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哲学大师朗西埃与影像大师贝拉·塔尔意味深长的思想碰撞
内容简介
从《秋天年鉴》(1984)到《都灵之马》(2011),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影片记录了社会希望的破灭。通过回顾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迄今拍摄的所有重要影片,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探讨了这位欧洲电影大师作品中的时间概念。“之后的时间”不是那些不再相信任何东西的人的忧郁而均质的时间。“之后的时间”意味着人们对历史及其成败的关注比不上他们对塑造这一切的可感材质的兴趣。“之后的时间”是纯粹的物质事件的时间,凭此,信念会得到和维持它的生命一样长久的度量。
作者简介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现为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著有《电影的寓言》《电影的间距》《美感论》等。
尉光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译有《素描的愉悦》《内在体验》《无尽的谈话》《艺术与诸众》等。
精彩书评
在30岁的一个清晨,我跟一位导演为电影节选片,我们看了很多专为电影节而拍摄的电影,也看了不少无名之作。这时他说我们来看一下《都灵之马》吧,不是选片,而是看一下。我并不知道贝拉·塔尔是谁,而且我也很累,不想再看了,但是既然导演要看我就勉强再坐一会儿,开头这个电影紧紧跟着一匹马,我坐在那儿看着,心里想,不管这导演是谁,这是zui好的视觉,那种不假思索像一只拳头打在墙壁上的视觉,已经发生了。
——导演 李霄峰
目录
一、之后的时间
二、家庭故事
三、雨的帝国
四、骗子,傻子,疯子
五、封闭之环,敞开
精彩书摘
《贝拉·塔尔:之后的时间》:
贝拉·塔尔的影像从一开始就和声音紧密相关:从早期电影的喧哗中,浮现了人物的抱怨,无趣小调的歌词开动了身体,而情感被置于脸上;后来,在悲惨酒馆的凄凉冷漠中,一个手风琴师让众人的身体发狂,继而,手风琴柔和的乐音静静地陪伴着他们被毁坏了的梦想;风雨的嘈杂带走了词语和梦想,把它们丢弃在水坑中,那里有群狗抖落自身的雨滴,或者,让它们飞旋着穿过街道,夹杂落叶和石屑。电影是关于影像和声音之时间的艺术,是一种发展运动的艺术,这种运动在一个空间里建立了身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种无言的艺术。但它也不是关于叙述和描写之言语的艺术。它是一种展示身体的艺术,身体通过言说的行动,通过言语对其施加影响的那一方式,在其他的身体中表达自己。
存在着两种有关言语的伟大艺术。一种是文学,它描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它所想象的事物之表象和虚构的人物的感受。另一种是修辞,它通过激发行动的动机,或提前概述行动的结果,来催促行动。它们分别以自身的方式使用另一种艺术。修辞从文学中借用必要的色彩,使承诺变得更为可感,使行动变得更加可信。而文学乐于从词语的承诺和抵触行动的现实之间的裂隙中,精心打造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裂隙里,富有行动精神的虚构作品找到了其主导的原型。在如是的虚构中,对骗人之承诺的谴责被呈现为鼓励,即鼓励人们为一个不同的未来而工作。如此的批判,有可能通过以自身的方式肯定未来被建构的官方剧本,而成为其同谋。但反过来,当它使这样的现实:被修辞之虚构所否认的现实:在我们眼前变得自主的时候,它就同一切讲述有待实现之目的和有待实施之手段的剧本拉开了一段距离。
……
贝拉·塔尔:电影语言的深度探索与哲学追问 这部关于匈牙利电影大师贝拉·塔尔的著作,并非聚焦于某一部具体作品的叙事细节,而是深入剖析其独特的电影语言、美学风格以及贯穿其创作始终的哲学思想。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塔尔电影世界的钥匙,揭示这位导演如何通过其极具辨识度的影像风格,触及人类生存境况中最深刻的困惑与绝望,并在此过程中探寻一丝微弱的光芒。 第一章:时间,沉重的节拍 贝拉·塔尔的电影,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对时间的非线性、扭曲与凝滞的处理。本章将着重分析塔尔如何运用长镜头、缓慢的运镜、重复的场景以及极简的叙事结构,来瓦解传统意义上的时间流逝感。我们将探讨“慢”在塔尔电影中的具体意义:它不仅仅是节奏上的舒缓,更是一种对抗现代社会加速逻辑的姿态,一种邀请观众进入角色内心深处,去感受和体悟事物本质的邀请。 长镜头的哲学: 详细阐述塔尔标志性的长镜头运用。这种镜头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通过其持续的、不加剪辑的凝视,迫使观众以一种近乎沉浸的方式,体验画面的空间与时间。我们分析长镜头如何取消了叙事的跳跃,迫使观众在看似静止的画面中,去捕捉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去感知环境的压迫感。这种“等待”式的观看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对现代生活匆忙与浮躁的批判。 空间与时间的交织: 探讨塔尔电影中空间感的呈现。无论是荒凉的匈牙利平原,还是破败的建筑,这些空间并非背景,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承载其孤独、绝望与压抑情绪的载体。空间在塔尔的镜头下,往往呈现出一种永恒的、令人窒息的特质,与人物短暂而挣扎的生命形成鲜明对比。 重复与仪式感: 分析塔尔电影中场景的重复和行为的仪式化。这种重复并非无意义的罗列,而是通过不断的叠加,让观众逐渐感受到某种宿命的循环,或者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试图建立秩序、寻找意义的徒劳尝试。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可能蕴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等待着被观众细心解读。 第二章:黑白的光影叙事 塔尔电影的黑白影像,是其美学风格的核心组成部分。本章将深入探讨黑白摄影如何服务于塔尔的叙事和情感表达,以及它所带来的独特视觉冲击力。我们将分析黑白影像如何剥离表面的色彩干扰,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人物的情感、场景的质感以及光影的流动,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加纯粹、更加触及灵魂的观看体验。 光影的雕塑: 详细分析塔尔电影中光影的运用。光不再仅仅是照明,而是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元素,能够塑造人物的面孔,勾勒出环境的轮廓,甚至营造出压抑、神秘或希望的氛围。阴影的运用更是关键,它不仅仅是黑暗,更是人物内心世界、潜意识的隐喻,是难以言说的秘密和恐惧的所在。 构图的力量: 探讨塔尔极具力量的构图。无论是人物在广阔荒凉的背景下的渺小,还是人物之间近乎窒息的压迫性构图,都充满了象征意义。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心设计,如同绘画一般,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黑白的情感张力: 分析黑白影像如何提升情感的张力。剥离色彩,观众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人物的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上。黑白的对比度,也能够更加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外部世界的冷酷。这种极致的视觉风格,使得塔尔的电影能够以一种更为直接和震撼的方式,触及观众的情感深处。 第三章:生存的重量与存在的虚无 贝拉·塔尔的电影,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拷问。本章将聚焦于塔尔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主题:孤独、绝望、失落、疏离以及对意义的追寻。我们将分析塔尔如何通过塑造边缘化的、在社会夹缝中生存的人物,来展现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力感与被抛弃感。 边缘人物的肖像: 详细描绘塔尔电影中那些被社会遗忘、被生活压垮的人物形象。他们并非拥有宏大的叙事,而是挣扎在日常的泥沼中,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疲惫和无望,他们的生活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苦役。通过这些人物,塔尔将个体生存的普遍困境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失落与疏离: 探讨塔尔电影中弥漫的失落感和疏离感。这种失落并非单一的失去,而是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甚至与自身之间的隔阂。人物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困难的,充满了误解和沉默,这种疏离感构成了现代人普遍的生存体验。 对意义的追寻与幻灭: 分析塔尔电影中人物对意义的探寻,以及这种探寻常常导向的幻灭。尽管生活充满了艰难和痛苦,但人物依然会时不时地流露出对某种超越性的、能够赋予生命以价值的事物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常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留下更深的绝望。 存在主义的哲学底色: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解读塔尔电影中的主题。我们将联系萨特、加缪等哲学家的思想,探讨塔尔电影如何映照出存在的荒谬、自由的沉重以及个体在虚无面前的挣扎。 第四章:希望,微弱的脉动 尽管贝拉·塔尔的电影充满了黑暗与沉重,但其电影并非全然的虚无。本章将尝试在塔尔电影的绝望之中,挖掘出那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我们将分析希望如何在最绝望的环境中悄然滋生,如何通过人物之间微小的善意、对生命本身的坚持,或者对某种可能性短暂的瞥见而显现。 微小的善意: 探讨塔尔电影中那些短暂而珍贵的善意瞬间。可能是陌生人之间短暂的援手,可能是孤独者之间一丝不易察觉的理解,这些微小的光芒,在黑暗的世界中显得尤为耀眼,证明了人性中依然存在温暖的可能。 对生命本身的坚持: 分析人物在面对巨大痛苦时,依然选择继续活下去的姿态。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即使这种肯定充满了悲壮。个体对生存的本能渴望,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曾完全熄灭。 对超越的渴望: 即使是对意义的追寻常常幻灭,但人物内心深处对超越现实、摆脱困境的渴望,依然是推动他们前行的动力。这种渴望,即使最终落空,也为人物的生命注入了一种悲壮的美感,并暗示着人类精神的韧性。 “之后的时间”的意味: 结合书名,探讨“之后的时间”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它既可以是过去创伤的延续,也可以是未来未知的不确定性。然而,在塔尔的语境下,“之后的时间”也可能指向一种超越,一种在绝望中寻找新生的可能,一种在沉重之中依然能够感受到的生命脉动。 结论:影像的诗篇与灵魂的叩问 本书的结尾,将回归到贝拉·塔尔作为一位电影诗人的身份。我们将总结其电影语言的独特性,强调其作品并非简单的故事讲述,而是通过影像和声音,构成了一首首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人类灵魂的深沉诗篇。贝拉·塔尔的电影,以其不妥协的艺术追求,挑战着观众的观看习惯,也叩问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存在困惑,促使我们在迷茫与黑暗中,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这部著作,是对贝拉·塔尔电影宇宙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它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其独特的光影世界,感受其影像的震撼,并与导演一同进行一场关于生存与存在的哲学对话。它不是关于“什么”的故事,而是关于“如何”感知,关于“为何”存在,关于在最深的黑暗中,依然能够看见哪怕一丝光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