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在台湾流传多年的民国笔记,为民国知名报人喻血轮追忆往昔在报界、政界的所闻所见,足本分为三集,共八百多篇精悍短文,涉及历史、文化、民俗、新闻、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掌故逸闻。书中所涉人物,大多活跃在晚清、民国年间,他们之中有世家子弟,草莽武夫,报界名流,戏子妓女,文人墨客,高官贵胄,不一而尽,堪称一部“晚近版世说新语”。
喻血轮(1892-1967)
湖北黄梅人,自号绮情楼主、皓首匹夫,民国著名报人、鸳鸯蝴蝶派文学家。出身于文学仕宦世家,为性灵派诗人喻文鏊再玄孙。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学生军,后任《汉口中西报》、《四民报》、《京报》、《湖北中山日报》主笔、编辑主任、总编辑等职。著有《林黛玉日记》、《芸兰泪史》、《西厢记演义》、《秋月独明室诗文集》、《忆梅庵杂记》等。《绮情楼杂记》为作者晚年旅居台湾时所著,文字简净清通,庄谐并出,颇有故国之思。
眉睫
原名梅杰,1984年生,湖北黄梅人。现任海豚出版社策划总监。著有《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废名先生》《梅光迪年谱》《大时代的小人物》,编有《许君远文存》《梅光迪文存》《邓文滨集》《喻血轮集》《喻文鏊集》等。策划出版《丰子恺全集》等国家项目。
书我快读完了,真好看。喻先生是湖北黄梅人,自号绮情楼主、皓首匹夫,民国著名报人,鸳鸯蝴蝶派文人,参加辛亥革命学生军,,当过几家报纸主笔、总编辑。五十七岁随国民政府南迁台湾,六十岁写《绮情楼杂记》。
——董桥
作者笔端的每一则逸闻都很短,长不过千字,短只有数百,却常能看到别处没有见过
的新材料。那种文字、风格都是典型的民国气味,是非感高于成败感,知人论世,并不出以成王败寇。对于有读史兴趣的读者来说,《绮情楼杂记》不会让你失望而归。
——著名学者傅国涌
喻血轮写《绮情楼杂记》那年,已经60岁,孑然一身,旅居台湾。身为逋客,回望家乡,日月光华,却似梦中旧物。按说,其笔下应该风雨苍茫,悲声不绝如缕。然而,喻血轮却如老骥伏枥,笔耕不辍,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读来令人不胜感慨。
——知名青年学者、时评人羽戈
出版说明
伤心最是中原事 01
自 序 09
第一集
汪精卫脚踢褚民谊 002
石友三叛变与吴醒亚脱险 003
老年结婚佳话 004
杨永泰被刺时异兆 005
戴季陶之谐联 005
卢永祥敬爱文人 006
寒山寺碑 007
吴佩孚之新闻政策 007
张勋之二妾 008
……
第二集
台湾中秋话旧 149
谈月饼 149
宋江为浪漫词人 150
美人百态 150
花见羞 151
记汉口华景街惨案 152
方觉慧之善睡 153
……
第三集
286 收藏怪癖
286 蔡乃煌为台湾罪人
287 难妇的诗
288 游历官笑话
289 严几道遗嘱
289 心理作用
290 再谈心理作用
291 古鉴
291 德龄公主家世
292 满蒙象棋
……
初版后记 427
再版后记 433
喻血轮年表 436
一代妖姬刘喜奎
民国五六年间,北京女伶刘喜奎,色艺冠绝一时,上自名士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捧之若狂。其在三庆园演剧时,每日必出入大栅栏维时街。一日,戏毕归家,忽有一狂徒,竟于维时街转角处,拥喜奎狂吻,当为警察所拘,科罚五十元,其人犹曰:“值得,值得!”其令人颠倒如此。时参谋部长陆锦,年少貌美,狂恋喜奎,每至喜奎家,必携其第一局长崔某为伴。陆性躁,常因细故与喜奎忤,辄赖崔某从中调解。崔为人黠甚,对陆恭顺,对刘柔和,久之,陆无所得,而喜奎竟下嫁崔焉。时都中显贵,欲致喜奎者甚多,而喜奎独垂青于崔某,群皆以为异,不知崔实于柔和中得之也。易实甫倾倒喜奎,予前已记之,喜奎因拜实甫为师,故亦能为小诗,曾有见志诗一绝云:“由来一样琵琶泪,弹出真心恨转深。红粉青衫久惆怅,怕君听入亦伤神。”一时传诵都下。《亚细亚报》记者刘少少,亦单恋喜奎甚久,所居一陋室中,四壁萧然,独有喜奎放大像一帧,悬于卧榻之侧,自谓朝夕相对,足慰心神,是亦近于狂矣。喜奎外貌诚美,然据其梳头娘姨语人,喜奎颈以下,肘以上,肌肤粗糙不堪,然则造物造美人,似犹有所靳也。
刘喜奎(1894-1964),原名刘志浩,后改桂缘。曾在津、京与谭鑫培、杨小楼等合作,与鲜灵芝、金玉兰并称“女伶三杰”。
日本一女间谍
予友徐祝平君,荆门人,常识丰富,为辛亥襄河起义人之一。后之东北,娶日本贵族女子芳子为妻,民三挈之至北京。芳子在外交界颇活动,时日本二十一条件尚未提出,芳子已知其全文,遂由祝平密陈袁世凯,袁阅之大惊,而于祝平消息灵通,尤加赞赏,因赠玉章一枚,嘱凭此章续呈日本情报,而芳子在祝平无意中,亦获得中国情报不少矣。民十日人在汉创办华文《湖广新报》,聘祝平为总经理。适是年鄂人发动驱王(占元)运动,凡中国报纸不能发表言论,皆送《湖广新报》披露,以是鄂人于祝平夫妇,极表推崇!予民十一回汉,与祝平过从颇密,因得常与芳子接谈,其人雅静温婉,善于酬应,而伺应祝平,尤无微不至,吾人以为此乃完全华化夫人矣。及《湖广新报》停版后,凡日本军政要人至汉者,必仍访芳子,吾人虽常遇之,亦未以为异。迨民十七芳子病重,祝平贫无以延医,日领事乃促令同仁会医院(日本所办医院),迎芳子入院治疗。未几,病卒,日领事忽奉其政府电令亲往致祭,并举行隆重葬礼,祝平初以为此不过贵族应有仪节,及火化时,理其殓衣,突发现其颈项间,有日本高级特务证章一枚,祝平以与同居十余年,从未见此物,至是始发觉床头人实一间谍,为之惊愕不止!
徐祝平,湖北荆门人,日知会干事,曾任文华书院教员、《湖广新报》主编。
梁启超吼住龙济光
民五云南起义,推翻洪宪,主持之者,虽为唐继尧、蔡锷,而策动之者,实为梁启超。梁自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后,即化装由津搭某外轮,匿煤舱中,经越南入滇。旋组织军务院,梁任六总裁之一。时龙济光尚雄据粤东,效忠袁氏。梁遣门徒汤觉顿等赴粤,劝龙反袁,被龙刺死海珠。梁得耗,悲愤填膺,亟欲亲赴广州说龙,左右力阻,不听。唐继尧欲遣兵随之,梁亦峻拒,乃单身由肇庆乘一小轮入粤。龙闻梁且至,大为惊愕,佯表欢迎,阴欲杀之。梁至,迳赴督署,龙立召集军事会议,意欲以杀梁之谋,委之军事会议。梁入会议室,见卫士满布,荷枪实弹,与会军官,亦各握手枪,形色愠怒。梁知今日为生死关头,乃竭尽平生气力,狂吼一声,顿令全场震慑。梁遂亢声演说,力言帝制不可为,由世界大势,迄中国人心,一一剖析,断言袁氏必败。初演说半小时时,全场紧张形色,即告松驰;一小时时,众皆窃窃称是;迄一小时半演说毕,龙及与会军官,皆鼓掌欢呼,并与梁握手示敬意。于是龙氏决易帜反袁,粤局遂定矣。此为梁氏民十一过汉时亲语予,并谓当时不知何来此洪大气力,事后思之,颇以为异云云。夫梁以文弱书生,身入险境,竟能一吼而使如许武夫,为之心悦诚服,方之郭令公单骑见回纥,殊未遑多让!此殆所谓浩气夺人也耶!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大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著有《饮冰室合集》。
马相伯授袁世凯登龙术
百岁老人马相伯,清季颇与袁世凯善。世凯为小吏时,尝诣相伯求登龙术,相伯曰:“结藩镇,不如结廷臣;结廷臣,不如结内侍。”后世凯于戊戌政变投西太后,深结内侍李莲英,遂得扶摇直上,升至直隶总督,相伯之言果验。一日语相伯曰:“长者法有奇验,但何不自为?”相伯笑曰:“无奈书生福薄。”入民国后,世凯得为大总统,但仍不忘情九五之尊,于是再求教于相伯,相伯戒之曰:“时代不同,人言可畏,倘冒天下大不韪,必至身败名裂,宜慎思之!”相伯出,左右言但能控制军人,舆论可自造之。世凯亦笑曰:“马老先生耄矣,不足有为也。”卒之称帝。及云南起义,举国风从,世凯痛心众叛亲离,病倒床榻,乃喟然叹曰:“悔不听马老之言,致有今日。”未几殂焉。
马相伯(1840-1939),祖籍江苏丹阳,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
这部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时间”概念的玩味。它不是那种传统的、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将时间切成了无数个细小的、可以独立存在的“时间块”。在《绮情楼杂记》里,过去、现在、甚至是一种模糊的“将将要来”的状态,经常在同一个段落里交织、重叠。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特定的物件或一个特定的空间作为锚点,然后将所有与它相关的时间碎片都拉到当前的时空。比如对一条老巷子的描写,他会同时叙述这条巷子在五十年前是商贾云集之地,现在则是行人稀少的后街,而他本人站在那里时,仿佛能同时感受到两种时间流动的声响。这种多重时间维度的叠加,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但也带来了一种宿命般的喟叹。你会清晰地感觉到,任何繁华都必然消逝,任何瞬间都值得被记录,因为一旦错过,便只能在文字中重新捕获。这是一种冷静的悲观,但被作者的文字包裹得极其温和,就像冬日里烘烤过的红薯,外表粗粝,内里却带着一种暖暖的、安抚人心的甜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声光电”秀。如果说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看”和“思”,那么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篇幅,都是在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触觉”。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把无形的感官体验,用最具体的词汇描绘出来。我尤其喜欢他描写环境声音的部分,比如夏夜里,知了的叫声如何被高架桥上疾驰而过的汽车声瞬间“切断”,然后又如何在短暂的寂静后,重新以一种更沉闷的方式回归。还有对物件质感的描绘,比如老木头桌子被无数次擦拭后,表面那种温润如玉却又暗含裂痕的“包浆感”,让人读着就忍不住想用指尖去触摸。这种感官上的沉浸感,使得《绮情楼杂记》远超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一份细致入微的“感官记录档案”。然而,这种过度写实的描摹,有时候也会让人感到一丝压抑。因为作者似乎更偏爱那些带着年代感和陈旧气息的场景,对现代都市那种高速、光鲜的景象着墨不多,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读久了会让人在现实中也开始留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旧物”的纹理和声音。
评分说实话,初读这《绮情楼杂记》,差点以为自己拿错了一本哲学随笔集,而不是一本“杂记”。它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那种近乎苛刻的“解构”能力。作者似乎对一切事物都抱有一种审慎的、怀疑的态度,但他又不是那种冷嘲热讽的犬儒主义者。他用极其克制、甚至有些古板的文字,去剖析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或人际关系。比如书中有一段专门写了关于“排队文化”的观察,他没有直接评论好坏,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排队时身体语言的细微差异——有人带着焦躁的占位感,有人则表现出一种近乎仪式化的耐心。这种观察的深度,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是否都被某种无形的规则和习惯所裹挟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是松散的,章节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逻辑线索,更像是作者脑海中跳跃的思绪,一会儿停留在对某件古董的材质分析上,一会儿又转向了对邻里间一次争吵的心理侧写。这种跳跃感,初看会觉得有些费力,但读进去之后,反而会体会到一种奇妙的流动性,仿佛作者是在邀请你一同进入他那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行漫游。读完后,我的世界观没有被颠覆,但看待日常的滤镜倒是被擦得更亮了一些。
评分说真的,阅读《绮情楼杂记》的体验,更像是参加了一场私人定制的“冷知识”讲座,而且这位主讲人对细节的执着近乎偏执。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对“非主流”知识的信手拈来,但这些知识点又不是那种生硬的百科全书式的罗列,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叙事场景之中,成为构成场景肌理的一部分。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一个老旧钟表店的场景,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不同擒纵机构的工作原理,还穿插了关于瑞士某个小镇钟表匠家族的兴衰史,而且引用的都是极其生僻的文献资料。我一个外行人,读起来虽然偶有费解,但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极其强烈的。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它不迎合大众口味,也不为取悦读者而简化内容。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查阅、去体会那种知识带来的厚重感。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作者不是在“写”他知道的东西,而是在“分享”他穷尽心力搜集到的、那些支撑着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和精妙结构。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在合上它之后,感觉自己智识上获得了某种“微小升级”的书。
评分啊,拿到这本《绮情楼杂记》的时候,我本来是冲着它那略带神秘感的书名去的,心里盘算着会不会是那种缠绵悱恻、风花雪月的旧式小说。结果呢,这书完全没往那个方向走,让我有点意外,但也更添了一份惊喜。它更像是一部细腻入微的“城市风物志”,只不过作者的笔触并没有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而是转向了那些藏在市井角落里,稍纵即逝的“瞬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陪着一位老茶客,坐在一个光线昏黄的旧茶馆里,听他慢悠悠地讲述他这些年走街串巷的所见所闻。他讲的那些人物,没有一个是主角,没有一个是英雄,他们可能是某个清晨在街口卖油条的妇人,可能是午后在桥边打盹的更夫,也可能是夜晚里匆匆归家的夜行人。作者对这些“无名之辈”的观察入木三分,没有美化,没有刻意拔高,只是冷静地捕捉他们眉宇间一闪而过的疲惫、满足或是怅惘。比如对某处老裁缝店里光影变化的描写,那种光线如何落在布料上,如何勾勒出岁月的痕迹,看得我仿佛都能闻到那股陈旧的布料和樟脑丸混合的味道。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在场感”,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为你重建一个逝去的、鲜活的日常场景,让人在合上书卷之后,对身边习以为常的街景多了一份留心和敬意。
评分笔记体。信口开河。吹牛。不可信也。
评分传奇之作,比较经典的掌故书,精装本,满意!
评分好书 是正版!价格优惠 京东很给力
评分灰常喜欢灰常喜欢,哈哈哈呵呵呵
评分历史掌故,很不错,好书
评分送人佳品,包装好,送货及时。
评分好东西值得用一用试一试
评分多读些历史相关书籍大有裨益。
评分这是一部在台湾流传多年的民国笔记,为民国知名报人喻血轮追忆往昔在报界、政界的所闻所见,足本分为三集,共八百多篇精悍短文,涉及历史、文化、民俗、新闻、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掌故逸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