用和有价值了。

评分

读到《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现场遇到的复杂地质体。我是一名野外地质工程师,常年穿梭于山区、高原,进行地质勘察和灾害评估。我们遇到的很多地层,都不是纯粹的土或者纯粹的岩石,而是两者混合的产物。比如,在滑坡体中,经常看到大量的岩石碎块被黏土或砂土包裹,它们的强度、变形特性都与单一岩石或单一土体有着天壤之别。在隧道掘进中,遇到的复合地层更是千变万化,有时是软弱的夹层嵌布在坚硬的岩层中,有时是风化严重的岩石与土体混合。这些复杂的地质体,其力学行为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分类体系,将不同成因、不同形态的土石混合体进行区分,并针对不同类型,给出相应的力学特性描述。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土石混合体的强度判别标准,比如,在考虑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同时,如何量化岩石碎块的承载能力和相互嵌固作用?是否可以通过一些简便的判别方法,在野外就大致评估其力学性能?另外,我对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在水的作用下的行为尤其关注。水渗透、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强度降低,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挑战。这本书是否能深入探讨土石混合体的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的破坏机理?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大型滑坡体或者隧道灾害,是如何由于土石混合体的特殊力学性质而发生的,以及如何从工程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那就更具启发性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仿佛看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我是一名在读的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正是涉及复杂地层变形分析。在我的博士课题中,我需要深入研究一种由黏土、粉砂和大量岩石碎块组成的天然土石混合体,用于一项大型地下工程的基坑开挖。现有的土力学理论和岩体力学理论,单独应用起来都显得力不从心,往往需要引入一些经验性的折减系数,但这种做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而且在处理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方面存在天然的局限。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整合土和岩石力学特性的理论框架的书籍,能够解释土石混合体的宏观力学行为是如何由其微观结构和组分决定的。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描述土石混合体变形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理论模型,特别是能够考虑土的塑性变形和岩石碎块的破碎、迁移等因素。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不同土石比例、不同粒径配比、不同岩石性质的土石混合体的力学参数取值指南,那将是我巨大的福音。另外,我对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的渗流特性也非常感兴趣。在我的研究中,地下水的渗流对边坡稳定和基坑支护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土石混合体的渗流路径复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使得渗流分析变得异常困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估算方法,以及考虑土颗粒填充和岩石裂隙影响的渗流模型。如果书中还能介绍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如多轴加载试验、三轴剪切试验、直剪试验等,以及如何从实验结果中反演出适用于土石混合体的本构模型,那就更加完美了。我的研究导师也一直强调要关注前沿的土石混合体研究进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新的研究思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解决一个长期困扰我的工程问题的曙光。我是一名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结构工程师,主要负责桥梁和高层建筑的地基设计。在我们遇到的许多项目中,基岩的质量参差不齐,常常夹杂着大量的土质夹层或者风化层,形成了土石混合体。这些混合体的力学特性,特别是其承载能力、变形模量和抗剪强度,对地基设计的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为我提供切实可行、数据支持的地基设计方法的书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实用的方法,用于评价不同类型土石混合体的地基承载力。例如,是否能够提供基于岩石和土体强度参数,并考虑两者混合比例、粒径分布、胶结程度等因素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我对于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变形特性的分析也非常感兴趣。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地基的沉降控制至关重要,而土石混合体的沉降行为比均质土或岩石要复杂得多。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土石混合体变形模量、泊松比的估算方法,以及如何预测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过程。此外,在桥梁工程中,桩基的设计需要考虑桩与土石混合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桩周土石体的抗液化能力。这本书是否能为这些特定工程问题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参考?我非常渴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对土石混合体特性进行准确评估,从而优化地基设计,提高工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让我眼前一亮。《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水利工程项目工程师,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专业书籍。在水库大坝、引水隧洞等工程的勘察设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土石混合体这样的地基材料。它们复杂的结构形态和力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全面的理论指导,帮助我更准确地评价土石混合体的工程特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的量化分析。例如,在设计大坝基础时,如何根据土石混合体的组成成分、粒径分布、胶结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其抗剪强度参数?在进行隧洞开挖时,如何估算土石混合体的变形模量,以预测围岩的收敛变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基于室内试验数据和现场勘察结果的参数取值指南。另外,在水利工程中,水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土石混合体在长期浸水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变化,比如,土颗粒的软化、岩石碎块的风化以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提供关于土石混合体抗渗透性、抗冲刷性等方面的分析方法?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中,土石混合体地基失效的案例分析,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实用性和教育意义。

评分

《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神秘的密码,解锁了我对岩土力学领域前沿探索的渴望。我是一名在某个高校担任岩土工程研究员的学者,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复杂岩土体的本构模型和数值模拟。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我深切体会到,传统的均质介质模型在描述土石混合体的行为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土石混合体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以及岩石碎块和土颗粒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得其力学响应呈现出高度的非线性和复杂性。我急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能够系统地描述土石混合体的力学行为。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探讨土石混合体的微观结构特征,如土颗粒的排列方式、岩石碎块的粒径分布、形状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宏观力学行为与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我对书中关于土石混合体多尺度力学耦合效应的分析非常有兴趣。例如,在考虑土颗粒的塑性变形、岩石碎块的破碎以及裂隙扩展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耦合其渗流、热传导等物理过程?书中是否会提出新的本构模型,能够同时捕捉土石混合体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屈服和破坏行为?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数值模拟方法和算法,例如,基于离散元法(DEM)或连续介质力学(FEM)与离散体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模拟土石混合体的宏观变形和破坏过程,并附带具体的算例,展示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果书中能够涵盖近期在土石混合体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理论进展和实验发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那将极大地开阔我的研究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