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书分四卷,共四十九讲,主要论述:法国文化的特征,关于灵魂性质的讨论,日尔曼人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法国统一的形成,中世纪罗马市政府的市镇,市镇的没落及其原因等。
目录
第四十六讲
第四十七讲
第四十八讲
第四十九讲
例证和历史表
历史的例证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法国文明史(第四卷)》:
因而这个区别非常重要,而且也显示出了我要使你们据以考虑这个问题的那个观点的特色。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是第三等级的形成和发展的整个情况,它的各个不同的组成成分,而不是单单研究平民。
在上一讲中,我对你们讲了第三等级各种成分的最初形成,并力图使你们彻底了解它的来源的多样性。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已成为第三等级的那个新阶级在其中形成的那些自治城镇的内部组织。
从这些来源是各不相同的这一事实来看,这就十分明显,这些城镇的组织,它们的内部构造,也必然同样是如此的。我早巳指出,我认为第三等级的三个来源是:1.至少大部分保存着罗马市政制度的那些城市,这种制度在那里始终处于支配的地位,虽然有些修改;2.在大封地所有者的领地内逐渐形成的那些城市和自治市镇,它们没有建设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团,从未取得能显示出真实的社团的特性的那种独立,那种地方自治的半主权,仍然接受特权和不断的让予,但已达到高度的富庶,受到社会的重视;3.最后,植基于独特的十足的特许状上的那些严格意义上的自治城镇,特许状使它们正式建设成为自治城镇,并给予它们自治城镇一般固有的一切权利。这些就是法国市民阶级,我们的第三等级的三个来源。
先生们,我就要逐个地来谈这三类城镇,或地方自治团体,并稍精细地描述它们十二世纪时的内部组织。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罗马市政制度仍然存在或几乎仍然存在的那些罗马渊源的城市。
不难理解,关于这些城市的正式的、精确的文献,我们是缺少的。这种组织基本上是罗马的组织,这个唯一的事实就是我们所以找不到中世纪某一个日期写的这种文献的原因。这是入侵后仍然存在着的一个古老的事实,即谁也没有想到把近代国家形成的历史写出来并加以公布。因此,入侵后似乎保存着最完全最纯粹的形式的罗马市政制度的一个城市是佩里格。可是我们没有找到,关于佩里格城市组织情况的任何文献,也没有遇到规定或修改其内部组织、其官吏的权利、其与其领主或邻人的关系的任何特许状。我把它重复说一下,这个组织是一个事实,是古罗马市政制度的一个残骸;罗马行政官员、执政官、两头执政官、三头执政官、街道市场管理员等名称在佩里格的历史中都遇到过,但它们的职责哪一处都没有制定或加以界定。许多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尤其在南部法国。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南部法国诸城市在我们历史上是最早以富庶、人口众多、重要而在社会上起着重大作用的姿态出现的。我们从十世纪,而且几乎从九世纪起就看到它们是这样了,这就是说远比北方各城镇为早。然而关于南方各城镇,我们拥有的立法方面的细节和正式文件的数量却更少。给予北部法国的地方自治特许状比给予南部法国的多得多。为什么这样的呢?因为大部分南方城市都保存着罗马的制度,人们不感到有必要把他们自治城市的组织情况写出来。它并不是一个必须加以编写、公布或确定其年代的新事实。
……
前言/序言
我今天再度翻阅这些讲义时,发现我的心情跟将近三十年以前讲授它们时同样激动。激动是由于当时我参加我国艰苦而迅猛的发展并看到它通过种种障碍、经过努力和苦难而获得成长和荣耀时,我为此怀着既严肃而又深切的喜悦。法国之所以能成立,它所付出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我们抱怨(而且不无理由)我们经受过的苦难和失着-。我们的先人生活得并不比我们舒坦些,也不比我们更早和更便宜地摘取到他们劳动的果实。在他们遭遇的命运里,既有可悲叹之事,同时也有可振奋之事。历史使急功近利的企图沮丧而支持高瞻远瞩的愿望。
为了赢得一个美好和自由的政府,法国作了许多尝试,成功的很少,而且有时由于自己的错误,甚至它还不知道吸取教训就招致了失败,这是法国的特殊性格。这个民族充满了聪明和生机蓬勃的力量,它奋激,迷失了方向,又认清了,便突然改变了道路,或者静静地停步不动,表面上似乎疲惫了,丧失了徒劳探索的兴趣,但它绝不甘心于一筹莫展,便用其他的工作和其他的业绩来解脱那些政治上的挫折,直到它能重新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迅奔。自从十四个世纪以来,法国经历了多次无政府主义和专制主义、幻想和失着的最显著的交替;它却从来没有长期抛弃过秩序,也没有抛弃过自由,这是各民族的两个荣誉的条件,也是它们持久的福利。
正因此我们的历史往往是阴暗的,却又始终是令人安心的。它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当今的许多失误和罪恶,我们并非像人们指摘我们那样的是前所未闻的创新者和同样受指摘的好虚幻的梦想者。我们所追求的目的实际上正是我们祖先所追求的;跟我们一样,他们致力于解放和从精神与物质上提高我们社会的各个阶级;他们也跟我们一样力求用自由的制度和全民族的有效参与政治来保证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和人们的权利与自由。如果他们在这始终是伟大和坚毅精神的豪迈尝试里曾多次失败过,贵族或资产者、官员或普通公民却一直在普遍的低潮中间挺立着,保持着优良的原则、崇高的希望,不让神圣的火苗熄灭,因为人们还没有成功地把圣殿建立起来。而不幸的善良事业的这些坚忍不拔的护卫者们的信心可从来不曾受骗过;它的生命力不仅超过了它的那些不幸,而且时机一到,它又以更严格和更强劲的姿态重新出现。时间使它无法消灭的东西更壮大起来。
因此我们确信,在企求建立一个自由的制度时不但不会去否认多少世纪以来的法国,而且我们还是在继续它,所以失误完全不能阻挡成功的希望。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法国历史和文明的学术著作的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法国文明史(第四卷)》。 --- 书名:《启蒙的余晖与革命的洪流:十八世纪法国的社会、思想与政治变迁》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页数: 约 650 页 装帧: 精装,附有多幅历史地图与插图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八世纪,即所谓的“启蒙时代”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剧烈转型与深刻思想碰撞的世纪,它不仅孕育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石,也最终以一场席卷欧洲的社会大革命作为终结。本研究旨在超越传统上对启蒙哲人及其著作的单独叙述,而是力求将思想的演进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现实以及宫廷与民间政治博弈的宏大背景之中进行考察。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路易十四晚期遗留下来的“旧制度”如何在新思想的冲击下逐渐瓦解,直至最终被暴力重塑的过程。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黄昏与“绝对主义”的内部张力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四(卒于 1715 年)去世后所面临的困境。尽管“君权神授”的理论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在摄政时期(1715-1723 年)和路易十五统治的“好政府”时期(1723-1774 年)已然显露疲态。我们将详细考察贵族阶层的复兴(被称为“贵族反动”),他们如何利用地方高等法院(Parlements)来阻挠王室的财政改革,以及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永恒冲突。重点分析了约翰·劳的金融实验及其失败对法国国家信用的深远影响,这为后来的财政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沙龙、咖啡馆与知识的公共领域 启蒙运动的真正战场并非大学或教会,而是巴黎的沙龙、省份的文学社团以及新兴的咖啡馆。本章聚焦于“知识分子”(Les Philosophes)群体的社会学构成。我们考察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及狄德罗等人的思想如何从精英圈层渗透到更广阔的资产阶级群体中。详细探讨了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的编纂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汇编,更是对旧有知识体系的颠覆性宣言。此外,本书也考察了女性在沙龙文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她们是如何充当思想的媒介、赞助人和批评家的。 第三部分:科学的进步与对传统宇宙观的挑战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中心。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布丰的自然史叙事、拉瓦锡在化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对牛顿物理学的广泛接受。这些科学发现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进步,它们通过普及读物和科学学会(如法兰西科学院)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公众对自然秩序和人类在其中位置的理解。这种以理性为导向的世界观,直接挑战了基于神启的宗教权威和既有的等级制度。 第四部分:经济困境、贫困与领地税收的危机 尽管法国在文化上引领潮流,但其农业基础和财政结构却日益僵化。本章深入分析了重商主义(Colbertism)向自由放任经济(Laissez-faire)过渡中的混乱状态。对领地税(Taille)、什一税和各种封建义务(Corvées)的分析显示,王室财政的危机根源于税收体系的不公与低效。我们探讨了田园诗般的乡村生活与日益增长的城市贫困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1770年代末期粮食歉收所引发的社会动荡。 第五部分:宫廷政治的腐朽与王室权威的衰落 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的凡尔赛宫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派系斗争、挥霍无度和政治短视的中心。本书重点研究了王室在重大外交事件中的决策失误,特别是对七年战争(1756-1763)的惨败及其后果,以及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支持如何加剧了法国的财政负担。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形象的政治化,以及围绕王室的谣言(Affaires)如何系统性地侵蚀了王室的“神圣光环”,是本章的关键议题。 第六部分:通往革命的阶梯 本部分将前五部分的分析线索汇集起来,探讨了从“贵族反抗”到“三级会议的召开”的关键性转变。重点剖析了杜尔哥、内克尔等改革家的努力为何未能成功,以及贵族坚持维护自身特权如何意外地为第三等级的崛起提供了机会。最后,本书以 1788 年的“贵族的反动”——即贵族要求召开三级会议以限制王权——作为转折点,详细阐述了启蒙思想如何被“第三等级”的代表们迅速工具化,为 1789 年的爆发做好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而流畅,避免了将启蒙思想家描绘成孤立的圣人,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网络和政治压力之下。通过对地方档案、私人信件以及当时政治讽刺小册子的细致解读,本研究试图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冲突和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的十八世纪法国。它不仅是政治史的叙述,更是对一个旧时代如何被自身内部的理性萌芽所摧毁的深刻反思。 --- 目标读者: 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对法国大革命前夜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