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掇英:邓石如

篆书掇英:邓石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篆书掇英编委会,路振平,赵国勇,郭强 编
图书标签:
  • 篆书
  • 邓石如
  • 书法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传统艺术
  • 字帖
  • 篆刻
  • 清代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0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81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篆书掇英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9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竖排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篆书掇英:邓石如》选取历代书法大家的篆书名碑,精编精印,底本精良,释文准确,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学习、临摹的范本。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最早的大篆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形体匀停齐整,较大篆容易书写。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是整个篆书系统中最为定型的统一字体。初学篆书者宜从小篆人手。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篆书掇英》丛书从历代篆书中精选最有代表性的经典碑帖,以飨读者。
  邓石如生于清高宗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卒于清仁宗嘉庆十年(一八○五)。初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自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顽道人、龙山樵长、古浣子、凤水渔长、怀宁布衣。怀宁(今属安徽)人。从小生于穷乡僻壤,见少识寡,家境贫寒,靠砍柴卖饼为生。父亲是个乡村的私塾先生,有较高的篆刻水平。他九岁开始随父读书,从小对书法、金石、诗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十七岁时,他为当地的一位“潇洒老人”写了一篇《雪浪斋铭并序》,不但文章写得好,字也十分道劲,从而一举成名。二十岁时,他在家乡设馆,教学生学古文、练书法,后又随父到寿州教蒙馆。二十一岁时,由于妻子得病去世,他辞馆外游,靠写字刻章为生。由于多位贵人相助,一步步登上了当时书坛的高峰。
  邓石如生活在乾嘉时期,当时社会正处于“海宁清晏,风雅鼎盛”的时代,赵董靡弱之风及馆阁体风生水起,弥漫书坛。邓石如振臂高呼,异军突起,对碑学中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邓石如篆法以二李为经,以秦汉瓦当为纬,稍参隶意,纵横辟阖,杀锋取势,浑雄苍茫,奔放豪迈,一洗篆法刻板拘谨陋习,开创一代篆书新风。康有为说:“怀宁集篆之大成,完白得力处在隶笔为篆”,“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杨守敬也说:“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誉也。”隶书则取《衡方》之淳厚,《夏承》之瑰丽,《石门》之奇肆,用篆籀之笔,行草之意,故结体严整中有变化,古朴中又不乏遒丽,大气磅礴,神采飞扬。诚如赵之谦所说:“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隶书为第一。”邓石如也对自己的隶书非常自许,他曾说:“吾篆书不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楷书全法六朝碑版,兼以篆法入楷,故疏朗整肃,卓厉风发;行草书浓淡相间,方圆兼备,枯润互映,跌宕空灵,变幻莫测;故后人评说:“山人篆隶,纯守汉人矩镬。楷书直通北魏诸碑,不参唐人一笔。行草又以篆分之法入笔,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说:“怀宁布衣邓石如顽伯,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搏,盖自武德以后,间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得专美也。”
《篆书掇英:邓石如》是一部深入探讨清代著名篆书家、篆刻家邓石如艺术成就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收录邓石如的篆书作品集,而是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剖析其艺术风格、创作理念及其在篆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首先对邓石如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细致的梳理。18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书法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金石学的兴起为篆书的复兴提供了沃土。邓石如正是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他博采秦汉金石碑刻之长,汲取前人篆书的精髓,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风。作者将追溯这一历史脉络,阐释邓石如的艺术实践如何呼应并引领了当时的篆书潮流。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邓石如的篆书艺术本身。与一般的作品集不同,本书将侧重于对其篆书风格的解析。作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用笔之道:邓石如的用笔,尤其是其“戈”字形笔法,是其篆书最为人称道的特色之一。本书将通过对其具体作品的笔画分析,阐述其用笔的力度、速度、提按顿挫以及笔画的起收、转折变化,揭示其笔画如何既有力量感又不失圆润流畅,如何体现出“刀笔结合”的独特韵味。 结体之妙:邓石如的篆书结体,吸收了大量汉代篆书的圆转、均整之美,但又并非一味模仿,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创造。本书将深入分析其字形的长短、大小、疏密、错落等布局原则,探讨其如何在严谨的篆法框架下,赋予字形以生动活泼的生命力。特别是对其将草书的笔意融入篆书结体的尝试,将是本书的重点关注对象。 章法之章:章法即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配置关系。邓石如的篆书章法,常呈现出严谨而富有变化的特点。本书将通过对其不同作品的章法布局进行研究,分析其字距、行距的处理,以及整体视觉效果的营造,揭示其章法如何实现形式美与内容传递的统一。 风格的演变与高峰:本书还将尝试梳理邓石如篆书创作的不同阶段,分析其风格的演变轨迹,并指出其艺术创作的各个高峰时期及其代表性作品。例如,其晚年作品,是否在笔画、结体、章法上有所发展和升华,这些都将是本书探讨的内容。 除了篆书艺术本身,本书还将深入研究邓石如的艺术思想与理论贡献。邓石如提出的“志在笔先,意在笔端”、“书初无意于佳,但 for 笔,故佳耳”等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将结合其书作,对其艺术主张进行解读,阐释其如何从“师古”走向“师心”,如何将书法从一种技艺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邓石如在篆刻领域的成就,并分析其篆刻艺术与篆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印证。邓石如将篆书的笔意融入篆刻,创造了“邓派”篆刻,其刀法、章法对后世篆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将着重分析这种跨媒介的艺术融合,如何体现其全面的艺术才华。 最后,本书还将对邓石如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进行再评估。通过梳理历代对邓石如的评价,并结合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将对其艺术成就进行更为客观和深入的评价,探讨其对后世书家,尤其是对晚清民国以来篆书复兴运动的影响。 总之,《篆书掇英:邓石如》是一部致力于提供深入、全面、系统学术研究的著作,它将引领读者走进邓石如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世界,理解其篆书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不朽贡献。本书适合对中国书法史、篆书艺术、篆刻艺术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兴趣,但又略显门外汉的读者来说,《篆书掇英:邓石如》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及时雨。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邓石如在篆书领域的杰出成就。书中对邓石如作品的展示,非常全面,涵盖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并且每一幅作品都配有高清的图片,细节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邓石如篆书特点的分析。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赞美,而是深入到笔画的运用、结构的安排、章法的疏密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邓石如的篆书,既有魏晋书法的风骨,又不失秦汉篆书的雄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融会贯通”的创作理念,让我对他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邓石如篆书的欣赏需求,更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博大精深。

评分

《篆书掇英:邓石如》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那些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书中的邓石如篆书作品,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艺术的魅力。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首无声的诗,一曲古老的歌。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邓石如篆书“气势”的描绘。它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朴实而精准的语言,去捕捉那些文字背后的生命力。我记得书中提到,邓石如的篆书,如同“古木参天,虬龙盘绕”,充满了力量与生机。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邓石如篆书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邓石如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经常会把书中的某些字,在心中默念,去体会它们的发音和意义,从而加深对篆书的理解。

评分

《篆书掇英:邓石如》这本书,对我这样一个对篆书知之甚少的读者来说,就像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对邓石如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他是清代碑学大家,对篆书有贡献。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精美的版式设计。每一页都仿佛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文字的排布,图片的质量,都无可挑剔。书中的篆书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经过了细致的选择和编排,既有宏篇巨制,也有零散的精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作品细节的放大处理,那些墨痕的浓淡、笔锋的出入,都清晰可见,仿佛让我能够触摸到邓石如运笔时的力度和情感。书中对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赞美,而是深入到笔画的起承转合、结构的疏密虚实,以及整体的气势与韵味。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邓石如如何将汉代碑刻的雄浑厚重,与战国文字的灵动活泼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古朴又富有生命力的篆书风格。这种分析,让我从单纯的视觉欣赏,上升到了对艺术创作原理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邓石如篆书的欣赏需求,更让我对其艺术造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评分

《篆书掇英:邓石如》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连接”的体验。它连接了我与历史,连接了我与艺术,更连接了我与我自己。在此之前,我对邓石如的了解非常有限,仅限于书本上的只言片语。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动、直观的方式,将他的艺术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邓石如篆书作品的选取,既有代表性,又兼顾了多样性。每一幅作品都经过了精心挑选,无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意义,都非常突出。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作品的解读。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分析,而是用一种充满感情的语言,去讲述邓石如的创作心路,去解读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所蕴含的意义。我记得书中提到,邓石如在创作时,非常注重“意”的表达,他不仅仅是在写字,更是在表达他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这种“写意”的精神,在书中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篆书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启迪。我一直觉得,书法不仅仅是技艺,更是精神的表达。而邓石如的篆书,恰恰是这种精神的最佳载体。《篆书掇英:邓石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具象化。它的内容编排非常用心,从邓石如的生平简介,到他对篆书理论的阐述,再到其作品的赏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邓石如“石如”之号的解读,以及他“生平固守古道,不与俗同”的艺术理念。这让我了解到,他的书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他的人生哲学、人格修养紧密相连。书中对邓石如作品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字形结构上,更着重于挖掘其内在的“气韵”和“神采”。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说文解字》与邓石如篆书关系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何他的篆书能够如此精准地传达汉字本源的意义,并且在形体上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统一。我经常会把书中的某些段落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它就像是一本可以“读”的书,而不是一本只能“看”的画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篆书,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篆书掇英:邓石如》的书,就像一个打开了通往过去世界宝藏的钥匙,让我这个对古代书法艺术充满好奇但知识储备有限的读者,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它的内容组织非常出色,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围绕着邓石如的篆书艺术,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挖掘。从他的人生经历,到他的艺术理念,再到他作品的详细赏析,都显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邓石如如何汲取古代金石文字精华的部分。它详细地介绍了邓石如如何从古青铜器、石刻铭文等中获得灵感,并将这些朴拙、雄浑的笔意融入到他的篆书创作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读到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邓石如的篆书能够如此具有“金石气”。这本书,让我不仅看到了邓石如的艺术成就,更了解了他背后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文化底蕴。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字的结构和含义,这种学习过程,既充满挑战,又乐趣无穷。

评分

拿到《篆书掇英:邓石如》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它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编排的书,而是一本凝聚了心血和智慧的作品。书中收录的邓石如篆书作品,非常全面,既有其成名作,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珍品。而且,每一幅作品都配有高质量的影印,细节清晰可见,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赞赏书中对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分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字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笔画的质感、结构的变化、章法的布局,以及情感的表达。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邓石如如何将对古文字的研究,融入到他的书法创作中,使得他的篆书既有古朴的金石意味,又不失现代的审美情趣。这种“古为今用”的理念,在邓石如的篆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篆书的生命力,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经常会把书中的某些字,放大细看,试图去体会邓石如下笔时的那种从容与自信。

评分

拿到这本《篆书掇英:邓石如》的时候,说实话,我原本的期待值并没有特别高。我不是什么篆书大家,对邓石如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艺术史资料,知道他是一位碑学大家,对篆书发展有重要贡献。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感受却是一点一点被它吸引、震撼,直至最后心悦诚服。书的装帧朴实无华,没有丝毫花哨的装饰,仿佛将读者直接带入了历史的长河。一页页翻过,那些遒劲有力的篆书,每一笔都蕴含着千年的积淀,每一画都诉说着时代的沧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邓石如篆书章法布局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或展示,更深入地剖析了作者是如何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视觉效果。那些留白的处理,那些笔画的呼应,都充满了智慧。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讲解,用毛笔在宣纸上勾勒,虽然远不及大师的功力,但也能体会到那种“写”篆书的韵味,那种“以形写神”的追求。这本书不是那种看了就忘的快餐式读物,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反复揣摩。我常常会在一个字上停留许久,试图去理解邓石如当时的心境,去感受他运笔时的力量与柔韧。有时,我甚至觉得,透过这些古老的文字,我能与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篆书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看不懂”的层面,总觉得它太过古老、太过抽象,与现代生活有些距离。但是,《篆书掇英:邓石如》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邓石如的篆书艺术“激活”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邓石如篆书作品的选编,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还收录了一些相对少见但同样精彩的篇章。每一幅作品都配有高清的影印,细节清晰可见,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难得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配以了非常专业的解读。这些解读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邓石如在用笔、结字、章法上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如何将金石学的考据精神融入到书法创作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分析了邓石如如何从古代的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中汲取灵感,并将这些古朴、雄浑的笔意融入到他的篆书之中,形成了一种既有传承又不失创新的风格。读完这部分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篆书不仅仅是符号的堆砌,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匠心。我甚至开始尝试去辨认一些书中出现的偏旁部首,体会它们在不同字中的变化,这让我对汉字的演变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阅读《篆书掇英:邓石如》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观者产生共鸣。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邓石如的篆书艺术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配图精美绝伦,每一幅作品都经过了仔细的考量和排版,让人赏心悦目。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邓石如作品中“气”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描述文字的形态,更是试图去捕捉那些无形的东西,比如笔画间的力量流动,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以及整幅作品所传达出的精神气度。我记得书中提到,邓石如的篆书,既有如“铁画银钩”般的刚毅,又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飘逸,这种矛盾的统一,正是其艺术魅力的所在。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邓石如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某些字,反复临摹,试图去领悟其中的神韵。这种学习的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让我乐在其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