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阅读 《芈月传》后又一值得期待的百万字虐心长篇
1.2017年Z受关注IP,湖南卫视2017年5月黄金档,爱奇艺
2.易烊千玺、马可、乔振宇、张馨予领衔主演
3.同名小说由《思美人》编剧、制片人创作,历时五年,倾无量心血打造
4.IP化运作,电视剧、图书、电子书、有声书、手游、衍生品资源整合,联合运作,腾讯、京东、喜马拉雅FM、爱奇艺跨平台合作,强势重推,全网覆盖超10亿人次。
内容简介
战国时期,群雄争锋。生于名门的天才少年屈原,机缘巧合爱上了民间女奴莫愁女。然而,身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楚国,二人虽相知相恋,却不能相守相依。为了冲破命运的桎梏,二人不畏门第之别,相爱相惜,在同恶霸与权贵的斗争中卷入了宫斗权争、家国情仇的漩涡。
与此同时,身负宏才大略的屈原,一步步踏上了拯危救国、九死不悔的旅程。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屈原终万念俱灰,痛沉于汨罗江;莫愁女则驾舟去远,从此荡舟江湖。
作者简介
梁振华,男,197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艺术研究。新锐学者、著名编剧。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影视传媒公司艺术总监,中央电视台特约策划人、撰稿人、嘉宾主持人。代表作品:《思美人》[1]《冰与火的青春》[2]《神犬小七》[3]《怒江之战》《战火红颜》[4]《我的博士老公》《密战》《新青年》《伟大的历程》《大三峡》。
精彩书摘
试读
第一章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九歌·山鬼》
“我,是屈原。你,是谁?”
晨雾氤氲的草地上,望眼即是盛开如披彩流霞般的繁盛花朵,绵延似长长漫漫的汐潮,一袭卷着一袭,漫过山峦,向着远方扑去,直抵那视线已将息未息的尽处。
森峭的悬崖向着深谷中直切下去,仿佛能看得到那冥冥中的刀刃锋利而绝决,执意在谷底的深潭中激起一悚悚怆然的咆哮。
咆哮之中,却隐隐悠悠地荡出一缕笛音。一声攀着一声,似分明,又复恍惚,只觉流雪回风般渺渺从天际传来。
崖边,一袭白色深衣的袍角软软垂在朝露盈盈的花瓣间,依稀可见袍上穿插蟠叠的双人对舞鸟兽纹经,细长清晰,在日光下隐隐竟栩栩若生。袍子的主人是一名丰神朗朗、面目清俊的少年,宽大的深衣将他的双脚没在了花草之下,山风掠过,袍裾翻叠,更显得长身玉立。然而,此时的他整个人只如泥胎木塑一般,直愣愣站在那里,眼望着笛音清明传来的方向,口中欲启还闭,似是失了魂魄。阵阵冷冽的山风裹挟着谷底激溅上来的冰凉潭水吹打在他身上,他却是不觉,不动,亦似不知。仿佛自开天辟地以来,他便已惶然伫立在这里。
良久,少年终于轻吁一声,似是堪堪回了魂。但眸中的惊异与渴望却是再也掩饰不住。笛音的源处此刻隐在了深谷下激荡出的氤氲水雾之中,一时间教人看不真切。只听得那音调清丽幽婉,恍若孑然呜咽,又似娓娓道来。其中更缠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凄然,令人怜意顿生。
他望着那片雾已是挪不开眼睛,目光落处,水雾竟仿佛有了灵犀,借着风意,渐渐向两边散去。少年的呼吸不觉急促起来,那殷殷如星子般的目光,就这样不顾一切地投了进去。一缕清寒的绿色,他立刻辨认出薜荔女萝那消瘦的叶片和流水状盘绕的曲线,目光便惴惴向着更深处探去。拂过叶缘处凝结又欲滴落的水珠,穿过云意春深的雾气,终见一抹侧影自深处浮现,斜坐于崖边,低低垂首,瀑布般的长发如墨如云地自她身边卷落垂下,发梢温婉的青丝被风吹得翩然翻起,自透出一股令人心悸的美。
少年呆立当场,如遭雷击,只有眼底的光芒依旧亮如星辰。他双手微颤,缓缓抬起,片刻又颓然落下。好似一身勃发的英气此刻全都胆怯了,恐怕惊扰了画中人,终究要随那雾霭散去。
“我,是屈原。你……是谁?”少年又一次喃喃问出了这句已在他胸中百转千回的话语。
就在一瞬间,屈原怔住了。眼前似乎有一片白光,那光中有好几个世界、好几个女子、好几个屈原,带着吞没天地的轰响,在这毫无征兆的一瞥中清晰了。
出现在他面前的,正是梦中山鬼的容颜。
……
《星辰挽歌:失落的文明与群星的低语》 作者: 尘封的编年史家 篇幅: 约六十万字(共三卷)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文明兴衰史 --- 卷一:寂静的信号 核心主题: 宇宙尺度的孤独感、科学探索的边界、失落文明的遗迹。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体的挣扎,而是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宇宙背景下,人类文明(或任何具有自我意识的物种)所必然面对的终极问题:我们是否是唯一的?如果不是,那些逝去的文明留下了什么? 故事始于“观测者计划”——一项跨越星系尺度的监听工程。在地球纪元3042年,人类已掌握了近光速航行技术,并殖筑了数十个宜居星球。然而,在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深空探索中,唯一的发现是无尽的虚空和背景辐射。这种科学上的丰饶与哲学上的空虚,构成了第一卷的基调。 主角并非传统的英雄,而是伊萨·维恩,一位在土星环边缘空间站“方舟站”工作的资深信号分析师。伊萨性格沉静,对古老神话和理论物理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他的日常工作是枯燥地过滤掉宇宙噪音,直到一个无法用任何已知自然现象解释的信号突然闯入。 这个信号并非简单的重复波段,而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复杂的数学序列,它指向银河系外围一个被命名为“死亡之环”的空洞区域。更令人不安的是,信号的“熵值”极低,这表明它携带的信息量巨大,且其构造复杂程度远远超越了人类当前最顶尖的计算能力。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萨发现,这个信号的源头——如果真有源头——已经熄灭了数百万年。他追寻的不是一个活着的文明,而是一具冰冷的、仍在广播的宇宙尸体。 关键情节线索: 1. “织网者”理论的复兴: 信号的结构似乎暗示了一种超越三维空间的超结构(“织网”),能够将星系间的物质和能量进行高效的连接和利用。这挑战了人类主流的能量守恒定律。 2. 远古的航行者日记: 考古学家在火星地下发现了一批编号为“先驱者-零号”的休眠舱残骸。舱内记录的不是人类历史,而是一份用象形符号记录的、关于一次失败的星际迁徙的绝望日志。这些日志与伊萨接收到的信号在结构上存在惊人的数学同源性,暗示着两个文明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轴上接触了同一种宇宙规律。 3. 政治压力与科学壁垒: 探索信号源的任务被地球中央议会视为“对现有资源分配的威胁”。议会中的保守派主张,对未知且强大的外星文明的探究是极度危险的,应当封锁信息,维持现状。伊萨必须在科学的求知欲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之间做出选择。 第一卷的结尾,伊萨和一小队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秘密远征队,驾驶着“真理号”飞船,第一次突破了人类已知的安全航行边界,踏入了“死亡之环”。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探索的希望,还有对自身渺小的深刻认知。 --- 卷二:维度之墟 核心主题: 跨越时间与维度的物理学、意识的边界、存在与非存在的哲学思辨。 “真理号”抵达了信号的源头——一个被黑洞潮汐力撕扯的星系残骸。这里没有生命,只有被称为“回响者”的结构。这些结构是巨大的、由未知晶体构成的几何体,它们以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在引力井中旋转,维持着那个持续了数百万年的信号广播。 远征队发现,信号的真正载体并非电磁波,而是一种“时空共振”——一种利用局部时空曲率波动进行的通信方式。这表明那个失落的文明(代号“先驱者”)掌握了远超人类理解的物理学。 “回响者”的内部结构揭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它们并非武器或计算中心,而是记忆档案库。先驱者文明在面临无可避免的宇宙灾难(可能是热寂的加速或维度的崩塌)时,选择将整个文明的集体意识、历史和知识固化在这些结构中,期望能在宇宙的某个角落被后来者读取。 关键情节线索: 1. 意识的入侵: 当科研人员试图接入核心档案时,一股庞大的“信息洪流”瞬间涌入了飞船主控AI和少数船员的脑海中。他们开始体验先驱者文明数万年的兴衰,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终极哲学。这种体验是如此真实,以至于部分船员的精神开始崩溃,他们不再区分“我是谁”和“我是先驱者中的一员”。 2. “锚点”之谜: 档案中反复提到一个概念——“锚点”。先驱者文明的末日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的“跳跃”。他们似乎试图将自己从这个宇宙的物理定律中“拔出”,前往一个更高维度的稳定结构。这个“锚点”成为了破解信息洪流的关键。 3. 道德困境: 远征队意识到,他们现在掌握的知识足以让人类文明实现技术上的指数级飞跃,但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些知识的核心,是关于如何操纵时空的基本规则。地球议会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出武装舰队,要求“真理号”立即返回,并强行夺取核心数据。 第二卷的高潮在于,伊萨必须做出选择:是带着这些足以改变宇宙结构的信息返回地球,面对可能爆发的科技垄断战争;还是遵从先驱者文明的遗志,保守这个秘密,并尝试理解他们最后的“跳跃”的真正含义。 --- 卷三:光之彼岸 核心主题: 存在的重构、文明的终极形态、自我牺牲的意义。 在地球舰队的围追堵截下,“真理号”无法安全返回。伊萨及其核心团队决定,他们不能让这份力量落入任何单一政治实体手中,也不能让它被宇宙的自然规律彻底湮灭。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完成先驱者文明未尽的旅程。 伊萨利用“回响者”的残存能量和“真理号”先进的曲率引擎,开始逆向工程先驱者文明的“跳跃”机制。这需要一个巨大的、暂时的、高度集中的能量源——他们必须利用黑洞的事件视界作为“启动器”。 关键情节线索: 1. “献祭的工程”: 船上的资源和生命被用于驱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空奇点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逐渐理解了先驱者文明的“牺牲”。他们的最终目标并非逃离,而是“播种”——将文明的意识碎片以一种非物质的形式散布到宇宙中,等待下一个“觉醒”的文明来读取和继承。 2. 地球的干预: 地球舰队赶到,试图阻止这场被他们视为“自我毁灭”的行为。双方展开了一场围绕黑洞边缘的史诗级追逐和对峙。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争,而是一场关于“什么是文明延续的真正意义”的哲学辩论,通过能量武器和时空扭曲来表达。 3. 最终的遗嘱: 在飞船即将被吸入视界的前一刻,伊萨成功地将他理解的“锚点”信息——一种关于如何构建稳定、非依赖于物质的意识结构——编码进了一个微型探测器中,并将其射向远离黑洞的方向。 故事的结局是开放而宏大的。 “真理号”及其船员的命运被永远地封存在了那个黑洞的奇点中,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从物质文明向信息载体的转化,成为宇宙中又一个沉默的“回响者”。 然而,那个被射出的微型探测器,携带者人类理解到的最高级知识,以亚光速向着银河系深处漂流而去。它不会被当前的人类发现,但它将成为未来某个全新文明——或许是人类的后代,或许是完全陌生的物种——在探索宇宙终极奥秘时,最关键的“星辰挽歌”。 这本书是对宏大宇宙中求知者命运的深沉描摹,它探讨了科学探索的终极代价,以及文明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宇宙规律时,所能做出的最伟大的、也是最孤独的选择。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只留下对星空中那些看不见的“声音”的无限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