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公民:法国普选史

成为公民:法国普选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皮埃尔·罗桑瓦龙 著,吕一民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历史
  • 公民权
  • 普选权
  • 政治史
  • 选举
  • 法国政治
  • 社会史
  • 民主
  • 历史学
  • 近代法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03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671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4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这一原则在法国的确立,经历了怎样漫长曲折而有趣的过程?

登上法国知识界塔顶的政治思想史学家罗桑瓦龙,揭示法国实现普选的全过程。

普选问题实际上是19世纪的重大问题。社会的幻想、精神上的困惑和政治上的梦想,正是以普选为凝聚点的。它把所有对近代民主的含义和形式的拷问联系在了一起。——皮埃尔·罗桑瓦龙


内容简介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这一原则在法国的确立,经历了怎样漫长曲折而有趣的过程?

登上法国知识界塔顶的政治思想史学家罗桑瓦龙,揭示法国实现普选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皮埃尔·罗桑瓦龙,法国政治思想史学家,以研究近现代法国政治思想史著称。先后执教于巴黎第九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被委以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政治学博士点负责人等重任。2001年,罗桑瓦龙入选法兰西公学院,执掌近现代政治史的教席。

他撰写的主要著作有:《无法寻找的人民——法国民主代表制史》《未完成的民主——法国人民主权史》《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反民主:不信任的时代的政治》《民主的正当性:公正、自反性、相近性》《平等社会》《隐藏者的议会》《好政府》等。

目录

导言:平等的革命/1

一人一票/1

旧与新/9

第一编革命的时刻/23

公民的三种历史/24

第一章包容的绝对必要/25

有产公民模式/25

政治平等与社会的形式/32

公民权的确立/43

国民自卫军与士兵公民/58

第二章自主的个人/66

政治的主体/66

依附的形象/71

两个世界之间的家仆/76

妇女:在自然与社会之间/84

第三章多数与理性/95

法国式的政治理性主义/95

模棱两可的公共意志的革命/103

理性、美德与才能/112

第二编经验的汇编/119

第一章没有民主的公民身份/121

两级投票/121

波拿巴主义模式/128

第二章能力合格的秩序/136

自由派的净化/136

正统派的反常/144

不可能的能力合格公民/152

第三章乌托邦的共和国/165

蛮族、贱民与无产者/165

选举改革运动/175

社会统一的圣事/188

第三编巩固的时代/197

第一章最后发言权/199

反动的时代/199

斯芬克斯与威胁/205

怀旧的目录/210

顺从的时代/216

最后发言权/222

第二章民主的教育/228

信仰与任务/228

民主的教育/238

改造人民的头脑/249

社会主义者的模棱两可/257

第三章普遍化的成果/263

妇女—个人的出现/263

绝对的个人/276

公民权的界线/283

结论一种奇特的普遍主义/298

注释/306

译后记/396


深入探寻现代政治的基石:一部关于选举制度、公民权利与国家构建的宏大叙事 导言:历史的交汇点与民主的艰难起步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国家的选举史,而是旨在勾勒出现代普选制度在不同文明背景下,从理论萌芽到实际运作过程中的普遍性挑战、结构性转变以及对社会权力分配的深刻影响。我们追溯的旅程,是一场关于“谁有权决定”这一根本问题的跨越世纪的探索。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启蒙运动的哲学思辨,探讨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构筑了主权在民的理论框架。这部分内容详述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如何为后来的选举权扩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武器。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横亘着巨大的鸿沟。早期的选举实践,无论是受制于财产资格(有产者选举权),还是基于性别(排斥女性选民),都揭示了权力精英如何试图将“人民”的定义限制在对其最有利的范围内。 第一部分:选举权的界定与斗争的形态 本书的第一个核心部分,深入剖析了“公民”身份是如何通过漫长的、充满抗争的斗争逐步被界定的。我们考察了财产限制的瓦解,这不仅仅是经济地位的松绑,更是社会阶层对政治话语权的第一次重大冲击。英国的“无地者”运动、北美殖民地争取代表权的初期诉求,都以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经济基础如何直接映射为政治权利。 随后,我们转向了种族与民族的藩篱。在许多声称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国家,选举权被用作维护既有种族等级制度的工具。本部分详细分析了诸如“人头税”、“识字测试”等非制度性障碍,它们如何巧妙地绕开了宪法条文的字面规定,实质上剥夺了特定族群的投票权。我们对比了不同文化区域对“民族认同”的界定,以及这种界定如何影响了普选的初始范围。 至关重要的议题之一是女性选举权运动。本书不局限于对“女权斗士”的简单歌颂,而是系统地梳理了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内部的分歧(如关于种族问题的立场差异),以及她们所采取的从游说、示威到非暴力不合作等多种策略。我们探讨了在女性获得选举权后,女性选民的投票行为模式是否立即导致了政治议程的根本性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的滞后性。 第二部分:选举制度的设计与技术性权力 普选的实现只是第一步,如何设计选举制度本身,构成了新的权力斗争领域。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选举技术的政治学。 我们详尽地比较了多数制(Plurality/Majority systems)与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的优劣及其对政党生态的影响。多数制如何倾向于形成两党制,并可能导致边缘化群体的声音被系统性地压制;而比例代表制如何在理论上保证了多元声音的进入,却也可能带来政治碎片化和政府的不稳定性。通过对不同国家案例(如英美的多数制传统与欧洲大陆的比例制实践)的对比分析,读者将清晰地看到制度设计背后的权力逻辑。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选区划分(Gerrymandering)的艺术与罪恶。我们审视了技术官员和政治家如何利用地图绘制的数学工具,通过“集中选民”或“分散选民”的策略,来最大化自身政党的选举利益,从而削弱了选民的实际代表性。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即使在普选框架下,对选区边界的微调,也足以重塑国家政治的版图。 第三部分:从投票箱到国家治理:普选的后果与挑战 获得普选权并不意味着民主的胜利,而是新挑战的开始。本书的第三部分关注选举的政治经济后果。 我们分析了普选如何改变了政治精英的动员模式。在有限选举时代,精英只需关注少数富裕或有教养的群体;而在普选时代,政治家必须转向大众动员和意识形态的塑造。这催生了现代政党的诞生、专业的竞选机器以及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考察了早期大众媒体(报纸、广播)如何被用作宣传工具,塑造公众舆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决定”了选举的结果。 更深层次的讨论集中在“沉默的大多数”的崛起与选举的异化。在普选制度下,投票率的高低成为了衡量公民参与热情的关键指标。本书探讨了为何在某些社会中,部分被赋予投票权的群体反而选择“不投票”——这可能是对现有政治选项的失望,也可能是系统性压力的反映。我们研究了选举周期如何驱使政治家专注于短期利益的兑现,以满足选民在下次选举前的即时需求,从而影响了长期的国家战略规划。 最后,本书展望了技术进步对选举过程的冲击。从早期的机械计票到现代的电子投票系统,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带来了新的安全与信任危机。我们审视了对选举诚信的持续担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既能适应现代科技,又能确保程序公正和结果可信的选举基础设施。 结论:一种持续的动态平衡 《深入探寻现代政治的基石》旨在向读者展示,普选并非一个一劳永逸的成就,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充满张力的政治实践。从对“谁可以投票”的界定,到“如何计算选票”的规则设计,再到“选举结果如何影响治理”的后续影响,每一次历史性的转变都伴随着激烈的社会角力。本书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分析框架,帮助理解现代政治的复杂结构,及其对个人权利与集体决策的深远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极具穿透力的作品,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上升到了对政治哲学和公民精神的探讨层面。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诸多政治权利,意识到它们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无数先辈用汗水甚至生命争取来的宝贵遗产。作者以其精湛的笔法,成功地将一个国家漫长而曲折的政治权利演化史,转化成了一部关于“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权利、有责任的个体”的现代史诗。读完之后,我感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维护和参与,是我们对这段光荣而艰难历史的最好回应。这部书的启示意义,远远超出了其历史叙事的范畴。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核心感受,那便是“震撼”。震撼于人类在追求平等与自由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和近乎偏执的执着。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血腥的篇章,反而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批判性眼光,审视了每一次政治行动背后的真实动机——它不仅仅是高尚理想的驱使,也掺杂着权力斗争和阶级利益的考量。这种对“光荣”背后的“阴影”的坦诚揭示,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严肃性和可信度。读者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政治的进步并非一条单行道,它充满了反复和倒退的风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保持警惕和参与。它提供了一种对“民主”这一概念的去神圣化审视,使其回归到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匠心独运,它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使得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似困境和解决方案得以并置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例如,作者在讨论某一特定群体争取选举权时所采用的策略,会巧妙地与前一个世纪的类似运动进行参照,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揭示了政治斗争中那些看似永恒不变的规律。此外,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也极其详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为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深刻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其学术价值与普及价值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评分

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为我们理解现代政治的演变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原本枯燥的政治制度变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叙事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众心态的刻画入木三分,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那些决定性的历史时刻中,普通民众在权利与义务的拉锯战中所经历的迷茫与觉醒。特别是对于选举权范围的逐步扩大过程中,社会各阶层所表现出的抗拒与适应,展现了一种复杂而真实的社会动态,远非简单的“进步”二字可以概括。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厚重感和说服力,而非流于表面的一般性论断。每一次权利的争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次协商、冲突与妥协的产物,这一点被作者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它并非一部冷冰冰的政治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编年史,充满了戏剧张力。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艺术的精髓,总能在关键转折点设置悬念,引导读者不由自主地想要探究下一章的走向。语言风格时而雄辩有力,如同在法庭上陈述铁一般的事实;时而又变得细腻婉转,描摹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遗忘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种风格上的多变,极大地避免了长篇历史论述容易产生的审美疲劳。它成功地将“政治权利”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了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与具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体。每一次投票权的授予或剥夺,都与家庭的命运、社区的结构产生了直接的连锁反应,这种紧密的联结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缺乏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