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技術基礎與數字音頻處理指南

錄音技術基礎與數字音頻處理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金虎 著
圖書標籤:
  • 錄音技術
  • 音頻處理
  • 數字音頻
  • 音頻工程
  • 聲音錄製
  • 音頻編輯
  • 音樂製作
  • 聲學原理
  • 麥剋風技術
  • DAW軟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505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24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7
字數:6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錄音技術基礎與數字音頻處理指南》從最基本的物理與心理聲學入手,幫助讀者全麵、係統地掌握錄音專業理論並指導實踐。

內容簡介

  《錄音技術基礎與數字音頻處理指南》模擬與數字錄音理論並重,強調理論與實踐結閤。全書共分為9章。第1章為聲音的物理特性及聲波在閉室中的傳播;第2章為聲音的主觀感受及聲音信號計量;第3章為樂器、音樂和語言的聲學特性;第4章為聲音的拾取——傳聲器原理及其使用;第5章為調音控製係統;第6章為聲處理設備原理及應用;第7章為電子計算機數字音頻工作站;第8章為數據存儲、傳輸與同步;第9章為MIDI原理。

  本書適閤電影和電視(包括多媒體和舞颱擴聲)等錄音及擴聲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MIDI製作人員和藝術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閱讀,可供相關大專院校作為教材選用,也是業餘錄音愛好者從瞭解到精通錄音的學習書籍。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聲學理論基礎
第1章 聲音的物理特性及聲波在閉室中的傳播 2
1.1 聲音的傳播 2
1.2 聲音的傳播速度 3
1.3 周期與波長 4
1.4 頻率與波長 5
1.5 振幅 7
1.6 相位 9
1.7 分貝 11
1.7.1 對數基本知識 11
1.7.2 韋伯定律——分貝及其計算方法 11
1.8 分貝在音響工程中的應用 14
1.9 聲音的聲壓級和聲強級 17
1.10 聲壓級的測量 19
1.11 以分貝錶示的聲壓級加法 19
1.12 室外聲音聲壓級按倒數平方定律衰減 20
1.13 聲音的反射 22
1.14 聲音的吸收 23
1.15 聲音的繞射、摺射以及溫度和風對聲音的影響 24
1.16 聲源和接收器的指嚮性 25
1.17 近聲場和遠聲場 27
1.18 室內聲音的反射與衰減 28
1.19 自由聲場與混響聲場 32
1.20 聲音在小房間內的傳播 35
1.20.1 駐波現象及房間聲學模式 35
1.20.2 房間模式頻率間隔研究 38
1.20.3 矩形房間內的房間模式 39
1.21 推薦的最佳混響時間 43
第2章 聲音的主觀感受與聲強計量 46
2.1 聲強的主觀感受——響度 46
2.1.1 響度 46
2.1.2 人耳聽覺的非綫性——等響麯綫和響度級 47
2.1.3 計權網絡 49
2.2 頻率的主觀感受——音高(音調) 50
2.3 聲音信號波形的特點 52
2.3.1 聲音信號的時程特徵 52
2.3.2 聲音信號的頻譜特點 53
2.3.3 聲音信號波形的不對稱特點 55
2.4 波形的主觀感受——音色 55
2.5 室內聲的組成及直達聲在聽感中的作用 56
2.6 混響聲特性以及在聽感中的作用 58
2.7 前期反射聲的特性以及在聽感中的作用 60
2.8 人類聽覺的掩蔽效應 61
2.9 空間域的主觀感覺——雙耳聽音定位 62
2.10 關於反射聲和混響聲的心理聲學探討 64
2.11 聲音信號的計量 67
2.11.1 聲音信號強度的計量以及聲音信號的峰值因數與峰平比 67
2.11.2 聲學測量儀器的計量時間特性 71
2.11.3 音頻的常用測量儀錶 71
2.12 聲音信號的動態範圍與電聲係統的動態閾 76

第3章 樂器、音樂和語言的聲學特性 78
3.1 樂器的聲學特性 78
3.1.1 樂器的頻率範圍和聲譜 78
3.1.2 樂音的音色 81
3.1.3 音樂和樂器的統計特性 82
3.2 語言的聲學特性 87
3.2.1 語音、音節與聲調 87
3.2.2 語言的平均聲譜與元音共振峰 88
3.2.3 漢語普通話輔音的聲學特性 91
3.2.4 語聲的聲功率、聲強級及動態範圍 92
3.2.5 聲調的物理特性 93
3.3 歌聲的聲學特性 94
第二部分 音頻設備與後期編輯處理
第4章 聲音的拾取 98
4.1 傳聲器原理 98
4.2 傳聲器的主要參數 102
4.3 單隻傳聲器使用注意事項 106
4.4 立體聲傳聲器 112
4.5 環繞聲傳聲器 121

第5章 調音控製係統 130
5.1 調音颱的功能及其分類 131
5.1.1 調音颱的基本功能和輔助功能 131
5.1.2 調音颱分類 131
5.2 調音颱的結構 132
5.2.1 調音颱的係統結構 132
5.2.2 調音颱的信號處理過程分析 133
5.2.3 調音颱聲音信號的監測與監聽 138
5.2.4 對講係統 143
5.3 調音颱的基本技術指標 143
5.4 調音颱的專門部件 146
5.4.1 幻象電源 146
5.4.2 射頻濾波器 149
5.4.3 衰減器 149
5.4.4 負反饋放大器及信號混閤電路 151
5.4.5 均衡器 152
5.4.6 常用樂器均衡器使用參考資料(部分摘自互聯網) 156
5.5 錄音室基本係統 161

第6章 聲處理設備原理及應用 163
6.1 限幅器和壓縮器 163
6.1.1 壓縮限幅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164
6.1.2 壓縮限幅器參數調整建議 168
6.1.3 壓縮限幅器應用技巧 172
6.2 擴展器和噪聲門 174
6.2.1 擴展器/噪聲門的一般工作原理 175
6.2.2 擴展器/噪聲門的調控技巧 178
6.2.3 擴展器/噪聲門的應用建議 184
6.2.4 曆史上的壓縮器和擴展器 187
6.3 降噪器 189
6.3.1 音頻噪聲類型 189
6.3.2 雙端降噪器的一般原理 192
6.3.3 Dolby-C型雙端降噪係統 193
6.3.4 單端模擬信號動態降噪器的一般原理 197
6.3.5 單端數字信號降噪處理概述 198
6.3.6 單端數字信號降噪處理軟件介紹 202
6.4 噝聲控製器 206
6.4.1 噝聲與危害 206
6.4.2 噝聲控製器原理與軟件介紹 207
6.5 均衡器 210
6.5.1 均衡器的一般工作原理 210
6.5.2 均衡器的特性分類 212
6.6 聽覺激勵器 216
6.6.1 聽覺感知與聽覺激勵的基本原理 216
6.6.2 聽覺激勵器的一般工作原理 218
6.6.3 Aphex Aural Exciter-Type Ⅲ聽覺激勵器介紹 219
6.7 延時器 223
6.7.1 延時器的一般工作原理 223
6.7.2 電子延時器與數字式延時器的工作原理簡介 225
6.7.3 ModMachine延時器插件介紹 227
6.8 混響器 229
6.8.1 硬件式數字混響器 230
6.8.2 軟件式數字混響器 234

第7章 電子計算機數字音頻工作站 249
7.1 數字音頻工作站的概念 249
7.2 數字音頻工作站的類型 251
7.2.1 概述 251
7.2.2 數字音頻工作站的分類 253
7.3 專業數字音頻工作站的特徵 255
7.4 音頻輸入/輸齣和核心處理部件 256
7.5 計算機音頻工作站應用軟件 259
7.5.1 通用軟件 259
7.5.2 專用軟件 261
7.6 音頻工作站的基本功能 264
7.6.1 無損傷編輯 265
7.6.2 基本編輯處理工具 266
7.7 Pro Tools專業音頻工作站基本操作 270
7.7.1 基本概念 271
7.7.2 Session基礎 275
7.7.3 係統資源與設置 278
7.7.4 傳動控製器 278
7.7.5 導航 278
7.7.6 視圖與縮放 279
7.7.7 聲道與軌道 281
7.7.8 片段錶 283
7.8 Pro Tools音頻工作站錄音基礎 284
7.8.1 錄音前的準備工作和錄音 284
7.8.2 不用混音颱監聽MIDI樂器的方法 287
7.9 Pro Tools音頻工作站編輯基礎 287
7.9.1 編輯模式 288
7.9.2 編輯工具 288
7.9.3 編輯片段 288
7.9.4 播放錶與非破壞性編輯 290
7.10 混音基礎 290
7.10.1 各種控製器的使用與信號路徑分配 291
7.10.2 自動化混音 293
7.10.3 Bounce到磁盤 295
7.10.4 Dithering加入顫動信號處理 295
7.11 Plug-Ins(插件) 295

第8章 數據存儲、傳輸與同步 300
8.1 數字音頻文件格式 300
8.2 音頻設備同步與時間碼 303
8.2.1 位置基準與時鍾基準 303
8.2.2 SMPTE和ISO/EBU時間碼 304
8.2.3 時間碼格式介紹 305
8.2.4 記錄時間碼 307
8.2.5 與電影原始素材實現同步的方法 308
8.2.6 與其他音視頻設備實現同步的方法 310
8.3 數字音頻設備連接與同步 311
8.3.1 概述 311
8.3.2 數字音頻設備中常見的數字音頻接口 312
8.3.3 數字時鍾與字時鍾同步原理 313
8.3.4 數字音頻係統中同步時鍾的連接與設置 314
第三部分 MIDI音頻
第9章 MIDI原理 318





  




精彩書摘

  第3章 樂器、音樂和語言的聲學特性

  3.1 樂器的聲學特性

  各種樂器,不論是弦樂、吹奏樂、彈撥樂還是打擊樂,都有它們自己特有的樂音譜綫、頻率範圍、動態範圍和指嚮性圖形。因此,隻有深入地瞭解和掌握它們,纔能錄製齣優美和諧的聲音。

  樂音和噪聲從物理學的角度是一對相反意義的詞。發音體有規律振動時,産生瞭具有固定音高的樂音。恰恰相反,發音體無規律振動時,産生瞭無固定音高的噪聲。樂音給人的感覺總是悅耳的,其音色是豐富的,它在音樂中得到瞭大量使用。噪聲總是令人不安和煩躁,在音樂中很少運用噪聲。鑼、鼓、闆、鈸等一些打擊樂器,雖然沒有固定音高,但在我國民族音樂裏也具有相當豐富的錶現能力,在樂隊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凡能演奏樂音的器具統稱為樂器。一切樂音(樂器聲——器樂和歌唱聲——聲樂) 總是以音樂的形式存在。正如在第2章中涉及到的,樂音具有諸多物理方麵的特性,如頻率、振幅(或聲壓級)、延續時間(包括增長、穩定及衰減等時程)和頻譜結構等。這些特性在人耳聽感上的主觀反應分彆就有音調高低、音量大小、樂音時值的長短和樂音的色彩等感覺。

  本節主要從技術科學的角度,分析和討論樂器的頻率範圍和樂音頻譜,樂音的音色特性,以及音樂的一些統計特性。在實際工作中應力求把這些知識同藝術創作和錄音製作有意識地,並有機地聯係起來。在錄音中,要掌握樂音頻率、音量等的平衡,就必須對樂音與人的聽覺特性有比較深入地瞭解;而在調音過程中,對樂音頻譜的瞭解,對於保持樂音的色彩,以至於對樂音音色加以美化,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對各種樂器的指嚮性的瞭解可以為傳聲器的放置提供可靠的依據。毫無疑義,對各種聲音分析研究得越透徹,獲得各種聲音效果的手段就越多,這對錄音創作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3.1.1 樂器的頻率範圍和聲譜

  傳統樂器是不可能發齣頻譜單一的樂音的,任何樂器的每一個樂音都是由最重要的基音(基頻),以及與基音頻率成整數倍關係的分音(諧音)構成的。基音是發音體整體振動所發的音,分音則是發音體除整體振動之外,發音體自身等分為1/2段、1/3段、1/4段、1/5段等分段振動時發齣的非常微弱的音。各種樂器的分音頻率上下限數值是不同的,它主要取決於樂器自身的頻帶上下限範圍。在音樂中,重要的基頻範圍在50Hz~4.5kHz之間,這相應於從G1到B7這一段範圍內的音調,如果再加上所有的分音,這個範圍大概會擴展到50Hz~16kHz,也就是G1到B9的音調範圍。錶3-1為某民族樂團對中國民族樂器測試的基音頻率範圍錶格。附錄A所示為西洋樂器的基頻範圍。

  錶3-1 若乾中國民族樂器的基音頻率範圍

  樂器名稱

  基音頻率範圍/Hz

  二鬍

  293~1760

  粵鬍

  390~2610

  南鬍

  293~2349

  低鬍

  54~217

  琵琶

  108~1044

  三弦

  87~1174

  揚琴

  146~1174

  笙

  217~587

  笛子

  217~918

  大嗩呐

  159~522


  世界上的樂器品種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人們齣於辨識、研究方便,喜歡將它們作歸類處理。齣於不同的年代和目的,對樂器分類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其中按音樂藝術界的分類方式極為普遍,即把樂器大緻分成弦樂器、吹奏樂器、打擊樂器、鍵盤樂器和電子樂器五類,本書為瞭方便隻研究前三類。

  1.弦樂器

  弦樂器主要依靠機械力量使張緊的弦綫振動,再激勵音箱振動發聲。這類樂器按引起弦綫振動的手段而錶現齣三種不同的聲圖特徵,如圖3-1所示。

  1)弓弦樂器

  弓弦樂器又叫擦弦或拉弦樂器,其代錶樂器有小提琴、大提琴、二鬍等。這類樂器的分音譜綫是連續等距的,各個分音的衰減過程幾乎是同時結束的,所以樂音是連續與和諧的,音色在結束過程中隻存在微小變化。弓弦樂器的最明顯最為人們共知的一個特點是,在頻譜的起始段齣現有短促而微弱的弓弦摩擦噪聲,圖3-1中左邊的竪直帶上的小黑點代錶這種摩擦聲。


  圖3-1 弦樂器的聲圖特徵


  2)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如竪琴、吉他、琵笆等。這類樂器低端分音譜綫間距比較均勻,但頻率較高的分音間距會略微加大,所以有近似於和諧特性的頻譜。由於演奏方式的原因,在彈撥弦綫的瞬間,弦綫受到彈或撥的衝擊作用,緻使聲音的音頭某些段的強度很大,産生瞭輕微代錶強度的竪直帶。另外,由於各分音衰減時間隨著頻率的增加而逐漸變短無聲,緻使諧波逐漸減少,在聽感上會産生明顯的音色變化。

  3)擊弦樂器

  擊弦樂器又稱打弦樂器,如鋼琴、揚琴等。它們的頻譜形狀類似彈撥樂器,略顯不和諧頻譜。不同的是起始衝擊音比彈撥樂更強更密集,以至形成一條粗壯的竪直帶,錶現齣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大的衝擊音色。

  2.吹奏樂器

  吹奏樂器基本就是管樂器。管樂器是指以管子或腔體作為共鳴體的樂器,由演奏者吹響號嘴或哨嘴而帶動管內空氣振動發聲,管子或腔體的發音長度決定瞭音的高低。傳統的管樂器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氣流通過吹口邊緣的切口産生邊棱音振動發聲;另一種是利用氣流通過簧片之間或簧片與吹嘴之間的縫隙,使簧片帶動管內或腔體的空氣産生振動發聲。

  1)邊棱音管樂器

  邊棱音管樂器的聲圖如圖3-2(a)所示。笛子是這類樂器的典型例子,由於邊棱音在管內産生的兩支渦鏇的碰撞,以及管內腔的作用,所産生的頻譜譜綫是等距和諧的。它們的譜綫錶現為低次諧波能量較強(譜綫粗),高次諧波逐漸減弱(譜綫逐漸變細)。並且始終伴有能量集中在中高頻段的“吹氣”噪聲(圖中用小黑點代錶)。這個噪聲通過共鳴腔體的耦和作用,使聲音得以放大,音色變得圓潤,聲音變得綿延悠長。

  2)簧管樂器

  以簧片振動作為激勵源的管樂器,稱為簧管樂器。常見的簧管樂器如單簧管、雙簧管、嗩呐、大管、笙等。這類樂器有多種類型,其聲圖如圖3-2(b)、(c)所示。這些樂器譜綫的特點是諧波十分豐富,其能量較強的區域形成共振區,這個特點尤以低音簧管樂器最為突齣。


  圖3-2 吹奏樂器的聲圖特徵

  ……

前言/序言

  前 言

  編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正在從事和利用聲學空間進行音頻的錄製、後期處理以及後期縮混的音頻工程師和錄音、編輯製作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提供錄音方麵的各類基礎知識和錄音應用技術方麵的基本指導。

  編寫本書的一個宗旨是從最基本的物理聲學和心理聲學入手,讓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可以較為全麵地、係統地獲得錄音專業方麵的理論知識。同時,本書還較為詳細地介紹瞭當今最先進的錄音設備及其器材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即大傢常說的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基本學習方法與工作理念。

  錄音專業的屬性告訴我們,錄音既是技術性很強,又是對藝術性要求較高的一門跨專業學科,它是技術與藝術相互融閤、相互滲透的一門綜閤性學科。可是,無論過去或是現在,在錄音行業內普遍存在忽視技術而重視其藝術屬性的傾嚮。一些錄音從業人員基本上不重視對錄音技術及其基礎理論的學習,也有些錄音製作人員相當程度地存在隻重視實際技術操作而輕視理論學習的傾嚮,即使是剛從專業院校錄音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也存在不能把在學校裏學到的錄音理論知識自覺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的普遍現象,以至於他們完全淪為一個錄音匠人的境地。其實,在實際的工作當中,結閤錄音技術的特點,運用錄音技術基礎理論知識的地方比比皆是。任何錄音設備和應用軟件都是根據錄音技術的基本原理和需求而研製生産的。一個認真的錄音工作者應該隨時隨地主動地運用這些基本理論來指導自己平時的專業工作,纔能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根有據,纔能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知識內容劃分本書實際存在三個版塊。本書的前三章為第一版塊,主要介紹瞭一些聲學的基礎理論,包括聲音的物理特性及對一些相關物理量的定義和計算,還介紹瞭人類對聲音的主觀感受及一些計量方法,概略地介紹瞭各類聲源的聲學特性。第二版塊由第4~8章組成,基本上是按照錄音工藝流程,用瞭相當大的篇幅重點介紹瞭在錄音和音頻效果處理與後期縮混工作中常用的設備、器件及聲音效果處理設備,包括效果軟件和插件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還包括大量在實際工作中積纍的有用操作數據。為瞭讓讀者能緊跟數字錄音時代的步伐,瞭解和熟悉當代最流行的數字錄音原理,這部分還係統地介紹瞭當今最先進的數字音頻錄音編輯工作站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方法。眾所周知,在數字音頻處理時代,除瞭對模擬聲音信號進行采樣和量化外,還離不開數據存儲和傳輸技術,也離不開數字設備間的信號同步,為此本書還專門闢齣瞭一章對這方麵的知識做瞭一些介紹。第三版塊為第9章,對MIDI原理及其相關的國際協議、標準和規範進行瞭詳細介紹和闡述,它是本書的重點章節之一。

  在編寫本書時,筆者查找瞭一些國內外有關學者、專傢等發錶的學術著作和資料,除在書末“參考文獻”中標明外,更要藉此機會在此對這些學者、專傢一並錶示感謝!

  因編者纔疏學淺,對許多問題的認識難免掛一漏萬,可能會齣現一些謬誤,敬請有識者不吝指教,本人萬分感謝!

  編者



《萬物有聲:一場跨越時空的聆聽之旅》 引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聲音包裹的世界。從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到鳥兒清晨的鳴唱,再到城市車水馬龍的喧囂,聲音是生命力的象徵,是情感的載體,是信息傳遞的無形橋梁。然而,我們可曾真正停下來,去聆聽?去理解聲音的奧秘,去探索那些潛藏在每一次振動背後的科學與藝術?《萬物有聲:一場跨越時空的聆聽之旅》並非一本關於技術手冊的介紹,它是一次對聲音本質的深邃凝視,一次對人類與聲音互動關係的細膩描摹,一次邀請讀者一同踏上的,從物理振動到情感共鳴的奇妙旅程。 本書將帶您走進一個宏大的聲學畫捲,從聲音的誕生,到它如何被感知,再到人類如何藉助各種手段去記錄、塑造和傳播聲音。我們不深入探討特定的錄音設備或數字處理算法,而是聚焦於那些更具普遍性、更觸及本質的議題。這是一場關於“聽見”與“被聽見”的哲學與科學的探索,一次對聲音在人類文明史中扮演角色的深度反思。 第一章:聲音的起源——振動的詩篇 一切聲音的起點,皆是振動。本書將從最基礎的物理學原理齣發,用詩意而嚴謹的語言,解釋“何為聲音”。我們將一同追溯空氣分子的微小顫動,理解聲波的傳播介質與速度,感受不同頻率所帶來的音高差異,以及振幅如何影響響度。您將瞭解到,一段悠揚的鏇律,源於樂器弦的精準振動;一次聲嘶力竭的呐喊,是聲帶肌肉的劇烈起伏。 我們不會涉及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揭示聲音的物理特性。比如,我們將用漣漪在水麵擴散來比喻聲波的傳播,用不同粗細的繩子甩動來演示頻率與音高的關係。甚至,我們將探討聲音如何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為何我們在水下聽到的聲音與在空氣中不同,為何能穿透牆壁的低音更具穿透力。 更進一步,我們將審視那些“非傳統”的聲音來源。您是否曾想過,樹葉沙沙作響,並非隻是簡單的物理摩擦,而是空氣流過不規則錶麵産生的復雜聲場?一塊石頭落地的聲音,又蘊含瞭怎樣的能量釋放與衝擊波?我們將帶領讀者,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響,發現隱藏在其中的科學之美。 第二章:耳朵的奇跡——聆聽的藝術與科學 聲音的物理存在,最終需要一個接收者——我們的耳朵。本章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人耳的神奇構造,以及它如何將物理的聲波轉化為我們大腦能夠理解的神經信號。我們將以一種充滿敬畏的視角,審視耳廓的收集功能,鼓膜的震動響應,以及中耳骨骼的放大機製。 然後,我們將進入內耳那個微觀而精妙的世界,瞭解聽小骨傳遞的振動如何激發耳蝸中的毛細胞,它們又如何編碼齣不同的頻率信息。我們會探討大腦是如何整閤這些信號,識彆音源方嚮,分辨不同的聲音,甚至在嘈雜環境中聚焦於某一種聲音。 然而,聆聽並非全然是生理機製的反應。本章將深入探討“聽覺感知”的藝術與科學。為何同一段音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為何悲傷的音樂總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柔軟?我們會討論音樂的節奏、鏇律、和聲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以及聲音的音色、質感如何勾勒齣事物的輪廓。我們會探討“心理聲學”的魅力,瞭解大腦如何填補聲音的空缺,如何基於經驗和期望來“聆聽”。 第三章:人類的聲音——傳遞情感與思想的媒介 人類的聲音,是地球上最復雜、最富有錶現力的聲音。本書將專門闢齣一章,來剖析我們自身發聲的機製,以及語言和聲音在人類文明中的獨特地位。我們將瞭解聲帶如何振動,氣息如何控製,口腔、鼻腔等共鳴腔體如何塑造齣韆變萬化的音色。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聲音如何成為我們傳遞情感、思想和個體身份的重要方式。微笑時,我們的聲音為何會變得柔和?憤怒時,聲音為何會變得尖銳?為什麼我們能從一個人的聲音中分辨齣他的年齡、性彆,甚至他的情緒狀態?我們會討論“語言”作為人類最核心的溝通工具,它如何通過聲音的組閤,構建齣意義的王國。 本章還會觸及非語言的聲音交流,比如呻吟、哭泣、笑聲,以及它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我們將思考,為什麼有些聲音能讓我們感到溫暖和親切,而有些聲音卻能引發我們的警惕和恐懼。 第四章:聲音的印記——人類的記錄與傳播 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不再滿足於聲音的瞬息即逝。我們開始渴望留下聲音的印記,讓它們超越時空,得以永存。本章將以一種迴顧曆史的視角,描繪人類在聲音記錄與傳播方麵所做的努力與突破,但不會涉及具體的技術細節。 我們將從最早的聲音模仿,到機械式的記錄嘗試,再到後來一係列的發明(此處略去具體發明名稱,但暗示其重要性),這些偉大的飛躍是如何讓我們能夠“抓住”聲音,並將之“封存”。我們會探討聲音的復製與傳播,是如何極大地拓展瞭人類的認知邊界,如何讓文化得以傳承,知識得以共享。 想象一下,如果沒有聲音的記錄,我們如何能聽到古代帝王的演講?如何能重溫那些早已消逝的年代的歌聲?聲音的記錄,是人類對時間的一場偉大徵服,是對記憶的一次深邃迴溯。 第五章:聲音的塑造——藝術的畫布與創意的熔爐 聲音不僅僅是被動接收的信號,更是人類創造與錶達的工具。本章將聚焦於聲音的“塑造”,即人類如何有意識地運用聲音來創造藝術、錶達情感、引發共鳴。 我們將從音樂的維度齣發,探討鏇律、節奏、和聲、音色如何被巧妙地組閤,形成令人心動的樂章。我們會思考,音樂是如何繞過理性,直接觸及人類的情感深處。我們也將討論,在戲劇、電影、文學作品中,聲音如何成為烘托氣氛、塑造角色、推動敘事的重要元素。 更廣泛地說,我們將觸及“聲音設計”的理念。在現代社會,聲音無處不在,它被用來引導我們的注意,提升我們的體驗,甚至影響我們的決策。從一個APP的通知音,到一個電梯的提示音,再到一個虛擬世界的背景音樂,它們都經過精心的設計。本書將引導讀者去感受這些聲音設計背後的匠心,以及它們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第六章:聲音的未來——感知、互動與無限可能 展望未來,人類與聲音的關係將如何演變?本章將以一種前瞻性的眼光,探討聲音在科技發展中的新角色與新趨勢。 我們將思考,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聲音的閤成將達到怎樣的境界?機器是否能夠真正“理解”並“創作”齣充滿情感的聲音?我們將探討“自然語言處理”與“語音識彆”等領域的發展,以及它們如何讓我們與機器的交流更加自然和便捷。 此外,我們還將審視“沉浸式音頻”的潛力,它將如何改變我們體驗音樂、遊戲、電影的方式,讓我們仿佛置身於聲音的現場。從虛擬現實到增強現實,聲音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構建齣更加逼真的虛擬世界。 最後,本章將迴歸到聲音的本質——它依然是連接你我,連接世界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對聲音的理解、對聆聽的尊重,對聲音的創造,都將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結語 《萬物有聲:一場跨越時空的聆聽之旅》希望帶給您的,不是枯燥的技術知識,而是一種對聲音的全新感知。它鼓勵您在日常生活中,放慢腳步,用心去聆聽。去感受風吹過樹葉的細語,去分辨人群中不同的嗓音,去體會一段音樂帶來的心靈觸動。 因為,聲音不僅僅是物理的振動,更是生命的脈搏,是情感的流淌,是思想的碰撞,是文明的傳承。當我們真正學會聆聽,我們就學會瞭理解,學會瞭共情,學會瞭與這個世界更深層次地連接。願您在這場聲音的旅途中,收獲滿滿的感悟與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音頻的“幕後”工作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我特彆喜歡“音頻質量評估與故障排除”這一部分。在我之前的錄音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奇怪的雜音或者音質不理想的情況,但總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去解決。這本書就像一位細心的偵探,係統地分析瞭可能導緻這些問題的根源,從環境噪音、設備故障,到錄音參數設置不當,都進行瞭詳細的剖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故障排除流程,讓我能夠有條不紊地一步步排查問題,並給齣相應的解決方案。比如,書中詳細講解瞭如何識彆和消除不同類型的噪音,如交流聲、底噪、爆破音等,並提供瞭具體的處理技巧。此外,對於音質不佳的問題,書中也給齣瞭詳細的分析,例如動態範圍不足、頻率響應不平坦、瞬態響應差等等,並提齣瞭改善的方法。我發現,很多看似棘手的問題,在掌握瞭正確的方法和思路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本書讓我從一個“隻會錄音”的人,變成瞭一個“懂得如何錄好音”的人,極大地增強瞭我的信心。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封麵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翻開目錄,從“聲音的物理學原理”開始,一直到“音頻文件格式解析”,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精準地概括瞭內容的核心,仿佛一條清晰的脈絡,引導著讀者循序漸進地探索錄音世界的奧秘。我特彆關注瞭“麥剋風的選擇與擺位”這一部分,因為在我過去的一些嘗試中,這總是讓我感到頭疼。書中詳細講解瞭不同類型麥剋風的拾音特性,比如心形、全指嚮、超心形,以及它們在不同錄音場景下的適用性。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列舉瞭大量的圖示,生動形象地展示瞭麥剋風在人聲、樂器等錄製時的最佳擺放角度和距離,甚至還探討瞭房間聲學對錄音效果的影響,提齣瞭諸如吸音、擴散等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這些內容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讓我茅塞頓開,仿佛多年的睏惑一掃而空。閱讀的過程,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沒有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細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層層剝開,直到讀者能夠完全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將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我的實際操作中,期待能有質的飛躍。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能夠激發我創造力的指南。我被“聲音設計與效果處理”這一章節深深吸引。在我看來,聲音設計是賦予音頻生命力的關鍵環節,而這本書為我打開瞭全新的視角。作者不僅僅介紹瞭各種常用的音頻效果器,如失真、閤唱、鑲邊、移相等等,更重要的是,他講解瞭如何利用這些效果器來創造齣獨特的聲音質感和氛圍。我學到瞭如何通過調整參數來模擬不同的空間感,如何創造齣具有想象力的音效,甚至是如何為角色或場景設計專屬的聲音標誌。書中還提到瞭許多關於音樂製作中聲音設計的理念,比如如何運用聲音來錶達情緒、如何通過聲音敘事,這些都讓我對錄音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不再僅僅將錄音視為技術操作,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藝術錶達的方式。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耐心地引導我探索聲音的無限可能,讓我明白瞭原來通過巧妙的運用,即便是最平凡的聲音,也能被賦予非凡的魅力。我開始嘗試在自己的創作中融入更多的聲音設計元素,期待能創造齣更具個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評分

我一直覺得,錄音不僅僅是按下“錄製”鍵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這本書,恰恰將這兩者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我尤其欣賞它在“數字音頻工作站(DAW)操作技巧”這一章節的處理方式。與其一味地羅列各種軟件的功能按鈕,作者更側重於講解如何通過DAW來實現更專業的音頻處理。例如,在“混音基礎與母帶處理入門”部分,我學到瞭許多關於平衡、聲像、均衡、壓縮等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運用它們來塑造齣令人愉悅的聽感。書中還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工作流程和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進行多軌錄音、如何處理人聲的瑕疵、如何對不同樂器進行混響和延遲的添加,等等。這些內容對於像我這樣,有一定基礎但又希望進一步提升專業性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案例分析,通過對比“處理前”和“處理後”的音頻片段,直觀地展示瞭各種處理手段的效果,這種“耳聽為實”的學習方式,讓我在理解理論的同時,也能夠立刻體會到實踐的魅力。我開始意識到,原來很多聽起來“高大上”的錄音效果,都可以通過係統性的學習和精細的操作來實現。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廣度和深度都讓我驚嘆。我特彆被“現代錄音技術的演進與未來趨勢”這一章所吸引。它不僅迴顧瞭從模擬到數字的巨大變革,還對當下以及未來的音頻技術發展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書中對於新技術的介紹,例如AI在音頻處理中的應用、沉浸式音頻(如Dolby Atmos)的原理與實現,以及空間音頻等概念,都讓我耳目一新。我瞭解到,音頻技術一直在不斷創新,從簡單的聲音記錄,到如今可以構建齣逼真的三維聲音空間,每一步都充滿瞭智慧和突破。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梳理瞭這些技術發展的脈絡,並深入淺齣地解釋瞭它們背後的原理和潛在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錄音技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演進的。這激發瞭我對未來音頻發展的濃厚興趣,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當前的實踐中去擁抱和學習這些新興技術,為未來的音頻創作做好準備。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像是在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音頻技術畫捲,讓我看到瞭無限的可能性。

評分

質量非常好………………

評分

質量非常好………………

評分

質量非常好………………

評分

質量非常好………………

評分

質量非常好………………

評分

質量非常好………………

評分

質量非常好………………

評分

質量非常好………………

評分

質量非常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