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读书是一种自我投资,世上没有比这更划算的投资。阅读恰似坠入爱河,是场冒险,你得全身心投入进去。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只要看了这本书,就可以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而对于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看了这本书,也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2.阅读习惯是能够影像人生的重要的习惯。重建你的阅读习惯,就是重建你的人生。
3.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出版物和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今天,只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效地帮你将输入转变为输出,实现高质量的阅读效果,进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4.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文笔灵动,在介绍基础的、科学的阅读方法之余,力求满足不同读者在阅读上的不同需求。书中收录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还集合了各个大家各自阅读书籍的方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抓住重点,培养非凡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可以说,这是一本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阅读指南,它能帮助读者大短时间内就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
5.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就能让读书变得轻松、有效,且更好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从而在短的时间内把一本书的精华“拆为已用”。即使再忙,也可以实现一年读上上百本书。
6.现在的人并不缺少阅读的意愿,更多是缺少阅读的能力。想要在更少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你应该学着去更聪明地阅读。
7.美国一位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终其一生是否留下遗憾,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身后留下点什么没有,二是是否向自己的人生极限挑战了,三是是否具有挑战的精神。若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大概只能靠书本、知识、阅读予以解决。从阅读中见出疑问,便能挑战;挑战的过程,也是逼近自己人生极限的过程;在不断的挑战中,身后自然会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于是,我们只有一次的短暂人生,也因此而变得美丽而永恒。
8.阅读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安静的存在。这是一本阅读指南:作者会告诉你如何找书、如何读书、如何在这些过程中寻找久违的快乐;这也是一本笔记:作者从一个读书人的角度分享阅读生活的点滴,向所有人介绍他乐在其中的书籍,铺展开他眼中的图书世界。
9.阅读如同恋爱,不是博爱,不是见者爱之,人见人爱,而是独独钟情于某个人,两三本书而已,那就是你心目中的原型之书。
10.本书教会你如何正确地略读、寻读、泛读、精读,帮助您了解如何阅读文学、历史、诗歌、小说等等的各种类型图书的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基础的、科学的阅读方法之余,力求满足不同读者在阅读上的不同需求。第一章对读书的“3W1H”进行分析,引入正题。第二章主要分析“阅读的层次”,不同的阅读层次对应不同的阅读方法。第三章主要介绍“速读法”,从生理、心理、理解、记忆的角度讲述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第四章主要介绍“精读法”,详细讲述识文、解义、评论、应用的阅读过程。第五章主要介绍“主题阅读法”,讲述阅读关于同一主题的多本书籍的过程。第六章从写的角度入手,介绍怎样阅读不同体裁、不同特点的作品。第七章从效用入手,介绍实用型书的阅读方法,并对“杠杆阅读术”和“RIA拆书阅读法”进行简要分析。第八章谈论买书、借书、分享交流等与阅读相关的现实问题,并总结“三条阅读之路”。
作者简介
轻阅读编写组,由三位爱好文学的编辑组成,致力于研究开发有趣有料的图书作品。
精彩书评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林语堂
阅读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
——周国平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朱永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弥尔顿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目录
第一章 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书的“3W1H”
Why:为什么要阅读
What:读什么书
Where:阅读的场所
How: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二章 深处种菱浅种稻——阅读的层次
艾德勒: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邹韬奋与分层次阅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
阅读层次与读书四问
“主食”类图书与主题阅读
“美食”类图书与分析阅读
第三章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速读法
我们是否误解了速读
基本要求:视读不声读
阅读时,手和身体做什么
拓宽视野的练习
跳跃视线,摆脱逐字阅读的弊端
视野垂直扩展:尝试一目数行
快速翻页阅读
永远不要回读
提高专注度的方法
警惕阅读的负面情绪
快速理解更重要
速读提问技巧
阅读“思维导图”
快速记忆的条件反射
第四章 “四到”“五用”,提要钩玄——精读法
古人的精读方法
记得怎样写读书笔记吗
精读的基本要求:识文解义
反复阅读的方法
精读一本书,像织一张网
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讲出来
也有“形式”重于“内容”时
如何评论一本书
无疑不读书,读书必有疑
如果让我写这本书
第五章 八面受敌,一意求之——主题阅读法
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做好主题阅读的准备
始终把主题排在第一位
检视出需要的内容
创设主题阅读的语言体系
建立自己的主旨
界定论点的主次
论点的分析讨论
完成“研究性”阅读
第六章 知己知彼,举一反三——写与读
写与读的关系
怎样写一个故事
阅读论说性作品的方法
阅读说明性文字的方法
阅读抒情类作品的方法
一本书的布局谋篇
网络、写作和阅读
跳出书本外,学以致用
第七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的效用
阅读不是目的,只是工具
为知: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己: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为人:分享与影响
延续:创新与传承
浅析“杠杆阅读术”
浅析“RIA拆书阅读法”
怎样阅读实用型书
第八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鱼”与“渔”
“鱼”不如“渔”,“藏”不如“读”
眼见大厦倾,又见高楼起
书非借不能读也
整理自己的书架
书山寻路,结伴同行
三条阅读之路
后 记
书卷多情似故人
精彩书摘
What:读什么书
第一类书如同主食,包括职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其直接解决之道。
第二类书如同美食,不求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满足思想需求。
第三类书如同蔬菜、水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即工具书。
第四类书如同甜点、零食,用于娱乐、消遣,满足休闲需求。
台湾学者郝明义在《越读者》中将书比喻为食物,此言得之。我们常常将书称为“精神食粮”,便是印证了它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会接触以上四类书,而且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这四类“精神食粮”的划分是不相同的,尤其是在“主食”方面。幼儿时期的阅读多为读图,以开蒙为主,这个时期,幼儿的身心一同成长,阅读的“主食”多为识字、了解生活常识的书。小学到中学时期,学生们的“主食”便是通用的教科书,配合有助于“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工具书,至于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美食”只能偶尔品尝,而小说之类的“甜点”更是只能偷食。高等教育阶段,因为确定了专业“主食”也变得更加精细。工作之后“主食”多为有助于提高职业技能和改善生活品质的书。
以上四类书籍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按时、足量摄入“主食”
从食物和营养的角度来说,主食是生存必需品,阅读“主食”也应按时、足量,不过有一点应注意,过期的“主食”就别吃了,要选择更新鲜、更具饱足感的来吃。在中国古代的五谷主食中,黍(黄米)、稷(又称粟,小米)、菽(豆类)的使用远比稻(大米)、麦(小麦)更广,如今却是稻、麦为主食。这就是说,食用的主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的“主食”岂有一成不变之理。现代社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换代很快,比如二十年前电子计算机未普及时,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成为一时潮流,可算一个时代的“主食”。现如今,懂计算机基础操作已几乎成为必备技能,而关于计算机操作的书籍也多偏向某些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
食物之中主食的种类繁多,南方和东北偏重大米,北方和西部多吃面食。即使用同样的食材,不同的人也能做出不同的花样。阅读的“主食”同样有许多选择,挑选自己熟悉、习惯的固然好,但敢于尝试不同领域的书籍更好。许多时候,畏惧源于未知,看不懂一本书皆因不了解,而尝试了解是唯一的破解之道。
不时享用“美食”
现实生活中,家常菜吃久了,人们也会选择吃一顿大餐犒劳自己。阅读也如此,只吃主食难免单调,享受精神的“美食”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有一些书籍,比如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书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主食”,但不时享用这样的“美食”却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些书并不教给我们生存的技能,却可以教我们更好地生活。
享用“美食”并不强调饱足感,不重“量”而重“质”,需要有特色且精致。有自己钟爱的精神“美食”并能时常享用的人是幸福的。对于自己不了解的美食,人们乐于根据别人的介绍进行选择,图书也一样,可以根据名家的推荐或其他读者的介绍进行筛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多阅读“美食”书籍,而不要让“零食”填满自己的思想。
善用“果疏”工具书
提到工具书,首先进入我们脑海的应是字典、词典,这是最基础、最早接触到的工具书。工具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查找不了解的字词、概念、数据等信息,也可以帮助人们掌握通用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本书就是一本介绍阅读方法的工具书。
食用果蔬有助于消化,使用工具书有利于理解更加艰深的书籍。但是使用工具书,也是一门学问,这里不作重点讨论。
控制“甜点、零食”的摄入
甜点和零食终究不是正餐,吃多了不易消化,而且因为其含过多热量或缺乏营养,可能不利于身心健康。一些网络小说和娱乐性图书,包括一部分畅销书都属于此列,可偶尔阅读,但不可太过。这并不是说“零食”类书籍全无价值,而是说阅读如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
严格来说,并不存在毫无意义、全无“营养”的书籍。无论什么食品,化学成分都是特定的几类;无论什么书籍,也都是文字和内容组合而成“营养”与否但看阅读者如何理解。可是,花费太多时间去领悟一本并无多少精华的书是不值得的,有这样的时间与精力,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Where:阅读的场所
现代社会,人们对空间的利用更加充分了。许多固定的场所,如书房、工作室、图书馆、咖啡屋等,都可以成为读书的地方。甚至连移动的场所,如飞机、列车、城市公交地铁上,也不乏埋头阅读的身影。总的来说阅读的场所无处不在,再挤的地方也总有可供阅读的空间。
宋代文豪欧阳修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三上”不仅是构思文章的场所,也成为读书之所。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践行这种利用“三上”读书的方式,如隋末李密牛角挂书,虽难免有“作秀”的嫌疑,却也是称道一时的读书典范。今人将“马上”换成了“车上”,在车上阅读的习惯,比起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欧阳修的“三上”空间再配上汉代董遇提出的“三余”时间,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阅读就成为无处不可、无时不可的行为。
虽然处处都可以是读书场所,但不同类型的书籍都有更适合的阅读场所。那么,怎样选择更适合的阅读场所呢?
在安静的场所享用“主食”与“美食”
阅读终究是个人行为,虽然古人云“心远地自偏”,可是,环境对阅读的效果影响很大,阅读“主食”与“美食”,仍是在安静的环境中为佳,就像人们更偏向选择安静的餐厅就餐一样。在自己的家中布置一间书房,安坐读书,不受打扰,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美好阅读写照。图书馆也是安静的环境,身处书山之中,身边又有同好,阅读起来也格外专注。即使没有完美的阅读场所,想专注地阅读,也需要一个相对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若阅读的行为随时可能被打断,或者时刻心存这种忧虑,是无法有效阅读的。
当然,这里的“安静”并不是绝对的无声。可能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窗外下着小雨的时候,在室内可以清晰地听到雨点的敲击声,虽有噪声,却仍然觉得十分安静。这种由多种频率的声波叠加形成的噪声被称为“白噪声”,类似于多种颜色的光叠加形成“白光”,这样的噪声环境使人感觉舒适,也是阅读的好环境。再比如校园中的英语角,常常有许多学生在那里大声读、背英语,同样也不是绝对安静的环境,但因为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仍然可以成为良好的阅读环境,互不干扰,专心读书。
把“三上”空间交给“零食”图书
枕上、车上、厕上,严格来说都不适合读书。躺在床上看书,是很多家长都严令禁止孩子做的行为。然而,它仍是许多人,包括不少身为家长的人最钟爱的阅读姿势。原因无它,只一个理由就足够——舒服。太过舒适,也造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容易睡着,阅读效果不好。况且躺着看书不易把握视距,对视力有损,尤其是看电子书。车上的环境其实也不适合阅读,汽车难免颠簸,且乘车时视野狭窄容易晕车,阅读时更甚;火车稍好一点,但公共场所难免吵闹,而且往往光线不足;飞机上环境虽好一些,可若是夜间光线不足时看书,同样有损视力,且高空飞行时人的身体会产生一些不适,可能影响阅读。厕上读书更不值得推荐,虽然图书市场上被视为“厕上读物”的书不少,但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还是放过这一点点时间,也放过这些书吧!
如果实在惜时如金,非要“三上”读书的话,就读休闲类的“零食”图书吧。枕上宜读轻松、不刺激的书,既可放松,也不会使大脑过于兴奋。尽量别读长篇小说,万一读到精彩处废寝忘食就不好了,若是有人想通过读深奥难懂的书来催眠亦无不可。旅途中为打发时间可读小说、游记等书,当然,读“主食”类的书也并无不可。只是,如果对你来说,时间已经稀有到这般地步,那么还是尽快改变生活作息规律吧。至于厕上读书,笔者保留反对意见,这绝对不是学古人珍视书籍,不让它们接近秽物,只是珍视健康而已。
How:如何阅读一本书
以下所列十条是阅读中常见的现象,在此不宜简单地以“正确”或“错误”来评判这些现象,只能说,它们反映了一些问题。
1.我通常只阅读与工作或学习相关的书,没有时间读其他自己喜欢的书。
2.我通常只在家里读书,在别的场合读书,别人会说我装模作样。
3.我只读自己购买的书,从不借书来读。
4.当我开始读一本书后,无论喜欢与否,我都会读完它。
5.我珍惜每一本书,从不在书上涂画。
6.我只读书,从来不敢评论一本书,无论认同还是不认同。
7.阅读的时候,当我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反复读那段内容。
8.我读书很认真,从来不跳过书中任何一部分内容。
9.我读书时很清楚书中的内容,可是放下书后什么都不记得了。
10.同样主题的书我只读最经典的一本,其他的书都没什么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就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尽力寻求一种更适合自己、更适于某一次阅读的方法。
1.以缺乏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的人,需要更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更有效的阅读方法。
2.因旁人的眼光而拒绝读书的人,需要更强的专注力。
3.只买书来读的人,需要警惕“藏而不读”。
4.书非读完不可的人可以试着学会略读,用来处理分明不喜欢、心中却放不下的书。
5.从不在书上涂画的人可以尝试边读边写,从现在起,拿起笔来阅读。
6.只读不评,阅读的效果会减少一半。阅读虽是个人行为,本质却是交流。
7.书可以多次阅读,但在不懂之处不断回读,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8.逐字逐句地阅读,是低效的阅读方式。也许你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认真。
9.读过就忘,说明阅读的效果还不佳,需要加强记忆与理解。
10.只读经典或许会使人陷入误区,也容易让人产生阅读上的优越感。对于关注的主题,还是广泛阅读更好。
通过解读以上现象,我们应该能对“应该怎样阅读”或者“不宜怎样阅读”有一定的思考。现在可以着手回答“怎样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了。
阅读之前,首先要明确目的,确定目标有助于阅读的顺利前行。
其次,选择合适的书进行阅读。合适的书需要切合阅读的目的,需要经过合理筛选最后选定,可以是一本,也可以是多本。
再次,选定阅读场所。这一点比选书容易得多,也被动得多。
最后,以合适的方法开始阅读,达到预定的目标。这一步知易行难,也是整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
前言/序言
读书,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用九年时间——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主要做这件事,加上继续教育的时间,一般来说长达十几年。很难相信,读书这件事做了十几年,却还是不明白究竟应该怎样做,可事实就是这样。正如“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样,阅读的方法也不是每个人都完全掌握了。
有的人每天烦琐事务缠身仍可以保证数日读完一本书,有的人有大把闲暇时间却一年读不完一本书。不要找没有时间之类的借口,那实在太低级。事实上,阅读速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其实是在方法上。
有的人“扫”完一本书就能准确地找出有用的信息,有的人“啃”完一本书还是抓不住要点。不要说这是因为智商的差别,因为正常人的智商并没有太大差距。理解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其实也在方法上。
有的人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提升技能、升职加薪、获得精神上的收益,有的人读完一本书之后觉得毫无用处、浪费光阴。不要说这是因为读的书不一样,即使读相同的书,也存在这样的差别。阅读效用存在差异的原因,其实仍在方法上。
好的阅读方法归根到底就是要节省时间、加深理解、带来收益。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自有一套读书方法,如诸葛亮“观其大略”、陶渊明“不求甚解”、韩愈“提要钩玄”、朱熹“熟读精思”和“三到”、苏轼“八面受敌”等。然而,这些读书方法多为个人经验,不成体系,且侧重读与思,不重实践。美国学者、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其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系统介绍了各层次、各类书籍的阅读方法,但过于庞杂,易学难精。现代流行的一些阅读方法,如“杠杆阅读术“拆书阅读法“速读法”等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因针对性太强而缺乏普遍意义。
本书在介绍基础的、科学的阅读方法之余,力求满足不同读者在阅读上的不同需求。第一章对读书的“3W1H(Why,What,Where,How)”进行分析,引入正题。第二章主要分析阅读的层次,不同的阅读层次对应不同的阅读方法。第三章主要介绍速读法,从生理、心理、理解、记忆的角度讲述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第四章主要介绍精读法,详细讲述识文、解义、评论、应用的阅读过程。第五章主要介绍主题阅读法,讲述阅读关于同一主题的多本书籍的过程。第六章从写的角度入手,介绍怎样阅读不同体裁、不同特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