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

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阿拉斯泰尔·兰姆(Alastair Lamb),梁俊艳 著,梁俊艳 译
图书标签:
  • 中印关系
  • 涉藏问题
  • 麦克马洪线
  • 边界争端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西藏
  • 英属印度
  • 外交史
  • 地缘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01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611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648
字数:724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兰姆在充分利用各种档案、通信集、文集、蓝皮书和地图等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1904年至1914年的中印涉藏关系史,分析了在此期间中、英两国采取的对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情况,重点研究了西姆拉会议的召开及《西姆拉条约》的签订,以及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出台过程。本书通过分析清末民初英帝国的外交政策,从中英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西藏问题”,驳斥了印度所谓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论点,对中印边界冲突等敏感问题展开较为客观的研究和分析。

作者简介

[英]阿拉斯泰尔·兰姆(Alastair Lamb),英国藏学家,1930年1月9日出生于中国哈尔滨。他曾在中国香港、美国和加拿大接受教育,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兰姆的父亲蓝来讷爵士(Sir Lionel Henry Lamb,1900-1992)1922年来华,1928年任英国驻哈尔滨代理副领事,并先后在英国驻华领事机构担任参事、公使等职,见证了这一时期中英关系的发展演变。他对兰姆的学术兴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兰姆的研究方向:英属印度与中亚关系史,尤其对西藏感兴趣;1947年后中印边界争端的演变;阿富汗近现代史;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等等。
梁俊艳,1978年出生于新疆,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工作,2011年被评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藏族近现代史,英国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等。2011年出版学术专著《英国与中国西藏(1774—1904)》(兰州大学出版社),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翻译学术论著论文五百余万字;参加《西藏通史》当代卷、清代卷的撰写,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3项,均获得优秀等级。
张云,男,1960年生,陕西周至县人,历史学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民族问题评审组专家,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会理事等。兼任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担任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课题8卷本《西藏通史》执行总主编,《西藏通史》远古卷、吐蕃卷、元代卷、当代卷4分卷合作主编,《中国藏学》汉文版执行主编。

目录

译者导读/1
  第一节 兰姆的生平及学术生涯/1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4
  第三节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8
  第四节 本书的不足之处/17
  作者致谢/19

第一卷 莫利、敏托和不干涉西藏政策
第一章 寻找新的西藏政策,1904~1906年/23
  第一节 引言/23
  第二节 班禅喇嘛前往印度/33
  第三节 中国接受拉萨条约,并为藏方支付第一次分期赔款/45
  第四节 莫利的精明无为政策和游历者在西藏的问题/64
第二章 英俄关于西藏协定,1906~1907年/74
  第一节 谈判的准备阶段/74
  第二节 谈判过程/86
  第三节 结论/102
第三章 中国的前进政策,1905~1911年/108
  第一节 清朝晚期的中亚政策/108
  第二节 张荫棠的挑战,1906~1907年/113
  第三节 1908年西藏贸易协定/125
  第四节 张荫棠与喜马拉雅公国/138
  第五节 达赖喇嘛返回拉萨/146
  第六节 赵尔丰向拉萨推进,1905~1910年/156
  第七节 达赖喇嘛,尼泊尔,西藏贸易代表及其他问题,1910~1911年/166
  第八节 一些结论/190

第二卷 哈定、麦克马洪与西姆拉会议
第四章 阿萨姆喜马拉雅危机,1910~1912年/199
  第一节 1910~1911年中国在西藏、缅甸与喜马拉雅诸国采取的行动/199
  第二节 阿萨姆喜马拉雅边界问题的背景/216
  第三节 阿萨姆边界危机,1910~1912年/242
第五章 英国对藏政策和辛亥革命在西藏,1912~1913年/279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中国失去对卫藏地区的管理权:1911年11月至1913年4月/279
  第二节 中国人的反应/290
  第三节 英国人的反应/312
第六章 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1913~1914年/349
  第一节 中国同意参加在西姆拉举行的会议/349
  第二节 西姆拉会议首轮会晤,1913年10月至1914年1月/364
  第三节 第一次草签的西姆拉条约,1914年4月27日/376
  第四节 第二次签订的西姆拉条约,1914年7月3日/386
  第五节 麦克马洪线/404
  第六节 结论和尾声/428

附录(英中对照)/447
  附录一 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447
  附录二 1893年《中英会议藏印续约》/450
  附录三 1904年《拉萨条约》/455
  附录四 1906年中英条约/464
  附录五 1907年英俄协约/470
  附录六 1908年中英西藏贸易协定/483
  附录七 英不条约/494
  附录八 1844年英国与不丹条约/499
  附录九 1853年英国与不丹条约/501
  附录十 1862年英国与阿波尔人签订的条约/502
  附录十一 来自中亚的汤姆·布朗斯/511
  附录十二 1912年朱尔典致函中国外交部的备忘录/519
  附录十三 1912年俄国-蒙古协定/523
  附录十四 1913年西藏-蒙古协定/533
  附录十五 1913年俄中关于外蒙古的宣言与换文/537
  附录十六 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线换文/541
  附录十七 1914年4月27日英中藏在西姆拉草签的协议/544
  附录十八 1914年英藏贸易协定/554
  附录十九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协议及互换照会/563
  附录二十 1954年中印协议及互换照会/575
参考书目/588
  未公开出版资料(Unpublished Sources)/588
  二手著作(Secondary Works)/589
索引词对译/614
《近代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 图书简介 这部学术专著深入剖析了1904年至1914年间,中国、印度(当时在英国殖民统治下)以及西藏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演变,并以“麦克马洪线”的形成与争议为核心线索,展现了这一时期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下的权力博弈与民族国家边界的初步确立过程。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历史断面,力求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导致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紧张局势,以及对当前中印边界问题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历史根源。 第一章:1904年前的边疆背景与初步触角 在正式进入1904年至1914年这段核心时期之前,有必要对该时期之前中印(英属印度)与西藏的互动状况进行铺垫。本章将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中亚及西南边疆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的宏观背景。我们将考察清政府在该地区行政管辖的实际状况,以及地方势力、边地民族的自主性。 同时,本书将详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战略,特别是其“大博弈”(The Great Game)思维在对西藏方向的延伸。英国人对俄国在西藏的潜在影响感到担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与西藏地方政府的联系,并逐渐将目光投向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我们将考察英国通过传教士、探险家、考察队等多种方式,对西藏进行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初步探查,以及这些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 针对中国而言,本章会呈现清政府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在西南边疆的政策摇摆与应对策略的不足。晚清政府的内部改革滞后、财政困难以及列强的步步紧逼,使得其在维护边疆完整性上捉襟见肘。尽管如此,我们仍将审视当时中国政府对西藏主权宣示的一些努力,以及与地方官员在边疆事务上的沟通机制。 第二章:两次英军入侵西藏(1903-1904)与地缘政治的转折 1903年末至1904年,英军对西藏发动两次军事入侵,成为本书研究的关键起点。本章将聚焦于英军入侵的缘起,分析英国政府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其对西藏贸易、边境安全以及战略缓冲带的考量。我们将深入分析两次入侵的具体军事行动、战术运用,以及其对西藏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 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仅仅在于军事冲突本身,而是要揭示两次入侵对中印涉藏关系产生的深刻影响。首先,英军的行动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西藏的实际影响力,迫使清政府必须面对一个更加积极介入西藏事务的英国。其次,这次入侵使得“西藏问题”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焦点,吸引了包括俄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关注,加剧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复杂性。 本章还将考察西藏地方政府在两次入侵中的反应,以及其与中国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达赖喇嘛等西藏高层的决策,以及他们与英国、中国官员的接触,将是分析的重点。这次事件无疑是近代中印涉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续的边界划定与争端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麦克马洪线”的酝酿与初步提出(1904-1907) 在英军撤离西藏后,英属印度政府并未停止其在西藏方向的活动。本章将详细梳理1904年至1907年间,“麦克马洪线”概念的形成与提出过程。我们将重点分析英国外交官和官员,特别是以弗朗西斯·贝尔纳(Francis Younghusband)和亨利·麦克马洪(Henry McMahon)等人的角色。 本章将追溯英国政府对现有英属印度与西藏边界的认知,以及其对未来边界线的设想。我们将考察英国方面提出“直线边界”理论的背景,分析其地理、政治和战略考量。我们将审视当时英国官员在地图绘制、实地考察中的证据,以及他们如何根据自身利益构建边界主张。 同时,本章也会关注中国政府对英属印度在西藏边境活动的初步认知和反应。尽管清政府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动荡,但其对西南边疆的关注从未完全停止。我们将考察中国官员对英国在西藏边境活动的报告,以及他们对英方提出的边界设想的初步了解。然而,受制于内忧外患,中国政府此时在西南边疆问题上的回应显得相对被动和零散。 第四章:西姆拉会议的召开与“麦克马洪线”的正式出现(1913-1914) 1913年至1914年间召开的西姆拉会议,是本书研究的另一核心事件。本章将深入分析会议召开的背景,包括英属印度政府希望在与中国和西藏之间正式划定边界的愿望,以及中国政府急于确认自身在西南边疆的主权地位。 我们将重点关注会议的参与者,特别是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中国代表陈贻衍以及西藏地方代表。本章将详细复盘会议的议程设置、各方提出的主张与分歧。我们将聚焦于“麦克马洪线”在西姆拉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并进行谈判的详细过程。 本章将剖析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如何在会议上极力推动其所主张的边界线,以及其提出的理由和证据。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代表陈贻衍在谈判中的立场、其面临的压力以及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我们将审视中国政府当时对西姆拉会议的授权范围,以及陈贻衍在谈判中的自主权限制。 更为关键的是,本章将详细阐述“麦克马洪线”是如何在西姆拉会议上,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秘密协议和私下交涉,最终被英国和西藏地方代表(但未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最终批准)接受的。我们将分析其中涉及的政治交易、地理划定上的争议以及法律上的模糊性。 第五章:“麦克马洪线”争议的根源与历史影响 本章将对“麦克马洪线”在西姆拉会议上形成的争议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从历史、地理、国际法等多个角度,探讨“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 从地理角度,我们将分析该线是否遵循了自然地理界限,以及在实际测量和划定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挑战和人为因素。从国际法角度,我们将考察该线在当时国际法框架下的承认与否,特别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是否真正参与并批准了划定过程。 本章将重点解析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的立场,特别是其为何未能最终承认这条边界线。我们将分析晚清政府的弱势地位、国内政局的动荡以及其对西南边疆主权的坚持。同时,我们也将考察西藏地方政府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以及其与中国中央政府和英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本章将总结1904年至1914年间中印涉藏关系的演变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将指出,正是这段时期“麦克马洪线”的形成过程,为日后中印边界问题埋下了深刻的隐患,并对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了长远而复杂的影响。本书旨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梳理,为理解当下中印边界问题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历史镜鉴。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启示 本书通过对1904年至1914年间中印涉藏关系的细致研究,特别是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揭示了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的复杂性,以及英国殖民扩张对该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这段历史不仅是两国边界划定的源头,更是近代民族国家边界构建过程中,权力、主权与现实博弈的生动写照。本书的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客观、深入的历史视角,以期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的区域稳定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又透着一丝历史的厚重感,吸引了我。封面上那模糊却又充满张力的地图轮廓,仿佛预示着一段纠葛复杂、绵延百年的故事即将展开。书名中的“中印涉藏关系史”本身就足以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因为西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在中印两国关系中扮演着何其关键的角色,这一点毋庸置疑。而“1904~1914”,这个看似短暂的十年,却往往是历史变迁的关键节点,常常酝酿着深远的影响。更何况,它还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这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具争议、也最能体现两国角力核心的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那十年间,中印两国围绕着西藏的边界、主权以及地缘政治展开了怎样的博弈。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外交角力、乃至民间力量,塑造了后来被广为提及的“麦克马洪线”?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官方文献之外的细节,展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真实考量与行动?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理解“麦克马洪线”的形成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地缘政治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当时国际大背景的精细描绘。1904年到1914年,这是一个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旧的帝国主义力量在调整,新的力量在崛起,而远东,特别是中国,正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关口。在这样的背景下,书中对中印两国各自国内的政治生态、军事实力以及对西藏问题的认知差异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让我感觉作者对问题的分析是立体而全面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英国在印度殖民政策的解读,以及英国如何利用其在印度的势力,一步步地将触角伸向西藏腹地。与此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当时中国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内部矛盾,以及这种内耗对西藏边疆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些细致的描述,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那十年间,西藏并非一个孤立的区域,而是大国博弈的棋盘,其命运与中国的整体国运紧密相连。书中对于“麦克马洪线”的论述,更是将这种博弈推向了高潮,作者是如何从历史文献中抽丝剥茧,找出证据来支撑其观点的,我对此充满期待,希望能看到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读起来不像一本枯燥的史书,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历史。作者在描述“麦克马洪线”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人物的视角,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我能够感受到当时英方代表的强势,以及他们在划定边界时的种种考量,比如地缘战略、资源获取等等。同时,书中也并没有回避中方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困境,比如内部的动荡、外交上的被动,以及在边疆问题上的力不从心。这种双向的呈现,使得“麦克马洪线”的形成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而不是简单的单方面决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姓名,而是有了鲜活的血肉和思想,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都成为了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个微小的因素汇集而成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麦克马洪线”这个敏感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客观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而是试图从历史的纵深和多方的视角,去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时的严谨态度,对于不同来源的信息,都能进行审慎的辨析和引用。书中对当时中印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实际控制力、民间往来以及边界划分的传统认知,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麦克马洪线”的出现,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历史上的争议点,而是试图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段历史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和定论。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麦克马洪线”的认识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知道它是一条有争议的边界线。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1904年至1914年这十年间,中印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演变,以及“麦克马洪线”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型并被提出的。书中对于当时英国殖民者在西藏地区的活动,以及他们如何试图改变原有的边界格局,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挖掘。同时,作者也客观地分析了中国政府在那个特殊时期,在维护边疆主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致还原,比如一些秘密的外交谈判、军事勘察活动,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整个历史过程更加生动和可信。这本书让我明白,“麦克马洪线”的背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过程,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划线,更是两国国力、外交策略以及历史观念相互作用的产物。

评分

是介绍中印*藏关系历史的权威著作,对后人了解中印历史纠葛的好书,值得仔细品读和参考

评分

书很好,发货快,很有帮助,支持。

评分

通过分析清末民初英帝国的外交政策,从中英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西藏问题”,驳斥了印度所谓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论点,对中印边界冲突等敏感问题展开较为客观的研究和分析。

评分

很好,值得购买的一件商品,物美质量好,京东放心购物,推荐,一百多个赞

评分

一次愉快的购物体验,推荐给大家。

评分

评分

good

评分

帮别人买的,物流很快,他很满意,书的包装也很好,没有损坏。买了很多,就不一一拍照了!

评分

麦克马洪线的来龙去脉,中国当自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